2014-16年伊波拉疫情,又稱2014年西非伊波拉疫情或2014年伊波拉疫情,2014-16年席捲西非各國的伊波拉病毒病疫情,以其前所未有的規模而聞名。截至2016年1月,疑似和確診病例總計超過28600例,報告死亡人數約11300人,使疫情大大超過以往所有伊波拉疫情的總和。然而,據懷疑,實際病例和死亡人數遠遠超過報告的數字。致病病毒是一種被稱為伊波拉病毒(EBOV)的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ebolavirus),它是伊波拉病毒中最致命的一種,最初於上世紀70年代在中非被發現。埃博病毒是果蝠攜帶的伊波拉病毒的後代。
首例病人
回顧性調查顯示,在2013年12月開始出現首例伊波拉病例。第一名受害者,即疑似病例,是一名兩歲兒童,他於本月初在幾內亞南部蓋凱杜縣梅連杜村死亡。孩子的症狀是發燒、嘔吐。在隨後的幾周裡,一種類似的疾病奪走了梅連杜其他人的生命。
2014年2月初,傳染鏈擴大,蓋克杜一家醫院的一名醫護人員生病,被送往附近的馬森塔一家醫院治療,但後來在那裡死亡。馬森塔醫院的一名醫生曾治療過這名患者,他感染了這種疾病,並於2月底去世。大約在同一時間,與醫生有過接觸的家人和其他人生病了;其中一些人在馬森塔,但其他人在基西杜古(醫生的葬禮在那裡舉行)和恩澤雷科雷。
大約在3月中旬,出口用於實驗室分析的樣本檢測出伊波拉病毒呈陽性,促使幾內亞衛生官員向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伊波拉疫情。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也有疑似病例。
爆發升級
在接到世衛組織的通知後,幾內亞衛生部官員和無國界醫生組織援助人員在蓋凱杜和馬森塔兩縣設立了隔離單位。世衛組織向該地區派遣了衛生專家,協助進行疾病監測和控制,其中包括培訓社區工作者進行疾病檢測和安全埋葬已故受害者。3月下旬在賴比瑞亞組織了控制疫情的活動,此前在幾內亞南部邊界的洛法縣報告了疑似感染和實驗室確認的兩起病例。
儘管實施了控制措施,但是疫情越來越嚴重。從4月到5月,賴比瑞亞局勢趨於穩定,獅子山似乎沒有受到影響。然而,在幾內亞,疫情逐漸擴大,蔓延到該國首都科納克裡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各縣。
到5月底,疫情更加嚴重了。在獅子山,衛生官員報告了該國第一批實驗室確診病例;絕大多數來自與蓋克杜接壤的凱拉洪區。賴比瑞亞的病例也開始上升,蔓延到蒙特塞拉多、馬吉比和寧巴縣。世衛組織和相關機構向該區域增派了專家和設備。然而,隨著疫情的發展,部分人出現害怕醫生拒絕配合的情況。在6月和7月期間,當地人對醫生產生抵抗和敵意的情緒、疑似感染者的逃離、涉及的多個地點以及受感染者的跨界流動,越來越阻礙疫情的控制。在一些社區,援助人員受到人身威脅,在道路上豎起的路障使工作人員無法到達有疑似病例的村莊。有症狀的人離開非洲,旅行警告無人理會。7月下旬,一名受感染的政府官員乘飛機從賴比瑞亞前往奈及利亞的拉各斯,後來在那裡去世。在拉各斯與他直接接觸的衛生工作者後來感染了這種疾病。
8月8日,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世衛組織自2005年通過新的國際衛生條例以來第三次發表這種聲明。第二天,幾內亞加強了與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的邊境管制。8月中旬,該地區疫情爆發地的救援人員指出,報告的病例和死亡人數被嚴重低估。月底,塞內加爾報告了一例伊波拉病例;感染者已逃離幾內亞。
9月份,隨著疫情持續加劇,對外援助力度不斷擴大。中國在當地支持並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有近600名,並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動。古巴衛生官員計劃向獅子山派遣數十名醫生、護士和傳染病專家。同樣,包括美國、法國和英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宣布計劃派遣衛生工作者、物資和其他形式的援助,以加強西非現有的救援工作。當時,聯合國估計需要10億美元來抗擊疫情,疫情的嚴重程度被形容為無與倫比。
9月底,當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證實伊波拉病毒在美國本土首次確診時,人們意識到疫情將蔓延到非洲以外地區。病人是一名一直居住在賴比瑞亞的男子,在抵達德克薩斯州達拉斯探親一周後生病。就在乘坐飛往美國的航班前幾天,他在蒙羅維亞與一名患病婦女有過直接接觸。達拉斯社區的幾十人成為密切或間接接觸者。他後來死了。大約在那個時候,西班牙衛生官員證實,馬德裡一家醫院的一名護士在照顧一名傳教士時感染了伊波拉病毒,這名傳教士在感染伊波拉病毒後從西非飛回西班牙。這是有記載的首次在西非爆發區以外發生的這種疾病的傳播。
伊波拉疫情的最後階段
2014年10月,世衛組織宣布塞內加爾和奈及利亞已沒有伊波拉病毒,標誌著這些國家疫情的結束。馬裡10月和11月也報告了少量病例。同樣在10月份,賴比瑞亞每周確診的病例數量開始迅速下降。到2015年2月中旬,該國數十所學校重新開放。賴比瑞亞在2016年1月宣布無伊波拉病毒。
幾內亞和獅子山的病例數在2014年12月開始急劇下降,但到了次年2月初,這兩個國家的病例數又開始上升。在幾內亞,社區抵抗抗疫運動加劇了疫情的傳播。然而,到7月下旬,幾內亞確診的新病例數量顯著下降。獅子山的情況也有所改善,該國終於在11月初宣布沒有伊波拉病毒。幾內亞在下個月底被宣布沒有這種疾病。
到2016年1月中旬,西非所有已知的伊波拉傳播鏈都已結束。然而,世衛組織警告說,由於病毒在倖存者中持續存在,該地區爆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很高。事實上,世衛組織剛發布警告,獅子山就報告了一起伊波拉病例。疫情結束後,研究人員從獅子山一個小村莊的居民身上採集血液樣本,發現那裡多達25%的伊波拉感染者沒有症狀。研究結果表明,這次疫情可能比以前想像的更為廣泛。據估計,2014-16年伊波拉疫情的總死亡率在50%至70%之間。
疫情的影響
2014-16年的疫情標誌著埃博病毒首次在西非出現(此前該疫情發生在中非)。由於當地對伊波拉病毒的不熟悉,當地醫生可能無法立即識別伊波拉病毒並採取預防措施。此外,大多數早期病例的特徵是發熱、嚴重腹瀉和嘔吐症狀,類似於該地區長期流行的疾病,特別是拉沙熱。結果,埃博病毒在蓋克多和馬森塔醫院傳播了數月而未得到確認,從而建立了多條傳播鏈,分布在多個地點。
當地對伊波拉缺乏了解也導致了受影響社區中人們的恐懼和不信任。隨著醫護人員進入社區,穿上防護服,建立隔離病房,鮮有病人活著返回,恐懼加劇。對這種疾病的誤解在一些社區蔓延開來。
衛生系統脆弱的國家一旦出現該疫情,其影響程度會十分嚴重。各國政府無法實施有效的控制措施。由於缺乏適當培訓所需的防護裝備和資源,衛生保健工作者中出現了許多病例。研究人員還推測,幾內亞南部多年來貧困狀況的惡化可能迫使人們冒險到森林深處尋找食物和其他資源,從而有可能使他們接觸到攜帶伊波拉病毒的蝙蝠。
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是第一例大規模伊波拉病毒事件,表明伊波拉有可能蔓延到非洲以外的地區,21世紀快速和頻繁的人口流動加劇了疫情的傳播風險。相比之下,以前的疫情僅限於小的、農村的和相對孤立的村莊。
隨著疫情在2015年初放緩,疫情對人民生活的破壞程度以及對地方和國家經濟的破壞程度日益明顯。體力勞動人員的損失威脅到了作物的收成和種植,引起了人們對糧食的擔憂,而邊境關閉、旅行限制以及製造業、採礦業和外國投資的減少破壞了經濟增長。對於那些在伊波拉感染後倖存下來的人來說,還要承擔社會和經濟壓力,包括社區中其他人的迴避,以及與伊波拉後遺症,比如會出現包括視力問題、關節和肌肉疼痛、頭痛和極度疲勞,這使得他們很難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