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和小鼠的細胞的基因組不含有任何真正的loxP位點

2020-12-04 歷史纏

loxP位點的重組由cre基因編碼蛋白催化,Cre蛋白是-一個含343個胺基酸的I型重組酶。每個loxP位點都含有2個不完全相同的Cre結合域。每個Cre結合域都是由-個13bp的重複序列和它旁側的4bp間隔序列組成。

修飾反向重複序列最遠端的2個鹼基,不會影響重組的效率:但是如果反向重複序列有較大的缺失,則會引起重組產物的異常的拓撲構象(Abremski and Hoess 1985)。

一個完整的loxP位點最多可以結合2個Cre分子(一個反向重複序列結合一個 Cre分子).Cre-loxP複合體與第二個loxP位點發生聯會。後者可以在同一個DNA分子上,也可以在另一個DNA分子上。

在間隔區,DNA經不對稱切割後,在聯會的兩個loxP位點間會發生鏈交換(見圖2和3)。因為間隔區的不對稱性,所以使得在同一條DNA分子的loxP位點間進行重組具有了極性。

如果發生重組的兩個loxP位點是同向的,則此兩位點間的DNA被切割;如果這兩個位點是反向的,則會引起兩位點間的插入序列倒位。

因為單分子和雙分子都能發生重組反應,Cre-loxP 系統能被用於轉基因的整合和切除loxP位點結合序列的分子克隆實驗。

DNA整合是質粒上的loxP位點和靶細胞基因組引入的另一個loxP位點進行重組的結果。Cre蛋白可以由一個克隆拷貝的cre基因臨時提供或由整合於宿主細胞基因組的一個基因拷貝提供。如我們所知,酵母和小鼠的細胞的基因組不含有任何真正的loxP位點。

相關焦點

  • Rosa26:作為基因組中的安全位點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船隻安全停泊的港口,而是小鼠基因組中外源基因定點整合的安全位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小鼠基因組中的最經典的安全位點之一:Rosa26,作為基因組中的安全位點是種怎樣的體驗吧。Rosa26:安全這塊我拿捏的死死地!隨機整合存在哪些問題?
  • 酵母基因組DNA的提取
    【實驗目的】(1)掌握酵母基因組DNA提取的原理。(2)掌握酵母基因組DNA提取的方法及操作過程。(3)熟練掌握瓊脂糖凝膠電泳的操作過程。【實驗原理】酵母是單細胞真核生物,細胞膜外有細胞壁,抽提酵母基因組DNA的關鍵是破壞細胞外的細胞壁。
  • Cre-loxP系統初探
    CKO通過利用重組酶的特性來識別可以引入到基因組DNA中的特定目標序列導入,Cre/loxP就是最著名的重組酶系統之一。作用過程Cre作用的過程大致如下。Cre識別兩個的loxP位點,切除loxP位點之間的DNA。如果將 loxP 位點放在一個基因的兩側,那麼這段基因被稱為「floxing」,意為「flanked by loxP」。
  • 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調控機理得到揭示
    對於生理條件下原代祖B細胞(primary progenitor (pro) B cells)2.4-Mb VH區域如何發生位點收縮(locus contraction),以及VH區域遠端數以百計的功能性VH基因片段是如何與DJH-RC重組的等問題仍不清楚。
  • 小鼠研究院丨層層解析條件性基因敲除的「時空開關」—— Cre-loxP系統
    它不僅具有催化活性,而且與限制酶相似,能夠特異性識別loxP位點, 從而重組或刪除loxP片段間的基因。loxP(Locus Of X-over P1)是P1噬菌體基因組中34bp的特殊位點序列,包括兩個13bp的反向重複序列和一個8bp的間隔區域。
  • 中科院戴俊彪:為合成酵母染色體開發基因重排「篩選系統」
    戴俊彪表示,「實際上,在設計合成染色體的時候,我們在每一個非必需基因的後面都摻入了一個LoxPsym位點,LoxPsym位點能被Cre重組酶識別。LoxPsym位點就相當於是特殊的標籤,Cre重組酶進去之後抓出2個LoxPsym位點就能對對它們進行重組。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酵母多糖-免疫系統的「催化劑」
    此後發現,β-葡聚糖對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免疫效應亦有增強作用,被現代科學視為提升免疫細胞活躍度的「催化劑」。β-葡聚糖:「免疫系統控制開關」β-葡聚糖的生理學活性屬於生物效應調節物,它不在機體中合成,不能被免疫系統當做自身物質識別,因此能夠誘導機體的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 基因組DNA提取,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說起提基因組DNA做模板,上千份樣本讓人心煩意亂,每到採樣季,多少研究生都不願想起那些年洗過的研缽和無數的EP管。菌落PCR,各種處理後,酵母、農桿菌等還沒裂開,而做實驗的您估計腦袋快要炸開了!多想有一款靠譜的直接PCR產品來拯救實驗,拉您跳出基因組DNA提取泥潭!聚合美超光速Mix及PCR擴增伴侶,免提基因組DNA,直接PCR,帶您進入偉大的PCR新時代!
  • 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轉向製造「超級細胞」
    但是,一旦新項目能像最近完成的合成酵母基因組項目那樣,就「構建極度安全的細胞」這一目標,與全球其他合成生物學實驗室展開合作,那麼該項目也能獲得實際收益,收益來源之一就包括各大藥廠。這是因為,一旦用於生產藥用蛋白的細胞遭到病毒感染,藥廠有時就要被迫停產。而耐藥細胞系則更安全有效,對藥廠的檢測要求也更低。
  • 合成第一個人工酵母染色體
    伯克團隊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對這封「超長電報」進行了500多處修改,刪除了4.8萬個被認為對染色體複製和生長沒有用處的重複鹼基對,還刪除了一些被稱為垃圾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序列,還在許多位點上進行了序列的插入和增改,以便讓它更穩定,更適合外源基因的插入。
  • Nature解讀:人類ENCODE計劃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人類和小鼠基因組...
    2020年8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DNA元件百科全書計劃(ENCODE,the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是全球科學家們不斷努力進行的一項研究計劃,旨在理解人類基因組的功能,隨著這一計劃最新研究階段的完成,該計劃已經從人類和小鼠基因組中加入了數百萬個候選的DNA開關,這些DNA開關似乎能調節基因表達的時間和位點,
  • 北京基因組所發現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
    敲除或抑制m6A相關的酶組分會導致重要的表型變化,如擬南芥胚胎滯育、人細胞凋亡、酵母配子發育缺陷,表明m6A可能是細胞內一種非常重要的修飾。近兩年,通過在人、小鼠、酵母和擬南芥等系統內的研究,在甲基化動態調控機制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並發現m6A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mRNA的出核轉運、翻譯和降解等。
  • 新型小鼠與人類胚胎嵌合體中 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在自然界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同生命體逐漸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基因組,包括相對固定的染色體數目。不過,攜帶了生命體生長與繁殖遺傳信息的染色體,其數量因物種而異:人類擁有23對染色體,近親猿類有24對,小鼠有20對,果蠅有4對……為何染色體數目參差不齊?特定的染色體數量是否給特定物種提供了某種優勢?這些未知,事關生命本質,也激起了覃重軍的好奇心。
  • 了解Cre/loxP 系統
    Cre/loxP系統是由NatSternberg 和 Daniel Hamilton 於1981年在噬菌體P1(Bacteriophage P1)的位點特異性重組研究中首次鑑定出來,其包含lox P 序列(locus of crossing(x) over P1);和識別 loxP序列的Cre重組酶(Causes Recombination
  • Nature Genetics:最新小鼠實驗操作工具
    、線蟲不是;小鼠也是哺乳動物,不像大猩猩、山羊、狐狸、雪貂、長頸鹿和豺,它能很好地適應實驗室條件和遺傳學需要。而且小鼠基因組與人類基因組高度同源、小鼠基因組改造手段非常成熟以及小鼠近交系、突變系和工具小鼠品系種類繁多,因此小鼠已成為發育生物學、功能基因組學和疾病機理研究的核心研究領域,小鼠也成為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
  • 基因組所小鼠組織新轉錄本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新鑑定的轉錄本示意,分別定位於基因Tmem180的內含子區域(上)和基因Sap130鄰近的基因間區(來源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胡松年項目組利用新一代測序數據,運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在小鼠的幾個組織中發現了幾千個新的轉錄本。
  • Sci Adv| 神經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因子Filia
    責編 | 酶美幹細胞是機體發育和組織穩態維持的基礎,基因組穩定是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再生醫學應用的前提。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和胚胎幹細胞比較,組織幹細胞僅具備組織特異的發育潛能。但兩類幹細胞是否在基因組穩定性維持上存在一些共同調控機制?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本報上海4月27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和徐國良研究組在一項合作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