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0 09:57 |柯橋日報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思
圖片來自網絡
最近,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布了,授給了三位美國科學家: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殊和麥可·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這次獎項一經發布,就引發了眾人的注意,還瘋狂的佔領了許多人的朋友圈。為什麼這麼火爆?三位科學家深入研究了人體的生物鐘,研究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是如何通過調節自己的生物節律,從而達到與地球旋轉保持同步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熬夜真的會讓人變醜變老變胖!
調查 近7成受訪者經常熬夜
根據亞馬遜《2017年中國睡眠地圖》,超過八成的中國人睡眠時間已不足8個小時,六成受訪者表示一周要熬夜6天。原來,半夜不睡的人這麼多!
劇集更新了,趕緊追2集;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在幹嘛;逛逛淘寶,囤點生活用品;最後,爬樓把幾個群給看了,時政、社會、娛樂新聞一網打盡……說好要睡覺了,又捧著手機劃拉了兩小時,儘管真的很困,但還是捨不得睡。
對很多人而言,熬夜到11點後睡覺已是家常便飯。「早上多賴床一分鐘,感覺是賺到了;晚上多熬夜一分鐘,更覺得是賺到了。」90後市民小孔的一句話,說出了無數熬夜者的心聲。
你為什麼熬夜?記者昨天展開了一項調查,近7成受訪者經常熬夜,這些「夜貓子」中,超9成人存在皮膚變差、肥胖、記憶力下降等健康問題,這個比例遠高於早睡者。
調查隨機選取了50名25—40歲的中、青年人作為對象,這些受訪者男女比例相當,涵蓋了媒體、銷售、醫生、設計、事業單位、公務員等多個行業,也包括全職媽媽、自由職業者等群體。調查結果顯示,66.7%的受訪者熬夜,每天11點之後睡覺;而9點至11點睡覺的只有33.3%,在9點前睡覺的為0。
為什麼熬夜?44%的人因為忙工作,51%的人忙於娛樂,僅有5%的人是因為失眠而無奈熬夜。而大家熬夜的活動也是集中在兩種,要麼是追劇刷手機,有48.9%;要麼是看書學習和工作,有42%。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熬夜的人不是迫不得已,而是自己的原因造成。
採訪 捨不得睡覺的N種理由
「熬夜,是沒有勇氣結束這一天!」對於「夜貓子」而言,這個段子很好地詮釋了他們熬夜的原因。從事外貿行業的盛女士每天白天東奔西走跑業務忙於工作,回到家已經七八點,到洗漱完畢已9點多。「不甘於結束這一天,只有到了晚上才有一點自己獨處放鬆的時間。」盛女士說,9點坐下來,追劇,刷微博、微信,再逛逛淘寶,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每天不到12點基本是不會關上電腦的。盛女士表示自己也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但娛樂時間也很重要,二者難以取捨。
盛女士的說法引起不少白領共鳴,不少白班族都表示,白天工作節奏很緊張,於是到了晚上就想休閒娛樂下,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晚睡。而具體的理由千奇百怪,有看球賽、打遊戲的,有沉迷追劇的,有夜裡朋友聚會應酬多的,甚至有人表示已經患上晚睡強迫症,無藥可救。
相比白班族,夜班族的熬夜就是無奈之舉。47歲的諸先生是一位媒體人,從事國內外時政新聞的編輯工作。部門每隔兩天就會輪到一次夜班,每次夜班結束都要12點左右,碰到重要新聞節點的時候,下班時間就是未知數了。諸先生說,工作要求自己精神必須保持高度緊張,因此有時候常常靠濃茶提神,雖然知道熬夜的各種不好,但由於工作性質只能繼續熬著。
「我知道熬夜不好,但熬夜是被逼的。」鄭女士是一家淘寶店店主,工作自每天早上9點開始,直到晚上12點才結束。周末或假期,通常顧客多,要忙到凌晨1點。她表示,這還算輕鬆,要是遇到上新貨,一般都是忙個通宵。
說法 熬夜危害不是危言聳聽
儘管熬夜者各有各的無奈,但熬夜帶來的危害不得不引起重視。熬夜的危害不會立竿見影,卻在一點一點侵蝕我們的健康。在此次記者所做的調查問卷中,熬夜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白天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肥胖、代謝紊亂,長痘痘、暗沉等皮膚問題,焦慮、易怒等心理問題等後遺症,更有33.4%的受訪者以上問題全部存在。看來,熬夜真的有風險。
「你熬的不是夜,是生命。」這不是長輩的諄諄教導,而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站在醫學獎的最巔峰,拿著金光閃閃的諾貝爾獎牌向你吶喊:熬夜是在「逆天而行」!
含羞草的葉子會在白天打開,晚上關閉。為什麼人晚上犯困?為什麼會自然醒?這些都跟生物鐘有關係。獲獎的科學家們就是闡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調節自己的生物節律使其與地球的旋轉保持同步。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人體生物鐘可以精準地調節我們的生理機能,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為什麼熬夜會感到不舒服,就是所謂的「生物鐘被打亂」;倒時差時感到疲勞、失眠、嗜睡、噁心等不適,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次「諾獎」的研究結果提示我們:當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長期不相符時,會變老變胖變醜。此外,與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會有關聯,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還有一些嚴重的腦部疾病,乃至腫瘤。
支招 遠離電子設備很關鍵
「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有生物節律,熬夜則打破了生物節律,我們叫做『睡眠剝奪』。」市中心醫院精神衛生科醫師全豔玲解釋說,睡眠可以讓身體各個器官得到休息,大腦細胞活躍度降低,心率、血壓降低,新陳代謝減慢,是機體休息恢復的過程。但一旦大腦及其他器官得不到休息,時間長了體內激素、神經遞質會產生改變。因此,熬夜的危害是很大的。
全醫師說,有些人因為「睡眠剝奪」造成失眠、睡眠質量差等問題,只好來門診求助她了。
前幾天,一位22歲的姑娘走進全醫師的門診,她的失眠已經持續有半個月了。在全醫師的詢問下,姑娘慢慢說出了心裡話。原來,她因為感情問題,受到打擊。為分散注意力,每天熬夜追韓劇到深夜,久而久之就失眠了。而她也因為睡眠不足看上去很頹廢蒼老,一點也不像20歲出頭的姑娘。全醫師說,這個姑娘目前就是典型的「生物鐘敏感」,表現為易疲勞、易興奮,也就是俗話說的「神經衰弱」。
「很多人習慣了熬夜,早睡根本睡不著,這種情況是需要慢慢調節的。最好能在10點半前上床入睡,為了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無論是否睡夠了,第二天都要定點起床。」全醫師說,褪黑素可以幫助我們入睡,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電子設備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引起失眠。而且玩電子設備也會增強大腦的興奮性,使得入睡更加困難。因此,讓電腦、手機以及與睡覺無關的東西統統從床上清除才是要緊事。
而對於迫不得已熬夜的「夜班族」來說,其實只要有固定的生物節律,保證休息時間,是可以將影響降至最小的,機體也會慢慢適應這種調整。
15093286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