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出了十一位博士 ——訪樂清籍數學家項武德

2020-12-03 浙江在線

2020-12-01 09:35 |浙江新聞客戶端-樂清日報 |記者 湯琴 葉泱程

項武德(前排右三)與父母兄弟姐妹合影。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76歲的樂清籍數學家項武德,每天在美國科技教育協會當義工。該協會由在美國的華人捐款組建,其中一個主要項目是資助中國貧困鄉村的學校學生及培訓貧困地區的教師。這項工作,項武德已做了16年,和研究數學有著不同的快樂。

在項武德身後,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美籍華人家族,成員求學或工作的地方,不是「耶魯」「普林斯頓」,就是「伯克萊」「賓夕法尼亞」,無一不是世界名校,整個家族中有11位博士。

近日,樂清全媒體記者用微信採訪了項武德教授,將這個傳奇家族的故事展現給讀者。

家庭聚會一桌博士

1903年,項武德的父親項昌權先生出生在樂清智仁大臺門上岙自然村一個貧苦農家。聰明過人的他自小便被鄉人看好,認為他將來會有大出息。項昌權青年時期出國留學,後來去了臺灣。他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子女相繼成才。

項武德(中)與哥哥(右)、兒子合影。

「我們兄妹大家庭一共出了8名博士。目前,項家的第三代中又出了3名理化博士。」項武德與記者連線時,普通話說得特別流利,還時不時地冒出幾句大荊話,讓人倍感親切。1944年出生的項武德和妻子是從美國雪城大學退休的。

項武德的大哥項武忠畢業於臺灣大學數學系,留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大嫂郭譽珮為法律博士,學術研究頗有建樹。

二哥項武義也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作為幾何學名家,他曾攻克了困擾學界380年之久的「凱普勒定理」。二嫂謝婉貞系賓夕法尼亞大學生化博士,1998年柯林頓訪華時,曾是第一夫人希拉蕊的「指定翻譯官」。

「小妹妹項文玲在『伯克萊』拿到了碩士學位,大妹妹項文英197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費城哲克瑟大學碩士畢業,可惜幾年前已去世。為了紀念她,我們在臺灣政治大學設立了『項文英大陸學生獎助金』。」 項武德說。

據了解,姐妹倆的丈夫萬宗榮和牛巽健,分別是耶魯、伯克萊的化工博士和數學博士,每次大家庭聚會,光博士就夠坐滿一桌。

母親村裡辦學教娃

「2005年,是我第一次回故鄉,站在老屋前,看到父親撰寫的對聯:上聯『明禮儀知廉恥』,下聯『言為信行篤慎』,橫批為『勤儉立業』,心裡非常感動。父親一輩子身體力行踐行著這對聯上的為人處事準則,無論是做官還是做學問,身居要職的父親經常告訴我,公平很重要。」說起父親,項武德幾度哽咽。

項武德和妻女合影。

「父親是在2000年去世的,母親於2006年去世。父母親去世後,我們家族裡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每年清明節前的周末,項家兄弟姐妹從美國各地飛到加州來祭拜父母,每次家族裡都來二三十人。」

「母親非常重視對我們的教育。」項武德十分敬重地說,母親盧秀芝是台州黃巖人,復旦大學畢業。在1930年那個年代,女性大學畢業生非常少見。

抗日戰爭時期,項昌權先生去了重慶。盧秀芝帶著兩個兒子由安徽郎溪縣輾轉回到智仁上岙村避難。項武德是抗日戰爭末期出生的,比二哥武義小7歲。當時,大哥武忠正是上小學的年紀,二哥武義更小。他母親決定在上岙村項氏祠堂辦小學,教育自己的兒子和附近小學學童年紀的孩子們。

項武德說母親對他的影響特別大,母親經常對他說「讀書很重要」。他記得,母親與他們談話時常常引經據典。在他上初中時,母親為了加強他的國學知識,還請了一位清末時期的秀才做他的國學家教,他研讀、背誦的大部分文章取之於《古文觀止》。母親還著有《空谷幽蘭》小說一部。在母親的影響下,儘管在美國從事數學研究,項武德文學功底深厚,特別喜歡歷史和古漢語語言文學,並寫得一手優美的漢字。

「我從小就對數學一直非常有興趣,在臺灣讀大學時的本科是『化學工程』,因為兩位哥哥都是念數學的,所以,我就想不要念數學了。」項武德說,但他對數學的興趣還是非常強烈,到美國留學時,他就轉學數學了。當時,最大的困難是數學本科的基礎課程,有很多他都沒有學過。每天除了吃、睡覺、上課以外,他都在圖書館,看書,做練習、思考、分析。「但化學工程本科學習的知識,並沒有完全浪費,使我對物理與化學的基礎理論有相當深入的理解。」他說,「那一天,我理解了數學與自然科學的聯繫、關聯和應用,我非常高興。這大概就是我最難忘的事了。」

上一輩的言傳身教作風延續下來,項武德對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面也非常成功。「我的兒子也是一個理化博士,雖然研究的是經濟與環境的課題,但在日常,我們也經常探討數學方面的內容。」項武德說,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自己幾乎都能回答得上。

他說,任何人提出疑問時,都是帶有興趣的,而家長能及時幫忙解決,讓孩子在第一時間獲取知識,非常重要。「兒子每次向我提問時,我都會把手頭所有的事情放下,與他一起探討。」項武德說,就算是現在,兒子在研究時遇到問題,也總會打電話和他進行學術上的交流。

「很多人都覺得數學很神秘,其實不然,數學是非常自然的。」項武德介紹,求學知理沒有一個一蹴而就的秘訣。為師者諄諄教誨,給學生一個耳濡目染及潛移默化的良好學習環境,學生有鍥而不捨、如琢如磨的治學態度,那麼一定可以學得好。

鄉音未改常回故裡

由於當年時局動蕩,項家的五兄弟姐妹出生在不同的地方。項母給他們都取了個『字』:大哥武忠,字懷京(出生在南京);二哥武義,字臨溪(出生在安徽郎溪縣,當時項父在安徽郎溪縣任縣長);武德,字居仁(出生在智仁上岙村);大妹文英,字海珍(出生在上海);小妹文玲,字臺珍(出生在臺北)。每一個人的『字』,都清楚地說明了出生地。

項武德教授在雁蕩山。

「大哥和二哥在家鄉生活的時間比較長,他們對小時候很有記憶。2005年,我第一次回故鄉時,二哥告訴我,一定要去看看村口的老樟樹,看看祠堂和戲臺。」項武德告訴記者,自己一共回鄉5次,本打算今年也回鄉看看,但由於疫情的關係沒能如願。

2015年、2016年、2017年,項武德三年連續回故鄉,主要是修繕祖父的墳。他每次都要去老屋看看,老屋越來越舊了。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樂清,對故鄉記憶不深,但每次回到智仁,還是感覺非常親切。儘管遠離故土已有70年,但項武德還能講一口流利的大荊話。

「那年第一次回鄉,我見到了堂兄項亨貴,找到了哥哥口中的祠堂和戲臺,故居還是我夢中的樣子,我們還特地看了項家的家譜。記得那天,我到祠堂一邊看家譜,一邊等管家譜的人來時,我和堂兄講著大荊話,這時,在旁的一名鄉鄰很驚訝地看著我問:『你是項武德?你離開這裡時,就那麼點大,怎麼會講大荊話?』其實我們兄妹5個都會講,小時候我們經常聽父母講大荊話,帶我的奶媽也是大荊人。」項武德娓娓道來,大荊話很地道。

學術聲望享譽全球

在學術領域頗有建樹的同時,熱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是項家兄弟姐妹的傳統。1992年,項武義和妻子謝婉貞博士,及蘇步青的大弟子——中科院院士、原復旦大學谷超豪教授等人,共同發起並個人捐資創辦了「蘇步青數學教學基金會」,設立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該獎項最初只限在上海評獎,從第四屆開始擴大至全國範圍。「蘇步青數學教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主要獎勵教學和科研中都取得突出成績的中學數學教師,被公認為是我國中學數學教育界的最高榮譽。

二哥項武義教授熱衷於數學教學事業,是一位備受尊崇的幾何數學家,獲博士學位後曾在美國加州大學執教多年,上世紀90年代初又被香港科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1993年,項武義在港執教時攻克了一道380年來世界上無人能證明的數學難題。據項武德介紹,項武義教授花了15個月的時間,其間他因工作從美國調到香港,但他攻克這個數學難題的決心一直沒有動搖。經過一年多時間廢寢忘食的潛心研究和推理證明,項武義寫下了厚厚150頁的證明,說明「凱普勒」的定理是對的。

除了學術成就外,項武義在數學教學法上也頗有建樹。多年來,他經常以美國訪問學者的身份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進行講學交流和學術研究等,還專為國內大學數學教學編寫了一本《微積分大意》的教材。項武義所著的《中學數學教材參考資料》幾十年來一直供國內中學生使用。

在項氏家族裡,大哥項武忠的數學成就享譽全球,他是著名拓撲學家,主要從事微分拓撲研究,還是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項武忠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耶魯大學數學系工作,1968年任教授。1972年,回母校普林斯頓大學任數學系教授。1982-1985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主任。

「大哥原來考入臺灣大學物理系,因對數學更感興趣,轉到數學系學習。父母特別開明,給我們一個很自由的空間,同時,他對我們兄妹的學習、做人又有要求。」項武德認為,一家人學業有成,與父親母親言傳身教關係非常大。


1606786545000

相關焦點

  • 數學與家鄉——訪溫籍數學家季理真 | 曾經,中國主要大學的數學系主任1/3是溫州人
    1.姜立夫(1890-1978)溫州蒼南人。191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創辦南開大學數學系。先後任南開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起歷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
  • 樂清籍85後科學家陳擎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結果,樂清籍青年科學家陳擎獲此殊榮來源: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定陽 葉長一
  • 樂清籍85後科學家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結果,樂清籍青年科學家陳擎獲此殊榮。
  • 樂清籍青年科學家陳擎 獲2020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結果,樂清籍青年科學家陳擎獲此殊榮。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溫州發展科技,不妨從數學入手
    當然,還有很多出類拔萃溫籍數學家,比如我在浙大的老師王興華也是溫州人,主攻計算數學;我的導師丘成桐教授,他的太太就是溫州人,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工作,是一名物理學博士,祖籍瑞安;還有知名的數學家姜立夫、徐賢修、項黼宸、胡毓達、李銳夫、李秉彝、陸善鎮、陳大嶽等等。
  • 供給側改革:樂清經濟騰飛的翅膀—— 民營經濟在樂清的生動實踐與...
    「溫州模式」的發祥地,去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針,明確了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7月19日,浙江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車俊履新後首訪正泰,深有感觸地說:「正泰給我的感受最深的是兩點:堅持與創新。正泰的堅持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將堅持與創新結合在一起,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只有不斷創新,才會帶來企業發展的無限動力和活力。」
  • 街機遊戲中那些1代籍籍無名 2代卻能流芳百世的佳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很多遊戲都是一代籍籍無名,二代卻能爆發出超高的人氣呢! 其實遊戲公司在新開發一款遊戲的時候,都會經歷各種投石問路的嘗試。而初代的誕生往往就是小試牛刀之作。開發團隊會在遊戲中大膽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創新,如果多數玩家可以接受的話,那麼這款遊戲就是成功的。
  •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5個人,第四個是澳籍華人數學家
    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4.陶哲軒:澳洲籍華人數學家陶哲軒,智商230。
  • 浙江樂清六大名人:第一位是院士、第六位是火器專家,浙江的驕傲
    1978年楊煥明畢業於杭州大學;1982年獲得南京鐵道醫學院碩士學位;1988年獲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法國、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回到中國,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工作,回國後致力於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199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2年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年度科研領袖人物;2003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2006年當選為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
  • 40餘名臺籍博士集體任教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40餘名臺籍博士集體任教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2015-09-11 14:13:45目前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的臺灣籍博士吳宏哲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將自己在臺灣和澳門的教學經驗帶到廣州來,並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近年來,大陸和臺灣在教育方面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自2012年中國教育部新規明確臺胞可在大陸高校申請教師資格證以來,大陸一些高校陸續有臺灣老師加盟。
  • 這20位中國著名大學校長,全是溫州人!
    近日,溫州籍院士滕錦光被委任為香港理工大學下任校長的報導一經報導,便獲得了許多市民以及廣大網友的點讚。從古至今,溫州鍾靈毓秀,各行各業人才輩出。記者不完全梳理發現,在中國教育百年發展史上,不少外地知名大學曾經或現任的校長是溫州人。有大量媒體發文:」都說溫州很富,怎麼人均GDP只有六萬元,全省倒數第一?
  • 樂清成全國首個人工耳蝸植入全免費城市!首批聽障者完成手術
    女兒小方為了照顧媽媽,辭去了外地工作回到了樂清。「我給她買個助聽器她都捨不得,耳蝸更加捨不得。」小方說,幸好這次樂清的政策好,很感謝樂清的愛心人士,有了這次機會,她媽媽將會得到有效的治療。據了解,因為趙大媽是前幾年才聾的,語言基礎好,這次耳蝸植入後,聽力會恢復較快。「我爺爺、我爸爸到了我這個年齡都聾了,這是不是遺傳,不過,我很幸運,在樂清可以免費植入耳蝸。」
  • 數學名人館:探秘「數學家之鄉」的地域基因
    原標題:數學名人館:探秘「數學家之鄉」的地域基因   到溫州的「城市客廳」南塘街走走,再到邊上的白鹿洲公園逛逛,已經成為不少溫州市民的周末好項目。在這裡,你還可以到一座老宅裡「數星星」。
  • 樂清成全國首個人工耳蝸植入全覆蓋、全齡段、全免費城市
    據了解,樂清市聽障者有6000餘人,其中一級、二級的有2000餘人,三級、四級的有4000餘人。重度聽障者因為聽力困難,平時與人交流、生活都很不容易,而人工耳蝸可以解決許多聽力障礙殘疾人的聽力問題,但因為手術植入、後期維護等費用較高,不少人因家庭經濟原因,錯失聽到世界的機會。
  • 他是我國頂尖數學家,出走北大赴麻省,卻說了讓人臉紅的三句話!
    談及中國最頂尖的數學家,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華羅庚、陳景潤等老一輩數學前輩身上。而實際上,近年來中國依舊有不少堪稱頂尖級別的「數學新星」冉冉升起,取得極高的研究成果。而許晨陽,就是其中的一位。2004年,順利碩士畢業的許晨陽得到赴美留學的機會,於是前往水平最為頂尖的世界高校之一——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8年,他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進入猶他大學工作。在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與履歷之後,生活穩定、收入頗豐,而許晨陽並沒有就此留在美國。
  • 蔡英文當局遭痛批,國民黨籍前民代:六大把戲把臺灣「蠶食鯨吞」
    此事一出立即引發輿論質疑,批評該條例草案是把行政權黑手伸進人事行政體系,破壞文官體制;更諷刺民進黨把肥缺分好分滿。此條例草案一出,馬上被外界質疑是開後門的做法,為民進黨任用「自己人」大開方便之門。國民黨籍民代洪孟楷: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執政」當局只要認為是喜歡的人,就可以任意提拔。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當然,還有很多出類拔萃溫籍數學家,比如我在浙大的老師王興華也是溫州人,主攻計算數學;我的導師丘成桐教授,他的太太就是溫州人,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工作,是一名物理學博士,祖籍瑞安;還有知名的數學家姜立夫、徐賢修、項黼宸、胡毓達、李銳夫、李秉彝、陸善鎮、陳大嶽,等等。
  • 一草一木 以書明志 五卷本《樂清植物志》出版發行
    一部志書一生緣2014年3月11日,陶德生先生在接受樂清日報記者採訪的時候,就說過《樂清植物志》和《陶德生桉樹論文集》這兩部書是一生心血所系,因此他希望能早日看它們的正式出版。就在最後的定稿階段,資金基本到位時,陶先生也因積勞成疾,在2016年1月走了。志書的修訂者李振南在首發式上說:「現在差幾天就已經是三周年了。我想,今天的這個首發儀式是對老陶最好的紀念了。」
  • 他是世界一流數學家,留北大五年毅然出走美國:說三句話讓人臉紅
    他們之中幾乎個個都是數學領域的領軍人物,要麼年紀輕輕就在學術研究上大有作為,或是逐漸成為享譽國際的青年數學家。常人聽聞這些「大佬」們的名字總感到遙不可及,往往只有遠望感嘆的份。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曾經畢業於北大、成就頗高,堪稱國際一流的數學家許晨陽,正是一位不可否認的數學大家。然而,他曾經留在北大任教五年最終還是選擇赴美的決定,卻引來了不少爭議。
  • 廣西高校聚集臺籍人才工作情況及思考
    該政策從「以崗定人」向「人崗同步」轉變,截止2019年,共開展6批,共招聘129名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博士人才在廣西高校工作。二是「東協傑青入桂計劃」。2017年廣西響應「一帶一路」創新行動計劃,全面啟動實施「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計劃在3-5年內引進100名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桂進行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