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健康時報讀者趙女士對記者說,嘗試不同的營養鹽的結果是,做了幾十年飯的自己現在炒菜時的鹹度總也把握不好,不是鹹就是淡。比如說竹鹽比起核黃素鹽來要淡得多,炒菜時必須多放幾勺。記者調查發現,只有20%的食鹽包裝上附有氯化鈉或所加營養元素的成分表,80%的食鹽產品並未標明成分含量。
專家點評:鹽的鹹味來自主要成分氯化鈉。在《食用鹽的國家標準》中,碘鹽氯化鈉的含量有三個級別,一級含量≥99.1,二級≥98.5,三級≥97。《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也規定,包裝上必須寫有食用鹽成分含量,但是很多企業卻沒有執行這項標準,這給人們把握鹹度帶來困難。
大多數營養鹽的鹹味會比普通食鹽低,因為加了其他微量元素後,鈉離子的含量相對降低了。從健康方面考慮,建議消費者食用低鈉鹽,因為低鈉鹽裡只含有60%~70%的氯化鈉,同時還有20%~30%的氯化鉀和8%~12%的硫酸鎂。而氯化鉀是鹹的,這樣一來,低鈉鹽的鹹味兒和普通精製鹽的鹹味兒相差無幾。況且中國人吃鹽的量本身就已經很高,如果人們食用低鈉鹽,不但把每天攝取鈉離子的量大大降低了,還解決了人體中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的問題。能起到預防高血壓、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
營養鹽應該標註適宜人群記者調查:一位女士拿起一袋加鋅的鹽對丈夫說:「還沒吃過加鋅的鹽呢,買一袋吧。」自從市場上出現添加各種微量元素的營養鹽後,這樣的消費者就不在少數了。多數生產企業都標註了所加營養成分或微量元素的含量,但是並沒有在包裝上標註適宜人群。
專家點評:消費者應當首先明確自己是否需要補充微量元素?其次,明確如何補充?最後,從食品標籤中得到明確的信息,這種食品能夠補充多少?理性地選擇是否購買這種食品?營養鹽標註明確的營養成分和適宜人群是廠家對消費者負責的基本態度。比如,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妊娠和哺乳期婦女、重體力勞動和精神緊張者以及一些代謝增高性疾病(如甲亢、長期低燒、外科手術感染者等)相對容易缺乏核黃素,即維生素B2,最明顯的症狀是口腔潰瘍和口角炎。但是從治療上,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相關藥物,日常膳食中增加富含核黃素的食物,僅僅從核黃素營養鹽中攝取是不可能糾正的。
(責任編輯:牟修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