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得獎人數佔了1/3!為何猶太民族能成為諾獎「收割機」?

2020-12-01 騰訊網

10月中旬,隨著諾貝爾獎最後一項經濟學獎得主的揭幕,2020年諾貝爾獎全部揭曉。

然而,經濟學獎公布的兩位獲獎得主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和保羅·米爾格龍(Paul Milgrom)中,保羅·米爾格龍就是一位猶太人。

保羅·米爾格龍丨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原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對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保羅·米爾格龍,1948年出生於底特律的一個猶太家庭。

1970年畢業於密西根大學,後在史丹福大學研讀統計學和經濟學。師從羅伯特·威爾遜教授,沒錯,就是本次與他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

2020年諾貝爾獎共計有12名得主(包括一個組織),其中猶太人就佔了4位(還有一位安德烈婭·蓋茲的祖父是猶太人,具有猶太血統)。

縱觀諾貝爾獎獲獎歷史,超級獲獎大戶當屬猶太人。據不完全統計,諾貝爾獎至今已頒給900多人,其中至少23%是猶太人,猶太諾獎得主總共有215人。而全世界的猶太人總共才1400多萬,只佔全球人口0.2%左右。

世界上著名的有影響的人物中近一半都是猶太人。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猶太民族是一個苦難的民族,曾多次遭到大流亡和大屠殺,在全世界流亡了兩千年,但是最後還是流而不散,不但沒有被同化,還說著 85 種不同語言,分布在100多個國家,最終匯聚到4000年前祖先的聖地,成功建立了以色列。

為什麼猶太民族能夠頑強地生存和發展,並湧現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

01

培養天才從讓孩子愛書開始

「人不能只靠麵包活著。」這句話出自《聖經》,猶太人以此激勵自己,養成了求知好學的習慣,在他們看來,文學、詩歌、音樂、藝術對人類如同水和糧食一樣重要,讀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了解,平均每個以色列人每年要買10到15本新書,而他們的閱讀量更是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

猶太人從來不焚書,即便是一本攻擊自己的書。每個猶太父母都會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愛書,因為他們知道讀書是使大腦充滿智慧的最好辦法。

猶太父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1.每天晚上全家一起閱讀,全家人靜靜地坐在一起,閱讀一些孩子喜愛的書籍。

2.給孩子訂一份報刊和雜誌,並且還要督促孩子自己閱讀。

3.每周拿出一天時間來共同閱讀報紙,就關心的話題進行討論。

4.每周抽出一兩天的時間,用一小時的時間同孩子一起玩,或讓孩子參加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的棋類運動。

5.每周都帶孩子去一次博物館、圖書館或歷史遺蹟館參觀,讓孩子在參觀中學到知識。

在以色列,每周五晚到周六安息日當天,不能碰任何帶有火和電的東西,公交停運,商店、飯店也大多關門,唯有書店會迎來絡繹不絕的顧客。因此,以色列人閱讀量大,很多人習慣了通過閱讀來度過休息日。

02

猶太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態:開放式流亡

猶太民族之所以會人才輩出,這與他們長期受歧視、遭迫害、被迫流亡異鄉,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也是有一定關係的。從公元280年起,猶太人開始被送到隔離區裡生活,這種做法在14、15世紀時遍布歐洲。

他們身上還要佩帶一個黃色的標記以示區別,隨時處於歧視、傷害和危險之中。這些景象在描寫二戰的一些影片中就可以看到。

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於世界各地。他們不但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而且也吸收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

許多猶太家庭主動與其他民族接觸,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養料,這樣就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料,他們對孩子都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03

將教育和老師放在第一位

以色列對教育重視到什麼程度呢?他們實行全民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以色列的節假日是最多的,全年大概有1/3時間在放假, 但是這個放假實際上是一種滲透到每個人心裡的一種意識教育。

而猶太人的教育絕非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他們的家庭,教堂,遊樂場,運動場,旅遊景點都是絕佳的教育場所。

以色列非常注重基礎教育,它的教育財政預算僅次於國防。因為在全世界有這麼多猶太人,有很多基金是境外的猶太人提供的。因此它還有全球最龐大的後續教育,在全世界數十個國家的數百個機構進行猶太教育。

教師在以色列是一種無上光榮、無比高貴的行業, 他們尊師如敬上帝,把老師看得比父親還要重。

在過去古羅馬人圍剿的時候,只許一個人逃生,他們全體寧願自己死,也要推舉老師逃生,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老師在,教育就在,你逃到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這個民族還能夠生存,還能夠發展,所以把老師和教育放在第一位,人才就可以培養,民族就可以發展。

04

引導孩子提出疑問,探索與創新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布郎是一個美籍猶太人,他曾經說過:「我的祖父經常會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也總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可能這就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吧。」

永恆探求心境的猶太家庭不但重視知識,還特別重視才能。他們把只有知識卻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因此猶太人家庭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

05

母親的地位不可磨滅

「國民的命運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在猶太人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是不可磨滅的。早期猶太人的教育基本上是以男子為中心的教育,儘管女子在家庭享有尊嚴的地位,但她們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相夫教子。「婦女如何獲得榮譽呢?通過把兒子送到猶太會堂去學習《託拉》,把丈夫送到拉比學院去研究。」猶太人的女子是很有文化的,每當拉比(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在公眾場合講授道德和律法以及其他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有婦女和兒童應邀參加。

猶太民族的這種傳統一直持續到近現代,因此,儘管西方社會中猶太婦女的文化教育素質很高,但就業率卻低於其他民族,原因是她們要留在家裡照看孩子,以確保孩子的學習質量。

有人曾向以色列創業之父約西瓦迪問及「以色列人為何如此熱衷於創新創業」,他的回答簡明扼要:猶太母親。

諾貝爾獎的搖籃裡盛滿了猶太民族的智慧,遠遠不止這些,需要我們親自走近去探尋、去感知。

疫後,見學以色列·教育信仰之行將繼續啟航,來自全國各地的有理想、有情懷的教育人,共赴一段探秘以色列教育信仰的旅程。

相關焦點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2020年諾獎全面揭曉!美國獲獎最多,中國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2020年諾貝爾獎獲名單全面揭曉!諾貝爾獎共六個獎項,分別由1個組織和11個個人獲得。其中美國7人,英國2人,德法各1人;其中女性共3人,男性獲獎者共8人。近年來獲獎勢頭很猛的日本2020無緣諾獎。中國諾獎記錄還停留在2015年的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想拿獎牌不容易:2017年得獎者等了33年】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在發現青黴素17年後,與另兩名科學家獲得諾獎;2017年,傑弗裡霍爾等3人,在發現人體「生物鐘」原理33年後才獲獎……追溯至上世紀,諾獎首次頒發後的10年,獲獎者的平均年齡僅56歲。
  • 諾獎得主迪迪埃: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今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理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就在剛剛,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安德裡亞·蓋茲在接受採訪時稱,很高興自己能夠得獎,並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年輕女性能進入這一研究領域,「只要你對科學有熱情,就可以成就更多的事。」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取決於哪個領域是否熱門,而取決於諾獎的宗旨。」如同奧林匹克運動會,獲金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看重諾獎不一定立刻獲得諾獎,重要的是通過這場科學盛宴,提高全民科學素養。通過傳播諾獎精神,鼓勵下一代愛科學、把當科學家作為人生夢想,這才是諾獎精神的精髓。」如此一來,我們關注諾獎,最重要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應如何定位?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為何如此特殊……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為何如此特殊…… 2020-10-05 1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難怪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張諾獎得主和高校歸屬統計表,美國哈佛大學以158人得獎勇冠全球,英國劍橋大學以118人得獎位居榜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107人得獎摘得探花。得獎人數排名前30的高校,諾獎得主均達25名。館主了解到,自1901年諾獎開頒以來,將近900名人文和科學巨匠登頂戴冠。
  • 2020年度諾獎:更多女性站到聚光燈下
    由於諾貝爾經濟學獎11日才能揭曉,故而迄今為止,本屆諾貝爾獎共授予4位女性,包括1位物理獎、2位化學獎和1位文學獎。佔到總獲獎人數的4/9(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機構無性別)。在人數上僅次於2009年——當年有5位女性榮膺諾獎,女性比例為38%(共13人獲獎)。
  • 全球各國諾貝爾獎得獎人數排名,我國排第幾?
    正確答案,應該是——3個。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獲諾貝爾獎人數排名:第1名:美國(381人次,不算獲獎後加入美國國籍的人)第2名:英國(132人次)第3名:德國(108日本:19年19個諾貝爾獎,行走的諾獎收割機!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相反,人口不如我國的鄰國日本,自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卻是除了歐美國家外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在這一方面,令許多國人感到可惜。在進入新時代後,日本諾獎獲得者激增,到了二十一世紀,日本諾獎獲得者更是高居全球前二,僅次於美國。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諾獎前瞻:物理獎存在內外循環?今年誰可能獲獎?
    雖然現在有的科學獎的獎金已經超過諾獎,但是諾獎的至高地位依然牢固。當然,為了繼續保持諾獎的權威地位,諾獎委員會也要能堅持做出正確選擇。這使得李政道和楊振寧的1957年諾獎成為歷史上最快的諾獎,也就是,從論文發表到得獎的間隔最短。這個紀錄很難打破。 領域劃分是相對的、粗略的。時間靠近的同一領域的獲獎項目也會儘量遠離。這可以稱作內循環,而四大領域之間的循環可以稱作外循環。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智慧啟示」猶太民族如何逆襲成世界最有錢的民族?
    縱觀世界歷史,猶太民族可謂世界上經歷苦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正應了那句話——「多難興邦」。在猶太民族4000多年的歷史中,有2000多年的時間他們沒有家園,流離失所,曾遭遇過形形色色的排猶主義。
  • 擁有全世界最多諾貝爾獎的民族,為何總是多災多難?解密猶太文明
    最近,拿到這本《猶太文明五千年》,讓我對猶太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猶太人的起源我是被這個有趣的故事所吸引的。從前有個男人名叫雅各(又叫以色列),他生了十二個兒子,大兒子叫流便,二兒子叫猶大,最小的兩個兒子分別叫約瑟和便雅憫。約瑟因為受父親寵愛被哥哥們嫉妒,偷偷賣掉了,後來約瑟在古埃及過當宰相。
  • 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
    原標題: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參考消息網10月12日報導阿聯《國民報》網站10月10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賈尼娜·迪喬瓦尼的題為《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會吸引更多女性投身科學嗎?》
  • 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不指風向了...
    這應該是拉斯克獎自創立的第75年來第一次停發獎項。至於拉斯克獎為何今年不頒發,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由於每年拉斯克獎都是在9月初公布,比諾貝爾獎提前大半個月,因此被譽為「諾獎風向標」。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