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隨著諾貝爾獎最後一項經濟學獎得主的揭幕,2020年諾貝爾獎全部揭曉。
然而,經濟學獎公布的兩位獲獎得主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和保羅·米爾格龍(Paul Milgrom)中,保羅·米爾格龍就是一位猶太人。
保羅·米爾格龍丨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原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對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保羅·米爾格龍,1948年出生於底特律的一個猶太家庭。
1970年畢業於密西根大學,後在史丹福大學研讀統計學和經濟學。師從羅伯特·威爾遜教授,沒錯,就是本次與他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
2020年諾貝爾獎共計有12名得主(包括一個組織),其中猶太人就佔了4位(還有一位安德烈婭·蓋茲的祖父是猶太人,具有猶太血統)。
縱觀諾貝爾獎獲獎歷史,超級獲獎大戶當屬猶太人。據不完全統計,諾貝爾獎至今已頒給900多人,其中至少23%是猶太人,猶太諾獎得主總共有215人。而全世界的猶太人總共才1400多萬,只佔全球人口0.2%左右。
世界上著名的有影響的人物中近一半都是猶太人。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猶太民族是一個苦難的民族,曾多次遭到大流亡和大屠殺,在全世界流亡了兩千年,但是最後還是流而不散,不但沒有被同化,還說著 85 種不同語言,分布在100多個國家,最終匯聚到4000年前祖先的聖地,成功建立了以色列。
為什麼猶太民族能夠頑強地生存和發展,並湧現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
01
培養天才從讓孩子愛書開始
「人不能只靠麵包活著。」這句話出自《聖經》,猶太人以此激勵自己,養成了求知好學的習慣,在他們看來,文學、詩歌、音樂、藝術對人類如同水和糧食一樣重要,讀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了解,平均每個以色列人每年要買10到15本新書,而他們的閱讀量更是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
猶太人從來不焚書,即便是一本攻擊自己的書。每個猶太父母都會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愛書,因為他們知道讀書是使大腦充滿智慧的最好辦法。
猶太父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1.每天晚上全家一起閱讀,全家人靜靜地坐在一起,閱讀一些孩子喜愛的書籍。
2.給孩子訂一份報刊和雜誌,並且還要督促孩子自己閱讀。
3.每周拿出一天時間來共同閱讀報紙,就關心的話題進行討論。
4.每周抽出一兩天的時間,用一小時的時間同孩子一起玩,或讓孩子參加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的棋類運動。
5.每周都帶孩子去一次博物館、圖書館或歷史遺蹟館參觀,讓孩子在參觀中學到知識。
在以色列,每周五晚到周六安息日當天,不能碰任何帶有火和電的東西,公交停運,商店、飯店也大多關門,唯有書店會迎來絡繹不絕的顧客。因此,以色列人閱讀量大,很多人習慣了通過閱讀來度過休息日。
02
猶太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態:開放式流亡
猶太民族之所以會人才輩出,這與他們長期受歧視、遭迫害、被迫流亡異鄉,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也是有一定關係的。從公元280年起,猶太人開始被送到隔離區裡生活,這種做法在14、15世紀時遍布歐洲。
他們身上還要佩帶一個黃色的標記以示區別,隨時處於歧視、傷害和危險之中。這些景象在描寫二戰的一些影片中就可以看到。
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於世界各地。他們不但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而且也吸收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
許多猶太家庭主動與其他民族接觸,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養料,這樣就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料,他們對孩子都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03
將教育和老師放在第一位
以色列對教育重視到什麼程度呢?他們實行全民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以色列的節假日是最多的,全年大概有1/3時間在放假, 但是這個放假實際上是一種滲透到每個人心裡的一種意識教育。
而猶太人的教育絕非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他們的家庭,教堂,遊樂場,運動場,旅遊景點都是絕佳的教育場所。
以色列非常注重基礎教育,它的教育財政預算僅次於國防。因為在全世界有這麼多猶太人,有很多基金是境外的猶太人提供的。因此它還有全球最龐大的後續教育,在全世界數十個國家的數百個機構進行猶太教育。
教師在以色列是一種無上光榮、無比高貴的行業, 他們尊師如敬上帝,把老師看得比父親還要重。
在過去古羅馬人圍剿的時候,只許一個人逃生,他們全體寧願自己死,也要推舉老師逃生,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老師在,教育就在,你逃到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這個民族還能夠生存,還能夠發展,所以把老師和教育放在第一位,人才就可以培養,民族就可以發展。
04
引導孩子提出疑問,探索與創新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布郎是一個美籍猶太人,他曾經說過:「我的祖父經常會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也總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可能這就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吧。」
永恆探求心境的猶太家庭不但重視知識,還特別重視才能。他們把只有知識卻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因此猶太人家庭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
05
母親的地位不可磨滅
「國民的命運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在猶太人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是不可磨滅的。早期猶太人的教育基本上是以男子為中心的教育,儘管女子在家庭享有尊嚴的地位,但她們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相夫教子。「婦女如何獲得榮譽呢?通過把兒子送到猶太會堂去學習《託拉》,把丈夫送到拉比學院去研究。」猶太人的女子是很有文化的,每當拉比(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在公眾場合講授道德和律法以及其他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有婦女和兒童應邀參加。
猶太民族的這種傳統一直持續到近現代,因此,儘管西方社會中猶太婦女的文化教育素質很高,但就業率卻低於其他民族,原因是她們要留在家裡照看孩子,以確保孩子的學習質量。
有人曾向以色列創業之父約西瓦迪問及「以色列人為何如此熱衷於創新創業」,他的回答簡明扼要:猶太母親。
諾貝爾獎的搖籃裡盛滿了猶太民族的智慧,遠遠不止這些,需要我們親自走近去探尋、去感知。
疫後,見學以色列·教育信仰之行將繼續啟航,來自全國各地的有理想、有情懷的教育人,共赴一段探秘以色列教育信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