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級配混凝土研究!

2021-01-21 砼享未來 汪軍


摘要︰

1. 何謂連續級配混凝土。

2. 混凝土骨材的理想級配。

3. 如何製作及分析混凝土配比中骨材的總級配曲線。

4. 不同尺寸骨材的填充量化方法與效果分析。

5. 連續級配的實例驗證。


一、何謂混凝土骨材的「連續級配」

混凝土所使用的粗、細骨材,系用天然的優良砂石(不得有風化巖、葉巖、鹼骨材等),經破碎、清洗、篩分而成。混凝土產制廠購入時作比重、吸水率、磨損率、健性等材質方面的試驗,只要材料的來源沒有變化,則這些試驗可以較低的的頻率為之;但是因為砂、石生產場別之間有很不同的加工方式,產品會有很大的質量差別,再加上碎制砂、石的加工機具很容易產生磨耗,故粗、細成品粒材的級配(粒度)變動是很尋常的;而粗、細骨材佔混凝土組成的80%左右,骨材粒度的變動當然是混凝土質量變動的重要因素,管制好骨材級配的變動就成了混凝土生產業者最重要的管制項目,所以混凝土產制廠必須以足夠的頻率作粒料篩分析的檢驗,取得生產調整的資料。

「骨材的級配」為不同尺寸顆粒排列組合的一種物理量,當大尺寸骨材間之空隙被較小尺寸骨材填塞後,大小顆粒組成一個密實的「網絡」結構,非但外力可藉由大大小小的顆粒均勻負載之,整體骨材內之空隙率也會降低。當不同尺寸之骨材相互填塞至最佳狀況時,其單位容積將增加,此顆粒大小尺寸之排列組合即為「級配」。

在如何掌控粒料級配前,讓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優良的混凝土骨材級配。是否為良好的骨材級配,端視於該級配的用途為何,針對水泥混凝土的用途須要讓其組成為最緻密 (具有最小的空隙率)的連續級配;在各種骨材於特定的比率之下,使得骨材佔最大體積比,非但可藉其有效的大小填充的網絡結構,發揮粒料既有的強度功能,且可因大小顆粒間的滾動,達成混凝土所須的工作度,因為骨材佔最大體積比且為緻密狀態,故也可使用較少量的膠結材料,達到經濟的目的,這種連續級配的骨材顆粒的分布類似「富勒曲線FLC」。

二、混凝土骨材的的理想級配

早在1907年「富勒氏及湯姆森」(Fullerand Thomson)提出,固體粒料粒徑分布定義的理論方程式及其分布曲線。其方程式為:

h:係數(0.3∼0.5)

P:某粒徑顆粒的過篩百分比 d:某顆粒的粒徑(mm) D:該級配組的最大顆粒的粒徑(mm)

其中h值愈小表示級配中的細粒料愈多,水泥混凝土的骨材級配h值為0.5,今以5~25mm集料規範的粗骨材與細骨材之粒徑,以「富勒氏及湯姆森」方程式所算出的數值如下表1,由相關數據繪成圖形如下【圖一】及【圖二】。

表1 5~25mm集料骨材粒徑規範及理想值

骨材粒徑

mm

25.0

19.0

12.5

9.5

4.75

2.4

1.2

0.6

0.3

0.15

0.075

粗骨材規範

%

100~95

60~25

10~0

5~0

細骨材規範

%

100~95

100~80

80~45

60~25

30~10

10~2

5~0

富勒曲線值

%

100

81.87

70.71

61.64

43.59

30.72

21.73

15.49

10.95

7.75


由表1 的數據以富勒計算值為應變量,骨材粒徑為自變數作成下圖︰

【圖一】5~25mm骨材、細骨材規範及FLC(實際粒徑)

橫作標改以「對數刻度」表示,則圖形變為:

【圖二】5~25mm骨材、細骨材規範及FLC(對數粒徑)

如【圖一】及【圖二】所示,粗、細骨材篩分析規範的目的,為使混凝土的骨材粒度的分布能夠儘量合乎「富勒曲線FLC」所示的大小顆粒呈連續狀態的分布,使整個骨材集料中大顆粒間空隙有次大顆粒填充之,如此大、小顆粒相戶填充的循環,使整體成為緊密之結構。

關於富勒曲線(FLC)有以下各種特性:

與縱坐標(過篩百分比)相交於7%8%間,表示粒徑0.15mm以下的「填充用」粉細材料至少須佔有7%8%的重量比。

因橫坐標資料跨距過大(0.075mm37.5mm),故以對數坐標表表示,則圖形能更清楚骨材顆粒的級配詳情(尤其在細粒料部份)

由【圖一】中可知,粒徑1.18mm以下過篩率急遽縮小(細粒料少),故此理論級配的組構偏重於檢討粗粒料級配的組合方式。

.富勒曲線(FLC)系由富勒公式所導出理論級配圖,其顆粒皆為理想的圓形顆粒;實際上混凝土的骨材絕大部份系由不規則顆粒所組成,但級配的架構走勢,仍須參照富勒曲線的趨勢組合級配,所以,混凝土粒料的組合只要類似富勒曲線(FLC)即可。

富勒曲線只是混凝土骨材須要連續級配的理想依據,但是,單位體積內的混凝土骨材若完全依富勒曲線組合構成,但因實際粒料並非圓顆粒,顆粒間須有更多的填充,混凝土會因過少的細粒料而造成工作性的不良

實際骨材粒料的FLC與理想FLC的比較,可判別混凝土料性的粗細性。

三、配比骨材的實際級配與理想級配

富勒曲線(FLC)既然為混合骨材粒度分布的數理依據,在混凝土配比設計時,就要以富勒曲線(FLC)作為一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如何在滿足混凝土配比設計的其它條件之下,又可使混凝土的骨材級配可滿足富勒曲線(FLC)的要求,為混凝土配比設計者重要的課題。

這些有關富勒曲線(FLC)作業包括:(1) 粗、細骨材的篩分析試驗。(2) 理想富勒曲線(FLC)的建立。(3)骨材實際富勒曲線(FLC)的建立。(4)骨材總級配是否呈「連續」狀態的判定。(5)總級配異常的修正。

今以實際粗、細骨材的粒度加以說明:

1. 細骨材篩分析及其級配規範

表2 細骨材篩分析表

以表2篩析結果及細骨材級配規範作出下圖:

【圖三】細骨材篩析圖

兩種細骨材(粗、細砂)經由篩分析圖(【圖三】)中的規範上、下限曲線與實際混合後細骨材的級配曲線作比較,可借著兩種細骨材的混合比率調整實際級配曲線,找出最接近規範限之內的級配曲線。

2. 粗骨材篩分析及其級配規範

表3 粗骨材篩分析表

以表3篩析結果及粗骨材級配規範作出下圖:

【圖四】5~25mm集料骨材篩析圖


【圖五】5~19mm集料骨材篩析圖

3. 配比骨材實際級配與理想FLC級配

依上述粗骨材級配(大/小石50%時,此時粗骨材級配合乎5~25mm集料規範)與細骨材級配合成的總級配,可作成下圖:

【圖六】混凝土骨材實際與理想級配圖(大小石50%/50%)

【圖六】系利用50%的9.5~25mm集料及50%的5~19mm集料所合成的骨材總級配分析圖,由圖中可知配比FLC的圖形與理想FLC相近,且整條曲線呈「連續」狀態;假設配比設計時,若不使用5~19mm集料(配比全部使用9.5~25mm集料,此時粗骨材級配並不合乎任何集料規範),則其總級配分析圖會成為下圖︰


【圖七】混凝土骨材實際與理想級配圖(大小石100%/0%)

【圖七】系利用100%的9.5~25mm集料所形成的骨材總級配分析圖,由圖中可知在粗骨材級配中的12.5mm及9.5mm兩粒徑的過篩率不夠,造成整個級配曲線在該處成為「不連續」的分布;有此不良級配的出現,須經由調整集料的使用比率,或改用他種集料(如上例中加入5~16mm集料),再透過上述之計算技術以修正之。

再假設配比設計時,若不使用9.5~25mm集料(配比全部使用5~19mm集料,此時粗骨材級配合乎5~19mm集料規範),則其總級配分析圖如下︰


【圖八】混凝土骨材實際與理想級配圖(大小石0%/100%)


【圖八】系利用0%的9.5~25mm集料及100%的5~19mm集料所合成的骨材總級配分析圖,由圖中可知配比FLC的圖形與理想FLC相近,且整條曲線仍呈「連續」狀態。

4. 結論︰

利用粗、細骨材粒度篩分析結果透過計算,可判別骨材級配是否呈連續狀態。

合乎級配規範的粗、細骨材所組成的配比,其總級配「較有可能」呈連續狀態。反之,其總級配「較不可能」呈連續狀態。

透過不同骨材集料的組合,可讓混凝土在粗、細度或骨材最大粒徑的選擇有更寬廣的彈性選擇。

透過連續級配的分析,可作為產制骨材集料的選擇及配比的調整,使混凝土更多樣化。

四、骨材連續級配對材料間「填充」的影響

混凝土中材料之間的充填關係有三種:(1)第一種填充:以水為填充材,膠結材為基材,膠結材顆粒間隙以水充填形成「水泥漿」組合體,定量表示的物理量為:「水膠比」。(2) 第二種填充:以水泥漿為填充材,細骨材為基材,細骨材顆粒間隙以水泥漿充填形成「砂漿」組合體。(3)第三種填充:以砂漿為填充材,粗骨材為基材,粗骨材顆粒間隙以砂漿充填形成「混凝土」組合體。水在混凝土中的功能為:①讓膠結材發生化學反應。②填充粒料間的空隙。③提供顆粒間的潤滑作用。故水在第一種填充中一定是過填充狀態,受限於被設計混凝土的水膠比,配比設計須服膺此種填充;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與水膠比呈反比,混凝土要求的強度愈高則需要愈多的膠結材,從低到高強度的混凝土,第二種填充是從填充不足到過填充都會發生,這種填充的調整,配比設計者須應用卜作嵐材料(礦粉或粉煤灰)用量的增減及化學摻劑的添加,儘量讓使低強度到高強度的總膠結量「填充集中化」;第三種填充是混凝土中最大顆粒間的填充,也是三種填充中最重要的填充,傳統認知中,皆以先觀察細骨材F.M.值的大小,再以隱敝屬性「砂石比S/A」的經驗值決定粗、細骨材的用量比率,這樣以經驗決定S/A值,就無法精確的掌握第三種填充的情形,這種填充並無任何限制,是影響混凝土工作性最重要的因素;填充不足,組織結構不良,非但無法由適當的粒料來遞送外力,也會造成「騷料」影響工作性;太過的填充非但稠性過大,需增加用水量調整工作性,因而升高水膠比增加成本,也增加了混凝土的體積變化率,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如何讓此填充不發生填充不足又不會有過度的填充,這是配比設計的重要技術。

惟有藉助大小顆粒間的組構,不只可降低單位體積內的空隙率,更因大顆粒由次顆粒的包圍,整體形成一高效率的網絡結構,要形成這種網絡結構,連續級配的骨材為必要條件;外力輸入時由此大小顆粒組成的「骨幹」共同承受傳遞,由更多粒料分散外力的應力集中,大大提升整體混凝土對外力的抵抗;在實質面即為:粗骨材的空隙由細骨材予填充,細骨材的空隙由粉膠結材填充,粉膠結材的空隙由液態材來填充。

混凝土的有80%以上由粗、細骨材所組成,這些粗、細骨材粒料要有好的相互填充效果,其大小尺寸的分布就必須接近「富勒曲線」,在這種連續級配分布之下,大小顆粒才會有好的填充效果,這種材料間混合後對各粒徑『』的要求,是填充的最基本要求。至於材料間的填充,則是材料間混合後對各粒徑『』的要求。級配的要求隨著材料顆粒粒徑的增加而增加,填充的要求則不論材料顆粒粒徑的大小都須被關注的問題。

混凝土骨材間的填充是決定混凝土性能(工作性及強度)的主因,而骨材的級配如何影響填充效果,就是須透過「骨材空隙率試驗」來探討。

五、粗骨材中大、小石使用比率的量化

因為混凝土受到工件結構型狀及大小的影響,所以必須配合施工物的需求改變其最大粒徑之使用,其決定原則為:以下三條件之最小值。

① 一般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為模板間距的1/4。

② 鋼筋間距或鋼筋與範本間距之3/4。

③ 版厚度的1/3。

所以混凝土配比須有調整最大粒徑使用的彈性,以備工地隨時有改變混凝土粗細度的需求,粗骨材若有兩種以上的集料,可借著改變兩者間的使用比率,達成混凝土料性的調整;改變不同粗骨材集料的使用比率,會影響總級配及粗骨材粒料間的填充,在何種比率之下,混凝土會有優良的骨材總級配及填充,即為混凝土配比設計的重要參數之一。

1. 粗骨材級配的影響

透過骨材篩分析試驗,算出各種組合的級配。今以9.5~25mm集料及5~19mm集料為例作以下篩分析級配的計算


表4 兩集料粗骨材混合篩析計算表



依表4 作出以下篩分析級配圖:

【圖九】小、大石不同比例其粒料級配圖


由【圖九】可得以下結論:

5~25mm集料為級配規範,則小石/大石可使用的範圍為:40/60~60/40

若以5~19mm集料為級配規範:25mm(100)19mm(90~100)9.5mm(20~55)4.75mm(0~15)2.4mm(0~5)。則須全數使用小石。

依各地區石料粒徑分布之不同,可依上述的試驗及試算來決定配比中大、小石使用的比率。

2. 粗骨材填充的影響

混凝土配比使用兩種以上不同集料的粗骨材,除了可作級配的調整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效益,就是可調整粒料間堆積所產生的空隙,使混凝土材料間的組構達到「緻密性」的要求,骨材堆積的愈緻密,其所須的填充膠結材愈少;同時混凝土可提高其密度,自然也可以獲得較高的強度。

若有兩種集料以上的粗骨材,可透過「骨材單位重及空隙率試驗」,找出其堆積所形成的空隙體積,仍以9.5~25mm(大石)及5~19mm(小石)兩種集料為例作以下空隙率試驗的計算:

2.1基本數據

試 驗 用 標 準 量 桶

量桶的標定:

桶重

5.108Kg

量桶
體積

9.707
公升

(桶+水)重

14.815Kg

大、小石幹比重:2.57 小石幹單位重:1.496 大石幹單位重:1.537

2.2 單位重及空隙率試驗數據

表5 大、小石單位重及空隙率試驗結果數據表

2.3 以表5試驗結果資料表,再以大石%為自變數,實積率為應變數,作出其相關圖形:

【圖十】大、小石混合單位重空隙率試驗實積率分析圖


•實積率=1-空隙率,以配比的實用性「實積率」較「空隙率」實用,故圖形以實積率來額定。

•實積率的回歸方程式為:-1E-05(大石%)2 + 0.0014(大石%) + 0.5892 。

•利用「微分」解出最大的實積率發生在大石%為70%。

2.4 以表5試驗結果數據,再以大石%為自變量,單位重為應變量,作出其相關圖形:

【圖十一】大、小石混合單位重空隙率試驗單位重分析圖

•單位重表示該組合的密度,最能表達組合的良窳。

•單位重的回歸方程式為:-3E-05(大石%)2 + 0.0037(大石%) + 1.5143 。

•利用「微分」解出最大的單位重發生在大石%為62%左右。

•無論單位重或實積率分析,大小石最佳組合都發生在大石/小石=60~70%。

經由上述骨材級配分析,非但混凝土會有很強健的「骨架」,加上骨材間的填充分析,更使混凝土有很堅實的「肌肉」;大大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也改善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

六、實例的驗證

以粗骨材組態為改變因子,分別在貧漿(總漿量為220kg/m3)、中漿(總漿量為300kg/m3)、富漿(總漿量為450kg/m3)之下,設計「相同水膠比、相同砂石比、粗骨材組態不同」的試驗室試拌試驗,其內容及結果分述如下:

1、三類試驗配比內容

表6 試驗室小拌配比表

試驗別

大石率

大石

小石

水泥

礦粉

粉煤灰

外加劑

%

kg/m3

kg/m3

kg/m3

kg/m3

kg/m3

kg/m3

kg/m3

kg/m3

總膠量
220kg/m3

100%

950

0

952

74.2

74.2

71.7

181.3

1.98

75%

712.5

237.5

952

74.2

74.2

71.7

181.3

1.98

50%

475

475

952

74.2

74.2

71.7

181.3

1.98

25%

237.5

712.5

952

74.2

74.2

71.7

181.3

1.98

0%

0

950

952

74.2

74.2

71.7

181.3

1.98

總膠量
300kg/m3

100%

1000

0

801

115.2

115.2

69.6

195

2.4

80%

800

200

801

115.2

115.2

69.6

195

2.4

65%

650

350

801

115.2

115.2

69.6

195

2.4

50%

500

500

801

115.2

115.2

69.6

195

2.4

35%

350

650

801

115.2

115.2

69.6

195

2.4

20%

200

800

801

115.2

115.2

69.6

195

2.4

0%

0

1000

801

115.2

115.2

69.6

195

2.4

總膠量
450kg/m3

100%

950

0

729

198.9

198.9

52.2

205

4.5

75%

712.5

237.5

729

198.9

198.9

52.2

205

4.5

50%

475

475

729

198.9

198.9

52.2

205

4.5

25%

237.5

712.5

729

198.9

198.9

52.2

205

4.5

0%

0

950

729

198.9

198.9

52.2

205

4.5

2、三類試驗結果

表7試驗室小拌試驗結果

試驗別

大石率

塌落度

28天抗壓強度

標準差

平均值

%

cm

Kgf/cm2

Kgf/cm2

Kgf/cm2

總膠量
220kg/m3

100%

17

137.5

134.7

123.2

134.5

137.9

6.0

133.6

75%

20

121.0

109.6

111.8

114.2

116.0

4.3

114.5

50%

12

154.1

154.3

153.1

159.9

158.4

3.0

156.0

25%

14.5

154.2

150.0

147.2

148.5

157.7

4.3

151.5

0%

20

133.1

131.2

126.3

124.9

130.9

3.5

129.3

總膠量
300kg/m3

100%

20.5

200.9

200.2

200.2

205.0

201.9

2.0

201.6

80%

18

222.5

208.6

225.5

213.2

209.4

7.7

215.8

65%

18

219.5

206.8

208.8

210.8

209.4

4.9

211.1

50%

19

232.4

197.0

235.6

208.9

209.7

16.6

216.7

35%

19

231.1

199.1

213.1

226.5

209.7

13.0

215.9

20%

16.5

242.3

222.5

239.7

236.8

224.2

9.1

233.1

0%

17

232.0

211.1

238.4

238.1

201.3

17.0

224.2

總膠量
450kg/m3

100%

19

389.8

393.8

371.5

347.2

379.7

18.5

376.4

75%

19

417.2

379.4

382.1

418.6

423.0

19.1

404.0

50%

16

399.9

405.9

421.5

407.7

403.3

5.0

407.7

25%

20.5

421.8

460.6

460.3

479.4

463.9

21.3

457.2

0%

16.5

471.0

476.8

448.1

454.7

439.2

15.7

457.9


3、結稐

不論貧、中、富漿配比,只要大石使用率在75%以上的28天強度抗壓值,都比大石使用率在75%以下者小,尤其配比使用100%大石時其抗壓強度會呈大幅度的降低(觀察表7中抗壓平均值的「粗體」數據的比較)

隨著大石用量的增加,逐漸扭曲了配比骨材級配的「連續性」,因而造成混凝土強度的折損。

• 在總級配「連續」的條件下,觀察貧、中、富漿配比強度隨粗骨材組態發展的情形如下表︰

表8 連續級配貧、中、富漿大石率與強度關係表

總膠結量(kg/m3)

220

300

450

大石率(%)

50

25

0

65

50

35

20

0

50

25

0

強度(Kgf/cm2)

156.0

151.5

129.3

211.1

216.7

215.9

233.1

224.2

407.7

457.2

457.9

依表8,推算大石率與強度的『相關係數』,結果如下:

➊220kg/m3時:「0.982397」 ➋300kg/m3時:「0.75534」 ➌300kg/m3時:「0.87225

任何總膠結量之下,大石率與強度都有「高度的相關」(相關係數都大於0.75),但是在低膠下是『正相關』,而在高膠下是『負相關』;所以,在配比設計粗骨材組態時,須以『高膠偏細化,低膠偏粗化』為原則。


七、感想及建議

混凝土是所有建築及土木工程中使用量最大的建築材料,無論鐵公路、橋梁、水壩、隧道、港口、機場…等公共建設到各類房屋、廠房、圍籬…等民用建築,都大量使用著混凝土;再從混凝土被澆置的情形:從地底到高空,從水中到火中;從小女兒牆大至大水壩,都被廣泛應用,故混凝土因工件之需求要其有多樣性

「滿足客戶之需求」永遠都是企業經營不變之道,如何產制「多樣化」的混凝土是所有混凝土攪拌業的基本理念;本研究就以骨材使用的多樣化為主題,並提出相關的解決技術。

國內混凝土產制對骨材的應用,仍存有兩大迷思:(1)為了簡單化,粗、細骨財材都只使用單一集料生產。配比失去其質量控制的彈性,也造成骨材生管的失衡。(2)粗骨材最大粒徑愈大愈佳,認為愈大粗骨材的混凝土會有愈高的強度。非但造成產制及泵送機具的磨損,更是混凝土構件瑕疵的來源。

因此筆者對國內攪拌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原材料材質有「本土化」之限制,骨材級配管理為當務之急。

2. 生產系統作好雙石、雙砂以上之布建,讓產品具有彈性,並可提升質量。

3. 以試驗室為平臺,作好質量保證之規劃,一切以『真實』數據作為改善產品之依據,要清楚是「為何而作」。

4. 加強混凝土產制「軟實力」的培養.


本文作者:貴州中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總顧問:賴瑞星





1.長按上圖指紋,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指關注;

2.通訊錄添加朋友或搜公眾號:商品混凝土汪軍關注;

3.歡迎技術交流,發表文章;

4.聯繫方式:電話010-51164680 QQ:1574439836

5.個人微信號:wswy7178

相關焦點

  • 【技術】連續級配混凝土研究論文
  • 普通混凝土砂石級配的研究
    本研究從傳統的連續級配密實堆積入手,結合國內建築工程常用的5~25mm和5~20mm石子進行了試驗研究,明確了砂率(sandratio,SR)隨膠結材用量變化的規律。從表1的計算數據看,石子最大粒徑為25mm的普通混凝土的連續級配砂率約為40%(質量分數,下同),大流動性混凝土的連續級配砂率約為49%;石子最大粒徑為20mm的普通混凝土的連續級配砂率約為45%,大流動性混凝土的連續級配砂率約為54%。
  • 拌制混凝土選用石子,要求連續級配的目的是( )。
    拌制混凝土選用石子,要求連續級配的目的是( )。:大小  列印  免費直播丨2019一級造價《交通工程》新教材解讀直播 【單選題】 拌制混凝土選用石子
  • 連續級配、間斷級配、密級配與開級配
    瀝青混合料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標準,按照材料組成及結構可分為連續級配和間斷級配,其中連續級配指的是瀝青料的集料粒徑由大到小均勻分布,例如瀝青混凝土或瀝青穩定碎石
  • 膠凝材料級配效應對混凝土強度的影響!
    後來,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由S.Tsivilis等學者提出了水泥顆粒級配影響其水化強度及水泥的最佳顆粒級配理論,即水泥顆粒級配分布越狹窄其強度越高,其對混凝土的影響相似。到了90年代初,Fuller和Thompson提出了集料理想篩析曲線,簡稱富勒曲線(Fuller曲線),形成了最早的最佳堆積密度顆粒分布理論。
  • 混合砂配製C50混凝土應用研究
    但是,與天然砂對比,機制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些許問題,例如經機械破碎後粒型不好、針片狀過多、級配不連續、細度模數偏大等。針對上述問題,人們開始將機制砂和天然砂進行混合配製形成混合砂。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混合砂可以充分發揮機制砂和天然砂的優勢,有效地克服單獨使用機制砂時所存在的問題。
  • 骨料級配
    目前常用的級配理論有兩種,連續級配和間斷級配。一、連續級配理論連續級配的特徵是粗細骨料各分級粒度俱全,相鄰兩級粒徑比為2。主張連續級配的專家認為,一個良好的連續級配是按照一定的粒徑比及其含量形成一個連續的級配曲線。
  • 級配那些大小事兒
    級配就是集料各個粒級的分配,也就是混合料在各個連續篩孔的分布情況.連續級配:連續級配是某一礦料在標準套篩中進行篩分後,礦料的顆粒由大到小連續分布,每一級都佔有適當的比例.這種由大到小逐級粒徑都有,並按比例互相搭配組成的礦質混合料,稱為連續級配混合料.
  • 機制砂級配和空隙率關係研究
    ,浙江湖州313022)摘要:通過正交試驗設計,研究機制砂級配與空隙率的關係。隨著可採天然砂資源逐漸枯竭,研究可完全替代天然砂的機制砂已是迫在眉睫。砂作為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1]。研究顯示,低空隙率的機制砂,可以很好控制混凝土膠凝材料的用量,從而降低混凝土成本[2][3][4]。自70年代貴州省對機制砂生產提出地方標準後,各地陸續均提出地方標準。
  • 【科普】砂石骨料級配全解析
    連續級配的特徵是粗細骨料各分級粒度俱全,相鄰兩級粒徑比為2。主張連續級配的專家認為,一個良好的連續級配是按照一定的粒徑比及其含量形成一個連續的級配曲線。如在實際配合混凝土時,骨料各級含量符合或接近此理論曲線,所配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度和最大密實度。為了得到最小空隙率,相鄰兩級骨料粒度比要比較大,才能使大顆粒十分靠近,大顆粒數量最多。
  • 各種級配混凝土使用粗骨料粒徑範圍
    級配與骨料粗細劃分:一級配:5~20mm,最大粒徑20mm;二級配:5~20mm、20~40mm,最大粒徑40mm;三級配:5~20mm、20~40mm、40~80mm,最大粒徑80mm;四級配:5~20mm、20~40mm、40~80mm、80~120mm,最大粒徑
  • 粗骨料級配優化方案
    研究人員通過對骨料級配的大量研究,建立最優的理想級配曲線,得到理論最大密度或最小空隙率的骨料最優理論級配曲線模型,然後用試算法確定骨料各級配的混合比例,但在工程實際運用中往往不太方便。如何科學地對混凝土骨料級配進行重新組合,簡單方便的實現最佳的粒徑搭配,是混凝土生產企業和骨料供應企業提升骨料質量和技術控制的關鍵點。
  • 防治混凝土開裂原材料控制措施:選擇級配良好的骨料
    防治混凝土開裂原材料控制措施:選擇級配良好的骨料選擇級配良好的骨料。骨料在大體積混凝土中所佔比例一般為混凝土絕對體積的80%~83%,因此在選擇骨料時,應選擇線膨脹係數小、巖石彈模較低、表面清潔無弱包裹層、級配良好的骨料。
  • 瀝青混合料按礦料級配分的分類
    【學員問題】瀝青混合料按礦料級配分的分類?  【解答】1)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混合料。各種粒徑的顆粒級配連續,相互嵌擠密實的礦料,與瀝青拌和而成,壓實後剩餘空隙率小於10%的瀝青混合料。剩餘空隙率3~6%(行人道路2-6%)的Ⅰ型密實式改性瀝青混凝土混合料;剩餘空隙率4~10%為Ⅱ型半密實式改性瀝青混凝土混合料。
  • 石屑在混凝土生產中的應用實踐研究
    為了尋找適合的河砂替代材料,加強混凝土質量與成本控制,公司有關技術人員通過大量的試驗研究工作,成功的將石屑取代部分河砂用於混凝土生產,所生產的混凝土的各項性能指標均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要求,有效的降低了公司的生產成本及穩定混凝土質量。
  • 粗骨料針片狀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研究
    粒形良好、級配合理的粗骨料,可以實現骨料的緊密堆積,骨料空隙率越小,混凝土的密實度越高,在達到同樣工作性要求時,可以減少水泥漿量,既經濟,強度和耐久性又好;反之,若粗骨料中針片狀顆粒含量較高,則有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 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集料級配和瀝青含量
    【學員問題】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集料級配和瀝青含量?  【解答】(1)混合料應按統計法取樣,以測定集料級配、瀝青用量等,應採用隨機理論確定取樣時間、位置,並在工程師監督下進行取樣試驗。  (2)集料取樣點在即將瀝青摻入集料前的熱拌機旁,瀝青含量取樣點應在攤鋪機後面及壓路機前面,從路上來碾壓混合料中取樣。
  • 混凝土原材料——細骨料
    砂石骨料是當前混凝土材料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毋容置疑,但砂石骨料的研究是滯後於混凝土研究的。一直以來沒有能夠建立砂石特性和混凝土性質之間的定量關係,更談不上「定量化、數值化」,造成骨料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含糊的定性水平。
  • 混凝土組成材料的技術要求
    一般以水泥強度等級為混凝土強度等級的1.5 - 2.0 倍為宜,對於高強度等級混凝土可取 0.9 -1.5 倍。用低強度等級水泥配製高強度等級混凝土時,會使水泥用量過大、不經濟,而且還會影響混凝土的其他技術性質。用高強度等級水泥配製低強度等級混凝土時,會使水泥用量偏少,影響和易性及密實度,導致該混凝土耐久性差,故必須這麼做時應摻入一定數量的混合材料。
  • 瀝青混凝土詳細分類
    結構形式  1 傳統的瀝青混凝土面層(AC) ps:普通密級配瀝青混凝土 《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範》JTJ014—97,根據「七五」國家科技攻關研究及修訂該規範的專題研究,統一將瀝青混合料中集料粒徑標準由圓孔篩標準改為方孔篩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