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磨牙症(bruxism)是一種常見的睡眠相關運動障礙。它的最新定義是「睡眠中以咬牙、磨牙和/或支撐、擠壓下頜骨為特徵的肌肉重複活動」。這種非自主的肌肉運動常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如牙齒磨損、口腔面部疼痛、頭痛、顳下頜關節紊亂和床伴睡眠質量下降等。夜間磨牙症的發病與多種因素相關,確切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磨牙症的診斷除了需要自我報告和牙醫對牙齒異常磨損等臨床症狀的報告,還需要進行多導睡眠監測(PSG)評估磨牙症的發作形式和程度。但對於磨牙症而言PSG是一種較為不便且昂貴的診斷方法。此外,由於PSG的複雜性和高成本,通常只有一個晚上的評估時間就要做出診斷決定。家庭PSG (H-PSG)可以讓患者自己在家中進行,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是一種較好的實驗室PSG (L-PSG)替代方法。然而,首夜效應(FNE)可能會削弱所有第一晚PSG記錄的可靠性。
首夜效應(FNE)是一種睡眠環境改變導致的睡眠異常,在PSG中反映為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效率降低、睡眠潛伏期延長、快速眼動睡眠減少等,受此影響,PSG首夜結果常不能準確反映患者睡眠狀態。FNE的嚴重程度會受到所處的環境的影響,與L-PSG相比,H-PSG第一晚的睡眠質量更接近常態。此外,也有證據表明FNE實際上可能持續不止一晚,這導致磨牙症的診斷需要進行多晚睡眠監測。目前磨牙症患者的FNE尚未得到廣泛的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驗證H-PSG中FNE的存在,並評估連續3晚H-PSG中磨牙症活動的變化。
研究對象
這項研究使用口腔行為檢查表(OBC-FIN)和顳下頜紊亂診斷標準(DC / TMD)通過東芬蘭大學、庫奧皮奧大學醫院及當地牙科診所公開招募了24位自述近1月內每周出現過至少1次磨牙症狀的患者,排除標準為:(1)除該病外,目前有任何持續性疾病;(2)使用任何可能影響睡眠或運動行為的藥物;(3)吸菸或過度飲酒;(4)缺少一顆以上後牙(不包括第三磨牙)。經過排除共納入16人(14女2男,年齡38.3±9.1歲),再按照是否長期使用咬合夾板分為兩組(12人使用,4人不使用),共計48個記錄。
記錄方法
為了考慮到FNE持續超過2晚的可能性,研究者對每位參與者進行了連續3晚的H-PSG記錄。受試者在正常工作周的周一到周四或周二到周五規律睡眠的狀態下進行記錄。並有口頭和書面告知PSG設備及咬合夾板的使用方法。
數據分析
採用Noxturnal軟體對來自16名受試者的48份匿名記錄進行隨機排序分析。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ASM)標準判讀肌電信號中的節律性咀嚼肌活動(RMMA)事件。
採用SPSS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採用單向重複測量方差分析(RMANOVA)對所有受試者間所有磨牙症和睡眠相關變量進行夜間比較。雙向RMANOVA用於調查使用咬合夾板的人和不使用咬合夾板的人之間的磨牙症變量是否存在差異,以及診斷為磨牙的受試者和沒有磨牙的受試者之間的磨牙症變量是否存在差異。利用Shapiro-Wilk檢驗驗證了數據分布的正態性。對於非正態分布的數據,在進行比較前進行對數變換。變異係數(CV)用於估計RMMA周期指數的夜間變異。
表1顯示RM-ANOVA檢測到有三個磨牙症變量在記錄的3個晚上之間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分別是RMMA EI(睡眠中每小時節律性咀嚼肌活動事件次數) (P = .009)、磨牙症時間指數(磨牙時間佔總睡眠時間的百分比)(P = .016)和爆發指數(睡眠中每小時肌電爆發次數)(P = .049)。多數受試者第1晚的RMMA指數最低,並在後兩晚逐漸升高。成對事後檢驗後磨牙症時間指數和爆發指數的夜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睡眠變量的夜間對比未發現顯著差異。
對於每個受試者,RMMA EI在個體內的變化率為14.6%至73.7%,平均50.7%(表2)。大多數受試者(14/16)在研究的第二晚(9/16)或第三晚(7/16)的RMMA EI最高(表2,圖3)。大多數被試(11/16)在第一晚的RMMA評分最低。75%的受試者在第二晚RMMA EI高於第一晚,81%的受試者在第三晚RMMA EI高於第一晚。
以RMMA EI≥2且< 4次/h作為低頻率的標準,≥4次/h作為高頻率磨牙症診斷的標準,總共有9/16例患者在至少1個晚上符合診斷標準(表2)。只有2名磨牙患者在第一個晚上達到了標準(圖4,表2),而第2個晚上有6名磨牙患者達到了標準,第3個晚上有7名磨牙患者達到了標準。在至少一晚,只有2/9的被試符合高頻磨牙症的標準,而有7/9的被試符合低頻磨牙症的標準。
根據上述標準按照磨牙症和非磨牙症分為兩組,時間(記錄的夜晚)與組(是否有磨牙症)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的雙向相互作用(表3)。兩組間RMMA EI (P <.001),夜間磨牙症時間指數(P <.001)和爆發指數(P = .005)三個參數有統計學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在3個晚上的睡眠監測過程中,不僅RMMA EI有統計學上顯著的升高,而且大多數受試者(14/16)在第二或第三個晚上出現了最高的RMMA EI,這一事實說明磨牙症活動中存在FNE。然而,在其他睡眠變量中未發現可觀察到的FNE。這可能表明,就睡眠環境中的生理和/或心理變化而言,磨牙症活動背後的生理機制比實際睡眠背後的生理機制更加敏感。然而該項研究受試者較少,很難得出明確的結論。
對於磨牙症的診斷,該項研究說明為了確認患者磨牙症的程度,特別是在第一個晚上磨牙症活動較低的受試者可能需要多個晚上的PSG以明確診斷。
參考文獻:Tomi Miettinen, Katja Myllymaa,Taina Hukkanen,et al,Home Polysomnography Reveals a First-Night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Low Sleep Bruxism Activity,[J] Clin Sleep Med. 2018 Aug 15;14(8):1377-1386. doi: 10.5664/jcsm.7278.
本稿件由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睡眠中心
本文為基於文獻的分析和解讀,僅用於學術交流和討論,不能代替在醫院診治的具體方案。各類藥物使用時請嚴格遵守國家標準的藥物說明書和有關規定,如您有上述困擾,建議您儘快到綜合醫院心理科門診/睡眠中心進行專業就診。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與心理科目前開設有心理科專家門診、睡眠專病門診與普通門診,歡迎有需要的患者前來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