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記者在農業大省山東調研了解到,耕地質量下降、農藥化肥過量使用帶來的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現象已經較為嚴重。山東正多措並舉應對農田汙染,實施耕地提升計劃、依託科技支撐,並加大資金和補貼的力度,發揮好市場手段等綜合舉措推進。
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現象嚴重
在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營丘鎮叢閆村,記者見到了和老伴一起澆地的53歲農民唐立新。他正在用地邊上的井水澆地,也一邊施用尿素。
在唐立新的地頭上,還有半袋子尿素。唐立新說,小麥秋種自己施用的複合肥,一畝地150斤,花270元錢;「這10來年都是這麼用的,就是憑經驗種唄。」記者在地頭看到,基本上是大水大肥。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產量維持在高位,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化肥越用越多。「地是越來越饞。」山東高密種糧大戶王翠芬訴記者,大量施肥的結果是土壤板結化,但用量一旦降下來,產量就會跟著往下走。
「好土壤就像小米一樣,透氣疏鬆易紮根;板結土壤就像麵粉,澆水後不透氣,粘到一起,幹了就裂紋。」壽光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主任陳永智表示。
記者調研了解到,超量化肥投入,造成土壤酸化、次生鹽漬化加重,近年來山東土壤酸化速度加快,膠東地區的青島、煙臺、威海地區尤為突出,pH值小於5.5的酸化土壤面積已達980多萬畝。山東1300萬畝設施菜地中,20%面積發生次生鹽漬化。這造成土壤養分比例失調,作物發病率升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下降。
「土壤酸化了,果樹的皮就發皺、掉皮,樹皮是給果子提供營養的,樹皮出了問題,營養肯定跟不上。」招遠市農業局幹部王志偉表示。
有機肥沒補貼不划算
「大水大肥造成了極大浪費,還造成了土壤的板結,提高化肥利用率至關重要。」山東省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高義武對記者表示,山東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山東年折純化肥施用量約佔全國化肥施用量8%,利用率只有30%左右,僅為發達國家水平的一半;播畝平均化肥用量27.2公斤,比世界平均用量高19.2公斤。
「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農家肥的使用可以減少化肥用量,提高地力。但農民卻覺得大規模使用農家肥不現實。唐立新說,自己10來年沒有用糞肥了。一來用化肥方便,再就是現在家家戶戶都不養豬了,也沒有了攢糞堆糞的習慣。「以前用土肥的時候,秋種時用上一袋子複合肥就可以了;現在不用土肥,秋種的時候要用上一袋子半的複合肥。」
施肥方式不科學也增加了化肥使用量。採訪中,農民普遍反映,他們的施肥方式主要是種植之前一次性施肥,苗剛出來時實際上不需要那麼多的營養,很多營養都流失掉了,「但不用怕產量跟不上,心裡不踏實。」
在壽光市化龍鎮,有一個佔地230畝的家庭農場,農場屬於壽光市設施蔬菜土壤質量提升技術示範區,從2014年開始使用微生物肥料、高碳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從外觀看,科學施肥,讓土壤更加疏鬆了。
在一個黃瓜大棚裡,農場主賈崇山捧起一把土告訴記者,現在用了生物有機肥(一種加工處理過的稻殼糞)後,土壤不板結了,而且細緻疏鬆,澆水後很容易滲透,很快乾燥,不易滋生疫病,而且作物吸收快,生長好,可以少用化肥。
「現在用有機肥,有地方補貼,所以價格和用普通肥料基本一樣。如果有一天沒有補貼了,肯定還會有很多農民選擇普通肥料,因為畢竟普通肥料價格便宜。」賈崇山說。
唐立新也想用有機肥,用了有機肥,起碼土壤不板結。「但就是有機肥太貴,種地本來就賺不到什麼錢,顆粒狀的有機肥要120元/袋,而尿素80元/袋,如果國家能給補助40塊錢,補到和尿素的價格一樣,我們也願用有機肥。」唐立新說。
給土地「治病」多措並舉應對
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過量施用,農藥殘留對土地的「毒害」等問題,山東2014年底,在全國率先發布《山東省耕地質量提升規劃》(2014-2020年),給土地「開方治病」。
山東提出了實施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治理、地膜汙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治理、重金屬汙染修復6項工程。記者實地調研了去年8月份開始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試點的榮成、壽光、招遠、高唐、歷城五個縣區,基層幹部群眾普遍反映,這是一項民心工程,意義重大。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