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天使:車諾比的孩子,長大了

2020-12-08 界面新聞
拍攝:Niels Ackermann

一個本地年輕人指著摯友的墳墓對我說,「在這兒,吸毒和酗酒致死的人比死於放射性物質的人還多……」

2016年4月,全世界都在紀念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

但我沒有對這個臭名昭著的核事故作過多贅述,沒有反覆提醒人們它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而是選擇向前看。三年裡,我遊走在斯拉夫蒂奇(Slavutych)的各個角落,跟拍了這裡的年輕人。這是一座安置核爆炸移民的新興城市,在核事故的灰燼裡破土誕生。

斯拉夫蒂奇建立在一片密林裡,距離被毀核電站大概有四十公裡。這座城市本應是展示蘇聯偉大強盛的櫥窗,然而事實卻是,它不過是蘇聯時期的謝幕演出節目之一。2000年以來,車諾比核電站已經全面停止發電工作,因此這個已經陷入困頓的城市的經濟前景也變得愈加黯淡。整座城市的命運幾乎完全押在了2017年完工的「新石棺」建設上。然而建設完成後,這座城市的未來依然不甚明朗。

尤利婭是我故事的女主角,我看著她長大,用鏡頭記錄了她從少女變成一個年輕的成年人。時光流轉,尤利婭換了幾次工作。她的生活從聚會、喝酒和短暫的戀愛關係,逐漸步入了婚姻、穩定的工作和責任。

她和朋友們允許我用鏡頭記錄他們的日常,而他們恰好都在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都在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要去哪個地方、想和誰在一起。巧合的是,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所在的國家大背景也在發生著一系列變革。比如說,烏克蘭就經歷了陣痛,從蘇聯分裂了出去。儘管這個國家依然時不時受核事故餘震所擾,斯拉夫蒂奇的年輕人已經開始直面父母當年犯下的錯,在困境中重建安寧,走向一個欣欣向榮的未來。

——攝影師尼爾斯·阿克曼(Niels Ackermann)

以下是LensCulture對攝影師尼爾斯·阿克曼的採訪:

你第一次去烏克蘭是什麼時候,在那裡的第一個攝影計劃是什麼?

第一次來烏克蘭是在2009年,一起的還有我最好的朋友。我們以前每年夏天都會週遊歐洲。那年我們決定走遠一些。最初我們的計劃是去俄羅斯,但因為籤證問題和昂貴的酒店費用,我們把目的地換成了烏克蘭。當時我們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腦子裡只有一些普遍的刻板印象:車諾比、美女和腐敗,在那時候,橙色革命也是烏克蘭的一張名片。但很快我們就發現了這個國家迷人的一面,這裡到處都是慷慨而開明的人民。

你最初來到斯拉夫蒂奇,是出於對政府規劃社區的濃厚興趣,對這一點你能展開講講嗎?

當時我對車諾比不怎麼感興趣,因為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我們一遍又一遍看到相同的畫面,我已經審美疲勞了。然而,這樣一個完全在官方規劃下建設、在災難中涅槃重生的城市,我倒想看看它是什麼樣子。在我的觀念裡,下令憑空創造一個城市註定會失敗,就像試圖扭轉萬有引力一樣是天方夜譚。

你的照片畫面令人動容,讓一絲人性之光照進了一場被一遍又一遍回放的災難。是什麼促使你把鏡頭對準這麼私人、親密的故事?

就像剛剛所說的,我來斯拉夫蒂奇不是為了記錄車諾比。踏進這座城市的時候,我看出眼前這些年輕人都是有故事的,而他們所在這座城市又恰好是烏克蘭最年輕的城市。

還有一點,很幸運的是,我不需要考慮結果。開始這個拍攝計劃完全是出於我個人的好奇心,是完全自費的,因此也沒有客戶可以給我施壓。我可以按照自己舒服的節奏工作,讓故事自然地在我面前鋪展開來,而不刻意去挖掘。

記住一點,當你身上有工作任務的時候,就沒有這樣的自由了。特別是如果因公被派往國外,還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故事,這時候你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一定得做出什麼成果好帶回國。這就意味著,你可能會依賴前輩們在這個話題上產出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只不過是再次記錄,並且鞏固人們對這個地方的刻板印象。打個比方說,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拍攝對象就會是一些車諾比的受害癌症患者,而即便這樣做,我也肯定不會徒勞而返。

但我想要記錄的,是一個小的切片,一個微觀的故事,能夠讓人完全忘記這片土地的大背景。

直到最後一刻,我都十分確信沒人會喜歡這些照片:畫面中沒有暴力,沒有露骨的死亡或性的場景。恰恰相反,這是關於生命與愛、關於長大成人的故事。所以現在看到照片得到了這麼多積極評價,我真的很高興。它發出了一個信號,我們可以分享沒有醜聞和血腥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一定能找到樂於接受它們的讀者。

當你第一次進入斯拉夫蒂奇的時候,第一眼的印象是什麼?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想要穿越時空,看看六十年代蘇聯的模樣。在鑽出巴士,踏足斯拉夫蒂奇的那一刻,你就會發現,這幾乎是當代世界最接近蘇聯社會的城市了。整個城市的規劃就像蘇聯時期的主題公園,乾淨整潔,幾乎沒有廣告和汽車。這還是一個綠色城市,市中心是一個巨大的公園。確實,這個地方很宜居,非要說的話,就是生活有些無聊……

你認識尤利婭多久了?為什麼能和她產生這麼強烈的共鳴?在整個拍攝計劃完成時,她看到這些照片有什麼反應?

能遇到尤利婭純粹是走運吧,這也是我攝影計劃的一個轉折點。有一天晚上,我幾乎要放棄這個項目了,碰巧在中央公園,我看到一個年輕女孩(她當時23歲),正要親一個男生。她跳到男孩身上,活力滿滿,很有意思,她就是尤利婭。我想要把這一幕拍下來,但當時光線太暗沒辦法聚焦。後來我們開始聊了起來,幸運的是,她的英語比我蹩腳的俄語好多了。當時她還沒有工作,便提出可以帶我在這座小城裡逛逛。

一開始她的角色更多是個嚮導,而不是我故事裡的主人公。但當她把我介紹給她所有的朋友時,我開始意識到,她的生活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話雖如此,在過程中我們發展出的親密感依然讓我驚訝著迷。不僅是和尤利婭,我和這次攝影項目中的所有主人公都關係很好。他們慷慨、開放,歡迎我進入他們的生活。之所以能夠與他們打成一片,或許是因為我始終清楚自己的初衷。無論什麼時候他們想要看照片,我都會和他們分享。

他們從來沒想過幹涉我的照片選擇,也沒有要求我刪除哪張圖。他們只覺得自己已經融入這個項目了。

直到最後,大家對結果的評價都是積極的。這並不容易,你能想像自己親吻前夫/前妻的照片被刊登到全世界的各大媒體上嗎?這些年輕人給我信任的同時,也把許多責任放到了我的肩上。我知道,我必須確保自己拍出的東西是誠摯、真實的。

你在這個項目上花了整整三年,動機是什麼?在那裡工作這麼長時間,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有什麼樣的樂趣?你認為今天這個項目結束了嗎?

剛開始到斯拉夫蒂奇拍攝時,我就知道,要麼堅持兩年,要麼乾脆不做。我希望把自己深深嵌入當地的社會中。從一開始,我就預想到這些故事可能會被集結成書(最終書名為《白色天使(The White Angel)》),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完全獨立掌控你要和讀者分享的東西。

後來,隨著項目進展,我看到尤利婭的生活軌道也在逐漸變化,她遇到了未來的丈夫熱尼亞,從相識到同居,最後步入婚姻。尤利婭婚後和丈夫一樣到車諾比工作。在拍攝項目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們離婚了。這整個故事都是自然發生,自己書寫的。我沒有規定一個期限,不過在2015年4月尤利婭離婚的時候,我開始看到了故事的全貌。後來她又開始尋找生命中那個對的人,我給她拍的許多照片都讓我想起,我們初次相遇時照片中她的樣子。

目前,這座城市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靜待明年。目前大約有3000人在車諾比工作,建設核廢料封鎖系統,其中2500人會在工程結束時失業。如果城市不引入什麼新工程,那麼這裡可能會發生一次嚴重的經濟崩潰。所以我將來還是會回去,看看它會變成什麼樣子。儘管我現在看不到什麼解決辦法,但依然希望他們能找到出路。還好我不用怎麼擔心尤利婭,她的好奇心和對新文化的開放態度很快就會讓她重新出發。

攝於2012年7月6日,烏克蘭,斯拉夫蒂奇 拍攝:Niels Ackermann

為了慶祝魯斯蘭發工資,大家聚在一起,席間尤利婭親了迪瑪一下。

拍攝:Niels Ackermann

斯拉夫蒂奇被包圍在一片茂密的松樹林中,他們選擇把城市建在森林中間,是因為這裡是鐵路的終點,這樣建設物資運送起來會方便些。

拍攝:Niels Ackermann

斯拉夫蒂奇的巴耶基輔斯基(Baykivskyi)區,操場上一位男孩在單槓上玩起了雜技。這裡是亞塞拜然的建築師負責建設的。

拍攝:Niels Ackermann

伊凡和尤利婭從第聶伯河(Dniepr River)滑水歸來。他們決定坐在小船上,找輛卡車把自己拖回來。

拍攝:Niels Ackermann

一場熱鬧的派對過後,尤利婭在沙發上睡著了。基裡爾打她屁股想把她叫醒(事實證明,的確有用)。

拍攝:Niels Ackermann

新年前夜慶祝活動。

拍攝:Niels Ackermann

尤利婭和基裡爾在朋友家裡開派對,兩人大笑起來。

拍攝:Niels Ackermann

在朋友家的派對上,尤利婭坐下休息。

拍攝:Niels Ackermann

熱尼亞釣魚歸來。

拍攝:Niels Ackermann

黃昏時分,尤利婭和熱尼亞站在第聶伯河的碼頭上。

拍攝:Niels Ackermann

一個男孩站在樹枝上,看著國家友誼大道(Druzhby Narodiv Boulevard)上的路人來來往往。

拍攝:Niels Ackermann

當地電視服務及網絡供應商Maket的員工正在斯拉夫蒂奇慶祝節日。

拍攝:Niels Ackermann

尤利婭到基輔探望一個朋友,在「尊嚴革命」結束的幾周後,尤利婭去了一趟基輔獨立廣場。

拍攝:Niels Ackermann

「鬼城」普裡皮亞季的一所廢棄學校的牆壁上,畫著這樣一幅壁畫。

拍攝:Niels Ackermann

結束了一天漫長的工作,尤利婭和男友熱尼亞在朋友家中歇息。

拍攝:Niels Ackermann

尤利婭和熱尼亞搬到了新公寓裡,第一項工作就是鏟乾淨廚房的舊牆紙。

拍攝:Niels Ackermann

核反應堆廢墟旁的一塊空地上,靜靜躺著一些金屬材料。

拍攝:Niels Ackermann

尤利婭穿上婚紗。

拍攝:Niels Ackermann

禮堂裡的熱尼亞、尤利婭和他們婚禮的見證人伊麗娜和阿爾蒂奧姆。

拍攝:Niels Ackermann

在婚禮慶祝活動上,熱尼亞和尤利婭在鄉間小屋前接吻。

拍攝:Niels Ackermann

車諾比核電站附近一塊檢測到核輻射的田地。

拍攝:Niels Ackermann

車諾比核電站旁,「鬼城」普裡皮亞季,薩沙做我的嚮導。

拍攝:Niels Ackermann

在車諾比核電站,尤利婭正在通過一臺核輻射檢測儀。

拍攝:Niels Ackermann

皮徹斯基(Pechersky)區的夜景。

拍攝:Niels Ackermann

在和尤利婭去朋友家的路上,熱尼亞幹了件傻事。

拍攝:Niels Ackermann

尤利婭在新公寓的臥室裡,從窗戶往外看。

拍攝:Niels Ackermann

從基輔到斯拉夫蒂奇的穿梭巴士上,窗外一景。

翻譯:馬昕

相關焦點

  • 車諾比,茵陳的陰影
    1986年4月26日,位於前蘇聯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到空氣中,對前蘇聯西部、東歐地區造成嚴重環境影響。當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發生時,烏克蘭攝影師Arthur Bondar只有三歲。在核汙染的陰影下長大的他,對隔離區充滿了畏懼與好奇。
  • 令人毛骨悚然的不是死亡,是真相的細節|《車諾比》
    像是冥冥之中註定的,車諾比不是一個帶來幸運的名字。在烏克蘭語中,車諾比是一種草的名字:茵陳(Полингiркий)。這種草在《聖經·創世紀》中曾以一種末世預言的方式出現。「上帝的七個封印揭開後,七位天使分別吹響七個號角。
  • 《車諾比:一部悲劇史》出版
    近日,《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後》作者,東歐史頂尖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車諾比:一部悲劇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推薦。一場核災難,史上最可怕的人為意外事故。27萬人患癌,9.3萬人死亡,至今仍有因放射影響而出生的畸形胎兒。
  • 養育之道,勿忘初心 —請讓孩子「慢慢長大」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背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現實焦慮。很多家長內心的焦慮和痛苦,並非正真來自孩子本身,而是源於自己的比較和盲從。  地球上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女鋼琴她過了10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聽到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語……」家長總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而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有其唯一性和獨特性。養育之道,勿忘初心:生活是為快樂的,而非為了攀比。
  •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 它為什麼通體都是白色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發布了一段珍貴的影像,影像記錄了一隻白色大熊貓的野外活動軌跡,這是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現在已經長大,毛色從白色變成了金白色,它時而漫步,時而靜坐,看上去可愛中帶著點慵懶。
  • 車諾比一日遊
    視覺中國供圖車諾比今天無疑是一個旅遊景點了,儘管,新近播出的以此地命名的劇集又把觀眾拉回了30多年前的恐怖現場。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市的中心,每當一位外國觀光客出現,幾分鐘內就可能被人用帶著俄式口音的英語搭訕,「車諾比,YES?車諾比,NO?」搭訕者的手中晃著介紹車諾比的小冊子。
  • 車諾比的祭禱:人民的合唱
    我很長時間沒有看到快樂的孕婦……也很久沒見過幸福的媽媽了……她剛剛生了孩子,剛緩過勁兒來就喊:「大夫,給我看一下孩子!抱過來!」她摸著嬰兒的頭、前額、嬌小的身體和四肢。她用手指在感覺……摸到腿腳,摸到手臂……她要證實孩子沒有問題。她想確定一下:「大夫,我的孩子正常嗎?一切都沒有問題吧?」護士帶嬰兒去餵食。
  • 車諾比核事故30年:當年的孩子成父母 生下45萬病孩
    新聞背景/  車諾比核事故30年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蘇聯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發生爆炸,造成30人當場死亡,逾8噸強輻射物洩漏。有人認為,可以將禁區變成生態旅遊區招攬國際遊客,為此官方開辦了車諾比禁區「極限旅遊」。  26日是車諾比災難30周年紀念日。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蘇聯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發生爆炸,造成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核災難。儘管30年過去了,但這場災難猶如一場難以熄滅的大火,仍帶給人們無盡的傷痛和反思。  渡盡劫波傷猶在。
  • 《車諾比》:最真實的恐怖,超過一切恐怖片
    蘇聯烏克蘭普裡皮亞季,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地。33年過去了,提起車諾比,仍然是無數人心中的噩夢。整座菜園都是白色的,上面覆蓋著一塊一塊的東西。那些離開家鄉的居民,包括參與救援的士兵、科學家、醫生、平民等,因為受到了核輻射,成了「車諾比人」「車諾比的孩子」「車諾比難民」,被安置到了車諾比30公裡外的 「隔離區」。阿列謝克耶維奇說:在隔離區——那是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與外面的世界不同——那些強烈的感受是文學無法形容的。
  •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
    還記得四川臥龍那隻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貓嗎?據新華社報導,昨天,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這隻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線相機在2020年2月又有兩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非常珍貴。
  • 車諾比災難,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什麼?
    整條街都覆蓋上了白色的泡沫。 收音機廣播告訴我們,他們可能會撤離這座城市三到五天,並提醒歐美帶上保暖的衣服,我們將暫時住在森林裡。在帳篷裡,有的人甚至很高興——因為這是一次野營旅行!人們準備好了烤肉架。有的人帶著吉他和收音機。
  • 《車諾比》最後的饋贈:真相一直在靜靜等待……
    影片中的白色閃光是底片遭到放射性汙染所致。行人對散布全城戴著面具的士兵不以為意。有在電廠工作的工程師,試圖用暗語通知家人——他們知道克格勃在監聽電話;有一個工程師藉口回家吃飯,到家後趕緊帶家人逃離——但還是被攔了下來。俄新社攝影記者伊戈科斯汀,算是少數知道出事的人,但也不清楚有多嚴重。
  •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自立門戶」了
    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視頻影像。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相機僅兩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異常珍貴。畫面中這隻白色大熊貓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緊貼著安裝紅外線相機的大樹坐下,全程背對相機。
  • 車諾比爆炸了幾次?車諾比事故你了解多少?
    最近,HBO推出一部迷你劇《車諾比》,在豆瓣評分高達9.6,國外爛番茄新鮮度95%!這是HBO和英國SKY合拍的五集迷你劇《車諾比》勝在題材,採取倒敘的方式,以眾多小人物的視角真實地再現當年的慘劇。   車諾比核事故被稱作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臨近該核電站的普裡皮亞季城因此被廢棄。
  • 繽紛的顏料世界(篇Ⅰ):聖潔的天使——白色
    聖潔的天使——白色下雪了。一位畫家在凌晨醒來。打開窗戶,烏雲散去的雪後,太陽還未升起,月顯得更加皎潔。地上的積雪,白得發亮,像天使那潔白的羽翼。那月光,在布滿積雪的地上,房上,反射到遠方,將夜照的透亮,那是天使明亮的光環吧?畫家多想用畫筆,用顏料描繪這聖境一般的雪夜。究竟哪一種白色的顏料,能像雪一樣潔白?
  • 揭秘丨《車諾比》角色大多有原型,取景立陶宛核電站
    上帝的七個封印揭開後,七位天使分別吹響七個號角。其中的第三個天使,他吹響號角後,有一顆大星,像燈一樣燃燒著,從天上落下來。它落在河流上,讓水變得像苦艾一樣苦,很多人喝下這樣的水後都死了。這顆星名叫「苦艾」,「車諾比」在烏克蘭語中正是「苦艾」的意思。
  •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
    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相機僅在去年2月份有2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異常珍貴。
  • 車諾比:一部悲劇史
    十七、核電站與光明的未來  當布裡奇哈諾夫的轎車馳過車諾比的城鎮界標時,他看到馬路右側的一尊熟悉的雕像
  • 心理測試:哪個孩子最淘氣?測你的孩子是小天使還是熊孩子
    ABCD檢驗結果:a有時候熊孩子,有時是小天使。你們小子還比較聽話,但很多時候也還挺淘氣的。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畢竟小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您是一個不太愛管閒事的人,除非特別需要注意的事,否則您的孩子不會犯任何嚴重的錯誤,但仍然會給您造成許多小麻煩。b憋屈的小天使們。孩子們都很聽話,但他們聽話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想要這樣,而是因為他們真的怕你。無論做什麼事,你都是一個嚴格要求孩子的人,這就是你的想法。你們不太關心孩子們的想法,你們覺得成年人的所有決定都是為了他們好。因此,你的孩子也失去了許多天真和活力。
  • 車諾比發現新型生物,依靠吃輻射長大,對人類而言是好是壞
    而在現實世界裡,哥斯拉是不可能存在的了,但以輻射為生的生物卻真實存在,這種生物就生長在「死城」車諾比之中車諾比被稱為「人類禁區」,在過去,這裡曾發生了一次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件,事故造成超過廣島原子彈輻射劑量四百倍的輻射排放到大氣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