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假意地作出了屈服姿態
當時北京的大臣們正在發動一場請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攻勢。協辦大學士周祖培是積極鼓動者。他的門生山東道監察御使董元醇秉承他的旨意,上了一道奏章,這就是著名的《董元醇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這個上書得到奕訢的支持。
奏摺於八月八日送達熱河,先報給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細閱了董折,很是氣憤。但他們沒有馬上動作,而是先上報給兩宮皇太后,欲等兩宮皇太后閱後,再擬旨痛駁。
不料,兩宮皇太后閱折後大喜,董折說出了她們的心裡話。其中的"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並不能干預"的建言,更是她們求之不得的。這道奏摺,既是向兩宮皇太后的效忠信,也是向顧命八大臣的挑戰書。這給孤苦無援的兩宮皇太后以很大的安慰,也給肅順集團以很大的威脅。
董折八日報送兩宮,十日仍未發下來。兩宮皇太后是在絞盡腦汁地密商對策,沒有很快地發給顧命八大臣。肅順等八大臣等不及了,主動要求召見,索要董折。內奏事處首領太監傳旨,說西太后要留著閱看,仍是不給他們。怡親王載垣冷笑一聲,心想簡直是多餘。
十一日兩宮召見,命八大臣擬旨,但沒明確交代如何寫。兩宮太后想要試探八大臣的政治態度。八大臣主意早定,擬旨痛駁董折,而且要寫明發上諭。吳姓軍機章京所擬初稿語氣還平和,言詞不太激烈。焦佑瀛感到不夠勁,自己捉刀另作一篇,其中有斥責董元醇的"是誠何心,尤不可行"一語,其他七大臣交口稱讚這道諭旨,說寫得太棒了。但抄清遞上後,兩宮皇太后將折旨全都壓了下來,沒有交給八大臣。兩宮很不滿意八大臣所讚賞的諭旨。
後來再次傳旨召見,八大臣同兩宮皇太后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西太后舌戰八大臣。這次共召見四個多小時。鄭親王端華上去時就"怒形於色",根本沒把兩宮皇太后放在眼裡,而且"是日見面大爭"。軍機大臣杜翰"尤肆頂撞,有'若聽信人言,臣不能奉命'"這樣冒犯兩宮太后的激烈言辭。兩宮太后"氣得手顫"。李慈銘記道:"及董御史疏上,三人糾黨忿爭,聲振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肅順等把小皇帝的尿都嚇出來了。後來在昭示肅順等罪狀的奕訢等的奏摺裡也寫道:"御史董元醇條奏事件,特召見載垣等面諭照行,伊等不服,膽敢面稱伊等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太后之命,並言伊等請太后看折亦系多餘之事,當面咆哮,幾至驚嚇聖躬,含怒負氣,拂袖而去,其目無君上情形不一而足。"可見,這次召見,雙方在這個原則問題上互不相讓,已成劍拔弩張之勢。
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十二日。這一天,兩宮發下其他文件,八大臣竟敢不閱看,並說:"不定是誰來看。"決意用罷工手段,迫使兩宮太后就範。這是違抗聖命的嚴重政治事件。兩宮皇太后無法,決定暫時忍耐,不得不把董元醇原折及焦佑瀛駁旨發下照抄。八大臣這才"照常辦事,言笑如初","怡(怡親王載垣)等笑聲徹遠近"。
這一回合的鬥爭,顯然是顧命王大臣佔了上風。但他們不知道,這是兩宮皇太后的韜晦之計。她們暫時收斂起來,此時的蟄伏,是為了明日的再起。這一回合的鬥爭,表面上是顧命王大臣勝利了,其實是為他們的倒臺埋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如果說,只有前一回合的鬥爭,還使兩宮太后下不了搬倒對手的決心的話,那麼,有了這一回合的鬥爭,就使她們毫不猶豫地下了剷除顧命王大臣的最後決心。因為,這一事件,使她們真切地看清了王大臣的廬山真面目。這場鬥爭,也就變得你死我活了。
但此次受挫,須總結教訓,主要是董折"發之太早",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兩宮皇太后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局部上作出讓步,以期取得全局的勝利。她們暫時藏鋒斂鍔,收縮起來以期給肅順黨人造成錯覺,以為"夫己氏(指西太后)聲勢大減"。其實,兩宮皇太后此時的蟄伏,是為了後日的再起。她們謀劃回京再說。
九月一日,大學士桂良等奏恭上母后皇太后鈕祜祿氏徽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那拉氏徽號為慈禧皇太后。這是為醞釀垂簾作輿論準備。
五 果斷地發動了辛酉政變
經過慈禧的力爭,兩宮皇太后終於扶柩踏上回京的歸途。九月二十三日,鹹豐帝的靈柩啟行歸京。回程的隊伍分兩路,一路是兩宮太后和幼帝的隊伍,由間道先行,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各大臣扈從;另一路是梓宮隊伍,自大路後發,由肅順等扈從。
這樣安排對兩宮太后非常有利,為他們發動政變創造了難得的契機。
兩宮太后不敢鬆懈,急急趕路。經五天的行程,於九月二十八日到達京郊石槽。立即"召見恭王",兩宮聽取了恭親王奕訢關於北京情況的報告,並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決定進宮後立即發動政變。
九月二十九日未正一刻(14時15分),慈安太后和幼帝同乘黑布轎在前,慈禧太后單乘黑布轎在後,到達北京德勝門外。留京的全體文武大臣,均身著縞素,翻穿珠補褂先期排班在道邊跪迎。心事重重的兩宮太后在接受了他們的請安之後,便急速入城回宮。未及休息,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召見奕訢。這是兩次極為重要的召見。《翁同龢日記》特加一筆:"恭邸前日昨日召對。"這兩次召見,兩宮太后和奕訢共同分析了政治形勢,溝通了雙方信息,商議了政變步驟,敲定了發動時間。其中心議題是如何抓住戰機,突然出擊。
九月三十日,兩宮太后召見恭親王奕訢及大學士桂良、周祖培、賈楨、侍郎文祥等。兩宮太后邊痛哭流涕,邊縷述三奸欺藐之狀,周祖培老謀深算,此時已得到奕訢的"諷示",心中有數,便直言奏道:"何不重治其罪?"兩宮明知故問道:"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周祖培立上一計:"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兩宮心想,正合吾意,急答:"善。"
這時,兩宮太后便拿出由醇郡王奕於九月十八日在熱河擬就的諭旨,交給奕訢,當眾宣示。宣布了八大臣的三大罪狀,將載垣、端華、肅順解任,命景壽等五人退出軍機處。
諭旨是在八大臣不在場的情況下宣布的。剛宣讀完,載垣、端華就闖入宮內。一見奕訢等王大臣都在場,頗感意外,大聲質問道:"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奕訢冷靜地答道:"皇上有詔。"不明就裡的載垣等人,竟然指責皇太后不應召見外臣。兩宮太后極為憤怒,又命傳下另一諭旨,將載垣等三人革職拿問。同時,又下了一道諭旨,將走在路上的肅順革職拿問。肅順被抓時大罵道:"悔不早治此賤婢!"肅順被押回宗人府,看到了載垣、端華,瞪大眼睛斥責道:"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
十月一日連發兩道諭旨,任命奕訢為議政王兼軍機大臣。第二天,又連發兩道諭旨,補授奕訢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和宗人府宗令。奕訢得到了幾個最重要的職務,成為兩宮太后和幼帝之下的第一人。
又發布上諭,任命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鴻臚寺少卿曹毓瑛為軍機大臣。原軍機大臣、戶部侍郎文祥仍為軍機大臣。這就組成了以奕訢為首的新的軍機處。
六 寬容地處治了顧命大臣
兩宮皇太后,主要是慈禧,對政敵的處治採取了寬容的政策。
十月六日,諭旨載垣、端華賜令自盡。肅順斬立決。景壽革職,加恩仍留公爵並額駙品級。兵部尚書穆蔭革職,加恩改為發往軍臺效力贖罪。吏部左侍郎匡源、署吏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卿焦佑瀛,均即行革職,加恩免其發遣。
此外,又處分了與肅順關係密切的吏部尚書陳孚恩等6名官員.還處治了與肅順交結較深的5名太監。為避免株連,兩宮太后諭旨,將從肅順家中查抄來的書信,"公同監視焚毀,毋庸呈覽"。
總之,這一大的政變,處理得十分圓滿,受處分的僅19人。政變從發動到處理完畢,僅一個多月時間。時間之短促,也足令人吃驚。
這次政變,上下呼應之巧妙,輿論準備之完善,軍力配合之恰切,行動掩蓋之周密,爆發時間之準確,善後處理之明快,無不令觀者瞠目結舌。
1861年是辛酉年,這次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發動的三次成功的政變的第一次。這次政變,使那拉氏握取了中國最高的皇權,成就了第一次垂簾聽政。
本文摘自:《慈禧十大謎案破解》 作者:徐徹 出版:中華書局
來源: 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