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辛酉政變 成就第一次垂簾聽政

2021-01-11 華夏經緯網

    四 假意地作出了屈服姿態

    當時北京的大臣們正在發動一場請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攻勢。協辦大學士周祖培是積極鼓動者。他的門生山東道監察御使董元醇秉承他的旨意,上了一道奏章,這就是著名的《董元醇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這個上書得到奕訢的支持。

    奏摺於八月八日送達熱河,先報給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細閱了董折,很是氣憤。但他們沒有馬上動作,而是先上報給兩宮皇太后,欲等兩宮皇太后閱後,再擬旨痛駁。

    不料,兩宮皇太后閱折後大喜,董折說出了她們的心裡話。其中的"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並不能干預"的建言,更是她們求之不得的。這道奏摺,既是向兩宮皇太后的效忠信,也是向顧命八大臣的挑戰書。這給孤苦無援的兩宮皇太后以很大的安慰,也給肅順集團以很大的威脅。

    董折八日報送兩宮,十日仍未發下來。兩宮皇太后是在絞盡腦汁地密商對策,沒有很快地發給顧命八大臣。肅順等八大臣等不及了,主動要求召見,索要董折。內奏事處首領太監傳旨,說西太后要留著閱看,仍是不給他們。怡親王載垣冷笑一聲,心想簡直是多餘。

    十一日兩宮召見,命八大臣擬旨,但沒明確交代如何寫。兩宮太后想要試探八大臣的政治態度。八大臣主意早定,擬旨痛駁董折,而且要寫明發上諭。吳姓軍機章京所擬初稿語氣還平和,言詞不太激烈。焦佑瀛感到不夠勁,自己捉刀另作一篇,其中有斥責董元醇的"是誠何心,尤不可行"一語,其他七大臣交口稱讚這道諭旨,說寫得太棒了。但抄清遞上後,兩宮皇太后將折旨全都壓了下來,沒有交給八大臣。兩宮很不滿意八大臣所讚賞的諭旨。

    後來再次傳旨召見,八大臣同兩宮皇太后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西太后舌戰八大臣。這次共召見四個多小時。鄭親王端華上去時就"怒形於色",根本沒把兩宮皇太后放在眼裡,而且"是日見面大爭"。軍機大臣杜翰"尤肆頂撞,有'若聽信人言,臣不能奉命'"這樣冒犯兩宮太后的激烈言辭。兩宮太后"氣得手顫"。李慈銘記道:"及董御史疏上,三人糾黨忿爭,聲振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肅順等把小皇帝的尿都嚇出來了。後來在昭示肅順等罪狀的奕訢等的奏摺裡也寫道:"御史董元醇條奏事件,特召見載垣等面諭照行,伊等不服,膽敢面稱伊等系贊襄皇上,不能聽太后之命,並言伊等請太后看折亦系多餘之事,當面咆哮,幾至驚嚇聖躬,含怒負氣,拂袖而去,其目無君上情形不一而足。"可見,這次召見,雙方在這個原則問題上互不相讓,已成劍拔弩張之勢。

    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十二日。這一天,兩宮發下其他文件,八大臣竟敢不閱看,並說:"不定是誰來看。"決意用罷工手段,迫使兩宮太后就範。這是違抗聖命的嚴重政治事件。兩宮皇太后無法,決定暫時忍耐,不得不把董元醇原折及焦佑瀛駁旨發下照抄。八大臣這才"照常辦事,言笑如初","怡(怡親王載垣)等笑聲徹遠近"。

    這一回合的鬥爭,顯然是顧命王大臣佔了上風。但他們不知道,這是兩宮皇太后的韜晦之計。她們暫時收斂起來,此時的蟄伏,是為了明日的再起。這一回合的鬥爭,表面上是顧命王大臣勝利了,其實是為他們的倒臺埋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如果說,只有前一回合的鬥爭,還使兩宮太后下不了搬倒對手的決心的話,那麼,有了這一回合的鬥爭,就使她們毫不猶豫地下了剷除顧命王大臣的最後決心。因為,這一事件,使她們真切地看清了王大臣的廬山真面目。這場鬥爭,也就變得你死我活了。

    但此次受挫,須總結教訓,主要是董折"發之太早",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兩宮皇太后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局部上作出讓步,以期取得全局的勝利。她們暫時藏鋒斂鍔,收縮起來以期給肅順黨人造成錯覺,以為"夫己氏(指西太后)聲勢大減"。其實,兩宮皇太后此時的蟄伏,是為了後日的再起。她們謀劃回京再說。

    九月一日,大學士桂良等奏恭上母后皇太后鈕祜祿氏徽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那拉氏徽號為慈禧皇太后。這是為醞釀垂簾作輿論準備。

    五 果斷地發動了辛酉政變

    經過慈禧的力爭,兩宮皇太后終於扶柩踏上回京的歸途。九月二十三日,鹹豐帝的靈柩啟行歸京。回程的隊伍分兩路,一路是兩宮太后和幼帝的隊伍,由間道先行,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各大臣扈從;另一路是梓宮隊伍,自大路後發,由肅順等扈從。

    這樣安排對兩宮太后非常有利,為他們發動政變創造了難得的契機。

    兩宮太后不敢鬆懈,急急趕路。經五天的行程,於九月二十八日到達京郊石槽。立即"召見恭王",兩宮聽取了恭親王奕訢關於北京情況的報告,並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決定進宮後立即發動政變。

    九月二十九日未正一刻(14時15分),慈安太后和幼帝同乘黑布轎在前,慈禧太后單乘黑布轎在後,到達北京德勝門外。留京的全體文武大臣,均身著縞素,翻穿珠補褂先期排班在道邊跪迎。心事重重的兩宮太后在接受了他們的請安之後,便急速入城回宮。未及休息,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召見奕訢。這是兩次極為重要的召見。《翁同龢日記》特加一筆:"恭邸前日昨日召對。"這兩次召見,兩宮太后和奕訢共同分析了政治形勢,溝通了雙方信息,商議了政變步驟,敲定了發動時間。其中心議題是如何抓住戰機,突然出擊。

    九月三十日,兩宮太后召見恭親王奕訢及大學士桂良、周祖培、賈楨、侍郎文祥等。兩宮太后邊痛哭流涕,邊縷述三奸欺藐之狀,周祖培老謀深算,此時已得到奕訢的"諷示",心中有數,便直言奏道:"何不重治其罪?"兩宮明知故問道:"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周祖培立上一計:"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兩宮心想,正合吾意,急答:"善。"

    這時,兩宮太后便拿出由醇郡王奕於九月十八日在熱河擬就的諭旨,交給奕訢,當眾宣示。宣布了八大臣的三大罪狀,將載垣、端華、肅順解任,命景壽等五人退出軍機處。

    諭旨是在八大臣不在場的情況下宣布的。剛宣讀完,載垣、端華就闖入宮內。一見奕訢等王大臣都在場,頗感意外,大聲質問道:"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奕訢冷靜地答道:"皇上有詔。"不明就裡的載垣等人,竟然指責皇太后不應召見外臣。兩宮太后極為憤怒,又命傳下另一諭旨,將載垣等三人革職拿問。同時,又下了一道諭旨,將走在路上的肅順革職拿問。肅順被抓時大罵道:"悔不早治此賤婢!"肅順被押回宗人府,看到了載垣、端華,瞪大眼睛斥責道:"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

    十月一日連發兩道諭旨,任命奕訢為議政王兼軍機大臣。第二天,又連發兩道諭旨,補授奕訢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和宗人府宗令。奕訢得到了幾個最重要的職務,成為兩宮太后和幼帝之下的第一人。

又發布上諭,任命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鴻臚寺少卿曹毓瑛為軍機大臣。原軍機大臣、戶部侍郎文祥仍為軍機大臣。這就組成了以奕訢為首的新的軍機處。

    六 寬容地處治了顧命大臣

    兩宮皇太后,主要是慈禧,對政敵的處治採取了寬容的政策。

    十月六日,諭旨載垣、端華賜令自盡。肅順斬立決。景壽革職,加恩仍留公爵並額駙品級。兵部尚書穆蔭革職,加恩改為發往軍臺效力贖罪。吏部左侍郎匡源、署吏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卿焦佑瀛,均即行革職,加恩免其發遣。

    此外,又處分了與肅順關係密切的吏部尚書陳孚恩等6名官員.還處治了與肅順交結較深的5名太監。為避免株連,兩宮太后諭旨,將從肅順家中查抄來的書信,"公同監視焚毀,毋庸呈覽"。

    總之,這一大的政變,處理得十分圓滿,受處分的僅19人。政變從發動到處理完畢,僅一個多月時間。時間之短促,也足令人吃驚。

    這次政變,上下呼應之巧妙,輿論準備之完善,軍力配合之恰切,行動掩蓋之周密,爆發時間之準確,善後處理之明快,無不令觀者瞠目結舌。

    1861年是辛酉年,這次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發動的三次成功的政變的第一次。這次政變,使那拉氏握取了中國最高的皇權,成就了第一次垂簾聽政。

本文摘自:《慈禧十大謎案破解》  作者:徐徹  出版:中華書局

來源: 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同治駕崩,慈禧急調李鴻章淮軍入京,命榮祿死守宮門,做法太智慧
    現場氣氛一片尷尬,有大臣小聲提醒:「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這時候慈禧才意識到自己對於再次「垂簾聽政」實在是過於猴急,當務之急應該是立嗣皇帝,因此立即改口說:「以宗社為重」,然後不等諸王大臣反應,立即就表明自己的態度:「若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
  • 慈禧太后生前最害怕的竟是一隻石頭刻的壁虎?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可謂是帝制期間為數不多持久當政的女性。1861年11月,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此後三度垂簾聽政,直至1908年去世,統治中國長達47年之久。你們知道她生前最害怕的是什麼嗎?她竟然最怕一條石頭刻的壁虎!
  • 光緒是不是慈禧毒死的?慈禧當時是將死之人,她在考慮什麼
    ,慈禧讓三歲的溥儀當新皇帝這一點來看,顯然,慈禧是不願意死的,她自己也是認為她不會死的。她這樣做,明顯就是覺得自己不會死,還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安排。有人可能會說,你說得不對。既然慈禧認為她不會死,那她有什麼必要殺掉光緒呢?之前她不是一直沒有殺掉光緒嗎?確實,慈禧之前一直沒有殺掉光緒。但是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慈禧雖然認為她不會死,但是畢竟身體很差,不可能上朝處理朝政了。她不可能上朝處理朝政,朝政就必須要有人來處理。
  • 慈禧太后上位後,將皇帝的寵妃做成了人彘
    以戶部尚書肅順為首的軍機重臣齊聚避暑山莊為皇帝祝壽無奈夏日炎炎皇帝熱得汗流泱背病又重了一層竟在壽辰當日又傳喚了太醫實非吉兆鹹豐帝自知時日無多緊急傳召肅順囑其在自己過世後好生扶植新帝保衛皇后肅順當即聽出了皇帝的弦外之音知道他是擔心一向野心勃勃的懿貴妃會趁機篡權垂簾聽政
  • 清宮中此動物被視為吉祥之兆,可慈禧卻很厭惡,因為它與貞潔有關
    可是以慈禧為首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此後大清的實際權力被慈禧掌握,因此她也成為了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無冕女王。不過值得說明的是,辛酉政變後名義上大清的最高掌權者還是慈安太后,只不過她對權力不熱衷,朝政大事這才落入了慈禧之手。清代和中原王朝一樣都講究嫡庶之分,論政治地位慈安是鹹豐皇帝的皇后,而慈禧只不過是個貴妃,這一身份註定了慈禧在慈安面前永遠都要矮上一頭。
  • 慈禧臨死前,突然迴光返照,留下兩道可恥的遺囑後一命嗚呼
    導讀:慈禧,本名葉赫那拉·杏貞,17歲入宮成為鹹豐帝的妃子。起初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但她相當有心機,通過賄賂管事的太監,不僅受到了寵愛,還生下了龍子,即之後的同治皇帝。鹹豐駕崩後,慈禧先是與慈安一起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了朝廷大權。
  • 慈禧臨死之前,她做了一件喪盡天良的事,百年後事實浮出水面
    七十二歲的慈禧因病去世,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光緒皇帝也因病長辭,光緒做了一輩子的傀儡皇帝,沒有實權,恐怕死亡對他來說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解脫。而慈禧結束了自己將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將三歲的溥儀立為皇帝,她選擇這麼小的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有私心,因為年幼的溥儀可以更好的控制,但是她不知道的是,溥儀是最後一代皇帝,在他這裡開始,大清王朝正式開始崩潰。
  • 【大家】慈禧是如何成為邪惡化身的
    尤其像關於慈禧罪行這樣的展覽,如果不注意口頭宣傳,有可能產生付(副)作用,甚至成為對慈禧的頌揚或只是滿足部分觀眾的好奇心,這樣就不能達到展覽的預期效果。」(《關於籌備慈禧罪行展覽開放工作的意見》,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36z。)在《慈禧罪行展覽講解稿》中,慈禧被敘述成這樣一個人物:「慈禧是清末最大的野心家、陰謀家。
  •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
    鹹豐帝死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了政變,將鹹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給剷除了,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也就是東西兩宮。後來慈安太后病逝,慈禧一家獨大,直到她死,皇權都被他牢牢的掌握在手裡,可憐光緒皇帝,一心想要振興大清國,結果「百日維新」以慘敗收場,譚嗣同被砍頭,康有為和梁啓超遠逃海外!
  • 她出生慈禧還在垂簾聽政,現134歲,常吃一食物,我們卻難以下咽
    阿麗米罕·色依提出生於1886年6月25日(光緒12年),那會慈禧還在垂簾聽政,能夠經歷三個世紀的人實在少見,阿麗米罕不僅僅經歷了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同時還見證了新中國一路走來的70周年。
  • 呂后有男寵,武則天有面首,慈禧同樣是女性統治者,怎麼啥都沒有
    按理說慈禧是實際統治者中最可能養面首的,因為在二十六歲時已經掌權。 清朝規矩,垂簾聽政,是合法的,靠母憑子貴,假如兒子同治皇帝親政後,沒那麼快死,慈禧絕沒有機會一直垂簾聽政。
  • 19歲少女被立為皇后,受到慈禧百般虐待,懷著孩子自盡身亡
    賽尚阿第三子名為崇琦,崇琦在丟掉官位後,便回家苦讀,沒想到在同治初年竟被慈禧欽點為狀元,使得阿魯特氏再次走上了巔峰。 而且,這兩名秀女都有支持者,慈安太后支持的是阿魯特氏,慈禧太后支持的富察氏。 慈安之所以支持阿魯特氏,是因為她們是有親戚關係的,慈安的親姑姑是阿魯特氏的外祖母鈕祜祿氏,也就是說,阿魯特氏是慈安的姑表外甥女。慈禧為何支持富察氏呢?
  • 慈禧真的把麗妃做成人彘?有人講得繪聲繪色,但真相在宮中秘檔中
    鹹豐四年,慈禧被封為懿嬪,麗妃被封為麗嬪。從這段經歷看,麗妃和慈禧看上去是有些相互競爭的意思,尤其麗妃的「麗」字封號,至少說明她的姿色應該不在慈禧之下,這一點往往是後宮女人能不能得寵的關鍵。到了鹹豐五六年,兩人之間的競爭似乎更加的明顯了。
  • 清朝真正的罪人並非慈禧,而是親手把中國帶入百年浩劫的他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個王朝有一切封建社會的弊端和陋習,但是在科技與經濟發展上卻一直在倒退,清朝滅亡後讓我們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史充滿屈辱和苦難,落後就要挨打,在這段歷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每當大家提起清朝都覺得罪人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卻不知真正元兇另有其人。
  • 說慈禧-搜狐新聞
    至於增加親王進入領導集體,其意所指,當然是恭王奕訢和慈禧的妹夫醇王奕譞。輔政八臣內固然有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但是鹹豐帝以帝王之尊,變動祖制,自上而下,屬於違規;臣子倡言親王輔政,則是自下而上,屬於違法了。此條雖不至死罪,但也不是小過。  即使是慈禧也沒有預料到,董元醇的奏摺在熱河引爆了一場政治地震。
  • 慈禧逃亡西安,兩位縣令用土特產招待,一個被砍頭,另一個升官
    慈禧逃亡西安,兩位縣令用土特產招待,一個被砍頭,另一個升官大家都知道嗎?清朝末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當戰場快要打到北京時,一直垂簾聽政的慈禧再也沒有往日的威嚴,她認為大清就要完了,因此想草草了結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