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高級翻譯人才培養還側重在語言轉換能力這一微觀層面,缺乏對翻譯行業中職業翻譯人才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參照經典勝任力詞典,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對28位職業筆譯員進行深度訪談,選取其中24個有效訪談文本,逐級登錄、編碼,並使用SPSS16.0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而構建出包含知識、技能、價值觀、成就取向、創新導向、市場傾向、職業操守7個維度、32項的職業筆譯員勝任力。旨在為職業化翻譯人才培訓、翻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翻譯單位人才招聘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建議。
關鍵詞:職業筆譯員 勝任力 職業翻譯人才培養
1、引言
勝任力是指在某一領域,能鑑別優秀者與普通者的某些個體特徵。1973 年,麥克裡蘭麥克利蘭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發表論文《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其中指出「學校成績不能預測職業成功;智力和能力傾向測驗不能預測職業成功或生活中的其它重要成就」。1994 年,麥克利蘭重新定義了勝任力,他認為勝任力是一些可以被準確測量的個體特徵,如:知識、技能、能力、特質、自我概念、價值觀等,而且這些特徵能夠鑑別出績優者與普通者。近年來,對「勝任力」的研究是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研究的熱點。綜觀國內外關於勝任力的研究,已經構建諸如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等勝任力模型,並在相關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教育研究者也非常關注中小學教師、校長、班主任以及各學科任課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構建。然而,對於勝任力的研究而言,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組織,所要求的勝任力是具有很大差異的,當前關於筆譯員勝任力的研究還處於空白領域。
自2007年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以來,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為目標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呈現蓬勃發展之勢[1],截止目前,全國已有159所高校獲得該學位的資格培養。然而,隨著MTI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許多問題也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高校培養的翻譯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翻譯人才相差甚遠,即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繫市場需求。[2]鑑於此,本文將對筆譯員的勝任力進行研究,開發出筆譯員勝任力模型,該研究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有其現實意義。
2、翻譯能力
所謂能力,是指「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現代漢語詞典》:921)。根據能力這一定義,翻譯能力則可定義為「能勝任翻譯任務的主觀條件」(羅選民,2008)。對翻譯能力的研究與探討是近年興起的研究熱點,學者們也對翻譯能力的內涵有著不同的認識。圍繞「翻譯能力」,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曾嘗試做出定義和描述。縱觀國內外對於翻譯能力的研究,大體分為四個方面:翻譯能力的定義、構成、特點以及發展階段。其中,關於翻譯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最為複雜,成果也最為豐富。
對於翻譯能力的構成要素,國內外學者們尚未達成統一意見。較早的翻譯能力構成要素的倡導者是Bausch,他在1977年提出翻譯能力由三個要素構成,即語言能力,專門能力和譯者能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Deslie在Bausch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翻譯能力的構成要素:語言能力、譯者能力、方法能力、專業領域能力和技術能力(轉引自Echu&Dasse,2010)。貝爾(Bell,1991)認為, 翻譯能力是多種能力的整合, 即包括由目標語知識、源語知識、文本類型知識、對比知識、現實世界知識以及編碼和解碼技能綜合而成的一種交際能力。紐伯特( Albrecht Neubert,2000) 則認為翻譯能力應涵蓋以下幾種能力:語言能力、主題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和轉換能力。Alves&Goncalves(2003:3)強調翻譯能力應基於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之上,並相互作用構成一個複雜的認知網絡,以知識、能力和策略為主要特徵。對翻譯能力構成要素最有權威的劃分源自PACTE(仝亞輝,2010:88),即西班牙翻譯能力培養和評估研究小組,該小組於1998 年提出構成翻譯能力的六要素:雙語交際能力、語言外能力、轉換能力、專業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決策能力等 。
國內學者對翻譯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也較為深入。姜秋霞(2002:11)認為翻譯能力是由語言能力、審美能力、文化能力和轉換能力綜合而成的一種能力。文軍(2005)將翻譯能力分為: 策略及技巧能力、語言及文本語用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理論研究能力,並提出了以發展翻譯能力為核心的翻譯課程教學模式。劉宓慶(2006)則從五方面論述了翻譯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現能力、語言分析和語用能力、雙向轉換和表達能力、審美判斷和表現能力、邏輯分析和校正能力。苗菊(2007:48)分別從三個視角劃分翻譯能力,其研究更具系統性、綜合性和關聯性。馮全功(2010:110)認為翻譯能力由譯者的認知機制和翻譯圖式兩大範疇構成,即:翻譯能力= 認知機制+翻譯圖式。李瑞林(2011:46)從自然觀、要素觀、最簡觀和認知觀的角度對翻譯能力進行了分析總結。肖維青(2012,102)認為作為抽象概念的翻譯能力近似於語言能力,可以分解為相對獨立的次能力,這些次能力是課程設置、測試命題的基礎構念。錢春花(2012:59)將文獻研究、實證研究和質化研究三種方法相結合對翻譯能力構成要素進行了重新分析整理。
查詢近二十年的文獻資料,多為翻譯能力研究,而筆譯員勝任力的研究屬於空白。基於上述分析,本研究主要探究職業筆譯員應該具備的勝任力以及區分不同水平職業筆譯員的勝任力,以期對翻譯高等教育與高級翻譯人才培養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