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公司在美國是公認的英雄,歷年都被權威媒體評為「最受尊重的企業」,因為股民拿到豐厚回報,員工找到用武之地,用戶享受價廉物美服務(每天成本約一口「星巴克」咖啡)。尤其令人佩服的是,微軟公司從來沒有佔用礦山、森林、牧場或油田,一切價值都是由「無中生有」的智慧創造的。
但在中國,人們對待微軟的態度很複雜。從行為的層面看,沒有人不在用微軟的產品,不論正版還是盜版;但從輿論的層面看,倒是大喊「反微軟霸權」、「盜版有理」和「反微軟暴利」的人佔了上風。這些人甚至被視作「民族英雄」,招搖過市。
這個現象,原因有三。一是微軟的競爭對手,在自由市場上鬥不過微軟,於是另闢戰場,想通過輿論造勢,爭取行政和法律支持,在自由市場以外戰勝微軟;二是盜版用戶數量龐大,大家本來於心有愧,一聽到有人把微軟說成惡魔,就正中下懷;三是經濟學無知,絕大多數人對「壟斷」和「暴利」抱有嚴重的誤解,在這些誤解的支配下,微軟就成了首當其衝的靶子。
關於微軟產品的定價和它賺取的利潤,這裡解釋兩個觀點:一,暴利是由微軟公司創造,並由軟體用戶、微軟的股東和員工三方共同瓜分的;二,微軟即使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也應該實行價格歧視策略,對部分用戶大幅降價,從而達到軟體廠商和用戶的雙贏。
暴利是由微軟創造的
世界上本來沒有「Windows」這種軟體,它首先是微軟公司編制出來的,接著用戶才對它產生了「個人估值」,也就是說,用戶願意付錢購買「Windows」。微軟當然也願意賣。在軟體不可能盜版的情況下(如把軟體做成硬卡),微軟本來願意以「很低」的價格賣出,而用戶本來願意以「很高」的價格買入,而「最低價」與「最高價」的差距,就是微軟創造的「全部利益」。
這一「全部利益」,經濟學上叫「消費者剩餘」。這個名字起得不好,因為它讓人以為這部分利益應該歸消費者所有。其實經濟學上並沒有什麼原理,指出它「應該」歸誰所有。實際上,「消費者剩餘」首先由廠商創造,然後往往由生產者、經銷者和消費者共同瓜分。
認清這一點,我們就再不要說 「微軟從用戶身上攫取了暴利」了,那不符合經濟學原理。應該堅持說:微軟賺取的「暴利」是它自己創造的,而且那只是它創造的「全部利益」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則被用戶佔有了。整塊大餅都是微軟自己造的,它不僅養肥了微軟,還養肥了用戶。最妙不過的是,認為微軟賺了暴利的人,在中國解除外匯管制後,應該多買一點微軟股票。
覓價者的定價策略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微軟是一個面對眾多用戶的覓價者(price-searcher)。不同的用戶,對同一套「Windows」的「個人估值」不一樣:富翁可能最高願意付1000美元,部門經理最高願意付500美元,窮學生最高願意付20美元。不同的需求者願意付出的最高價不一樣,這是覓價者的普遍處境。
覓價者如何定價?應該設法實行「價格歧視」,對不同的用戶收取不同的費用:對窮學生的定價不超過20美元,對部門經理不超過500美元,對富翁不超過1000美元。只有實行「價格歧視」,才能把潛在的交易進行到底,不僅讓三種人都用上軟體,而且讓銷售收入達到最大。
實行「價格歧視」的困難,在於不容易區分用戶。必須做得巧妙,做得不聲不響,否則個個用戶都會佯裝自己屬於最窮階層,從而破壞「價格歧視」的預謀。市場上很多營銷策略,看上去稀奇古怪,實際上都是為了暗中區分用戶而設計的。
對軟體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第一種辦法是「對不同版本暗中打折」。軟體商可以發行多種版本,包括企業版、家庭版、專業版、豪華版、經濟版和升級版等等。這些版本的功能差異比較小,而價格的差異比較大。不是那些附加功能特別值錢,而是要利用這些附加功能,把顧客的「支付底線」暴露出來,然後對實在不願意出高價的用戶讓利。
第二種是「對批發打折」。政府部門、企業、學校或銀行,如果大批量購買軟體,就可以得到優惠。如果沒有優惠,它們本來不會購買那麼多。那些在優惠下多買的軟體,就是「價格歧視」所促進的交易。實際上,微軟也通過發放「許可證」的形式,作「多買多送」的營銷。
第三種是「對硬體捆綁打折」。用戶如果購買「品牌電腦」,就會一同購買了正版軟體。這樣購買的正版軟體是便宜很多的。微軟和其他軟體廠商一樣,都鼓勵這種「軟硬捆綁」的銷售策略,因為種做法有效降低了監督盜版的成本。
認清這一點,我們就再不要說 「微軟產品的高價損害了用戶」了。應該說:廠商不會漫天要價,不是因為它們仁慈,而是因為它們自己會遭殃。包括微軟在內的軟體廠商,應該逐步摸索出巧妙的價格歧視策略,儘量讓有錢人和窮人都能用上軟體——不是為了儘量仁慈,而是為了儘量多賺。
(編輯:一怒拔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