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講義7:利息是如何產生的?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來到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昨天我們說到了擁堵費的問題。美國就做了這樣的實驗。他們引入了一套路權拍賣系統,也就是價格會隨著需求的不同而波動,上不封頂。他們在一個指示牌上,會實時顯示,走這條路你需要支付的價格,通常是4-6美元,便宜的時候,會有車願意駛入,但是如果價格貴了,大家就不願意走這條路了。司機就會繞到其他便宜的路段。
不過這個事,在美國同樣引起了爭論,大家都在問,意義何在,通常會找藉口,比如錢收了用在哪裡?從而質疑收費行為,作者說其實不管用在哪裡,收費的方式都是一種資源調節。當然他要能把費用用在道路建設上就更好了,增加道路供給,才能減緩擁堵。而如果有錢賺,政府就會有動力這麼做。
有人質疑,徵收擁堵費對於窮人不利,但作者認為恰恰相反,徵收擁堵費是對富人的懲罰,道路順暢了,公交車能夠準點到達,窮人的利益才會得到保障。不過這也不一定,那開車上班算不算窮人呢?根本沒辦法定義窮人,只能說這樣做會讓價格機制發揮作用,讓最需要的人能夠使用,從而讓道路使用更有效率。但是要真正實行,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接下來我們談談公用品和私用品,在經濟學裡,公用品和私用品有非常獨特的含義。私用品指的是一個人用,別人就不能用了;相反,一個人用同時不影響別人使用的商品,叫公用品。也就是說具有競爭性關係的都是私用品,而不具備競爭關係的就是公用品。
比如道路是私用品還是公用品?你的車上路,佔據了資源,如果特別擁擠的情況下,勢必影響別人的使用,這就形成一種競爭關係,所以道路雖然是公共設施,但是也是一種私用品。
如果我們在教室講課,那麼講課就是私用品,但是如果我們放在網上傳播,那麼他又是公用品。因為你的收聽,並不影響其他人。
那麼公用品要不要收費,科斯認為,都是可以收費的,比如航海中的燈塔,雖然燈光是公用品,但是你的船隻要靠岸,就會有人在碼頭上等著向你收費,而實際上燈塔也是私人建造的。還有搜尋引擎,也是公用品,但是構建搜尋引擎的也是私人公司,他們也需要花費巨大的資源,當然也可以通過廣告產生收入。所以現在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無論是不是免費,總有收費的辦法。如果完全不收費,那麼也就不會有人願意提供服務了。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章,耐心。之前我們講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講經濟學的第一個維度,那就是東西不夠,現在我們要上升到第二個維度,也就是時間有限。
人們通常所說的現貨和期貨,就是在時間維度上進行區分的。我們把今天的貨物叫現貨,明天的貨物叫期貨。現貨跟期貨如何交換,以實現更大的幸福?這就是我們這一章要討論的問題。
根據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的理論,世界上所有的商品,資源,產品,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易耗品,一個是耐用品,所謂易耗品就是一次性消耗完畢的,比如蘋果牛奶,而耐用品就比如蘋果樹,或者一幅畫。我們不可能把它一次用完。人力資本,其實也是耐用品,老闆們總是在持續的利用其他人的智力和體力。
在經濟學上有個詞叫做不耐,也就是不耐煩的意思,未來是不確定的。而產生不確定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誰都避免不了的原因,那就是人會衰老,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在消費問題上,大家都喜歡今天的確定消費,而不喜歡明天的不確定消費。比如老年人跟年輕人比,這種確定性偏好就更強,年輕人等的起,而老年人顯然已經等不起了。所以我們也管這個東西,叫做確定性偏好。
除了年齡之外,想像力也能夠影響不耐。我們講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在一個單獨的空間裡,給每個小孩準備一顆糖果,並且告訴他們如果能堅持半小時不吃,就會再給你兩顆糖果作為獎勵。結果有些小孩兒比較不耐,很快就把糖吃了;而有些小孩兒忍住沒吃,最後得到了獎賞。此後科學家對這些小孩的成長做了追蹤,發現那些忍耐力強的孩子比較自律,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比一般的孩子好,而且大部分長大了都很成功。
作者說其實自律背後可能另有原因,那就是想像力。那些想像力強的孩子,能夠把以後得到的獎賞想像的很具體、很明確,這就堅定了他的意志,所以這種小孩自律能力就比較強。很多做出偉大成就的人,他們都是能在人生黑暗階段堅持下來的人,他們靠的是信念。信念其實就是對未來前景的想像。
此外耐心也跟時代有關,兵荒馬亂的時候,大家就對耐用品沒什麼偏好,一些藝術品價格都很低。反倒是糧食這些易耗品比較寶貴。只有和平年代,古董才有更高的價值。
大家對於時局的判斷,以及年齡的差異等方面的不同,就產生了價值的交換。比如戰爭年代,有人會用古董,去換糧食。和平年代,也會有人把古董拍賣出天價。
所以有些人看重商品今天發揮出來的效用,有些人看重商品未來所蘊含的價值。也就是有些人喜歡要現貨,有些人喜歡要期貨。這些偏好現貨的人和那些偏好期貨的人之間,就會產生交易,也就是說不耐產生交易。而因為不耐而產生的交易,就是我們所說的利息率。
不耐的程度決定了利率的高低,未來越是不確定,得到的補償就越大。比如股票和債券對比,股票的收益不確定性顯然更大, 所以股票的盈利收益率超過債券的1.5倍才有人願意投資股票。比如債券收益率是5%,那麼股票的盈利收益率最起碼也得8%以上才行。說白了,利率就是人們推遲消費或者推遲獲得時索取的一種補償,所以未來越是不確定利率就越高。
這幾年網絡借貸很普遍,其實很多都是高利貸的變種,國家對於高息一直都是限制的,比如規定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4倍,如果有爭議,也沒付利息,法院是不保護這種借貸關係的。如果年利率超過36%,那就徹底不受法律保護了,這部分利息也是無效的。作者說,其實這也是一種價格管制。
在歷史上,很多人都反對收取利息,認為借錢給別人,還收利息,就是不勞而獲,都是不道德的行為。作者說大概是因為古代的利息太高的原因,所以才引起了大家的反感。但是利率管制並不是一個好現象,他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後果,那就是不會有人再願意借錢給別人,一些迫切需要錢的人,會更加的窘迫。
再有,強制低息貸款,或者是貼息貸款,那麼窮人其實更難獲得資金,因為窮人本身就信用不高,風險大,還不讓出借人得到足夠的風險補償,人家自然就不願意出藉資金。最後就是一些人鑽空子,通過非法手段得到低息貸款,套取資金後,交給富人使用。而出借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們根本不想把錢借給高風險的窮人。比如現在,很多銀行就故意把經營貸,放給那些套錢買房的人,反而是那些拿錢出去做企業的,銀行會以各種理由拒絕。
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貼現率,就是未來的價值,轉化為當前價值的打折程度。簡單來說就是今天的錢更值錢,明天的錢不值錢。比如10年以後給你1萬塊錢,還是現在就給你1萬塊錢,你更想要哪個?肯定是現在就想要,十年後的1萬就不值一萬了。
如果貼現率是6%,100年後的100元,相當於今天的3毛錢,也就是100除以1+6%的100次方,如果貼現率變成4%,那麼100年後的100塊錢就相當於今天的2塊錢
大家都覺得投資和消費是涇渭分明的,要麼投資要麼消費,但是他們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有時候是分不清的,比如我們看書,到底是投資還是消費,健身是投資還是消費,也可以說是投資自己。
費雪說,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意思是投資和消費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在時間上所做的平衡而已。比如年輕的時候吃喝玩樂,把時間都荒廢了,那麼以後就會吃很多苦,這就是消費。而如果你現在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以後能夠賺更多的錢,有更好的事業,後面就會幸福。而健身也是為了追求更長的壽命和更健康的身體。這些本身就是互為因果的關係,你可以說消費是消費,也可以說投資也是消費,他是為了以後更好的消費。
現在大家都明白,追求總量的幸福才有意義。放棄一時的爽,比如餓上三天,吃一頓飯,滿足感肯定最高,但沒人會這麼幹,我們更希望每天都吃,這樣幸福感的總量才最高。
原來大家普遍貧困,壽命都比較短,大家看不到未來,所以會選擇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抽菸也特別多。而現在生活好了,壽命也延長了,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更強了,所以就更加注重健康,喜歡運動健身了,對飲食的要求也提高了。
很多人都覺得,經濟學家是研究經濟的,那麼他們肯定能預測股市,那麼到底股市能不能預測呢?我們留到明天接著講。
如果您喜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