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講義6:為什麼房價總是居高不下?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來到老牟的讀書圈。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薛兆豐
經濟學講義。昨天我們講到了,價格管制,造成了春運火車票是一票難求,不過現在還有人上趕著提出,請求政府對房租進行管制,理由就是房租太貴了。當年美國就出過同樣的傻缺事。1946年,舊金山實行了房租管制,最後發生了什麼事情?結果房東都不願意出租了,租房市場供給大幅下降,需求卻在不斷增加,房東們一看租房不賺錢,更傾向於把房子賣掉,甚至就讓他空置也不出租了。這個政策本來要幫助窮人租房的,但結果根本找不到可以出租的房子了。但作者也說,可惜的是,即便在美國,現在也還有很多的地方實行了租金管制。窮人依然很難租到房子。
相反,美國一個城市發生了地震,一半房屋倒塌,但卻沒有實行價格管制,而是讓市場價格來調節。結果就是另一番景象:地震後沒有出現所謂的房屋短缺現象。因為當時房屋的價格是隨行就市波動的,一半的房屋被摧毀後,房價肯定漲上去了。在房價高漲的情況下,人們就會自發做出各種各樣的調節:有些人暫時搬離了這個城市,有些人找親戚朋友一起住,更多的人,只要他們的房屋還在,他們就願意騰出來租給別人,獲取更多的租金回報。最後房子的供給並沒有減少,人們只要出錢,就能夠找到合適的房子,不需要展開價格以外的其他競爭。
當年戰後的德國,是一片廢墟,物資非常緊缺,也發生了通脹,所以盟軍也實行了嚴格的價格管制,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1948年,生活指數降到了二戰時候的三分之一,當時的特徵就是什麼東西都短缺,大家換取糧食都要走上幾十公裡。後來德國財長艾哈德進行了改革,用到了哈耶克的理論,抓緊貨幣,控制通脹的同時,放開價格,結果奇蹟出現了,大家不再進行物品囤積,開始進行交易,之前的囤積都變成了供給,德國的市場經濟就這樣開始滾動起來,雖然短期陣痛,但是很快就得到了經濟復甦。再加上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德國經濟率先復甦,很快就再次成為歐洲強國。
1988年,我們也同樣有過一次價格闖關的改革,決定放開價格。但是我們卻沒有那麼幸運,當時消息一出,大家瘋狂搶購,甚至連火柴都有人搶,所以最後改革失敗了,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然後我們緊急叫停,不過改革並未停止,過了幾年之後,價格才逐漸放開。周其仁老師在分析原因的時候,說全盤私有化,聽上去很過癮,但是這種主張,看輕了改革需要付出的代價。那麼為什麼德國就可以通過勇氣來放開價格,我們就必須要有耐心呢?
作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周老師,不過他反問了一個問題,德國價格改革,盟軍還在不在?這讓作者恍然大悟,價格管制肯定是不對的,但是放開價格必然引發巨大的市場衝擊,盟軍在就有外援,可以通過外力維持市場穩定。比如物價漲的太高,就可以馬上通過進口平抑物價。而商家也願意這麼做。而我們的價格改革,則是內生性的,自己給自己改革,由於開放度太低,沒有外援,所以一旦價格走高,那麼也不可能瞬間增加供給平抑價格。所以必須慢慢來。
世界上對於扶貧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補貼窮人,並且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去幹預商品價格。比如我可以發錢給窮人,但是不要直接發牛奶,或者管控一些商品的價格。發錢,他們會選擇自己偏好最高的商品,有人可能會買麵包,有人會買香腸,不一定每個人都願意喝牛奶。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卻發現,政府經常不這麼做,他們還是願意直接補貼東西。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政府也是喜歡錢。而通過行政命令,可以強制從企業化緣,但是自己掏腰包就有點捨不得了。
另外,政府即使要補貼,也會直接把錢給企業,比如要做教育補貼,那就把錢發給學校,而不會去交給學生,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把錢給學校,那麼政府對於學校的掌控力就會增強,學校就要看政府臉色行事,而把錢給普通學生,政府的存在感,權力欲都會降低。比如美國大經濟學家弗裡德曼就說,政府應該向家長和學生,發放可以抵扣學費的教育券,,而不應該直接補貼學校。這樣學校就要去討好學生了,為了討好學生,只能把教育設施和教育水平提高,這就會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讓資源的配置更加的合理。
下面是大家都關心的話題,房價。作者在這本書裡說,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房價一直在漲,是因為人口的聚集,太多人湧入了城市,造成了房子稀缺,房價上漲也就成為必然,更多的人願意到大城市發展,因為這裡有機會,有資源。全世界都是這樣的趨,比如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的人口和gdp都佔據了全日本的絕大多數。
那麼有人建議政府提供廉租房,保障房可不可以壓下來房價呢?作者的觀點是,不能,因為房子並非是標準品,房子之間差異很大,每個人的需求差異化很大,所以很難成為他想要的那一個,無論地段,質量,戶型,需求都不同。
所以我們也看到,大家都在吐槽保障房位置偏僻,質量差等等。那麼打擊炒房,打擊空置房可行嗎?其實也很困難,因為根本就沒辦法給空置房定義,也沒辦法區分投資需求還是使用需求。
作者只說了不行,但沒給解決辦法。如果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上,這就是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只有在需求多的地方多供地多蓋房,讓供給充足,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否則什麼限價限購,就成了飢餓營銷,加劇了房產的稀缺,只能讓房子越來越貴。
而收空置稅,交易稅,最後這些費用還是得轉嫁到房價上,卻對控制房價沒啥鳥用。而應該增加持有環節的費用,多持有多交稅。再緊抓金融,防止資金流入房地產。只有從根本上扭轉大家的投機預期,才能真正的讓房價回歸理性。
下面我們看經濟學的第五個詞,叫做權利。權利是人賦予的,也是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我們重點說產權,產權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交通運輸成本持續下降,這導致了人口和貨物的高度密集,人多就生事,所以衝突也就越來越多。比如一開始人少的時候,開墾土地,誰種就算誰的。可是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人口聚集,土地就不夠用了。大家就不斷的發生衝突,爭搶土地。
一開始人類的產權都是這麼得來的,先到先得,誰厲害就歸誰。這種原始的搶奪資源方式,就會不斷地爆發衝突,其實跟動物們爭搶獵物也沒什麼區別,大家在這種衝突中慢慢的形成了一些規矩,來約束大家的不合理行為。這樣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後來隨著交流的增加,產權的概念也就慢慢出現了。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最大標誌。這也就能解釋權利是人賦予的,也是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因為只有別人認可,大家都遵守,你的權利才能保障。但是人在骨子裡還是有一種為所欲為的原始衝動,所以這就需要用一定的手段保證公認權利的實行。比如每個人都喜歡女神,但是想跟人家結婚就得追求,人家同意了,才能嫁給你。
下面我們接著說產權,產權一般包括三大類:
1.使用權,比如我們有土地的使用權利,但是卻沒有所有權,土地的所有權都歸國家。
2. 收益權,比如租了別人的店鋪做生意,那麼做生意的收入都歸你了。但是房子的所有權,仍是房東的。
3. 轉讓權,如果沒有轉讓權的話,那麼從產權的角度,是不具備真正擁有某種物品的,比如現在的共有產權房,你用來住是沒問題的,但是你沒有權利出售。任何沒有權利轉讓或出售的東西都不具有所有權。
關於產權的保護,主要有三個原則,
1. 財產原則,如果一個人要想剝奪別人的財產,就要向這個人付費,付費到他主動放棄為止,換句話說就是買過來。
2. 責任原則,意思是當一個人侵害了別人的產權以後,侵害者就要向產權所有者賠償,但是賠償金額是由第三方確定。這個第三方可以是法院,保險機構等等。比如交通事故
3. 不可轉讓原則,政府禁止所有權人,把所擁有的財產賣給別人,比如身體是雖然你的,但是器官的買賣是非法的。
在實際中,具體採用什麼原則保護產權,這個要看情況而定。不同的事情適用不同的原則。比如交通事故就不適用財產原則,不能你想要多少賠償就給多少。而是通過責任原則,經第三方認定一個公允價值作為賠償。
現在很多大城市都很擁擠,道路在早晚高峰更是擁堵不堪,有人就建議收擁堵費,這種建議最早是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假如單程交200擁堵費,上下班就是400,20個工作日就是8000,這樣的擁堵費實在是太貴了,一般人恐怕付不起,這就相當於把窮人擋在門外,不讓他們開車上路了。在人們沒有迫切需要佔用道路的時候,大家就會放棄開車,從而讓出道路給那些更需要,更迫切的人。所以擁堵費的篩選不是貧富,而是需求。窮人有急事,比如家裡太太要生小孩的時候,他也不會在乎這200塊錢的。但是這種事,一定會激起民憤,所以輕易不敢嘗試。不過在美國,卻已經做了一些實驗,那麼效果到底如何呢?我們留到明天接著講。
如果您喜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