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郭健 通訊員 鄭萱
8月20日下午4點10分左右,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接診一位45歲的中年女性陳女士,患者因「突發胸悶、憋喘3天」,活動後加重,伴有胸痛不適,被家人緊急送來醫院。急診醫生接診後,給予下肢血管彩超、肺動脈CTA以及血液化驗等檢查,下肢血管彩超顯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動脈CTA檢查示:雙肺動脈栓塞。介入科會診後,將患者收入院治療。
「肺動脈栓塞若未及時或未能獲診斷和治療,會有約20%~30%的患者死亡,病死率非常高;若能及時診斷和給予抗凝治療,病死率可望降至8%,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介入科負責人李同飛主治醫師指出。
為積極妥善治療患者,當日下午5點10分左右,經過緊張周密的準備,李同飛主治醫師即在陳海波醫師協助下,為患者實施了「肺動脈造影+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肺動脈導管溶栓術」,術後繼續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和對症支持治療,並嚴密監測凝血分析,防範出血等併發症。經過介入治療等綜合救治,患者心慌、胸悶即刻緩解,觀察無不良反應,並於8月28日順利康復出院。
李同飛主治醫師介紹,患者一周前扭傷了腳,外傷本身可致人體高凝狀態,是血栓的誘發因素。隨後的進一步血液化驗檢查顯示,患者蛋白S缺乏,這與遺傳因素有關,這類人群也是血栓病的高發人群。兩種因素疊加,致使陳女士 「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雙肺動脈栓塞」。
李同飛進一步補充道,蛋白S、蛋白C缺乏的人易患血栓,而且這類血栓提前很難發現,無法提早預防。但是像陳女士這樣已經明確病因的,就可以做好密切觀察,一旦發現腿部腫脹、疼痛等症狀,就要高度懷疑為血栓復發,應該儘快入院及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