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研究背景
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也存在一些併發症和風險,如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6.67% - 13.91%,其中肺栓塞發生率高達36% - 40%,死亡率為17.4%。
在血栓併發症患者中,導管相關右心房血栓在臨床中很少見,但由於肺栓塞可能性較高,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這些患者有多種治療方案可供選擇,包括手術取栓、全身抗凝、全身溶栓等,但最佳治療方法仍存在爭議。
病例報導
患者,女,52歲,因乳腺癌接受乳房切除術,術後將PICC管置於右頭靜脈進行化療。3日後,患者右臂明顯腫脹。採用都卜勒超聲檢查上肢及心臟,顯示右心房和PICC管周圍均有血栓形成,右心房血凝塊大小為2.5x2.3 cm(圖2)。經心臟外科會診後,因患者危險性高、創傷嚴重,不建議行心臟手術,患者隨即轉到血管外科治療。
診療過程
患者急診行肺動脈導管溶栓(CDT)+上腔靜脈濾器植入+右鎖骨下靜脈CDT手術。術中血管造影顯示PICC管周圍右腋窩和鎖骨下靜脈有一長條血栓,另右心房有一血栓。上腔靜脈、左右肺動脈分支血流通暢。
手術過程: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右股靜脈將溶栓導管植入右肺動脈幹。目的是在右心房溶解血栓過程中,增加肺動脈的藥物濃度以預防肺栓塞形成。經PICC導管造影證實上腔靜脈無血栓形成後,經左股靜脈置入上腔靜脈濾器。該過濾器用於捕獲溶栓過程中PICC周圍右腋窩及鎖骨下靜脈血栓可能脫落的血塊,預防肺栓塞。
其次,研究人員將PICC管替換為右鎖骨下靜脈溶栓導管,將導管尖置於上腔靜脈(圖1),分別通過兩根導管注射10萬IU劑量的尿激酶。術後將10萬IU/24h/導管的低劑量尿激酶持續泵入導管,對導管鞘肝素化處理。每日檢測血液學指標,包括血紅蛋白、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纖維蛋白原,以監測和避免出血風險。
圖1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分別顯示右鎖骨下靜脈溶栓導管(a)、上腔靜脈濾器(b)、右肺動脈幹導管(c)
術後3日,右上肢和心臟都卜勒超聲顯示導管周圍無明顯血栓形成,右心房血栓減小至2.3x1.3 cm大小(圖2B)。術後6日,右心房血栓減小至1.3 x 0.9cm大小(圖2C)。血管造影證實右腋窩及鎖骨下靜脈血流正常,研究人員取出右上肢導管。通過泵入低劑量尿激酶以繼續肺動脈CDT。術後10日,超聲心動圖顯示右心房血栓溶解(圖2D)。
圖2 術前以及術後3、6、10日心臟都卜勒超聲 (A)術前右心房血栓大小為2.5x2.3 cm (B)術後3日右心房血栓減小至2.3x1.3 cm (C)術後6日右心房血栓減少至1.3 x 0.9 cm (D)術後10日右心房血栓溶解
次日血管造影示上腔靜脈及肺動脈血流正常,將上腔靜脈濾器及肺動脈導管全部取出。研究人員在過濾器中捕獲到一些血栓,經病理證實為血凝塊。患者術後12日出院,出院後口服華法林持續抗凝。隨訪期間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和D-dimmer,以調整華法林劑量。
研究討論
導管相關右心房血栓(CRAT)是PICC罕見的併發症。PICC管作為一種異物,造成局部損傷和血流動力學異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導管尖端隨著心臟跳動不斷移動,反覆摩擦會損傷右心房或血管內膜,導致凝血級聯激活、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導管尖端周圍局部血流動力學異常可導致渦流和血流停滯,容易形成血栓。在以往關於CRAT的病例報導中,導管尖端大部分位於右心房。因此,心房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右心房的PICC尖端,為避免CRAT發生,我們應避免將PICC管尖端置於右心房。
結論
綜上所述,對於右心房和上肢複雜血栓的治療選擇,隨著血管外科和設備的發展,介入治療可能是一種耐受性良好的治療選擇。兩個用於溶栓的導管和一個用於預防肺栓塞過濾器的巧妙外科設計,突出顯示這是治療該類血栓安全可行、創傷最小的方法。
來源:Junwei Yan, Jiang Wu, Bing Liu, 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thrombi in right atrium and upper extremity caused by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t J Case Rep Images 2019;10:101010Z01JY201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