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創海冰採集淡化技術

2020-11-27 中國政府網

    環渤海地區以佔全國2%的水資源總量負載著全國18%的人口、21%的灌溉面積、17%的糧食總量。如何突破水資源短缺的瓶頸?以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史培軍教授為總負責人的「渤海海冰資源開發與農業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給出令人驚喜的答案:海冰能夠作為淡水資源利用,用於農田灌溉。

    史培軍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由自製設備在現場生產出的海冰淡化水,鹽度可降到2‰以下(飲用水標準是鹽度不超過2‰),噸水成本不超過4元。該成果11月12日通過教育部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認為:該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陸基海冰採集、脫鹽、存儲和海冰水的農業應用試驗,具有原始創新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陸基海冰採集淡化技術成果已具備開展中間試驗,進而向產業化推廣的基本條件,技術成熟,出水品質良好,在環渤海海冰資源豐富地區農業綜合利用與灘涂鹽鹼地綜合開發方面具有良好的推廣前景。

    「渤海海冰資源開發與農業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項目由北京師範大學聯合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河北中捷友誼農場等單位共同開展。課題組根據海冰微結構特點,利用離心原理對冰體內的滷水泡進行分離,利用控溫方法擴充冰內的鹽水通道,攻克了海冰固態淡化的關鍵技術,自主研製出了海冰離心脫鹽機、海冰控溫凍融脫鹽裝置、海冰重力脫鹽裝置、海冰融水反滲透脫鹽設備,完成了陸基海冰採集、脫鹽、儲運全過程的現場試驗,在海冰採集淡化小試工藝流程中獲得了技術參數和成本參數。

    截至目前,課題組完成了海冰水灌溉對14種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對土壤含鹽量的影響分析,完成了海冰水百畝農田灌溉試驗示範,提出了適宜不同鹽度海冰水灌溉的作物品種,提出了海冰水農田灌溉的鹽度界限,開展了海冰水羅非魚養殖試驗,為海冰水的農業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有價值的試驗範例。

    史培軍認為,解決環渤海地區缺水有3種方案可以選擇:一是南水北調,二是海水淡化,三是將海冰作為淡水資源利用。相比較而言,第三種方案成本最低。

    據測算,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可開採300億立方米淡水,最大年份可開採800億—1000億立方米淡水,按平均值計算,約相當於黃河1年460億—500億立方米的入海流量。也就是說,環渤海海冰如果全部淡化,相當於又發現了一條黃河。(董洪亮)

相關焦點

  • 大連:利用海冰淡化技術解渤海周邊淡水匱乏難題
    每年冬季中國渤海海域海冰資源豐富,海冰中含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今年國家在大連瓦房店市西陽鄉將軍石漁港建立了海冰淡化試驗場,通過海冰淡化技術提煉淡水資源
  • 渤海汙染不影響海冰淡化水質
    可利用海冰資源極為豐富  據測算,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開採量100億立方米(淡水轉化率為90%),而這還只是一次性資源的利用。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面積77000平方公裡,平均深度18米。
  • 大連破解海冰淡化最後難題 1.4噸海冰產1噸淡水
    昨天,記者從位於瓦房店將軍石漁港的國家海冰淡化關鍵技術和綜合實驗大連試驗基地獲悉,海冰淡化試驗破解最後一個技術難題,量產後製造成本低於50萬元的「破冰浮體」研製成功,產業化後,1.4噸海冰可產1噸淡水,海冰淡化成本有望降為每立方米4元。
  • 渤海海冰災害變身天然淡水庫 相當於一條黃河
    不過在科學家的眼裡,海冰卻是製造淡水的好材料。渤海海冰相當一條黃河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冰課題組」的盧鵬博士表示,在我國,近海的海冰只限於渤海及黃海北部沿岸。據測算,環渤海地區儲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可開採300億立方米淡水,最大年份可開採800億至1000億立方米淡水,相當於黃河1年460億至500億立方米的入海流量。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與此同時,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等人注意到海水結冰後能被淡化的現象,一些人還對天然海冰融化水的鹽度進行了實驗考察。到了18世紀,隨著世界海軍的發展,艦船用海水淡化技術受到極大關注。1717年,法國醫生戈蒂埃(Jean Gautier)發明了一種船用旋轉式海水蒸發器,引起軍方的巨大興趣。
  • 水處理知識篇:海水淡化方法介紹與比較
    由於其含鹽量非常高,而不能被直接使用,目前主要採用兩種方法淡化海水,即蒸餾法和反滲透法。下面,介紹幾個常用的海水淡化技術。1、反滲透法(RO)將海水加壓,使淡水透過滲透膜而鹽分被截留的淡化方法。反滲透主體設備主要由高壓泵、反滲透膜、能量回收三部分組成,無論海水、苦鹹水,亦無論大型、中型、小型都適應,是海水淡化技術近二十年來發展最快的,除了中東國家,美洲、亞洲和歐洲,大中生產規模的裝置都以反滲透為首選,也是我國目前的首選方法。
  • 我國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該裝置是由中國神華集團國華電力等四家單位為配套國家重大項目——黃驊電廠海水淡化擴建工程,於2009年8月聯合開發的,旨在開展國產化大規模蒸餾法海水淡化的研究,為我國建設大規模萬噸級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替代進口做技術準備。
  •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探討
    我國是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作為確保我國淡水資源的一項戰略措施,海水淡化產業將會得到蓬勃發展。關鍵詞:海水淡化;淡化技術;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綜合利用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人類寶貴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淡水僅佔2.5%,海水佔97.5%。隨著社會的發展,淡水資源日趨缺乏。
  • 利用陽光淡化海水,科學家發明海水淡化新方法,節能還能循環利用
    ,南方地區普遍降水比較充沛,西北地區就降雨較少,因此我國南方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西北地區就荒涼貧瘠,人煙稀少,經濟落後。那麼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這麼少,就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將豐富的海水變成淡水就可以了啊!
  • MVR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對於海水淡化的技術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本文將對目前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基於MVR技術的新型海水淡化技術。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6月份發布的9月份北極海冰範圍預測,綠色實線為預測的北極海冰範圍,白色區域為海冰區域。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預估的記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期。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逐年持續減少,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海水淡化產能提升顯著 反滲透技術應用成熟,海水淡化,水處理-環保...
    海水淡化產業向好,大規模海水淡化廠推動了整體市場的增長。   近日,GWI聯手IDA發布全球脫鹽年鑑,梳理了全球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領域的項目開發商排名TOP 20——2009年到2020年,以及2019年到2020年,並得出了以上結論。
  • 19國科學家敲響警鐘!北極海冰,正在以驚人速度消失…
    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探險隊在執行了長達一年的任務後,將於10月12日返回德國不萊梅港港口,將科學家們的觀測結果帶回家。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破冰科考船前往北極。
  • 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進行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對沿海缺乏淡水資源的國家和地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目前,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在開發及應用海水利用技術,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沿海和中西部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地下苦鹹水資源,海水淡化成為解決我國淡水緊缺的重要途徑。
  • 知識產權局:我國地震勘探採集技術實現專利崛起
    地震勘探採集技術是地質勘探,尤其油氣、煤田資源勘探領域的核心技術。圍繞該技術,我國科技部組織了數十項863課題,如海上多波地震採集設備、用於探測天然地震的海底地震儀、深水油氣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長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採集技術、高精度地震數字採集系統、地震勘探採集系統、淺海地區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等相關課題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逐步確立了我國在地震勘探採集領域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地位。
  • 北極海冰之下4000米:隱藏了一個神秘世界
    2014年,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科學家一直努力地尋找這些海底火山口,他們在探險的最後一天終於發現了熱液噴口,研究員拉米雷斯·羅德拉稱,我們乘船漂過一個熱液煙囪,拍攝了1分鐘的視頻,這讓我們知道熱液噴口的具體位置。目前,一支研究團隊再次訪問了該區域,他們的計劃是拍攝視頻和採集深海生物樣本,探險隊是由挪威北極大學領導的,羅德拉是該項目經理。
  •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在海南的推廣應用
    經過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發,一種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正穩步推廣,這裡充足的陽光和充沛的海水隨之「變」成珍貴的淡水。破解缺水之困海南地處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雖然擁有良好的水利條件,但空間分布不均,中部及東北部雨量多,西南部雨量少,加之天然存續能力弱,全島區域性、季節性降水差異明顯。
  • 我國自主研發出中溫太陽能真空集熱管和集熱器
    7月21日,由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中溫太陽能真空集熱管和中溫真空管集熱器」通過了山東省科技廳主持的成果鑑定。
  •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新進展和發展趨勢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進入21世紀,由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危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發達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水淡化,大力發展本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在國家的推動下,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由於多方面的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並不容樂觀,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只有突破瓶頸才能得到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