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2020-11-24 中國水網

我國自行設計、研發的「25000噸/日大型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中試裝置」,10月10日在河北滄州黃驊電廠通過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組織的專家評審。

該裝置是由中國神華集團國華電力等四家單位為配套國家重大項目——黃驊電廠海水淡化擴建工程,於2009年8月聯合開發的,旨在開展國產化大規模蒸餾法海水淡化的研究,為我國建設大規模萬噸級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替代進口做技術準備。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等15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在現場考察了海水淡化中試裝置運行情況,並聽取了研發單位對2×12500噸/日、25000噸/日「6+2」效和25000噸/日「7+2」效三種方案技術、經濟、風險指標的對比分析,一致認為,該裝置在蒸發器的結構設計和試驗方法、設計參數等方面均有獨特的創新,其設計和大型設置的設計符合相似性原則。

據了解,除黃驊電廠外,我國現已投運的日產萬噸級熱法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還有兩套,一是天津北疆電廠引進的以色列裝置,一是曹妃店新首鋼引進的是法國裝置。25000噸/日國產化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在國內尚屬空白,該中試裝置的試驗成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發大規模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中試裝置的先河,並為我國大規模建設大型海水淡化裝置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專家評審會後,與會專家和其他參會代表還就當前我國海水淡化的技術發展方向、海水淡化的產業政策以及市場運營等問題展開了深入地研討。

有代表提出,同是沿海新建的發電廠,為什麼華能玉環電廠採用反滲透膜法技術工藝,而黃驊電廠、天津北疆電廠卻採用熱法低溫多效技術工藝?膜法和熱法性價比到底哪個更好?

膜法和熱法各有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介紹說:「選擇哪一種技術工藝,取決於生產企業對水質的不同要求。膜法以滲透過濾為基本原理,分超濾、微濾、反滲透等,熱法以加熱冷卻即蒸餾為基本原理,分多級閃蒸、低溫多效等。如果只是用於解決生活飲用水,那麼選擇膜法可能更經濟些;如果需要高品質的鍋爐給水,選擇熱法好些,但是熱法能耗大,採取水電聯營是降低成本最經濟可行的方式。其次,選擇哪一種工藝,還取決於企業自身的地理環境、水源情況。比如渤海灣氣溫低、汙染重,而膜的應用條件比較嚴格,因此用熱法好些;南方沿海地區受氣溫、水質影響小一些,所以用膜法好些。」

從目前已經運營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來看,不管生產企業採用的是膜法工藝還是熱法工藝,都在積極探索最優化、最經濟可靠的技術工藝路線。國華電力總工程師陳寅彪介紹:「黃驊電廠從開始建廠就提出三個零的環保發展模式,即土地零佔用、淡水零開採、燃煤零運輸。電廠海水淡化總規劃是200000噸/日,一期我們引進國外設備,建成2×10000噸/日裝置;從二期開始,我們就自主研發,建設了一個12500噸/日的國產化裝置,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25000噸/日的中試。我們按照安全可靠、經濟實用、環保節能的原則,不斷中試,不斷優化工藝路線,最終找出最適合工程需要的解決方案。我們在滄州黃驊電廠工程上是這樣做的,在其他地區的工程中也要這樣做。」

我國近幾年海水淡化的蓬勃發展和喜人成就,得益於2005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海洋局三部委出臺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規劃中明確規定沿海地區新建、在建的大型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企業,必須採用海水淡化水;原有的舊工藝也必須進行技術改造,最後使用海水淡化。政府雄厚的資金支持、優惠的政策支持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給海水淡化生產運營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

可是,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已經建成和投入運行的海水淡化運行企業,實際運行狀況卻是喜憂參半。

海水淡化產業化需政府統籌規劃政策支持

以黃驊電廠為例。在此次評審會會場,與會專家們喝的入口微甜的礦物質水,就是電廠生產的「海露」牌瓶裝淡化水;在下榻的賓館,專家們感覺洗臉用的淡化水如牛奶般柔滑。此外,廠區澆灌花草的水也都是中試裝置生產出的優質淡化水。據黃驊電廠技術人員透露,已經運行的兩套裝置現在每天生產工業用水18000噸,生活用水400-600噸,外賣500噸,瓶裝水1-2噸。目前裝置還沒有全部開工,因為電廠尚有部分發電工程沒到位。另外,已經籤約的外賣水,因用戶自身的工程延後而推遲了供應時間。

筆者問,為何不把這些優質淡化水大量供給當地市場?國華滄電總經理許建華回答:「向市政供應需和當地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政府相關政策配套才行,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和政府協商。滄州自來水是從山東引入的黃河水,每噸3.6元,而我們的淡化海水每噸達5元多,政府需要在水價上作適當補貼。另一方面,老百姓長期養成了喝自來水的習慣,一下轉變為喝淡化的海水或和自來水混合而成的勾兌水,能否接受也需要一定時間和觀念轉變。」

談及水廠的具體運營情況,國華滄電副總經理彭光儀感受頗深:「國內已經運行的大型海水淡化廠大多是企業行為,還存在某些問題,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海水淡化工程尤其是火電廠工程,政府還沒有樹立一個大型的成熟的可供所有企業參考借鑑的示範工程,各企業都還處於摸索階段;第二,海水淡化生產企業生產的淡化水如果和市政管網併網,需要生產企業和當地水利、衛生、稅務等多個政府部門協商協調,政出多門,無人牽頭管理,從而導致併網進展緩慢;第三,海水淡化水價是按照生產運營企業的生產成本計算出的,而自來水是享有政府補貼的,因此,水價差異也成為海水淡化市場化發展的一大障礙。」據悉,山東煙臺一海水淡化國家級示範工程運行很好,就因為生產的海水不能併入市政管網,從而導致工程閒置趴窩。

企業國產化的真正目標是走出國門

此次中試裝備的設備、安裝、調試由我國中央空調冷卻塔製造業的巨無霸——江蘇雙良集團完成。雙良集團副總裁江榮方在評審會上介紹了雙良的情況:「我們依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強大的科研實力,自進入空冷領域開始,就默默關注日益火暴的海水淡化技術,在引進、消化、吸收世界最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方面已投入2億多元,現已具備海水淡化領域工程設計、設備製造、工程安裝、技術服務等綜合能力。黃驊電廠是國家重大項目,由我們負責提供符合中試試驗要求的全套海水淡化設備裝置,並參與設計、調試和優化改進工作。雙良會憑藉在真空換熱技術方面30年積累的經驗和優勢,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和市場優勢。」

事實上,雙良海水淡化項目於2008年7月23日奠基之時,即已標誌著作了多年技術裝備儲備的雙良,在海水淡化領域正式步入了商業化階段,開始重拳出擊。2009年,雙良在長江沿岸建設了全國唯一一家2000噸的重件碼頭,單件起重能力達350噸,配套有近萬平方米的重件裝配車間,起吊高度達18米,專為運輸海水淡化各種大型壓力容器、鋼結構及重型機械設備等提供方便。

談及海水淡化設備裝置的市場情況,雙良集團銷售公司副總經理胡海軍胸有成竹地說:「雙良研發的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具有進料水質要求低,可靠性、經濟性和產品水質高的特點,不僅用於電廠,還可應用於所有有餘熱和低溫熱源的工業企業,比如煉化廠、化工廠、鋼廠等。而工業企業的廢氣廢熱回收利用,也是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勵的節能和環保項目。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雙良的蒸發器、冷凝器等設備市場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黃驊電廠低溫多效海水淡化中試裝置只是雙良邁出的第一步,雙良的最終目標是要使我國的國產化設備走出國門,走向中東,走向世界任何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

編輯:程海靜

相關焦點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正是在這個夢想的驅動下,海水淡化技術得以持續發展。過去七十年間,海水淡化技術更是不斷取得突破,大規模海水淡化也從夢想變成了現實。第一部分 海水淡化的夢想起源海水含鹽量約為3.5%,大約是生理鹽水含鹽量的4倍,進入人體會引起細胞嚴重脫水,所以不適合飲用。
  • 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進行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對沿海缺乏淡水資源的國家和地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目前,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在開發及應用海水利用技術,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沿海和中西部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地下苦鹹水資源,海水淡化成為解決我國淡水緊缺的重要途徑。
  •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在海南的推廣應用
    趙河立說:「目前在我國達到商業規模的海水淡化技術主要為反滲透法和蒸餾法,也就是常說的『膜法』和『熱法』。」淡化所與驕英公司聯合攻關,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成功將太陽能光熱技術用於蒸餾法海水淡化工藝,創造性地研發出一種全新的環保低碳海水淡化裝置——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系統。
  • 全文|《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發布 去年新建海水淡化工程17個
    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應用規模持續增長,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1486.13億噸,新增94.57億噸/年。  據悉,2019年,海水淡化在石化、核電、鋼鐵等行業推廣應用取得成效,自主設計建設工程規模快速增長,海水利用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我國企業承攬大型國際海水淡化工程取得突破。
  • 碧水源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9月7日,從青島市董家口經濟區官網獲悉,創業板上市公司碧水源下屬企業,青島水務碧水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預中標山東省青島市董家口經濟區10萬噸/日海水淡化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其應用
    蒸餾法依據所用能源、設備及流程的不同,分為多級閃蒸(Multi- stage flash distillation,MSF) 、低溫多效(Multiple effect distillation,MED)和蒸汽壓縮蒸餾(Vaporcom-pression,VC)等。其中,低溫多效在70℃以下進行操作,遠低於多級閃蒸110℃左右的蒸汽溫度,有效地避免了無機鹽的結垢,是目前最為適用的蒸發技術之一。
  •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新進展和發展趨勢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進入21世紀,由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危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發達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水淡化,大力發展本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在國家的推動下,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由於多方面的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並不容樂觀,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只有突破瓶頸才能得到較快發展。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海水淡化發展現狀分析
    為了取得必要的淡化速率,實際操作壓力大於5.5MPa。反滲透法,通常又稱超過濾法,是1953年才開始採用的一種膜分離淡化法。該法是利用只允許溶劑透過、不允許溶質透過的半透膜,將海水與淡水分隔開的。在通常情況下,淡水通過半透膜擴散到海水一側,從而使海水一側的液面逐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這個過程為滲透。此時,海水一側高出的水柱靜壓稱為滲透壓。
  • 水危機的進擊——海水淡化處理技術(一)
    水危機的進擊——海水淡化處理技術(一)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技術超過20餘種,包括冷凍法、反滲透法、低溫多效、多級閃蒸、電滲析法、壓汽蒸餾、露點蒸發法、水電聯產、熱膜聯產以及利用核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海水淡化技術等等,以及微濾、超濾、納濾等多項預處理和後處理工藝。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2000年,河北滄州建設18000m3/d反滲透苦鹹水淡化廠。2003年,山東榮成建成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同年,河北黃燁發電廠引進20000m3/d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2004年,我國首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000m3/d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工程在山東黃島。2005年,《海水利用專項規劃》作為第一個指導性綱領文件正式發布。
  • 海水淡化成本偏高 90%反滲透膜需從國外進口
    如此大規模的海水淡化項目,未來將大大緩解北京淡水供應的緊張局勢。很多人據此認為,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春天」到來了。記者採訪調查發現,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雖在政策和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一些核心技術和設備還依賴進口,我國海水淡化行業仍處於規模小、發展慢、成本高、推廣難的階段,離商業化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就《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
    問:我國海水淡化的發展現狀如何?  答:我國於上世紀50年代開展海水淡化研發,在「十一五」期間進行工程示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我國發布了《海水利用專項規劃》,海水淡化得到較快發展。2011年底,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66萬立方米/日,是2005年5萬立方米/日的13倍以上。
  • 國家能源集團實現海水淡化蒸汽熱壓縮器技術國產化
    國務院國資委6月4日發布消息,國家能源集團國華電力研究院「海水淡化用高效TVC優化設計與工程應用」項目近日順利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技術鑑定,項目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蒸汽熱壓縮器(TVC)是低溫多效蒸發海水淡化系統中的重要設備,可以大大提高低溫多效蒸發海水淡化裝置的造水比,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國家能源集團國華電力研究院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高性能TVC的設計方法,並在大型低溫多效蒸發海水淡化工程中成功應用。
  • 神華集團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
    「引來海水釀甘露」,來自渤海灣的海水,由黃驊港的港池經由兩根直徑0.8米的取水管道,被送入淡化裝置進行淡化處理,每天可生產出3.25萬噸淡水。   從引進國內單臺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到完全自主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個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國華滄電把國內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研究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海南地熱能海水淡化可行性探討
    3 東海陸架盆地麗水凹陷熱演化模擬及現今地溫場特徵3.1 地熱能海水淡化方法海水淡化是指將海水裡面的溶解性礦物質鹽分、有機物、細菌和病毒等分離出來從而獲得淡水的過程。目前國際上使用的傳統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包括膜法、結晶法和蒸餾法等,而我國海水淡化工程多採用低溫多效蒸餾(LT-MED)和反滲透(RO)技術。
  • 海水淡化產能提升顯著 反滲透技術應用成熟,海水淡化,水處理-環保...
    就我國來看,也有巴安水務、杭州水處理中心、上海電氣等上榜,側面印證了我國近年來海水淡化能力的不斷提升。   《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工程規模1573760噸/日,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99055噸/日。
  •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成本不斷下降
    2018年8月,美國能源部(DOE)宣布資助2100萬美元支持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研發項目,旨在加快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的創新突破,降低光熱海水淡化的成本,其中低容量、高鹽度水(如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的滷水)淡化處理成本降至1.5美元/每立方米,大容量、低鹽度的海水或者市政鹽水淡化處理成本降至0.5美元/立方米,從而加快該技術的商業化
  • 中科院: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臺超導磁體聯合勵磁調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國工程人員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完全有能力自行設計、製造大型低溫超導磁體。    據介紹,BEPCII共有兩套低溫超導設備
  • MVR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對於海水淡化的技術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本文將對目前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基於MVR技術的新型海水淡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