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舌尖上的中國》把一道道中國的美味呈現給觀眾之後,美食日漸成為紀錄片的一大主題。如今一部叫《偉大的一餐》的三集美食紀錄片也火了,在優酷上的點擊量已經超過200萬次,並拿到不少國際獎項。該片深入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了各地的人們如何獲取、儲存食物,為了獲得一餐要付出多少代價,最後如何利用這些食材創造出美食。其中,中非部分的總導演是重慶籍導演陳富。日前,陳富接受了商報記者專訪,回憶起自己帶隊在中非共和國拍攝的難忘經歷。
花3個月才聯繫上採蜜人
片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生長在中非叢林深處的巴雅卡族人,只利用藤條就能攀爬至40多米高的樹冠,從蜂窩中採蜜給族人大塊朵頤。陳富回憶到,在尋找巴雅卡人採蜜的素材上遇到了很多困難。「非洲距離遙遠,我們最初獲得的巴雅卡部落資料非常少,在前期接近兩個月的調研進入困境的時候,曾經一度想要放棄。」
後來一篇雜誌的一條邊欄幫助他們找到線索,鎖定了拍攝地點在中非的一個國家森林公園裡。但意外的是,由於條件落後,當地沒有可以協助拍攝的機構,輾轉到最後,只能通過鄰國喀麥隆的一家旅行社執行。
要聯繫上當地人也很困難,「前期的溝通進行了三個月,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在當地部落裡搜集音樂資料的美國人,是個當地通,這才聯繫上了這群生活在原始叢林裡的人們。」但是工作過程中的溝通也很耗費時間,每次都要把中文翻譯成法語,法語再翻譯成當地語言……」當這已經成為回憶,陳富的話語裡雲淡風輕了。
供電限時手機無信號
一路上的所見,強烈地衝擊著陳富的神經。陳富他們先飛到了衣索比亞,然後又轉機到了喀麥隆,期間航拍器和拍攝用的大力膠還差點被當作不明物品沒收,最後才抵達中非。在這裡,手榴彈擺出來公開交易,被燒毀的房屋觸目驚心,氣氛十分緊張。從首都班吉到他們要拍攝的部落,開車至少要一周時間,最後他們決定花大價錢租了一輛私人飛機才抵達拍攝地點,「當我們的飛機降落時,引來好多人圍觀。」陳富說。
條件的艱苦,超出他們的想像,陳富告訴記者:「我們是去年9月份去那裡,每天只供電兩小時,我們的拍攝設備必須在兩小時充電完畢而且還要做好備份。手機信號更是沒有,我們只能在他們國家公園管理處那裡蹭網,但是網絡半小時才能連接上。」
按照他們的設想,用於拍攝的樹要夠大要有空間感,為了找到這棵合適的樹,又耗去了兩天的時間。拍攝的過程也充滿驚險,「拍攝第一天就由於信號太弱,航拍器從天上掉下來摔壞了。」為了拍到居民在樹上採集蜂蜜的鏡頭,劇組鋪了一個簡易軌道和滑輪,由二十多個非洲兄弟人力拉伸,陳富親自上陣試吊,「40米高不見底,還有嗡嗡的聲音,實在讓人有些害怕。當最後拍完報平安的時候,我眼淚都要流下來了。」
蚊蟲不停地往眼裡飛
在攝影師的鏡頭下,清晰地記錄著採摘蜂蜜的人在高高的樹冠上行走,背上爬滿蟲子,這一切看起來都驚心動魄。說到蚊蟲,陳富也有許多話想要分享,「出發前我們就已經聽說非洲的叢林裡蚊蟲特別多,因此買了驅蚊棒、驅蚊罩,可是到了那裡蚊蟲真的是密密麻麻,這些東西根本不管用,蚊蟲不停地往眼睛裡飛,螞蟻迅速爬進褲管。」
因為拍攝的種種不順利,陳富曾樂觀估計一周就能拍完的內容,花了半個月才完成。條件雖然艱苦,但是當地人的樂觀心態也感動了陳富。「他們的生活很簡單,因為要狩獵時常都是遊走,我們提前溝通了,他們才等著我們。他們的家,幾個小時就能搭建起來。因為拍攝,給了他們一點錢,他們就會去買啤酒喝。他們的音樂很簡單,一塊布一個桶就能奏出音符。但是他們也堅守著自己的土地,堅守著自己的生活。」
紀錄片拍攝過程有辛苦也有危險,但是陳富說,「當我聽到做演員的同學給我打電話說,你的這部片子我看了,真的很棒,我還是有成就感的。既然割捨不了這樣的工作,恐懼與挑戰始終存在,那就與之達成和解,讓它對勇氣的激發最大化,對身心的影響最小化,我也更加熱愛這份工作。」
(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