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水寶地、歷史文化名城,這座不起眼的小山,驚醒了誰的夢境
今天是植樹節,社旗縣的領導,幹部,群眾一同選擇到霸王山下植樹,讓這座並不起眼的小山瞬間沸騰,一個參與植樹的村民經歷了這個沸騰,他帶著莫名的興奮,到了半夜還睡不著覺,給我打一個電話,一遍一遍描述種樹的場景。一股不可言說喜悅,像一碗加了蜂蜜的涼開水一樣,浸潤著他的聲音。也讓我的思緒猶如春夜星空一樣,純淨、萌動、擁擠、飛舞、出神。
這是什麼情況?
這就是民心所向的力量。
生態創建的樹已經植下,未來的路又在何方呢?
南陽俯身於秦嶺伏牛山、大別山桐柏山環抱的臂彎裡,人們稱他是一座三千年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我時常在想,在三千年之前南陽還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那麼,三千年前他是什麼樣子,他扮演者什麼角色,他有什麼貢獻,先民赤手空拳,戰地鬥天,壘石為寨,劈路開山,結罾捕魚,耕地作田,這種奮鬥精神、創造文化,於今天有什麼意義?
查看當代史,我們從農耕文明走向工業文明很費周折,先是被列強群毆,後是單挑列強,好不容易出人頭地,又遭遇一個不講理的川普先生,不按套路出牌,也不想讓我們在這樣壯大下去。但是,中國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則仿若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愜意,這反而是因為佔了文明一脈相傳的根基的優勢,華彩繽紛的農耕文明以及農耕文明之前的原始文明早已經融化在我們的骨子裡了。
今天,我們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離不開對農耕文明的傳承。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認識躬耕文明,又該怎樣概括農耕文明呢?
有人對我講,不過就是把握兩個字:風水。別人說風水說的是天文和地理。我們說風水說的是鄉村的風俗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傳統。
如果風水就是農耕文明的核心內涵,基本概念,優秀代表、重要意義。世事如風,貌似無形,卻又牽絆著每個人的命運設置;心境似水,動靜有常,果然浸潤著無數人的喜怒哀樂。風水是地,除了天人合一,我們還有人地合一,天地人三合的說法和做法。
那麼,風水在以往一般指堪輿,用於起房架屋,定穴修墓,婚喪嫁娶,開業就職,搬遷奠基,自有一定的程式規範,操作條理,儀式禮數,為社會文明與繁榮賦予一定的秩序。風水在今天,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說話態度,接人待物,辦事方式,風水在今天,就是我們的目標願景,一年打算,未來憧憬,為人理念。
風是風俗與文化,百姓日用而不知。
從周王朝到今天採風已是慣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都是南陽地方的民風民俗。
天一生水,所以在人間,水即是天。
王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文化大家對天水如一的最好詮釋。
有了王勃這句話,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便可以被大眾所接受,所了解,所嚮往,所追求,生態文明就有了根基。
新年剛過,農民工再出發據鐵路運送數據已經數千萬人次,留守兒童再別父母與徐志摩在別康橋的風輕雲淡相比,顯得是那麼的撕心裂肺,苦難痛惜,還有許多人想要留下來,返回家鄉想抓住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
四十年改革,成果非凡,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已經進入城市,扶搖直上的房價可以佐證,還依然有無盡的剛需要到城市定居,鄉村脫貧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著,通過檢查促進工作的方式,一天也不曾停歇。
在這個萬眾一心奔向前,人民幸福為目標的新時代裡,激動人心之餘,在大操大辦,大鳴大放的間隙,是非也會有人在思考,農耕文明傳承的助益在哪裡?
資源更合理的配置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到底誰才是鄉村振興的主力?建設城市和建設鄉村哪個更迫切?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有沒有輕重緩急?
見利忘義好不好,好的話該如何引導,不好的話該如何遏制?
生態文明思想怎麼才能夠根植人心,武裝頭腦,融化在日常行為裡?
生態文化如何化?綠色金融如何融?現代教育怎麼育?拿頭髮換針的傳統如何與拿垃圾換糖(唐河城郊王村)的現代鄉村治理、在傳遞中得以傳承和延續?
2020,一切成功都將在鄉村振興的實踐裡得到實現和驗證。
那些走向城市的老鄉,城市裡有著他們的事業、朋友和夢想;那些選擇留下來老鄉,鄉村裡有著他們的憧憬,孩子和爹娘。那些盤桓鄉村的幹部,鄉村裡有著他們的責任,工作和戰場;那些奔向鄉村的企業,鄉村裡有著他們的業務,績效和方向。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如今之計在鄉村。今天是植樹節,社旗領導幹群齊心協力到霸王山下植樹,他們種下的是一棵棵樹,也是一個個一樣,一個個心願,是想讓鄉村振興的腳步從這裡走起,為全縣帶來一個新的天地。
願每個人關聯鄉村之人,都深諳新時代的風水之道,學習風俗與人文,充實自己,武裝思想,豐滿學識,上效於天,下發於地,落地生根,深耕細作,投身鄉村振興第一線,攜把正能量,灌注事業中,身體力行之,養出新丰姿。必然能夠看到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