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女姑山已負盛名 "女姑"歷史文化亟待發掘

2020-12-04 半島網官網
        城陽

的社區中帶有「

女姑

」二字的有5家,分別是東女姑山、西女姑山、王家女姑、邱家女姑、李家女姑,而這些名字的由來多和女姑山有關。此山海拔 59.6米 ,屬嶗山山脈石門山支的中支,總面積0.5平方公裡,山雖平常,卻早在秦漢時期就已頗負盛名,一些悠久的歷史傳說至今仍在流傳。據了解,目前流亭街道對女姑山的發展規劃已經完成,正在等待批准。   

小山貌不揚,歷史傳說很綿長

  5月4日下午,記者乘坐919路(北線)公交車來到流亭街道的西女姑山社區,社區坐落在女姑山北麓。「女姑山雖然是一座其貌不揚的小山,但關於它的歷史和傳說卻一直流傳至今。」今年52歲的黃祖新是西女姑山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他曾對女姑山的歷史做過專門的研究,當記者提及女姑山的狀況時,黃祖新打開了話匣子。

  據現有的資料記載,女姑山海拔59.6米,屬嶗山山脈石門山支脈的中支,總面積0.5平方公裡。四周有東女姑山、西女姑山、王家女姑、邱家女姑、李家女姑5個社區。就是這座不起眼的小山,卻留下了不少迷人的傳說。

  「相傳,因山西處有一『點將臺』,臺上有一廟,廟內供奉的女神是《封神演義》中趙公明的妹妹,後人尊崇為女姑,廟稱『女姑廟』,山因廟而名『女姑山』。」黃祖新告訴記者,元代的《齊乘》對此曾有記載:「不其城西舊有土神,曰:女姑。」除此之外,據史料記載,山上確實有過點將臺、女姑祠和天后聖母廟等建築,只是後來不見蹤影。   

傳說漢武帝曾在此山祭過天

  隨後記者經由女姑山北坡來到山頂,山並不高,從燦爛開放的野花中可感覺到春天的味道。記者看到,山上的祠廟早已蕩然無存了,如果仔細尋找,山上還能看到一些廟宇用的青磚碎片,至於這些碎片到底出自什麼年代,沒有人做過考究。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公元前93年,漢武帝東遊泰山,初夏四月末到不其城,除將不其縣城東遷,在原址改建駐蹕行宮外,還下旨修『女姑祠』和『太乙仙人祠』,舉行祭天大禮,乞求天下太平、民生安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黃祖新表示,這個傳說雖然還不是定論,但相關資料都可以從漢書《地理志》、《環宇記》、《武帝記》中看到一些端倪。

  據了解,東、西女姑山村是漢武帝女姑求仙與祭天傳說的中心區域。「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漢武帝祭天習俗與水、龍崇拜融合為一體,女姑山上建起了殿宇宏闊的龍王廟。自此,漢武帝女姑求仙祭天與龍王崇拜緊密結合,將每年的六月十三日龍王爺生日定為漢武帝祭天紀念日。」黃祖新說道。   

「女姑山」文化亟待傳承

  黃祖新告訴記者,漢武帝祭天的傳說曾被搬到民間,他的父輩也大都有過經歷。祭天經過選三牲、蒸面饃、寫太平疏等幾個流程。據了解,三牲為豬、雞、魚。把豬宰殺後刮毛,只留豬脖子上的一撮毛,代表是帶毛的全豬。豬頭和豬脖子上要用紅綢布系成的紅花彩帶裝飾。雞要選個頭大的紅毛公雞,寓意披紅掛彩。魚要用大個的鱸魚。漢武帝祭天節前十幾天,農家媳婦便開始蒸面饃,以備祭祀時用,造型多樣,有壽桃、聖蟲、鬥等。祭祀前,要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黃裱紙寫「太平文疏」,寓意向諸神祈求平安豐收。

  「隨著老一代漁民的相繼離世,現在這些民間的傳統早就斷了,就連能口頭敘述這個傳說的人,也後繼乏人。現在唯一傳下來的就是農曆六月十三的龍王節。」黃祖新遺憾地對記者說道。

  記者從流亭街道辦了解到,街道一直在為「女姑山」文化的傳承做努力,而且還陸續採取了相應的傳承措施。「我們成立關於漢武帝女姑求仙與祭天相關民俗籌委會,開展了漢武帝祭天民俗資料的挖掘、整理、分類存檔工作,還專門請專家學者撰寫了《漢武帝祭天》文史資料。」流亭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此前已經將「女姑山傳說」申報為城陽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街道還打算成立青島女姑山文化藝術產業園項目,目前規劃已經完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女姑山」文化將得到保護和傳承。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相關焦點

  • 最負盛名的聖甲蟲、木乃伊「真身」亮相
    都靈埃及博物館建於1824年,是世界上較早的埃及博物館,也是世界第二大埃及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從前王朝時期到科普特時期的文物,橫跨4000多年的歷史。此次,都靈埃及博物館一共帶來了最有代表性的144件(套)總計235件文物,時間跨越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4世紀近3000年。走進「金字塔·不朽之宮」文物展,參觀者仿佛穿越到神秘的古埃及。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同時,漢朝在文化上逐漸擺脫戰國至秦時期文化的影響,在武帝時期完成蛻變,形成自身獨特的面貌和豐富的內涵。經過四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沉澱,秦漢時期的中國創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均居當時世界前列,秦漢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與思想體系不但為後世歷代王朝所取法借鑑,也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和《國家寶藏》都點燃了大家對秦國歷史文化的極大興趣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以實幹篤定前行 以奮鬥不負韶華
    述評考古,史前工作不多,但發現驚人,學術布局,已然形成;商周考古開展項目少,新發現可圈可點,但與今年全國搶眼發現相比,總體波瀾不驚;秦漢考古項目最多,發現豐富,基於保護與利用下的大遺址考古理念與方法,令人印象深刻;隋唐考古立足田野,堅持成果導向,深耕細作,著力資料整理,成績卓然。文保和科技考古,研究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成績顯著。沉思過往,也有遺憾,但卻不必執拗。以實幹篤定前行,以奮鬥不負韶華。
  • 陝北歷史文化的民俗多元性(1)
    陝北地處中國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徵伐的戰場,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據此而形成的陝北歷史文化在禮儀、飲食習慣、服飾居所、民間藝術、方言、地名等方面都體現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 成都發掘千年石獸身世成謎 專家推測與李冰有關
    它身上究竟有一段怎樣的歷史?昨日下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在現場舉行了發布會。  籠罩在石獸身上的迷霧逐漸消散的同時,圍繞石獸的身份,四川考古界的專家們也開始了討論。驚喜的是,在發掘現場,考古專家發掘出了戰國、兩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文物,天府廣場這個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帶,再次聚焦了大家的目光。
  • 歷史文化學院 - 魯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創建於1986年,原名歷史系,2000年改為歷史與社會學系,2003年改為歷史與社會學院,2009年改為現名。歷史學是魯東大學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自1958年建校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近代思想與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史、簡牘學與科舉學、美國史、區域歷史文化、世界宗教史等6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現有專門史、歷史文獻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學科教學(歷史)等5個碩士點,已涵蓋8個二級學科中的4個。有歷史學、人文教育2個本科專業。  本學院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學科研隊伍。
  • 從「齊侯」青銅器等兩百件古文物,一睹齊文化風採
    中原文明與齊地的海岱文明之間一直存在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和聯繫。夏王朝建立後,齊地的東夷部族曾一度賓服於夏,夏的政治勢力也曾抵達東夷腹地。商人滅夏後,加強了對東夷地區的控制,尤其薄姑、逢、奄等古國所在的淄水流域與商王朝交往甚密,出現了東夷文化與商文化初步融合的跡象。商周之際,姬周部族和齊太公所屬的姜炎部族也都直接受到商文化浸潤,文化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 甘肅集中出版四部考古學術著作 展示20年來考古發掘成果
    馮志軍)記者27日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編著的《甘肅重要考古發現(2000~2019)》《甘肅省基本建設考古報告集(一)》《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戰國戎人造車》四部考古著作於近日陸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 六年考古發掘:東華門遺址佐證成都2300多年建城史
    8月5日,記者來到成都東華門遺址進行探訪,此時現場依然在進行著忙碌的發掘工作。  據悉,截至2019年7月,成都東華門遺址共發現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等重要遺址。其中,蜀王府遺址出土瓷器殘片超過10000件,包括杯、盤、盞、瓶等類型,是目前中國明代藩王府遺址中出土瓷器最多、品類最豐富的遺址,為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文物支撐。
  • 秦漢新城大堡子墓出土考古證據 鹹陽曾在漢初更名為「新城」
    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查記錄顯示,大堡子墓地地表曾有高大封土,今已不存。2017年發掘表明,該墓地為一處以西漢早期墓葬為主的大型墓地。截至目前,清理墓葬103座、墓葬圍溝10餘座,雖遭嚴重盜掘,但仍出土陶銅玉鐵等各類遺物近300件(組),以西漢早期遺存為主要文化內涵。
  • 秦漢時代奠基中華二千年
    文 侯旭東秦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奠基時代。為什麼我們要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秦漢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這種認識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從漢代開始,就不斷地有士大夫討論秦漢特別是對秦朝的認識,一直到後代,到現代,我們仍在追問這個問題。「百代都行秦政法」,「勸君少罵秦始皇」,是我們這個年歲的人,上學啟蒙時就聽過的詩句,不過未解其滋味。
  • 秦漢與羅馬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近年來設立一系列中西文明比較研究課題,從學理上探尋中西文明的本源,以歷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強化理論、制度和道路自信。  前言  《歷史的終結》作者福山近年來多次撰文指出,中國制度具有「強大的國家能力」,中國從秦漢開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國家」,先於歐洲1800年[1]。「現代」是指一套非血緣、依法理、科層明確、權責清晰的理性化官僚體系。  與秦漢同時是羅馬。歐洲史上,凡是追求建立大規模政治體時,無不以羅馬為精神象徵。
  • 陝西建工秦漢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揭牌 為秦漢新城追趕超越注入「陝建...
    文化12月3日,由中國西安城牆提議並聯合義大利威內託大區古城牆城市聯盟、英國約克市城牆管理機構共同發起的國際古城牆(堡)聯盟籤約儀式。112-04 文化5年來,陝西開展主動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餘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座)、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
  • 美國最負盛名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住宿條件怎麼樣?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是美國最負盛名的私立精英大學之一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並不是什麼「分校」,而是完全獨立且實力與排名秒殺西海岸那個UW的私立精英大學。宿舍要比很多中產階級的住宅還要好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提供豐富多彩的休閒活動,其毗鄰森林公園的地理位置為其提供了這方面的便利。
  • 寧波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十二地層涵蓋史前時期
    新京報訊(記者 常卓瑾)12月2日,新京報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已完成。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階段。
  • 「男生女相,一生富貴;女生男相,一生勞累」啥意思?有道理嗎?
    作為一個非常龐大籠統概念,文化一直都是人們創造歷史必不可少的根本。他既是創造之源也是創造之果,同時也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現象的縮影。他不僅可以創造難以想像的物質財富,還成就了讓人們享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文化底蘊獨樹一幟,為我們在世界上贏得了「天朝上國」和「禮儀之邦」的盛名。
  • 三星堆文化明明可以深入研究,為何不繼續發掘?
    中華的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厚重,在幾千來的文化傳遞中,出現了多種炫彩奪目的文化以及文化的相互滲透和交融,在公元前2800年,當時的中國還處於三皇五帝時期,在當時誕生了三星堆文明驚豔了整個世界。隨著三星堆遺址被發現,越來越多的歷史碎片被拼接成畫面,如果繼續深入發掘那麼將會給人類的歷史空白帶來前所未有的充實,但是三星堆在初步挖掘之後便停工了,專家說出土的這樣東西,誰都不敢繼續往下挖。
  • 追溯姓氏的淵源,就是審視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史
    豐富多彩的姓氏,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特徵之一。一、古代的姓與氏姓氏,已同姓名一樣,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標誌,每個人的「名片」。古代常講「男子漢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陌生人見面先問:「請問您貴姓?」姓已成為身份的一部分。現在一些需要排序的場合不便於排序時,也常「以姓氏筆畫為序」,以顯示其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