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S的診斷、評估以及治療指導,分子遺傳學檢測功不可沒!_骨髓增生...

2020-12-05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的診斷相對比較困難,尤其是當血液學和骨髓細胞形態學改變輕微,原始粒細胞比例沒有增加以及核型正常時。自從FAB合作小組在1976年和1982年首次對MDS進行正式分類以來,MDS被定義為存在血液與骨髓細胞中與某些特徵性形態學改變相關的持續性血細胞減少。


MDS相關性紅細胞發育異常包括類巨幼樣變,多核紅細胞前體,核碎裂和環形鐵粒幼細胞;在粒細胞譜系中出現的異常包括顆粒過少或無顆粒,Pseudo-Pelger-hüet 樣畸形等;在巨核細胞譜系中主要出現的異常有分葉過多,小巨核細胞等。不過這些形態學特徵並不是MDS所特有,通過外周血和骨髓檢測,可鑑別MDS不同分型(表1)。


表1 2016年WHO MDS分型特點

註:PB: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BM:骨髓(bone marrow);RS:環狀鐵粒幼紅細胞(ring sideroblasts);MDS-SLD:MDS伴單系病態造血(single lineage dysplasia); MDS-MLD:MDS伴多系病態造血(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EB:MDS伴原始細胞增多(excess blasts);MDS-U:MSD未分型(unclassifiable);RCC:兒童難治性血細胞減少症(refractory cytopenia ofchildhood)。


2016年7月,一個國際共識小組更新了MDS最低診斷標準(表2),以促進臨床研究以及臨床實踐中MDS的診斷和預後評估。


表2 MDS最低診斷標準

註:滿足2條先決條件及至少1條主要標準,可以確診為MDS,對於滿足2條必要條件而不滿足主要標準,但患者具備MDS典型臨床表現,如輸血依賴性大細胞貧血的患者,滿足2~3條複合標準,也可以暫定為MDS,需定期隨訪。


發育異常的評判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且相關形態學表現缺乏特異性。因此,需要更好的診斷試驗來評估全血細胞減少患者罹患MDS的可能性。


在過去的10年裡,已經確認有40多種基因突變與MDS相關,包括信使RNA剪接、表觀遺傳學和染色質重塑、DNA修復、信號轉導、轉錄因子和內聚素等重要基因編碼因子的改變。儘管在超過25%-30%的患者中無法檢測到單個突變,但依據WHO的標準定義,幾乎所有MDS患者至少可檢測到一種體細胞突變。下一代測序技術(NGS)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可用於疑似MDS患者和確診患者的評估。


關於分子遺傳學檢測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的潛在獲益和挑戰,用以下4個病例進行簡要說明。


病例1


患者女性,72歲。主因發現巨紅細胞性貧血(Hb 10.9 g/dL,MCV101 fL)和輕度血小板減少(PLT 135 × 109/L)以及疲勞就診。


患者白細胞計數和絕對中性粒細胞計數均正常,血塗片未見異常白細胞。


依據患者服藥情況(只有賴諾普利和舍曲林)和基礎實驗室檢查,包括血生化,維生素B12,葉酸水平以及血清蛋白電泳均不能解釋全血細胞減少的原因。


患者進一步接受骨髓穿刺活檢,結果未見明顯異常,僅有少量不典型增生的巨核細胞佔比<10%,不存在未成熟前體異常定位,未見網狀纖維化增加以及免疫組化異常。流式細胞術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染色體核型正常。


NGS檢測未發現致病性單核苷酸變異或插入/缺失,讀數分析顯示沒有拷貝數變化。該患者診斷為意義未明的血細胞減少(ICUS),建議進行觀察。


由於NGS對於MDS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值,因此可助於排除克隆障礙。在近期的研究報導中顯示,在WHO定義的MDS患者中高達74%-91%的患者可檢測到基因突變。


進一步隨訪發現,該患者經歷喪夫之痛後,存在過度飲酒的情況。經過適當的心理輔導並戒酒之後,其血細胞計數恢復正常。


病例2


患者男性,67歲。主因巨紅細胞性貧血(Hb 11.2 g/dL, MCV 100 fL)持續9個月就診。轉診時Hb 10.6 g/dL,白細胞計數正常,血小板計數188 × 109/L。


患者既往血細胞計數正常,3年前罹患細菌性肺炎出現輕度正常細胞性貧血,最終恢復正常。患者未服用可導致全血細胞減少的藥物亦不存在相應疾病,無飲酒史。血生化,維生素B12以及葉酸水平正常。


該患者為臨床醫生,曾在工作中有放射性接觸,考慮暴露相關MDS。患者進一步接受了骨髓抽吸活檢,結果顯示有少量大細胞樣或雙核紅細胞(<10%)。流式細胞術未見異常,染色體核型正常。分子遺傳學檢測顯示DNMT3A R88 2突變,具有14.6%等位基因頻率(VAF)。考慮為不斷進展的MDS。


在年齡>60歲以上人群中,檢測出白血病相關驅動基因的體細胞突變的比例>10%,克隆造血與公認的白血病驅動基因突變無關。主要是由於未知的驅動突變或年齡相關克隆漂變,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


當一個腫瘤驅動突變>2%的VAF時,相關的克隆擴增被稱為具有未知潛能的克隆造血(CHIP),進展為WHO定義的MDS、AML或者其他血液腫瘤的概率為0.5-1%。CHIP也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多數CHIP患者在VAF<20%時存在DNMT3A、TET2或ASXL1單點突變,這些突變可在AML確診前10年甚至更長時間在血液計數正常的人群中檢測到,某些突變提示較高的AML發生風險。


意義未明克隆性血細胞減少(CCUS)指存在血細胞減少和克隆性異常,但是無發育異常,也無其他克隆性骨髓腫瘤的患者。面對CCUS的診斷以及較高的進展為MDS或AML的可能性,該患者離開醫院並開始旅行。2年後,疾病進展為全血細胞減少,確診為MDS,後續接受了地西他濱治療並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最終死於MDS復發。


病例3


患者女性,64歲。主要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Hb 9.7g/dL,WBC 1.4×109/L,血小板48×109/L)>5年,骨髓檢查確診為MDS伴有Ⅰ型原始細胞增多。


患者存在多系發育不良,環形鐵幼粒細胞佔比10%。染色體核型顯示:7號單體[6/20],20q-和X-[8/20]。突變檢測顯示:SF3B1 K7000 E(26.8% VAF)和TP53 V197M(16% VAF)。


在確診為MDS患者中進行分子檢測可以提供可能影響風險分層的相關信息和治療選擇。本例患者接受了以阿扎胞苷作為移植的橋接治療並達到完全緩解,隨後接受異基因移植治療,不過在移植後不久死於B型流感併發症合併白血病。


病例4


患者男性,72歲。體檢發現中度脾腫大,CT檢查證實同時存在肝臟腫大以及少量腹膜後淋巴結腫大,範圍在2-3cm。


血細胞計數:Hb 11.1g/dL、MCV 93 fL、WBC 6.65×109/L,單核細胞佔比31%,中性粒細胞佔比36%,淋巴細胞佔比24%,血小板計數40 × 109/L。


骨髓活檢顯示老年細胞增多並伴有紅細胞發育異常,輕度網狀纖維增生以及單核細胞增多,未見原始細胞和前單核細胞增多。符合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1型(CMLM-1)的診斷。


該患者染色體核型正常,FISH檢測正常,JAK2單基因檢測為野生型。腹膜後淋巴結活檢顯示纖維化,為反應性。肝臟腫大活檢見識局灶性不規則纖維化,門靜脈區消失。


患者血液分子分型顯示:ASXL1 G642fs*在119個序列中佔70.6%,KIT D816V在593個序列中佔41.8%,TET2 Q866*在1442個序列中佔45.4%,TET2 Y1255*在302個序列中佔46.7%。


患者存在KIT D816突變,進一步進行骨髓及肝活檢顯示,肥大細胞類胰蛋白酶和C-Kit陽性,異常表達CD25,患者血清胰蛋白酶水平為500 ng/ml,無肥大細胞介導症狀。


患者接受了米哚妥林治療,獲得臨床緩解,包括腹水消失,脾腫大縮小以及胰蛋白酶減少>50%。米哚妥林出現耐藥後接受Avapritinib (BLU-285)治療,再次獲得臨床緩解。


NGS檢測可能揭示意外的發現,進而指導診斷。本例患者存在與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SM)相關的KIT D816突變,證實了SM與相關血液病的診斷,進而指導選擇改善患者症狀的靶向治療。


總結


分子遺傳學檢測的正常結果對於MDS的陰性預測值較高,該檢測方法有助於診斷不明原因細胞減少患者的克隆性疾病,其陰性檢測結果也可以影響疾病評估。此外,NGS結果也可以幫助確診MDS患者選擇合適治療以及進一步的移植治療策略。越來越多的情況下,DNA測序也可能會成為包括表觀遺傳測序、RNA測序以及其他最終改善診斷、預後及治療監測在內的多層次評估的一部分。



參考來源

1.MDS prognosis: Outlook and life expectancy.Medical News Today.com

2.Valent, Orazi A.et al.Proposed minim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 and potential pre-MDS conditions.Oncotarget. 2017 Jul 5;8(43):73483-73500.

3. How I use molecular genetic tests to evaluate patients who have or may hav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Blood 2018 132:1657-166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確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需要做哪些檢查?
    2.骨髓穿刺骨穿是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金標準,也是檢查眾多血液疾病的金標準,可以看到骨髓造血微環境的變化。做了骨穿基本上就可以確診是不是這個病了,骨髓多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可增生降低。血象和骨髓象呈病態造血表現。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是怎麼分型的?
    謝謝你這麼好看還關注了我病友投稿:我今年49歲,三年前我得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這個疾病,但是最近這段時間我感覺越來越嚴重了,我想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移植手術,請問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分多少種?哪一種更好治?哪一種康復率較高?
  • mds患者能活多久?不做骨髓移植行嗎?
    〓〓〓〓〓〓〓【點擊左側圖片,一對一諮詢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專家】〓〓〓〓〓〓〓  mds患者能活多久?  mds患者能活多久?這是很多剛確診的患者及家屬心中的一大疑問,生存期問題確實是臨床關注的一大問題。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最新研究進展_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_MDS_造血幹...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是一組由於造血幹/祖細胞水平損傷而產生的獲得性克隆性疾病,以無效造血和易轉化為急性白血病為特點
  • mds骨髓移植成功率多少?應該移植嗎?
    mds是患者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骨髓造血功能出現異常而引發的惡性血液疾病。截至目前,對絕大多數的mds是可以通過各種醫療技術手段進行治療的。相比之下,mds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還是骨髓移植,因此,骨髓移植的成功率成為很多患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
  • 有了這些症狀,一定要當心是MDS(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
    去醫院做了仔細檢查,醫生竟說是患了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我懷疑醫生是不是確診錯誤了……病人B投稿:單位體檢的時候,我也是學醫的,但是不是血液科,然後我被查出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發病原因?這個病發病有什麼樣的症狀?臨床上有什麼異常表現嗎?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在臨床中有哪些異常表現?
  • 西安楊森啟動「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警覺日」疾病宣傳活動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血液內科李曉教授在會上呼籲關注疾病早期症狀,重視規範檢測、準確診斷和精準治療,從而降低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轉化的風險。李曉教授提示,「如果中老年人長期或經常出現疲勞、呼吸短促、心慌、心悸,或者發燒、經常性感染、皮膚瘀傷、出血等症狀,應儘早到血液科進行規範檢測,通過血細胞檢測、骨髓穿刺及活檢、染色體檢測、基因檢測等相關檢查儘早準確診斷是否患病,並判斷疾病的預後。」
  • 5個表格│輕鬆搞定MDS的診斷與分型
    根據最新指南、專家共識以及2016年WHO分型標準,小編對這一疾病的診斷與分型作一簡單歸納總結。>③與再生障礙性貧血(AA)進行鑑別:檢測CD34+祖細胞異常分布/定位(ALIP);④藉助IHC (CD31、CD42或CD62)觀察巨核細胞形態和異常聚集;⑤確定是否有骨髓纖維化;⑥除外其他髓系腫瘤;⑦低增生性MDS的診斷;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治療,2019版指南這樣說!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組織相關專家制定了《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19年版)》,關於MDS的治療,看看指南怎麼說?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預後的差異性很大,治療宜個體化。應根據MDS患者的預後分組,同時結合患者年齡、體能狀況、合併疾病、治療依從性等進行綜合分析,選擇治療方案。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能活多久?
    患者B投稿:身體一直沒勁,很無力,臉色也不好,去檢查說是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很害怕,想問問你們患有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能活多久?患者C投稿:我朋友患有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想知道他還能活多久?聽說會變成白血病?
  • Blood: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邁入「精準」時代——分子生物學檢測指導...
    英國的Pawlyn教授在Blood雜誌發文,描述了目前多發性骨髓瘤中正在應用的預後和預測標誌物以及依據標誌物的個體化治療對治療結果的改善。在過去的20年中,治療進展改善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預後,新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對驅動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的理解。
  • mds骨髓移植成功率高嗎?大約多少錢?
    很多mds患者到醫院治療,醫生都會說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療mds效果最好的方法,但是醫生同時也會說骨髓移植的風險是比較大的,首先就是移植成功率,這也是廣大患者比較關心的問題,那骨髓移植的成功率高嗎?費用高嗎?接下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 【綜述】CMML分子生物學特徵及診斷標準
    本文回顧了近期對該病的修訂分類標準及預後標準,主要集中在遺傳學異常及其獨特的病理生理學的新見解、當前應用的預後評分模型以及治療方案選擇。 二、形態學及分子遺傳學特徵外周血 外周血單核細胞常>1x109/L,通常為2-5
  • 瑞金新技術(十二)| 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基因突變組合(panel)檢測
    近年來,依據細胞遺傳學異常進行危險度分層的規範化治療顯著提高了這類患者的預後,但仍有約半數的患者缺乏克隆性細胞遺傳學異常而無法得到有效治療,是急性白血病診治面臨的挑戰。髓系腫瘤是一組高度異質性的造血系統惡性疾病,主要包括上述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以及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骨髓增殖性腫瘤(mye1opro1iferative neoplasm,MPN)和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myelodysplastic/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DS/
  • |白血病前期|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造血幹細胞移植...
    六十多歲的李大爺(化名)近一年內總是面色蒼白、乏力,活動後心悸、氣短,去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其貧血、血小板減少等,骨髓穿刺檢查之後,他被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伴原始細胞增多。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幹細胞發生問題的病因是什麼?迄今為止,MDS的確切病因還不清楚,但是長期接觸化學品,特別是苯(如染髮、接觸油墨、家裝中接觸苯等)以及抽菸(香菸主要成分之一就是苯),會增MDS的患病風險。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從分型到預後,一文攻破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是一類惡性造血克隆逐漸擴增導致正常造血衰竭的髓系腫瘤性疾病,表現為骨髓病態造血、細胞分化異常,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細胞減少,具有轉化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高風險本文將對MDS預後、影響MDS預後的因素、預期壽命與白血病風險以及治療作一介紹。
  • 特定DNA序列可視化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螢光原位雜交(FISH)
    這一技術已被廣泛用於遺傳疾病、腫瘤研究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監測,是近年來在臨床病理檢測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分子細胞遺傳學診斷技術。FISH的技術原理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種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
  • 專家面對面,共話 MDS 精準診療
    隨著我們使用的武器種類越多,運用方式越綜合,認識疾病越立體,我們對MDS診斷的科學性也將上升到新的高度。丁香園腫瘤資訊:近年來,分子生物檢測和分析在 MDS 的精準診療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國內外關於 MDS 精準診療的最新進展麼?
  • 德琪醫藥-B公布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療法
    11月26日,港股上市公司德琪醫藥-B(06996.HK)公布ATG-016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療法在中國獲臨床試驗批准。德琪醫藥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 開展ATG-016(eltanexor)用於去甲基化藥物(HMA)治療失敗後,根據修訂國際預後積分系統(IPSS-R)中危及以上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患者的臨床試驗。該試驗是一項I/II期、單臂、開放性臨床研究,旨在評估ATG-016 (eltanexor)單藥治 療的藥代動力學、安全性和有效性。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年版)
    為給我國血液科醫師提供規範化的臨床實踐指導,由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牽頭,廣泛徵求國內專家意見,結合我國現況,反覆多次修改,從PV的診斷程序、實驗室檢查、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等方面最終達成本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