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慢性粒單核細胞性白血病(CMML)是一種臨床上較罕見的血液病,兼具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和骨髓增生性腫瘤(MPN)的雙重特徵。該病是一種造血幹細胞的克隆性疾病,以單核細胞增多、血細胞減少、及髓外表現如肝脾腫大為特徵。本文回顧了近期對該病的修訂分類標準及預後標準,主要集中在遺傳學異常及其獨特的病理生理學的新見解、當前應用的預後評分模型以及治療方案選擇。(原文連結)
一、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
目前還不明確CMML的實際發病率,但研究表明,在美國,每年約有3/100 000的人發病;多發生於65歲-70歲人群,年齡接近於報導的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的中位診斷年齡;男女發病比例約1.5~3。
患者因骨髓增生異常而發生血細胞減少可表現為乏力、心悸、蒼白、低熱、感染或出血等。表現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點如:異常單核細胞增生,且這種細胞有浸潤的特徵,如皮膚、腺體、齒齦、骨等髓外浸潤,淋巴結、肝脾腫大,甚至巨脾。
根據CMML的特點,可以將CMML分為慢性期、加速期、急性變期。慢性期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無症狀或僅有低熱、乏力等,少見肝脾淋巴結腫大。進入加速期後病情進展迅速,尤其是單核細胞明顯增多者,病情極重,多在急性變之前即死於出血、感染或臟器衰竭。也有缺乏加速期而從慢性期轉為急性變者。
二、形態學及分子遺傳學特徵
外周血
外周血單核細胞常>1x109/L,通常為2-5 x109/L,但也可>80 x109/L;單核細胞一般為成熟細胞,形態不典型,可表現為異常顆粒,核分葉或染色質異常;大部分患者出現粒細胞生成障礙。
骨髓
>75%的患者骨髓增生極度活躍,也可增生正常或低增生性;粒細胞增生障礙、血小板增生障礙、小巨核細胞、巨核細胞核分葉異常(見於80%的患者中);單核細胞增生難以評價,需要藉助細胞化學和免疫組化。
免疫表型
外周血和骨髓細胞通常表達粒-單核細胞系抗原如CD33與CD13,不同程度表達CD14、CD68與CD64;CD34(+)細胞比例增多與向急性白血病早期轉化有關;有時可見CD56過表達、CD2異常表達、HLA-DR、CD13、CD15和CD36低表達。
組化切片的免疫組化
與細胞化學和流失細胞術相比敏感性相對較差;最可靠的標記:CD68R,CD163;單核細胞:溶菌酶(+)CAE(-),粒細胞:溶菌酶(+)CAE(+)。
三、診斷標準
CMML既往被認為是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的一個亞型,因其兼有骨髓發育異常和骨髓增殖的特點。WHO和FAB診斷標準如下表1:
表1
染色體異常
約30%的CMML患者存在染色體異常,但這些染色體異常並不能用於CMML的特徵性診斷。已報導的染色體異常有[t(5;12)(q33;p13)]、t(3;6)(q12;24)、t(5;7)(q33;q11.2)、der [9]t(1;9)(q11;q34)、der[14]t(1;14)(q12;p11)、t(10;22)(q11;q11)以及t(6;10)(q27;q11)等。一項大型研究利用西班牙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註冊登記中心的數據確定了一個風險分組標準(表2),三級的5年OS差異顯著,分別為35%、26%和4%。
表2
另外,新型基因測序技術已識別出很多在髓系惡性腫瘤和CMML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周期體細胞突變(表3);但這些異常並不能用於CMML的特徵性診斷。最常見的有TET2、RSF2、ASXL1和RAS。
表3
未完待續~
醫脈通編譯自:Chronic myelomoncytic leukemia: Are we finally solving the identity crisis? Blood reviews 2016 Apr 2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