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CMML分子生物學特徵及診斷標準

2020-11-28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慢性粒單核細胞性白血病(CMML)是一種臨床上較罕見的血液病,兼具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和骨髓增生性腫瘤(MPN)的雙重特徵。該病是一種造血幹細胞的克隆性疾病,以單核細胞增多、血細胞減少、及髓外表現如肝脾腫大為特徵。本文回顧了近期對該病的修訂分類標準及預後標準,主要集中在遺傳學異常及其獨特的病理生理學的新見解、當前應用的預後評分模型以及治療方案選擇。(原文連結)


一、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

 

目前還不明確CMML的實際發病率,但研究表明,在美國,每年約有3/100 000的人發病;多發生於65歲-70歲人群,年齡接近於報導的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的中位診斷年齡;男女發病比例約1.5~3。

 

患者因骨髓增生異常而發生血細胞減少可表現為乏力、心悸、蒼白、低熱、感染或出血等。表現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點如:異常單核細胞增生,且這種細胞有浸潤的特徵,如皮膚、腺體、齒齦、骨等髓外浸潤,淋巴結、肝脾腫大,甚至巨脾。

 

根據CMML的特點,可以將CMML分為慢性期、加速期、急性變期。慢性期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無症狀或僅有低熱、乏力等,少見肝脾淋巴結腫大。進入加速期後病情進展迅速,尤其是單核細胞明顯增多者,病情極重,多在急性變之前即死於出血、感染或臟器衰竭。也有缺乏加速期而從慢性期轉為急性變者。

 

二、形態學及分子遺傳學特徵


外周血

 

外周血單核細胞常>1x109/L,通常為2-5 x109/L,但也可>80 x109/L;單核細胞一般為成熟細胞,形態不典型,可表現為異常顆粒,核分葉或染色質異常;大部分患者出現粒細胞生成障礙。

 

骨髓

 

>75%的患者骨髓增生極度活躍,也可增生正常或低增生性;粒細胞增生障礙、血小板增生障礙、小巨核細胞、巨核細胞核分葉異常(見於80%的患者中);單核細胞增生難以評價,需要藉助細胞化學和免疫組化。

 

免疫表型

 

外周血和骨髓細胞通常表達粒-單核細胞系抗原如CD33與CD13,不同程度表達CD14、CD68與CD64;CD34(+)細胞比例增多與向急性白血病早期轉化有關;有時可見CD56過表達、CD2異常表達、HLA-DR、CD13、CD15和CD36低表達。

 

組化切片的免疫組化

 

與細胞化學和流失細胞術相比敏感性相對較差;最可靠的標記:CD68R,CD163;單核細胞:溶菌酶(+)CAE(-),粒細胞:溶菌酶(+)CAE(+)。


三、診斷標準

 

CMML既往被認為是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的一個亞型,因其兼有骨髓發育異常和骨髓增殖的特點。WHO和FAB診斷標準如下表1:


 表1


染色體異常

 

約30%的CMML患者存在染色體異常,但這些染色體異常並不能用於CMML的特徵性診斷。已報導的染色體異常有[t(5;12)(q33;p13)]、t(3;6)(q12;24)、t(5;7)(q33;q11.2)、der [9]t(1;9)(q11;q34)、der[14]t(1;14)(q12;p11)、t(10;22)(q11;q11)以及t(6;10)(q27;q11)等。一項大型研究利用西班牙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註冊登記中心的數據確定了一個風險分組標準(表2),三級的5年OS差異顯著,分別為35%、26%和4%。


 表2


另外,新型基因測序技術已識別出很多在髓系惡性腫瘤和CMML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周期體細胞突變(表3);但這些異常並不能用於CMML的特徵性診斷。最常見的有TET2、RSF2、ASXL1和RAS。


表3


未完待續~


醫脈通編譯自:Chronic myelomoncytic leukemia: Are we finally solving the identity crisis? Blood reviews 2016 Apr 2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納米醫藥與納米生物學前沿(綜述)
    ——香山科學會議第293次學術討論會綜述  為了進一步探索納米科學技術與生物學和醫學的結合,使科學家們在納米生物學和納米醫學剛剛起步時就能找到好的切入點,香山科學會議於日前召開了主題為「納米醫藥和納米生物學前沿」的第293次學術討論會。
  •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的關鍵技術」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顯著提高早期診斷「老年性痴呆」精準性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9-07-01  瀏覽:
  • 精彩推薦│劉志豔:分化性甲狀腺癌形態學譜系與分子生物學特徵
    本文對分化性甲狀腺癌(DTC)形態學譜系和分子生物學特徵進行綜述。目前已有基因學數據揭示,DTC在體細胞突變負荷和腫瘤分化上呈特徵性基因-形態學表型。這些新的發現,可進一步洞悉甲狀腺癌發生發展的機制,有效地將甲狀腺癌臨床病理和基因學特徵相結合,以指導DTC的臨床治療。近30年,甲狀腺癌發病率成倍增加,主要歸因於亞臨床病例的增加[1]。
  • 【綜述】淋巴瘤病理診斷新進展
    、預後評估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以及臨床專家的建議,對部分淋巴瘤類型的定義、診斷標準及命名進行修訂,並提出一些新的暫定類型,使之既有助於鑑別診斷已明確定義的淋巴瘤類型,也便於識別一些少見類型,以利於進一步研究和資料積累。
  •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血液分子生物學與新型免疫診斷技術」通過驗收
    6月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組織召開了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血液分子生物學與新型免疫診斷技術」驗收會  蘇州醫工所承擔的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血液分子生物學與新型免疫診斷技術」共設立3個課題,分別從前沿和共性技術研究、重點儀器設備研製、應用示範平臺建立三個方向開展研究工作。
  • 研報丨微流控分子診斷行業
    (2)中遊OEM/ODM代工存在產權保護不清晰、行業標準不明確、下遊需求沒規模等問題,初創企業切入較難。該行業的投資充分條件是場景產品化能力,具體表現為:(1)團隊熟悉科研場景和臨床場景的真實需求,需要有產業經驗。(2)團隊兼具生物學+晶片設計/製造背景,對於生物大分子的運動控制、晶片和儀器製造的know how有深厚積累。
  • 臨床分子診斷自動化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分子診斷以其快速、靈敏、精準的特點在疾病發生、發展、預後等各個階段均可發揮一定的作用而使其在醫療行業中得到了較廣泛的認可。一分子診斷及分子診斷自動化概述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和方法獲得人體生物大分子及其體系存在結構或表達調控的變化水平,為疾病的防治、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提供信息和決策依據的新興的檢驗醫學分支學科[1,2,3]。
  • 人嗜T淋巴細胞病毒1相關的感染性皮炎的診斷標準
    典型IDH損傷 人嗜T淋巴細胞病毒1(HTLV-1; IDH)相關的感染性皮炎是一種兒童慢性復發性溼疹,IDH的流行病學和皮膚病學特徵早已闡釋清晰,而這一疾病的診斷標準尚需重新評估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IDH的發生可能比文獻報導中更早一些,常累及頭皮及耳後區域,損傷處多於3處,鼻孔結痂不是IDH的診斷標準。IDH的復發性是所有病例都呈現的特徵。典型IDH損傷,但血清學檢查顯示陰性的的患者,均應接受PCR檢測。
  • aBiotech | 植物細胞全能性分子調控最新綜述
    因此,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發育生物學領域最基本和重大的科學問題,也是目前是很多植物(作物)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的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儘管以植物細胞全能性為基礎的再生體系在很多物種中被建立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關植物細胞全能性的分子調控研究直到近年來才取得了重要進展。
  • 分子診斷的引入讓癌症患者個體化治療成現實
    如何將組織學形態與分子生物學有機結合起來,以更好地滿足癌症個體化治療的需求,是21世紀病理學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病理科主任雲徑平教授、分子診斷科主任邵建永教授紛紛表示,分子病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在早期篩查、輔助診斷、靶向篩選、化療預測、預後分析上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鄂爾多斯市結核病實驗室診斷能力全面進入分子水平
    近日,中國疾控預防控制中心公布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反饋第六輪全國結核病實驗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能力驗證工作的通知》,對全國1840家省、市和縣級結核病實驗室開展多種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能力檢驗結果進行公布。
  • 設計生物相容性樹枝形分子用於癌症診療綜述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刊物《化學會評論》 (影響因子20.1,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1, 40, 2673-2703)上發表了題為「Design of Biocompatible Dendrimers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Therap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設計生物相容性樹枝形分子用於癌症診斷及治療
  • 盤點:分子診斷5大主流技術平臺
    導讀截止2019年3月,分子診斷產品獲批數量達1197項。按照技術原理,可以將上市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5大類。未來3-5年IVD行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品線是什麼?答案無疑是分子診斷。狹義的分子診斷是基於核酸的診斷技術。
  • 卞修武:分子診斷在精準醫療中的作用與挑戰
    點擊查看 分子診斷讓醫生能夠按照臨床有效的方式對同一疾病患者進行分類,來確定對某些治療方法和治療藥物敏感的特定疾病亞型。以腫瘤為主的疾病在病理上的診斷是比較經典的,但分子診斷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腫瘤,特別是惡性腫瘤是目前排名榜首的疾病殺手。
  • 盤點|2020泛生子分子診斷整體解決方案
    作為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子診斷主要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在本次疫情中依託一代測序、螢光定量PCR、數字PCR及高通量測序等診斷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於此同時, 2020年8月27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進一步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底前,所有二級綜合醫院具備核酸採樣和檢測能力。
  • 施一公、柴繼傑聯合綜述:結構生物學分析Caspase活化的保守性
  • 尚沃醫療專注呼氣分子診斷領域
    尚沃醫療主要從事呼氣分子診斷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此次擬募資3.28億元,投向呼氣分子診斷產品生產改建及智能製造升級項目、呼氣分子診斷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呼氣分子診斷營銷服務及總部運營中心建設項目。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氣體信號分子呼氣檢測技術,不斷拓展該技術的應用範圍。對於已經進入成長期的炎症儀產品,公司將擴大其適應症,提高產品性價比。
  • 2018年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分析:分子診斷是醫學診斷的發展趨勢
    此後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迅速在全國鋪開,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僅2家,到2016年增加至468家,其中通過了ISO15189《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專用要求》準則的有235家(ISO15189是現行國內醫學實驗室認可標準最高等級,國際上最高標準參考美國CAP)。預計2017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有望突破600家。
  • 2020年中國分子診斷市場現狀及市場規模預測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通過檢測受檢個體或其攜帶的病毒、病原體的遺傳物質的結構或含量的變化來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提供信息和依據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腫瘤診療、傳染病檢測等領域。
  • 精準醫學方興未艾,分子診斷大有可為
    抓住了分子診斷的爆發機會,就是抓住了未來醫療行業的發展方向。分子診斷是唯一能夠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預防、定製治療方案的體外診斷方法。本文從分子診斷行業發展狀況、產業鏈現狀、投融資情況以及投資策略等情況進行分析,節選自梧桐樹資本醫療大健康團隊投資總監趙玥的《醫療行業分子診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