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名超 張紅豔
單位: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
當今,隨著檢驗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很多手工項目已經被逐漸取代,導致部分檢驗同仁摒棄了很多經典的手工檢測項目,甚至遺忘了其操作及臨床意義,的確現在的先進儀器設備可以提高效率,帶來巨大的產能,但仍有一些經典的手工檢測項目儀器無法取代,我們更不能輕易丟棄,腦脊液常規檢查就是一個經典的手工檢測項目。
腦脊液常規一般包含顏色、透明度、薄膜或凝塊、蛋白質、糖、氯化物測定及細胞計數和分類等項目。今天我們要談論的就是這個薄膜試驗。
一天,我休息,一同事發來一張照片,讓我確認一下這個是不是薄膜試驗陽性,如下圖
圖片太模糊,看不清,我讓他放在黑色背景下拍,如下圖
的確,這個病人的腦脊液在表面形成的白色網膜很像薄膜,再看看患者的病例是不是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女,55歲,因「頭痛4天」入院,患者有發熱、頭痛,頭顱MRI:提示顱內多發異常強化灶,考慮腦結核瘤可能。
臨床高度懷疑腦結核,再看看腦脊液其他檢查結果,患者腦脊液蛋白1004mg/L升高,葡萄糖1.83mmol/L降低,氯化物112mmol/L降低,蛋白高、糖和氯化物均降低,很符合結核感染表現,細胞計數也增高,但細胞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結核性腦膜炎多以淋巴細胞為主[1]。
我查閱書籍後發現,結核性腦膜炎細胞總數中度增加,中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晚期以淋巴細胞為主[2],原來中早期,細胞分類是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那這個病人很可能處於疾病的中早期,那麼是這樣嗎?我們後續跟蹤了患者其他檢查,發現患者X-pert檢測顯示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MTB-DNA)檢出極低量,因此找到了病原學證據。
一個小小的薄膜試驗雖然是簡單的腦脊液一般性狀檢查項目之一,卻牽出了一個重要的疾病,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薄膜試驗,正常腦脊液於試管內靜置12-24h不會形成薄膜、凝塊或者沉澱物,但當蛋白質(包括纖維蛋白原)超過10g/L(本例患者腦脊液蛋白為1004mg/L,換算單位1.004g/L)時,可出現薄膜或凝塊[2]。如果為化膿性腦膜炎,一般抽出後1-2h便可以形成明顯的凝塊或沉澱,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靜置12-24h,可在表面形成纖細的網膜,脊髓灰質炎或神經梅毒可出現小小絮狀凝塊而不形成薄膜,如果腦脊液同時存在膠樣凝固、黃變性,蛋白-細胞分離現象(即蛋白明顯升高而細胞僅輕度增加或正常)三個特徵,稱為Froin-Nonne症候群,是蛛網膜下腔梗阻的特徵[3]。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小小的薄膜試驗還可以診斷這麼多疾病,其臨床意義不可忽視啊。因此,回歸本真,重溫經典,是每一個檢驗人不可丟失的初心。
參考文獻
[1]彭明婷主編,臨床血液與體液檢驗[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836.
[2]熊立凡,劉成玉主編,臨床檢驗基礎[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15-216.
[3]羅春麗主編,臨床檢驗基礎[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9-190.
檢驗視界網微信平臺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點擊標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