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纖維薄膜電泳分離血清蛋白質實驗方法

2020-12-05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實驗原理

  帶電荷的蛋白質,在電場中向著與其所帶電荷電性相反的電極泳動稱為電泳。血清中各種蛋白質的等電點不同,但大都在pH7以下,若將血清置於pH8.6的緩衝液中,則這些蛋白質均帶負電,在電場中都向陽極移動。由於各種蛋白質在同一pH環境中所帶負電荷多少及分子大小不同,所以在電場中向陽極泳動速度也不同。蛋白質分子小而帶電荷多者,泳動速度快;反之,則泳動速度慢。因此可將血清蛋白質依次分為清蛋白、a1-球蛋白、a2-球蛋白、b-球蛋白和g球蛋白五條區帶,經染色可計算出各血清蛋白質含量的百分數。

  以醋酸纖維薄膜(CAM)為支持介質,電泳分離後經染色處理,可展示出清晰的蛋白質電泳圖譜。由於染色時染料與蛋白質的結合與蛋白質的量成正比,因此將各蛋白質帶剪下,分別用一定量的NaOH稀溶液洗脫下來,即可進行比色,測定出各蛋白質區帶的相對含量。也可用一定量的有機溶劑使CAM溶解製成透明膜而用光密度計進行掃描定量。

  醋酸纖維薄膜電泳具有微量、快速、簡便及解析度較高等優點,廣泛應用於血清蛋白、血紅蛋白、脂蛋白、同工酶的分離和測定。

  實驗試劑

  1.巴比妥—巴比妥鈉緩衝液(pH8.6,m=0.06)。稱取巴比妥2.21克和巴比妥鈉12.36克,溶於500毫升蒸餾水中,加熱溶解。待冷至室溫後,再加蒸餾水稀釋至1000毫升。

  2.染色液

  (1)麗春紅S染色液:稱取麗春紅S O.4g、三氯醋酸6g,用蒸溜水溶解並稀釋至100ml。

  (2)氨基黑10B染色液:稱取氨基黑(C22H13O12N6S3Na3)10B 0.1g,溶於20ml無水乙醇中,加冰醋酸5ml,使其溶解。另取磺基水楊酸2.5g,溶於少量的蒸餾水中,加入前液將兩液混合搖勻,再以蒸餾水補足至100ml。稱取麗春紅S0.4克及三氯醋酸6克;用蒸餾水溶解,並稀釋至100毫升。

  3.漂洗液。

  (1)3%(V/V)醋酸溶液:適用於麗春紅S染色的漂洗。

  (2)甲醇45ml、冰醋酸5ml、蒸餾水50ml混勻,適用於氨基黑10B染色的漂洗。

  4.透明液 取無水乙醇75毫升和冰醋酸25毫升混勻備用。

  5. 洗脫液

  (1)0.1mol/L NaOH溶液:用於麗春紅S染色的洗脫。

  (2)0.4mol/L NaOH溶液:用於氨基黑10B染色的洗脫。

  6.40%(V/V)醋酸溶液。

  實驗設備 電泳儀、電泳槽、分光光度計或光密度儀。

  實驗材料 醋酸纖維薄膜、培養皿、濾紙、鑷子、點樣器、直尺、鉛筆、剪刀等。

  實驗步驟

  1、電泳槽的準備

  將巴比妥-巴比妥鈉緩衝液加入電泳槽中(兩側槽內注入等量的緩衝液),調節兩側內的緩衝液,使其在同一水平面,液面與支架的距離約為2~2.5cm。支架寬度到恰好適合CAM的長度,用3~4層濾紙或4層紗布搭橋。

  2、CAM準備

  取醋纖薄膜(2釐米*8釐米)在CAM的無光澤面(塗有醋酸纖維素)距一端1.5cm處用直尺和鉛筆輕劃一線(與CAM的長軸垂直),作點樣標記,將膜條編號後將無光澤面朝下浸入巴比妥-巴比妥鈉緩衝液中,待充分浸透後取出(一般約需求20~30min),夾於潔淨的濾紙中,吸去多餘的緩衝液.

  3、點樣

  用血清加樣器將3-5ul無溶血的新鮮血清均勻地點在劃線處,樣品應與膜的邊緣保持一定距離,以免電泳圖譜中的蛋白區帶變形。待血清滲入膜後移開點樣器。點樣應注意,要適量、均勻和垂直,並避免弄破薄膜。

  4、平衡

  將已點樣的薄膜加樣面朝下,點樣端置於陰極端,將膜條緊貼於電泳槽支架的鹽橋上並保持平直,橋的另一端垂入緩衝液中,鹽橋將膜的兩端與緩衝液連通,加上槽蓋平衡5min後通電電泳。

  5、電泳

  正確聯接電泳槽與整流器對應的正負極,點樣側接負極,另一側接正極。開啟電源通電。調節電壓10V~15V/cm膜長,電流0.4~0.6mA/cm膜總寬,電泳40-60分鐘(通常夏季需45min,冬季需60min),待電泳區帶展開3.5cm~4cm時即可關閉電源。

  6、染色

  通電完畢,立即取出薄膜直接浸入麗春紅S或氨基黑10B染色液中,染色5~10分鐘。

  7、漂洗

  至少準備3~4個漂洗皿,裝入漂洗液。從染色液中取出薄膜條並儘量瀝去染色液,按順序投入漂洗液中反覆漂洗,直至背景漂白為止。此時清晰可見5條色帶。待幹。

  8、定量

  (1)洗脫比色法 取六支試管,分別標明「A、α1、α2、β、γ、空白」。將漂洗淨的薄膜剪下各區帶放入相應的試管內,另從空白背景剪一塊平均大小的膜條置於空白管中,根據染色不同按以下方法洗脫。

  ①氨基黑10B染色洗脫:6支試管於清蛋白管內加入0.4mmol/L NaOH溶液6ml,其餘5管各加3ml,振搖數次,置37℃水浴20分鐘,使色澤完全浸出。用620nm波長,以空白管調零,讀取各管的吸光度,其中清蛋白管吸光度×2。

  ②麗春紅S染色洗脫:洗脫液用0.1mmol/L氫氧化鈉溶液,加入量同上。10分鐘後,於清蛋白管內加入40%(V/V)醋酸0.6ml,其餘5管各加入0.3ml,以中和部分氫氧化鈉,使溶液色澤加深。如出現沉澱,可離心取上清液比色。用520nm波長,以空白管調零,讀取各管的吸光度,其中清蛋白管吸光度×2。

  (2)光密度掃描法

  ① 透明:將已漂淨吹乾的CAM條浸入透明液中3~5分鐘,取出平鋪於潔淨乾燥玻片上(應無氣泡),直立片刻除去過多的透明液。於90~100℃烘箱內烘烤5~10分鐘,取出冷卻至室溫。此法透明的CAM,各蛋白區帶鮮明,薄膜平整,可直接掃描或作永久保存。若用十萘氫或液體石醋透明,應將漂洗過的薄膜烘乾後進行透明,透吸後的薄膜不能久藏,易發生皺摺。

  ② 掃描定量:將已透明的薄膜放入全自動光密度計或其它光密度掃描的光路,選擇波長520nm,描記各蛋白區帶峰,並計算各蛋白成分的相對含量。

  9、計算

  定量計算時,先計算各光密度值的總和:再計算血清各部分蛋白質所佔的百分率

  吸光度總和(T)=2A+α1+α2+β+γ(吸光度)

  血清各蛋白組分的相對百分數=Ax/AT×100%

  Ax表示各球蛋白組分 (2A+α1+α2+β+γ)的吸光度。

  A%=2A/ T×100% β=β/ T×100%

  α1%=α1/ T×100% γ%=γ/ T×100% α2%=α2/ T×100%

  各組分蛋白質含量(g/L)=(各組分蛋白百分數(%)×血清總蛋白g/L)/100

  10、臨床意義

  (1)血清蛋白醋纖薄膜電泳的正常參考值為:

  蛋白質組分 g/L 佔總蛋白百分比(%)

  白蛋白 35~52 57.0~68.0

  α1球蛋白 1.0~4.0 1.0~5.7

  α2球蛋白 4.0~8.0 4.9~11.2

  β球蛋白 5.0~10.0 7.0~13.0

  γ球蛋白 6.0~13.0 9.8~18.2

  (2)臨床意義

  電泳圖譜可為臨床疾病診斷提供依據。

  腎病型可見於急慢性腎炎、腎病症候群、腎功能衰竭等,圖型表現為Alb降低,α2和β升高;肝硬化型可見於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變等,圖型表現為Alb降低,β和γ增高,可出現β與γ難以分離而連接在一起的「β-γ」橋,此現象是由於肝臟纖維增生導致IgA增高所致;急性反應時相型常以α1、α2增高為特徵;慢性炎症型則以Alb降低,α2、γ增高較為常見;M蛋白血症主要見於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有大量單克隆蛋白質(主要是IgG或IgA),電泳時可在β和βγ之間出現一條峰形狹窄的區帶,稱M區帶。

  注意事項

  1.通電時,不得接觸槽內的緩衝液或CAM,以防觸電。

  2.每次電泳時應交換電極以使兩側電泳槽內緩衝液的正負離子相互交換,以使緩衝液的PH維持在一定水平。

  3.電泳緩衝液的液面要保持一定的高度,過低可能會出現γ球蛋白的電滲現象(γ球蛋白向陰極移動),同時電泳槽兩側的液面應保持在同一水平,否則,通過薄膜時有虹吸現象,將會影響蛋白質分子的泳動速度。

  4.電泳失敗或圖譜不理想的常見原因

  (1)電泳圖譜不整齊或蛋白各組分分不佳:點樣過多;點樣不均勻、不整齊;薄膜過溼,樣品擴散;點樣速度太慢,薄膜表面局部乾燥或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溫度過高致使膜面局部乾燥或水分蒸發;緩衝液變質;電泳時薄膜放置不正,歪斜、彎曲,與電流方向不平行;樣品不新鮮;電流過低;CAM質量不好,薄膜結構過分細密,透水性差,導電差等。

  (2)染色後白蛋白中間著色淺:染色時間不夠或染色液陳舊;白蛋白含量過高,可減少血清用量或延長染色時間。

  (3)電泳速度慢:電流過低;供給薄膜的緩衝液不足,連接薄膜與緩衝液的濾紙或紗布過薄;溫度過低;薄膜結構過分細密,透水性差,導電差;緩衝液水分蒸發,致使離子強度增大。

  (4)薄膜透明不完全:透明液陳舊;浸泡時間不足;烘箱溫度未到90℃即把薄膜放入。

  5.染料問題:各種染料對血清各組分有不同的親和力,大多數染料對白蛋白的親和力大於球蛋白。如氨基黑10B對球蛋白的結合力為白蛋白的80%,因此常導致白蛋白結果偏高,球蛋白偏低。用麗春紅S染色,效果優於氨基黑10B。麗紅是一種指示劑,PH<10時呈紅色,PH>12.5時呈紫色。在酸性溶液中它的最大吸收峰在523nm左右,呈對稱性。在血清蛋白正常濃度範圍內,麗春紅S能與各蛋白質組分成正比例結合,而氨基黑10B則對白蛋白染色過深,區帶中容易出現著色不全的小點,不夠理想。

  6.樣品要求點在粗糙面(無光澤面),否則樣品很難吸入膜內。電泳時最好將點有樣品的一面朝下,以防電泳過程中水分蒸發,影響電泳結果。

  7.標本應新鮮,不得溶血。溶血標本會使β球蛋白假性升高,因血紅蛋白電泳位置在β球蛋白區域內。

相關焦點

  • 血清蛋白的醋酸纖維薄膜電泳
    ü 了解電泳技術的一般原理 ü 學習醋酸纖維薄膜電泳的操作 二、實驗原理 Ø 電泳是指帶電質點在電場中向本身所帶電荷相反的電極移動的現象。
  • 血清蛋白醋酸纖維薄膜電泳
    進入正題,今天要講的是機能實驗1第4次課的第2部分實驗,同樣是屬於生化實驗的血清蛋白醋酸纖維薄膜電泳,實驗超級簡單,以至於我都不想講實驗目的是為了學會醋酸纖維薄膜電泳的方法,了解電泳的原理,明晰血清蛋白的大致分類和成分。
  • 血清蛋白電泳
    ,在電場中泳動速度和方向不同,使不同的蛋白質分子具有不同的電泳遷移率,從而把血清蛋白分為不同的區帶,然後不同的區帶進行定量分析。檢測方法血清電泳的檢測方法有多種,有Tiselius自由電泳,醋酸纖維素膜電泳,瓊脂糖凝膠電泳,澱粉膠電泳,聚丙烯醯胺凝膠圓盤電泳,濃度梯度板狀膠電泳,微型雙向電泳,毛細管電泳等。電泳方法不同,分離血清蛋白的能力則有很大差異。
  • 現代生物分離技術在多肽蛋白質分離純化中的應用
    關鍵詞:蛋白質  反膠束萃取  雙水相萃取  電泳一、前言隨著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的發展,儘管傳統的分離方法(如溶劑萃取技術)已在抗生素等物質的生產中廣泛應用,並顯示出優良的分離性能,但它難以提取和分離蛋白質。
  • 一維凝膠電泳SDS PAGE在蛋白質分離中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在所有蛋白質化學中應用最廣泛的凝膠色譜分離蛋白質一維凝膠電泳SDS PAGE是相當有用的。在一維凝膠電泳1D SDS PAGE中,通常將蛋白質樣品溶解在含有巰基還原劑(巰基乙醇或DTT)和SDS的加載緩衝液中(如圖1),凝膠色譜分離蛋白質的方法則是基於SDS與蛋白質的結合,即將負電荷(SDS硫酸鹽基團中)以大致恆定的分子量比例傳遞給蛋白質。
  • 科研乾貨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經典方法——雙向電泳技術解讀
    對於組織細胞,首先需將其破碎,儘可能地將蛋白質組分溶解在緩衝液中,以便在適當的電泳條件下分離。組織細胞破碎的方法包括低滲、勻漿、超聲、反覆凍融等。而對於體液成分,如血清、腹水、尿液等,僅需經過稀釋、加熱變性、溶解於適當緩衝液便可用於雙向電泳。在製備蛋白質樣品的過程中,最好使用Dnase和RnaseA來降解核酸。
  • 二維凝膠電泳在蛋白質樣品分離中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二維凝膠電泳(2D PAGE)分離方法可以說已經成為蛋白質組學的代名詞了,是目前解決高度複雜蛋白質混合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2D PAGE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分離類型的組合。在第一種情況下,等電聚焦電泳(IEF)根據等電點分解蛋白質;在第二種情況下,通過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進一步分解聚焦蛋白質(如圖1)。因此,2D PAGE通過等電點和分子量分別在第一維和第二維分解蛋白質。
  • 血清蛋白瓊脂糖凝膠電泳
    而且由於瓊脂糖不含帶電荷的基團,電滲影響很少,是一種較好的電泳材料,分離效果較好。 血清中脂類物質與血清載脂蛋白結合成水溶性的脂蛋白(lipoprotein)形式存在。各種脂蛋白中所含載脂蛋白的種類及數量不同,各種脂蛋白顆粒大小也相差很大,因此,以瓊脂糖凝膠為支持物,在電場中可使各種脂蛋白顆粒分離開來。 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血清蛋白方法簡單。
  • SDS-PAGE蛋白質電泳常見問題分析
    由於導電性與電場強度成反比,這一區帶便形成了較高的電壓剃度,壓著蛋白質分子聚集到一起,濃縮為一狹窄的區帶。當樣品進入分離膠後,由於膠中pH的增加,呈鹼性,甘氨酸大量解離,泳動速率增加,直接緊隨氯離子之後,同時由於分離膠孔徑的縮小,在電場的作用下,蛋白分子根據其固有的帶電性和分子大小進行分離。
  • 電泳塗裝設備技術原理
    紙上電泳是在1940年前後和紙上層析一道發展起來的分離分析技術,由於它們都具有簡便、迅速而且分離效果好等特點,到50年代已成為應用非常普遍的實驗室方法,並在這基礎上發展了一批類似的使用固相支持物薄膜的分離方法,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就是其中發展較早的一種常用技術
  • 電泳的原理、分類和應用
    1936年瑞典學者A.W.K.蒂塞利烏斯設計製造了移動界面電泳儀 ,分離了馬血清白蛋白的3種球蛋白,創建了電泳技術。根據實驗的需要,電泳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高壓電泳,所用電壓在500~1000V或更高.由於電壓高,電泳時間短(有的樣品需數分鐘),適用於低分子化合物的分離,如胺基酸,無機離子,包括部分聚焦電泳分離及序列電泳的分離等。
  • 實驗時間 | 蛋白質免疫印跡(WB)
    從蛋白質混合物中檢出目標蛋白質;2. 定量或定性確定細胞或組織中蛋白質的表達情況;3. 用於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DNA、蛋白質-RNA 相互作用後續分析。WB 是將蛋白質轉移到膜上,然後利用抗體進行檢測的方法。對已知表達蛋白,可用相應抗體作為一抗進行檢測,對新基因的表達產物,可通過融合部分的抗體檢測。
  • 為什麼我們要用瓊脂糖凝膠做電泳載體?
    常用的電泳實驗載體:1、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 :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是以醋酸纖維素薄膜為支持物,它是纖維素的醋酸酯,由纖維素的羥基經乙醯化而製成。2、 瓊脂糖凝膠電泳 :瓊脂糖凝膠電泳是一種以瓊脂糖凝膠為支持物的凝膠電泳。
  • 多克隆抗體的免疫電泳操作流程
    實驗原理免疫電泳又稱為γ球蛋白電泳或免疫球蛋白電泳技術,這是一種能夠判斷血液中三種免疫球蛋白IgM, IgG, IgA含量水平的實驗方法。在這項實驗技術中,首先利用蛋白質的分子量和所帶電荷的比值運用水平瓊脂糖凝膠電泳技術將蛋白質進行分離,然後將特異性的抗體引入到與電泳方向平行的凹槽中,在抗原和抗體的擴散過程中,抗原和抗體適當比例的結合會導致沉澱的產生。
  • 蛋白質的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實驗目的】(1)掌握SDS-PAGE分離蛋白質的原理。(2)掌握用SDS-PAGE檢測蛋白質的方法及操作過程。【實驗原理】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是在聚丙烯醯胺凝膠系統中引進SDS(十二烷基磺酸鈉)。
  •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自 1975 年, O ' Farrel 等建立這種技術後,已有許多改進,使得這一技術日趨完善, 2DE 的第一向電泳是等電聚焦電泳 (Iso-Electric Focusing , IEF) ,然後通過十二烷基磺酸鈉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SDS-PAGE) 對蛋白質進行第二向電泳;在 IEF 中,蛋白質因等電點不同而被分離,在 SDS-PAGE 中,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質相互間被分離開,再用考馬斯亮蘭或銀染進行檢測
  • 2016山東醫療衛生檢驗學備考:血清蛋白電泳分析臨床意義
    2016山東醫療衛生檢驗學備考:血清蛋白電泳分析臨床意義 血清蛋白電泳分析臨床意義血清蛋白電泳圖譜的分型1.腎病型:可見於急慢性腎炎、腎病症候群、腎功能衰竭等,圖形表現為Alb降低,α2和β升高;2.肝硬化型:可見於慢性活動性肝炎
  • 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蛋白質
    高效液相色譜法蛋白質混合物分離固定相材料和硬體可利用率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液相色譜系統在蛋白質純化中的性能表現。儘管完整蛋白質的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還不是蛋白質組學分析中最常用的技術,但它非常適用於在初始階段分離蛋白質混合物。有多種色譜分離法可供選擇,包括反相色譜法、陰陽離子交換法、尺寸排除法和親和色譜法。後者作為一種從複雜混合物中提取蛋白質子集的方法,應用廣泛。在將蛋白質混合物分離這個步驟中,高效液相色譜法與製備型等電聚焦電泳法(IEF)一樣有用。
  • 魯米諾CAS521-31-3在蛋白質WB實驗中的應用
    化學發光試劑魯米諾,全稱3-氨基苯二甲醯肼,俗名發光氨luminol,通常用於酶促化學發光實驗以及刑偵上的微量血跡檢測。由於其結構簡單、易合成、發光量子效率高的特點,現也被用於蛋白質印跡試驗western blot中。
  • 如何看懂血清蛋白電泳圖譜?
    正常血清蛋白電泳圖譜  正常血清被電泳分解成6個主要部分:(圖1)  白蛋白  α1球蛋白區域:α1抗胰蛋白酶,酸性糖蛋白,α1抗糜蛋白酶  α2球蛋白區域:   γ球蛋白:一條很廣泛的帶,相當於血清免疫球蛋主要種類的IgA、IgG及Ig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