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已有】食物「5秒原則」的科學實驗終於做完了

2021-01-13 效率火箭


似乎有不少人都知道「五秒原則」——食物如果掉在地上,但是很快撿起來的話(5秒以內)依然是安全的。Donald Shaffner教授最近在美國微生物學會雜誌上刊登了他的最新實驗結果。火箭君今天來給大家扒一扒

按照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數字表明,6個美國人裡面有1個人就會每年因為食物傳播的細菌或者病毒得病,其中大概有五分之一死了。這位教授發現,細菌從物體表面交叉感染到事物上,是導致這些疾病的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決心好好調查一下「五秒原則」是不是靠譜。


這位Donald教授認為,細菌從物體表面傳染到食物的能力會與許多因素相關,所以他模擬了多種條件的組合:

食物類型:哈密瓜、麵包、塗了黃油的麵包、小熊橡膠糖


接觸表面的時間:0秒、5秒、30秒、300秒


接觸表面:不鏽鋼、地毯、木頭、瓷磚


所有的食物都是從距離表面12.5cm的地方自由下落,然後接觸規定的時間。食物和接觸物表面分別被裝入無菌過濾袋中進行均化、稀釋後,放入細菌培養液中進行測量量化成,細菌遷移的百分比指標。


火箭君下面會引用很多論文中的原始數據,但是首先我們先把結論放出來:細菌可以在幾乎瞬間汙染食物,也可能適用於5秒原則


整個團隊評估了不同表面、食物、接觸時間的組合,共計128種情景。每一種情景都做了20次同樣的實驗——也就是,實驗團隊測試了2560次「五秒原則」。最終他們發現:小熊橡膠糖最難被汙染,哈密瓜最容易被汙染。汙染能力與食物的吸溼能力。


細菌自己不長腳,必須依靠水分和食物的吸溼能力來傳播。食物越潮溼,細菌感染的能力越強,接觸時間越長,感染程度就越大。


哦對了,地毯這個東西,出乎意料的比任何表面都難以汙染食物哦!


首先解釋一下

這裡面的Inoculum Matrix列,是指的培養基,TSB(Tryptic Soy Broth)和Buffer(peptone buffer)分別是兩種培養基。

Below Detection列(最後一列)是說20次實驗中,是否有什麼細菌都沒測出來的情況

表格的剩餘列,展示了統計學參數:平均數、中位數、最小值、最大值、值域

裡面的數值是log傳染率%


首先是哈密瓜的表現——全軍覆沒

可以看到,哈密瓜在任何表面、任何時間的細菌傳播率都是很高的。哈密瓜在瓷磚上觸碰5秒鐘,感染率%log 達到了1.99,也就是97.15%


麵包的表現稍好,尤其是在地毯上

麵包在某些表面還是很奇葩的,尤其是當麵包遇到了不鏽鋼表面的時候,接觸後立刻拿起來,感染率log只有-0.56(0.28%),到了30秒後達到1.97(93.11%),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瓷磚、木頭上。


有趣的是,麵包落在地攤上的時候細菌感染很少,在地毯上放5秒後感染率log只有-0.58(3.82%)!



塗上了黃油的麵包,延續麵包精神

感染率和麵包本身是很近似的,具體數字大家自己看


最後是橡膠小熊糖

這是表現最好的食物了,最差的表現出現在把橡膠小熊糖放到不鏽鋼表面300秒後,感染率log達到了1.80(也就是62.62%)


吃東西時候好吃的掉在地上還糾結要不要撿起來繼續吃?不必了!火箭君的數字幫你快速解決難題~



相關焦點

  • 「5秒規則」靠譜嗎?
    在最新一季的美劇《老爸老媽浪漫史》第15集中,巴尼和羅賓就都對莉莉提到過它的變種之一「10秒規則」。前不久,《每日郵報》也對這個規則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每日郵報》的一篇報導指出,英國曼徹斯特都市大學的研究人員受生活用品品牌「微力達」所託,用實驗驗證「3秒規則」。他們使用了5種食物,分別與地面接觸3秒、5秒和10秒,並分別檢測食物撿起後是否有細菌在上面繁殖。
  •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及挑戰—新聞—科學網
    2017年1月,《自然》報導了該重複性研究項目的初步結果,第一階段的5篇癌症研究文章,在嚴格按照原始研究的實驗指南下進行重複性驗證後,發現只有2篇能重複出來,2篇結果「無法解釋」,1篇則完全不能重複出來,這一結果也促使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問題受到國際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下學術結論要依據「利益無涉」原則
    並不是大伙兒忽然對考古來了興趣,而是疑心這件事被「高調宣布」的「操作過程」,暗藏著當地政府催動旅遊熱、拔高當地GDP的目的,疑心這個發現是「利益使然」的炒作而非嚴肅的科學結論。即使後來不斷有大專家出面表態「這是真的」,仍難平息質疑。  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至少說明,公眾以往對學術、學者的「篤信」,已漸漸被「疑慮」取代。
  • 5秒不可靠 ,食物落地瞬間即沾染細菌
    ,在黃金5秒內撿起來就還能吃,這就是所謂5秒守則,甚至還有3秒的說法,其實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傳言,這個流傳已久的5秒或是3秒守則可以相信嗎?節儉雖然是美德,但食物掉到地上後馬上撿回來吃,真的沒問題嗎?無論是5秒守則,或是更短的3秒,這些說法的由來基本已不可考。以一般邏輯而言,若我們講的是冰淇淋,掉在地上自然不會有人撿,但如果是幹的固態食物,有人馬上撿起來拍乾淨也算是自然反應。按照經驗法則,食物與地面接觸的時間越少、照理表面所沾染的髒物也應該較少。
  • 科學實驗 | 四年級上:2.5食物中的營養
    課程標準教學目標(一)   科學概念1.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2.人體保持健康需要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3.沒有一種食物會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所以我們要吃各種不同的食物。
  • 用動物做完實驗後 該咋對待它
    一名到場的學校老師解釋,他們也不願意看著狗這麼痛苦,但作為醫學實驗,只能在動物身上操作,不能貿然在人的身上進行手術。「做完實驗後我們會給狗打一些藥,有的狗死了,有的沒有死。這些狗平時就養在樓頂,所以做完實驗後我們仍然把它們放在這裡,等待西安市相應的專業機構進行處理。」
  • 食物掉到地上5秒還能吃?也許,你太小看細菌的威力了
    「5 秒守則」黑白講!掉到地上一定會被細菌汙染!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至今為止有許多小規模的研究試圖驗證「5 秒守則」,都證明掉落於特定表面的食物在5 秒以內就會被汙染,而羅格斯大學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更大範圍的全面性研究,並將交叉汙染的因素進行了透徹分析,認為「5 秒守則」的說法並不正確。
  • 食物掉地上能撿起來吃嗎?多久會被細菌入侵?揭秘"5秒定律"
    美食掉在地上的時候也是無數人最相信「5秒原則5秒這個時限是怎麼得出的?這個想法來源於一位美國高中生她表示5秒很短、5秒、30秒和300秒的細菌轉移情況結果顯示[2] 「5秒定律」系以訛傳訛? 食物掉地上1秒被汙染[J].食品工業,2016,37(11):294.
  • 改變世界的科學實驗:發現原子核的存在(圖)
    編者的話:世界上每天都有眾多科學家進行著不計其數的科學實驗,可惜大多數研究不為人知或沒有得到廣泛讚譽。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項試驗不僅能吸引科學家們的注意,也會讓普通人倍加關注。這是因為它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或是提供了針對某種頑疾的解決之道。您也許會認為,這種改變世界的實驗肯定非常複雜。對於某些實驗來說,您這種觀點一點沒錯。
  • 高考化學考前必會的實驗和結論,還不快來看
    儀器組裝及操作1.儀器組裝及操作7原則(1)「從下到上」原則。以Cl2的實驗室製法為例,組裝發生裝置的順序:放好鐵架臺→擺好酒精燈→根據酒精燈位置固定好鐵圈→加石棉網→固定好圓底燒瓶。(2)「從左到右」原則。組裝複雜裝置應遵循從左到右的原則。如Cl2的實驗室製法中裝置的組裝順序為發生裝置→除雜裝置→收集裝置→尾氣處理裝置。
  • 大話西遊手遊進園子120秒你能做完這件事嗎
    導 讀 大話西遊手遊進園子120秒你能做完這件事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大話西遊手遊進園子120秒你能做完這件事嗎。希望大家喜歡。
  • 登堂入室第一篇——科學的原則!
    科學發展到今天(2020年5月29日),仍然存在大量的未知領域,這也是宗教的生存空間。牛頓晚年無法解釋引力的形成,倒向宗教也是其原因之一。還有一種情況是解釋的費用過高,例如現在人類創造的財富,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像坐飛機一樣上太空觀察。當然,如果掌握方法,我們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來進行科學驗證。這裡就引出科學的第二條發展脈絡。
  • 食物之間「禁忌」存在嗎 科學實驗擊破謠言
    原標題:食物之間的「禁忌」真的存在嗎   編者按:在上周央視舉辦的2018年「3·15」晚會上,8個與食物有關的謠言被逐一擊破,其中之一就與「食物相剋」有關。豆漿和雞蛋不能一起吃嗎?螃蟹和番茄是「相剋」關係?本期「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欄目邀請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以科學的視角為您解開「食物相剋」傳言背後的真相。
  • 電影製作的基本原則也許沒這麼強?
    12組小品被編輯成30秒的長度,每一個鏡頭的平均長度為2.5秒(標準差為1.31秒)。那麼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呢?簡單地說,研究者使用了少量的圖片來演示當一個剪輯違背了或沒有違背180度原則看起來會是怎樣的。
  • 猜你不知道 | 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
    如果把「魚的記憶有7秒」當成一個科學的結論,疑問就來了。記憶能力可以被精確到秒嗎?如果魚的平均記憶有7秒,那麼一些笨魚的記憶豈不是只有兩三秒?當這些笨魚咬了一口食物以後,豈不是瞬間忘記嘴裡含著的東西是什麼?
  • 「分餐實驗」真的科學嗎?
    實驗對涼拌黃瓜、鹽水蝦、乾鍋茶樹菇等6道菜品的剩餘部分進行了菌落總數檢測,結果顯示,沒有使用公筷的菜品菌落總數均高於使用公筷同種菜品。於是乎得出結論,還是分餐好。我不反對分餐制,尤其在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流行期間,分餐制有它的獨到之處,那也是一種「隔離」。我也樂見有人用實驗的方法佐證分餐制的合理性。
  • BBC主持人親自實驗給出結論
    BBC主持人親自實驗給出結論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性格可以改變嗎?,針對5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老齡化研究,通過實驗發現,對年齡增長持樂觀想法的人,平均多活七年半之久。 Ⅰ 探測大腦數據 麥可來到艾塞克斯大學(Essex University)健康與人類科學院腦科學研究中心,由神經學家、樂觀性格科學的主要研究者伊萊恩·福克斯(Elaine Fox)通過實驗進行測量麥可的腦電活動數據。
  • 一項空間站實驗揭示重大結論:地球生命或來自外太空?
    important}【ALENG 自媒體】8月26日晚間自媒體專稿,儘管缺乏真實的記錄驗證,但是科學家已經知道,當一個人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暴露於太空環境中時,最多只能堅持14秒,這個結論已經被美國宇航局的實驗所證明。
  •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貌似科學 實驗證明是謠言
    央視3·15晚會闢謠食物相剋。生活當中很多人會說,千萬不要把這種食物跟那種食物放在一塊吃,可能會讓身體產生不適或中毒。很長時間大家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甚至當成科學常識來看待。比如,紅棗VC加上蝦皮裡的砷,會形成砒霜;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草酸和鈣容易形成草酸鈣……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
  • 魔力科學小實驗,做完實驗後6歲閨女的一句總結值得億萬家長深思
    每天1個科學小視頻,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文|魔力科學小實驗,本文為原創,歡迎關注及轉載分享。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說法,雞蛋用手掌是握不碎的!這個說法是否靠譜呢,拿出雞蛋一試便知。結果浪費了一顆雞蛋不說,還得重新擦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