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08:58:40 來源:化纖頭條
作為石化的一大下遊,油價的起伏對於聚酯產業鏈的利潤有著成本上的波動,但漲價能否為下遊接受,是決定整個產業鏈利潤的關鍵原因。從行業的維度去看,原材料成本的下行——尤其是在PTA、乙二醇產能爆發、整體價格處於下行通道過程中,聚酯龍頭對於其產品的定價能力幾乎決定了是否能享受到成本下行帶來的超額利潤。
我們認為,滌綸長絲介於大宗商品與個性化商品之間,常規化的長絲產品競爭激烈,價格價差基本隨邊際供需決定,企業很難獲得超額收益,然而對於差異化產品而言,產品技術含量帶來的溢價構築了競爭壁壘,企業甚至可以獲得成本下行帶來的超額利潤。
聚酯龍頭爭做差異化:恆力、盛虹、桐昆、新鳳鳴哪家強?
一、細旦的優秀代表:恆力石化VS東方盛虹
同是發源於蘇州,恆力化纖和盛虹的滌綸長絲都以「差異化」為人所知。事實上,無論從毛利率上看,還是從專利的數量上來看,二者民用長絲的「技術含量」都是比較高的:一方面,從披露的上看,其毛利率要高於其它長絲企業5%左右;另一方面,二者對於研發的投入都較大。
因此,有必要將恆力石化與東方盛虹的長絲資產、研發實力做一個對比,比較具體在產品結構上的差異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恆力化纖毛利率護城河在於研發與蒸汽自供:無論從產能結構還是毛利結構來看,恆力與盛虹在差異化長絲上特點都十分鮮明:恆力的優勢在於FDY細旦。恆力長絲高毛利的核心原因我們認為有三點:
1、在FDY細旦領域,持續的新品研發能力使得公司在FDY產品上有一定的話語權;公司定期報告中持續披露新品情況,2017年年報中披露,公司「滌綸超亮光牽伸絲(錦繡紗)」、「三角異形仿粘膠長絲」、「熔體直紡超細旦半消光扁平絲」產品通過省級新產品鑑定;恆科新材料自主創新研發的「家紡用柔光舒適超細旦異形滌綸FDY」、「熔體直紡亮光輕柔型波浪扁平異形滌綸FDY」、「五葉異形濃染舒爽型滌綸FDY」三項新產品獲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認定,2018年年報中披露,恆科新材料FDY新品利潤貢獻率佔比37%,德力化纖細旦絲、超細旦絲、異型絲等高附加值產品佔比提升。
2、恆力化纖子公司蘇盛熱電在蒸汽上對於長絲的支持——POY/FDY/DTY產品的加工費用次第增長的原因在於能源蒸汽用量的增加,因此對於FDY/DTY產品,如果能以更為便宜的能源價格生產,競爭力是比較強的,更具體的討論限於篇幅,不在此展開。
3、恆力化纖在FDY領域有一定規模優勢:單純從FDY產能上看,恆力化纖的FDY產能最大,有110萬噸之多,而其餘的長絲生產企業FDY產能僅為40萬噸左右,因此恆力化纖在FDY產品上有一定的規模優勢。
盛虹DTY產能全國第一,規模優勢突出:從產能上來看,盛虹集團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110萬噸),遠遠領先於其他公司(行業第二為恆力,產能在58萬噸左右);行業內大型企業普遍擁有上遊POY配套,規格相對齊全,相比較中小加彈企業,規模優勢明顯;相較於生產POY所需的設備投入,生產DTY所需要的加彈機投資成本較小,所以市場中以單純DTY加工企業為主,產能分布呈現小而散的特點,主要通過區域配套、降低輔料採購成本、放寬信用期等手段尋求生存空間,這類企業也是POY生產企業的主要客戶。
依託規模優勢與一定的研發實力,盛虹目前已經形成了25萬噸大有光纖維、20萬噸直紡全消光纖維、8萬噸陽離子纖維的差別化纖維生產能力,各產品用於製作服裝面料(如西服、襯衫、運動休閒服飾、登山服飾)、床上用品(如被面、床罩、蚊帳)及裝飾用品(如窗簾布、沙發布、貼牆布、汽車內裝飾布)等。
二、長絲傳統巨頭的對比:桐昆股份VS新鳳鳴
桐昆和新鳳鳴可比性比較強:從地理上看,桐昆和新鳳鳴都是起家於浙江桐鄉的長絲企業,從產能上看,桐昆和新鳳鳴一度在全國的一、二位,因此整體上是產品結構比較完整的兩家上司企業。
從發展戰略上看,兩家的都先把長絲產能做大,然後沿著產業鏈向上遊發展(PTA),所不同的主要有兩點:1、新鳳鳴在產品差異化上做的更好一些,包括研發的投入比例和研發人員的比例上;2、長絲向PTA發展的戰略桐昆先新鳳鳴一步實施。
POY的規模優勢是桐昆、新鳳鳴的主要發力點:桐昆股份和公司POY銷售規模遠遠大於同行業其他競爭對手,擁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分別位列行業第一和第二;從毛利結構上看,POY貢獻的毛利佔比對兩家企業來說都佔到三分之二甚至以上。對於POY熔體產能直紡的擴張帶動的規模優勢的擴大是桐昆、新鳳鳴在長期行業的競爭戰略。
新鳳鳴:產能相對較新,競爭力尚可:據新鳳鳴2018年年報,公司擁有13套熔體直紡生產線,其中11套熔體直紡生產線系2010年後投產,所採用的生產設備可靠、技術先進、自動化程度高、工藝技術穩定、生產能耗較低。
公司聚酯設備採用當今國際先進的杜邦工藝—美國康泰斯技術及裝備、紡絲設備主要採用德國巴馬格技術及裝備、絲餅搬運和產品包裝主要採用智能化控制的自動落筒和自動包裝設備,工藝上採用三釜聚合工藝、酯化蒸汽能量利用、酯化加壓反應、在線清洗、紡絲環吹、Wings卷繞和廢水、廢氣再利用技術等一系列改善產品品質、降低能耗的技術,使公司的生產效率、產品品質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差異化轉型路漫漫,但差異化已引起重視
1、長絲巨頭在長絲研發上的積累不夠
研發積累不夠,人才較為匱乏:差別化、功能性產品的開發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長期經驗積累。我國聚酯纖維長絲行業起步較晚,有成熟經驗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稀缺,這已經成為限制國內新建差別化聚酯纖維長絲企業的主要障礙之一。
恆力化纖的差異化做的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公司重視研發人才上任用、培養——研發中心的核心技術人員金管範是韓國慶熙大學化學纖維專業碩士學位。
具有近20年的化纖行業從業經歷,曾就職於韓國高合公司、山東省青島高合公司,從事滌綸(POY,FDY)生產管理、差別化產品(POY,FDY,DTY)開發等工作;2008年加入江蘇恆力化纖有限公司,現擔任公司新產品研發部部長。
而其他公司的研發核心人員幾乎都是國內培養的業務口出身,隨公司逐步成長。受限於行業的發展階段,對於差別化纖維的研發相對較晚。
差異化長絲進入客戶供應鏈體系門檻較高:對於常規纖維,客戶主要通過長期業務往來對企業進行評定,企業在獲得認可後將能與之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係;對於差別化、功能性纖維,下遊廠家往往會對聚酯纖維長絲生產企業的歷史狀況進行評估,特別是注重歷史上產品的性能對本企業帶來的技術進步和效益情況進行判斷,通過長期的合作和了解後才會將該企業確定為本企業的合格供應商和戰略合作單位,進入客戶供應鏈體系的門檻較高。
2、資金將成為聚酯龍頭向差異化轉型的重要門檻
熔體直紡做差異化對於資金要求很高:對於現有的聚酯龍頭而言,前期的發展思路基本上是跟進最新的技術、設備去實現攤薄成本、提升規模優勢,這也是熔體直紡企業的競爭戰略;對於切片紡企業,由於其規模相對較小,船小好調頭,因此更多地去做一些差異化的嘗試,以差異化的產品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如果聚酯龍頭要向差異化去轉型,那麼熔體直紡的差異化必然對應著非常高的資金壁壘。
我們在這裡舉三個新項目:
恆力、新鳳鳴與恆逸新上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聚酯項目有三個特點:
項目整體設計規模大;
總投資高、單噸投資也都較高;
產品都以功能化、差別化為主要產品標籤。
由這三個項目可以看出,熔體紡聚酯企業要做差異化長絲,必定是在規模化的基礎上玩花樣,這與切片紡企業的規模不同,這樣的「差異化」在資金上的投入都是大手筆。反觀切片紡行業,根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的統計,我國採用切片紡工藝生產聚酯纖維長絲的廠商約百餘家。
2017年,切片紡民用滌綸長絲的產量達到約300萬噸,蘇州龍傑作為以差異化纖維為主的上市公司產能也僅為17萬噸,新上市募投綠色複合纖維新材料生產項目總投資僅為不到4億元,與恆力化纖、新鳳鳴中益化纖、海寧恆逸新材料的大手筆投資相比,規模小多了,但單噸投資卻不分伯仲(蘇州龍傑募投項目單噸投資達到1萬元,恆力化纖135萬噸項目單噸投資也達到接近1萬元)。
3、短期看轉型不會太快,長期看研發投入不斷增長
熔體直紡龍頭向差異化轉型路漫漫:前面提到聚酯企業向差異化轉型的兩個門檻:研發與資金;研發固然好理解,但資金的門檻除了投資相對較大外,企業的這兩年的發展戰略對於長絲差異化轉型資金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影響——簡言之,目前長絲更多地將發展的中心放在兩路:如恆力、盛虹與恆逸將發展的中心放在相關的煉廠建設運營上,前期勢必消耗大量的資金,此外投資的進度也受到研發進度與市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對於桐昆、新鳳鳴這些企業傳統的聚酯龍頭而言,近年來的發展戰略更多地放在原材料環節的補充上,對於動輒400-600萬噸的聚酯體量,對應的PTA需求都在400萬噸左右,因此無論對於桐昆還是新鳳鳴,PTA的總投資都在70億元人民幣左右——因此對於桐昆、新鳳鳴而言,再加大對於差異化項目的大手筆投資顯然是比較吃力的。
基於上述的種種因素,我們認為,國內熔體直紡聚酯龍頭要向差異化轉型,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2018年研發投入已有明顯增長趨勢:從研發投入上看,桐昆、新鳳鳴等傳統熔體直紡龍頭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有一定增長:2018年,桐昆的研發投入達到4.88億元,同比增長49.32%、新鳳鳴的研發投入達到6.44億元,同比增長了24.44%。
儘管這一增長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發布的《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有關(該《意見》提出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15%),但研發的投入增長勢必對技術的積累起到關鍵作用,從而助推行業向「科技創新」轉型。
如果長絲龍頭不做差異化,行不行?
答案是這取決於企業本身的定位,不做能活下來,但活多久、活多好是不現實的。原因就與行業長絲髮展的驅動力有關——長絲行業作為紡織服裝的原料,品種與特性完全是需求通過訂單向上遊逐步傳導的,也就是說,下遊的紡織服裝所需的面料特性逼迫著上遊長絲生產企業進行差異化的改革。因此,行業長期發展的驅動力在於終端消費者對於面料不斷提出的新要求。
如果長絲企業拒絕這樣的要求,那麼生產出的產品誰去消化?
當然這個改革是循序漸進的,但是長絲生產企業必須接受這樣的要求,而不能固步自封——即長期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消費者,必須做差異化的逐步嘗試,否則是很難長期生存下去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網站本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