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首次擁有中國定義—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近日,在成都召開的國際生物材料界第二次定義共識會上,四川大學張興棟院士建議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通過後作為新定義列入生物材料定義清單,這是該科研領域首次擁有「中國定義」。

生物材料定義是對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內涵的規範化表述,對學科和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本次會議也是國際生物材料界時隔32年再次召開會議進行定義規範化。會上17個國家和地區的53名各國院士專家,圍繞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再生醫學、植入和介入器械、新興生物材料等6個專題展開討論。由各專題提出術語及定義,並經全體參會代表充分辯論後提交大會表決,通過條件為「贊成票不少於75%」。

據張興棟院士介紹,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是指無生命的生物材料通過自身優化設計,可以誘導有生命的人體組織或器官形成。他以骨誘導人工骨材料為例,該材料屬於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將它植入人體後,能調動人體自身的康復功能,形成新的組織,我國目前已實施相關手術約三十萬臺。

據悉,「2018生物材料定義會」成果將以專著形式公開出版發行,書名為《二十一世紀生物材料定義》。

相關焦點

  • 生物材料有了「中國定義」
    在6月11日至12日於成都召開的國際生物材料界第二次定義共識會上,四川大學張興棟院士建議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通過後作為新定義列入生物材料定義清單,這是該科研領域首次擁有「中國定義」。  生物材料定義是對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內涵的規範化表述,對學科和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本次會議也是國際生物材料界時隔32年再次召開會議進行定義規範化。會上17個國家和地區的53名各國院士專家,圍繞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再生醫學、植入和介入器械、新興生物材料等6個專題展開討論。由各專題提出術語及定義,並經全體參會代表充分辯論後提交大會表決,通過條件為「贊成票不少於75%」。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中。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中外科學家為生物材料學科列「定義清單」
    中新社成都6月13日電 (記者 賀劭清)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13日在成都對外發布了2018生物材料定義共識會成果:生物材料學科有數十個詞彙被列入「定義清單」。據了解,1986年召開的首次生物材料定義共識會規範了生物材料術語、學科內涵,標誌著生物材料學科的形成。2018生物材料定義共識會是國際生物材料專家第二次為生物材料學科列「定義清單」。「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材料及相關技術被應用於臨床實踐,30多年前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需要進一步審定、修改和完善。」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賈偉(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 在當今各種新媒體的競爭之下,科學網依然能在世界華人學界擁有大批的網友。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卡梅爾山進化峽谷,NFS為向北坡,SFS為向南坡, WEW為野生二粒小麥,1、2、6、7紅色標記為材料採集地  山東農大供圖 進化峽谷野生二粒小麥同域物種形成模型  山東農大供圖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特定結構柔性太陽能電池首次實現在軌可控展開—新聞—科學網
    目前,該系統於2020年1月5日成功完成關鍵技術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在軌可控展開,解決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地面捲曲鎖緊-在軌可控展開-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的難題。   據悉,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於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國內較早地確立了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研究方向。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千萬核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新聞—科學網
    基於「神威·太湖之光」再突破: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以網絡直播形式舉辦。 據悉,本次活動分為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和新聞發布6個環節。突破性治療通道開通,助推中國藥品創新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於2020年7月9 日上線了「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申請系統」和新版「優先審評審批申請系統」,開通了電子提交通道。「突破性治療公示」專欄的首次公示,標誌著這項特殊審評通道正式在我國啟動。這一舉措將進一步加速具有臨床優勢藥物在我國的上市進程,對滿足我國重大疾病的臨床治療需求和鼓勵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室溫磷光材料可以應用於光電、信息處理和生物成像等領域,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的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化合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的磷光材料相比,純有機磷光材料具有毒性低、易於合成和修飾的優點。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在少量的土壤中就能發現數百萬個物種和數十億個生物個體,包括一些微小的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例如馬路、蜈蚣等。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至9月3日,以「合成創造美麗世界」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召開。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新聞—科學網
    傅其棟(左)、 葉芳偉 (中)、王鵬在交流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範疇 光孤子的研究始終和材料的發展與結構的設計緊密聯繫在一起。藉助於能帶設計,人們可以調控衍射和色散的強度,從而降低形成光孤子的閾值功率,但即便如此,閾值功率依然處於較高的水平上。 葉芳偉課題組首次發現了莫爾晶格這類準周期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研究人員發現,在絕大部分莫爾角度(此時莫爾晶格呈現「不可約」相)下,激發莫爾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所需的閾值功率幾近為零。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因其加氫產物在生物燃料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基材料組群精細化學品研究組在該領域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生物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並在蒎烯、檜烯、松油烯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