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上孩子給媽媽留溫水和紙條,媽媽一句話點醒千萬父母:比起第...

2020-12-06 中國教育報

近日,網絡上刷爆了一個視頻。

浙江寧波某一中學一位媽媽去參加高一兒子的家長會,去到兒子的座位上,桌面上放著一瓶溫水和一張暖心紙條。

紙條下邊寫著「水是給你留的」,折頁位置孩子還寫了著自己本次考試的各科成績和總分839.5分。

孩子總分考了第一名,但更暖心的是在紙張的背面,孩子還寫下了自己的考試心得:

「我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我沒有盡力,也沒有放棄,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越是堅強,越是要學會在泥濘的路上爬行;一切只是開始。最後,從逆境中尋找光明,從順境中尋找陰影。」。

孫媽媽稱 ,平時會注重和孩子溝通,這段話自己非常地能懂兒子,他中考失利沒有考上理想高中,留言是希望在高中,不要沉浸在中考的失敗,要更加努力贏得翻盤機會。

但是孫媽媽說,不論什麼時候都想時刻提醒兒子:「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挫折也好,失敗也好,其實對於人生來說路真的很長很長,這麼一點事情不應該為此一直背負這種陰影。」

有一句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而孩子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學習、交友、就業、生活等等的壓力也必須自己撐過去。

馬克思說過: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而孫媽媽就是知道,想要孩子健康成長,最關鍵的一點是讓孩子擁有強大的抗挫力。

1.

抗挫力強的孩子

走得更遠

近日看到一則勵志的新聞。

蘭州小夥唐現功,因為出生時腦部缺氧,家庭條件不好沒有及時醫治,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被診斷為腦癱,同時還伴有小兒痴呆症。

但是行動不便,說話很慢的他,最近考上蘭州大學研究生。

出生就患病的唐現功,學習道路一直很自強自立。

從九年級開始他就開始了獨自求學的道路,後面的學習生涯和生活,都是自理,自己來回學校。

成績也一直很優秀。

在讀本科的時候,本來他是打算保送中科大研究生,但是沒有想到,考試成績差了一點點,失去了保送的機會。

這時離考研時間還有2個月,非常緊迫。他沒有消沉也沒有放棄,立即重新選了一個新的目標,考蘭州大學的研究生,並且了解了專業,認真備考。

在10月到12月這兩個月,他平均每天學習10個小時,從早上7點複習到10點,大量做題。

儘管行動、語言不便,但是一直以來目標非常明確,想繼續讀博,繼續深造。

面對疾病,沒有退縮;面對學習,沒有放棄;正是唐現功強大的抗挫力讓他面對了人生的種種磨難,走向了越來越優秀的自己。

依靠強大的抗挫力逆襲的,不止唐現功,還有趙啟琛。

他是今年夏天熱搜話題「高一常考倒數第一男生考入清華」的男主角。高一他經常考倒數第一,高考卻以705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對於學習的逆襲之路,他說「最重要的是一種堅持的信念。無論何時,無論你成績優異抑或『吊車尾』,決不能放鬆懈怠。既不自暴自棄,也不驕傲自滿。從高一到高三,沒有任何時間可以鬆懈浪費。而刻苦努力,從何時起都不算晚。任何一分努力,都有它的價值。」

伏爾泰說過:

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想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迅速跨過。

唐現功和趙啟琛就是深知這一點,他們面對失意困難,都是想著直面抗擊戰勝它。

在困境中逆風飛翔的孩子,生命更容易開出花。他們會觸底反彈,走出失意歲月,迎來高光時刻。

2.

如何讓孩子有強大的抗挫力?

人生充滿了挫折和挑戰,孩子的抗挫能力如何培養?

《提高抗挫力: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書中分享了幾個途徑,值得我們學習。

給予孩子正能量培養

所謂正能量培養,就是父母利用語言和行為的心理暗示作用,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寫入「你是好的、你是有價值的、你是值得愛的。」

《奇蹟男孩》主人公奧吉就是一位被家人培養得很有正能量的男孩。

奧吉因為出生臉部畸形,長得非常醜,去上學常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欺負,但是媽媽一直告訴他鼓勵他:

「你不醜,我是你媽媽,我最了解你。」

「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你的每次手術都在我的臉上留下了一條皺紋,但是臉只是過去的地圖,而心才是未來的地圖。」

媽媽堅持給奧吉輸入「你是有價值的,你是很棒的」,奧吉從剛開始的膽怯和懷疑自己,到後面完完全全相信自己,接納自己的樣貌,自信勇敢地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被精神富養、正能量培養的孩子,內心更加強大,物質和精神也更加獨立,精神格局也更大,他們更可以坦然面對困境。

就如威爾遜說的:

要有自信,然後全力以赴——假如具有這種觀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提高孩子的心理修復能力

產生了負面感受後能迅速擺脫掉,使心情恢復到像沒有受到傷害時那樣。這就是心理恢復能力。

心理修復能力的人,在遭遇挫折和壓力時,感覺到的痛苦不會那麼強烈,或者能迅速在痛苦中擺脫,就如打不死的小強。

提高心理修復能力書中分享了幾個方法:

第一、放手去讓孩子經歷,從小挫折開始培養。第二、父母弱化孩子經歷的負面事件,把挫敗看得小一點,孩子內心更強大。第三、對孩子的成敗有正確的態度,不要過分誇獎也不要過分打擊,讓孩子有恰如其分的自信。第四、給孩子做好事件的結果心理準備,更加能夠快速坦然接受。

孩子心理修復能力越強,抗挫力和抗壓性比較強。一顆強大的內心,需要慢慢地堆砌一磚一瓦。

讓孩子知道父母愛TA

心理學上有一個「暗示效應」:父母無端的對比、否定、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而父母一直支持孩子、愛孩子,孩子也會有存在感、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孩子,擁有更強的抗挫力。

知乎上有兩個問題非常觸動。

問題一:什麼瞬間覺得父母很愛你?

有一個孩子回答說:「高考剛剛考完最後一科,剛剛到家爸媽就神秘兮兮遞給我一個盒子,打開發現裡面是一條很漂亮的金項鍊,我真的一瞬間就蒙了,因為考完我就知道自己考的不理想,也告訴了爸媽我可能讓他們失望了。我拿著金項鍊有點手足無措,媽媽說,不管你考的好不好,我們都希望你過的開開心心的,我們不會因為你考得不好而不愛你。當時真的差點淚奔,我愛我的爸爸媽媽。

問題二:想自殺為什麼又不敢?

一名匿名用戶回答說:一想到我爸我媽,我真的不知道沒有我會怎麼樣。

父母的支持是孩子強大的源動力,孩子只有感受到愛,才能學會去愛。

因為背後有父母,孩子才能更加勇敢大步往前走,不害怕摔倒會無助,不害怕做錯會迷惘,甚至被苦難打倒想要放棄生命,還會想到有父母,不可以。

父母是孩子的根,家庭是孩子的最堅固的依靠。

作為父母,願我們都成為孩子源動力,願孩子想到我們都是心頭一暖,如沐春光。

來源 | 青欖家長地帶: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專門研發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跟著青欖,學課本中的成語》音頻節目正在熱播,每天5分鐘,趣講一個成語故事,幫孩子解讀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成語。

責任編輯 | 曹金玥

教育,要用「廣角」來看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更多優質教育類原創內容;

在這裡,你可以發現有意思的教育類自媒體公號;

在這裡,你可以從不一樣的視角看教育。

優質+原創+教育+自媒體,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個周末與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歡呢?

各位老師、家長,如果您在平時發現了這樣的文章,中教君歡迎您分享給我們。各位自媒體朋友,如果您想要在周末出現在中國教育報微信的平臺上,我們也歡迎大家來自薦!

歡迎大家發送文章連結到我們的郵箱:zgjybwx@163.com。

相關焦點

  • 家長會上,媽媽看到兒子留言瞬間淚崩
    」在紙條的反面,他寫了一段內心的話給媽媽,並且摘錄了一段易卜生的名言和媽媽共勉。家長會,每個孩子的桌上都留了一個名字以便家長找座位。上周六也是第一次去參加高中階段的家長會,當看到兒子的紙條以及成績單時,很是激動,覺得孩子懂事了,實現了自己的小目標,那就是高中階段成績排名靠前。
  • 螢火蟲媽媽,一個讓父母和孩子不斷成長的平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所以,要營造一個對孩子成長有利的家庭環境,父母應當率先做出模範帶頭作用。線上教育因不受地域時間等限制、孩子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方式,逐漸被眾多家庭採納。
  • 「媽媽,我要喝可樂!」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需求?第一句話很重要
    它的確會造成損害,但也是需要一定量的積累,只有量變才能達到質變,一聽可樂所造成的影響不會如李女士所想的那麼可怕,家長們大可放心。2.孩子長大後,家長再想滿足孩子都不可能了。退一步想想,現在孩子會和父母提出需求,父母會有選擇的權利。但是長大以後呢?
  • 「媽媽,我害怕!」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聽到媽媽的嚴厲呵斥,總有點心疼她的女兒,孩子說不會玩,不敢玩,也讓許多家長若有所思。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這種對事物害怕又膽怯的心理。孩子表現出這種心理的原因是,源自於自身對這種事物的害怕,這種心理只有從根本消除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害怕心理。
  • 尊重孩子,不是用嘴說出來的,孩子變壞可能就一句話的事
    文/可馨育兒生活中,很多東西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在乎,去經營的,最重要的就是對孩子的教育,我們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我們活多長時間,就能去教孩子多長時間,學校裡的老師,對孩子可能只是階段性的,一段時間換一個老師,等到離開學校之後,可能就不會再有老師了,但是父母不一樣,父母有多長的壽命,就可以陪伴孩子多久的時間
  • 這6類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父母第一個就中了!
    小時候,總聽大人們說一句話,叫做「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其實這句話正是在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有好處的;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擔心孩子吃苦,從而代替孩子承擔一些責任,雖然能在當時緩解孩子的哭鬧和難受,但是卻剝奪了孩子自行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
  • 毀掉一個孩子,可能只要一句話
    案例二:男孩以語言暴力報復周圍人小磊(化名)正在上初二,有一次因為沒寫完作業被老師叫了家長,回家後媽媽狠狠批評了他一頓,對他之前犯的錯誤又數落一番,還說了一句讓小磊永遠忘不掉的話:「你這麼笨,當初怎麼不掐死你?」這句傷人的話,就像釘子扎進木板,永遠留在了小磊心中,他感覺自己像被「詛咒」了。
  • 「媽媽你不要不理我」,家長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和我們分享幼兒園趣事時候,家長們談起其他話題,孩子爭著說的時候我們叫孩子"別吵,快吃飯";或是批評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相信很多家長童年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小時候有次就和媽媽說:"媽,我的玩具被妹妹玩壞了",可是媽媽只說了一句"哭什麼?再給你買個新的不就得了!不許哭!聽到沒有?"
  • 媽媽拿孩子「撐面子」,是補償心理在起作用
    尤其是家長們,最喜歡向別人炫耀,特別是在孩子上,如果孩子優秀他就會是炫耀自己的孩子,嫌棄他人的孩子。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教育好,他們同樣也會炫耀。究其背後的緣由,父母愛炫耀,其實也是在做面子工程。看著孩子變成現在這樣,小明的母親也非常自責,因為她知道都是自己炫耀,給孩子造成了如此大的壓力,才把孩子逼成了這樣。小明的案例絕對不是個例,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跟小明媽媽一樣的家長,喜歡把孩子當做一個炫耀的資本,對外人展現優越感。既然這種行為是有害的,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家長喜歡做這件事呢?
  • 「打拐媽媽」李靜芝:兒子是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
    她成為了「寶貝回家尋子網」的志願者,被網友稱為「打拐媽媽」,陸續幫助29個孩子找到了家,兒子毛寅是她找回來的第30個孩子。她用三十二年「上了岸」,但她身邊那些還沒找到孩子的父母,還要在水中繼續掙扎。尋子的家長們來到李靜芝家道喜。
  •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黑」,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冉寶(想了一會):「臉很像狗,頭上還有犄角,身上和魚一樣有鱗片,還有大尾巴。」我:「你說的怪物和四不像好像啊,四不像就是這樣,身體的某個部位總和別的動物很像。」冉寶:「對,就是四不像。媽媽,它為什麼來我們家?」
  • 「等孩子上了三年級,全職媽媽就多了」班主任說出的理由,很真實
    有不少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明明一二年級學習成績還可以的孩子,但到了三年級就會出現明顯的滑坡。 所以大家也會說,孩子到了三年級,就好比進入了小學階段的分水嶺,需要父母格外注意。
  • 入秋後,孩子反覆打噴嚏要警惕,和感冒無關卻更令媽媽揪心
    文|秘籍君「阿嚏,阿嚏,阿嚏」聽到孩子接二連三的噴嚏聲,媽媽們的心也被揪成一團。入秋後,一旦發現孩子有打噴嚏的現象,就會懷疑是氣溫驟降孩子穿少了,或是冷熱交替出汗後風一吹著涼了,總之肯定會和感冒沾上關係。
  • 孩子不愛整理自己的物品?爸爸媽媽可以從這幾點教起
    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生下來所有的技能都是從零開始,他們最早接觸的人是父母,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模仿學會的,所以家長想要孩子學會一件事情,那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孩子看在眼裡也會跟著父母做。有很多家長表示有疑問,自己的東西都收拾得挺好的啊!
  • 「媽媽,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面對孩子的奇葩問題,父母該怎麼辦
    媽媽,為什麼毛毛會變成非蝴蝶呢? 媽媽,為什麼茄子是紫色,不是紅色呢? 媽媽,雞下蛋、蛋孵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 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我們家長只要抓住孩子發育的這三個時期,科學合理地引導教育就好!那麼如何在這三個時期進行性教育呢?對於兒童性教育又有哪些原則呢?第一階段,性別認識期大概在孩子兩歲到三歲左右,孩子開始有性別意識。這個時期,孩子開始知道人分為兩類,男人和女人,女人頭髮長,喜歡穿裙子高跟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開始模仿媽媽,偷偷摸摸穿媽媽的高跟鞋,塗媽媽的口紅、試穿媽媽的裙子。
  • 媽媽和孩子的幽默對話!佩服!值得存五十年
    很多孩子都不明白:刻薄嘴欠和幽默是兩回事,口無遮攔和坦率是兩回事,沒有教養和隨性是兩回事,輕重不分和耿直是兩回事。有次跟很多朋友一起聚餐,其中一位朋友個性張揚,說話總是對著餐桌噴口水,隨地吐痰,但凡上的每一道菜,都恨不得用手去抓。完全不顧我們嫌棄的眼神,自行其樂。
  • 孩子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正確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們也會逐漸的發展社交,會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肯定避免不了爭執和矛盾。那麼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父母要怎麼做呢?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時,並不是一股腦的把他推向社會,也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在一旁袖手旁觀。那麼孩子與別人的交往和相處模式都要在我們這裡首先得到學習,因為他們自出生以來最先的社交對象就是父母。
  • 爸爸媽媽之中,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的智商和顏值,真的很準
    家長在生活中都很喜歡討論孩子像誰的問題,孩子的很多特徵都是由基因決定的,那麼孩子的智商和顏值都會遺傳誰呢?我們先來看一下顏值問題。這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皮膚白是很重要的,孩子的膚色是遵循父母膚色平均的原則。如果爸爸和媽媽兩個人都很白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很白,如果爸爸媽媽之中有一個是黑的,那麼孩子一般是不算太白也不算太黑的膚色。所以如果家長兩個人都很白的話就不用擔心寶寶以後會黑了。
  • 發燒後第一件事不一定是看醫生,媽媽了解這些事會讓孩子更健康
    明明的孩子身體一直很健康,但是前幾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明明突然發覺孩子的身體特別熱,一量體溫38度,她馬上叫醒身邊的老公,準備穿上衣服帶孩子去看醫生,老公疑惑地看著明明說,這麼晚了醫院都關門了,先幫孩子擦擦身子降降溫,等到天亮了再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