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繪製遠古全球板塊構造圖 填補地球5億年空白

2020-11-2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7月11日發表文章,科學家繪製了一幅地圖,填補了地球歷史上5億年的空白。具體摘要如下:

據估計地球的年齡在45億年左右,生命大約出現在30億年前。為揭示這一不可思議的歷史,科學家利用一系列不同的技術來確定大陸移動的時間和地點;生命如何進化;氣候如何隨時間變化;海洋上升和下降的時間以及陸地如何形成等。地殼構造板塊——構成地球最外層的不斷移動的巨大巖石板塊——是所有這些研究的中心。

我們與同事一道發表了地球歷史上一段5億年跨度時期(即從10億年前至5.2億年前)的全球板塊構造圖。在YouTube視頻中,地圖上的顏色標出了目前這些大陸的位置。淺藍色是印度、馬達加斯加島和阿拉伯半島,洋紅色是澳大利亞和南極洲,白色是西伯利亞,紅色是北美洲,橘色是非洲,深藍色是南美洲,黃色是中國,綠色是東北歐。

時間範圍至關重要。這是地球經歷已知最極端氣候波動的一個時期,即從「雪球地球」的冰冷極端走向超熱的溫室環境。在這一時期,地球大氣獲得大量氧氣,多細胞生命出現,生物多樣性呈爆炸性增長。

現在,有了第一幅這一時期的全球板塊構造圖,我們(和其他人)就可以開始評估板塊構造過程在地球其他系統中的作用,甚至解決地球深處結構的運動可能如何在10億年周期裡發生變化的問題。

現代地球的構造板塊邊界得到了極其詳細的繪製。

全球定位衛星被用來繪製現代地球如何變化和移動。我們知道,從地幔以下2500多公裡處湧上來的熱巖柱碰上地球堅固的外殼(地殼以及地幔上部),這迫使堅硬的地表構造板塊以類似指甲生長的速度移動。

在上湧的熱巖柱另一側是俯衝帶,即海底大片區域扎入地球深處。最終這些向下俯衝的大洋板塊碰上地核和地幔層之間的邊界。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熱積累或化學積累,最終成為這些上升帶的來源。

相關焦點

  • 2.5億年後地球或形成終極盤古大陸!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曾經存在的盤古超大陸後來逐漸解體形成如今的各個大洲。現在,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科學家研究認為,如今的大陸又在逐漸靠攏,並可能將於2.5億年後形成一個類似於盤古大陸的超大陸--「終極盤古大陸」。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科學家克裡斯多福-史考提斯認為,地球各主要大洲並不是固定的,它們在慢慢靠攏合併,一個新的超大陸正在形成。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在大約 7 億年前,我們的星球曾經有過一段極寒時期,這段寒冷的時期持續了幾百萬年,那時的地球被人們稱為「雪球地球」。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
  • 科學家預言:2.5億年後地球或形成終極盤古大陸
    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的陸地一直在不斷地位移,根據其反反覆覆的運動規律,科學家們可以了解其歷史形態,也可以預測其未來命運。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曾經存在的盤古超大陸後來逐漸解體形成如今的各個大洲。現在,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科學家研究認為,如今的大陸又在逐漸靠攏,並可能將於2.5億年後形成一個類似於盤古大陸的超大陸--「終極盤古大陸」。
  • 天文學家分享填補了110億年空白的宇宙三維膨脹地圖
    通過對夜空開展持續 20 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得以藉助斯隆數字巡天(SDSS)項目的數據,繪製出 110 億年的宇宙三維膨脹地圖。
  • 2億年後的地球是什麼樣的?專家測繪出模擬圖片,實在太過壯觀!
    2億年後的地球是什麼樣的?專家測繪出模擬圖片,實在太過壯觀!其實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德國非常著名的地質學家魏格納在偶然間發現,地球上面陸地的海岸線是非常吻合的,2億年後的地球是什麼樣的?專家測繪出模擬圖片,實在太過壯觀!所以在當時他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面的大陸很有可能是一整塊。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7.5億年前,你在哪個村兒?來看看這個「遠古地球儀」
    7.5億年前,你在那個村兒,是出門就到紐約,還是抬頭就是非洲大草原?地球的構造板塊移動了45億年,您的家旅行的距離比您自己跑得遠得多。韋伯斯特此前曾撰文:「我很驚訝地質學家收集了足夠的數據,來對7.5億年前的我的家進行實地測繪。」「在我的測試中,我發現模型結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我選擇了這種特殊模型,因為它被廣泛引用並涵蓋了最長的時間。」您可以使用「年」工具查看從7.5億年前到現在的不同階段的地球大陸。它表明,2.4億年前,從技術上講,您可以從紐約一直走到肯亞的奈洛比。
  • 首張木衛二地質構造圖(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俄羅斯有關媒體報導,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們日前繪製出了首張木衛二全球地質構造圖。科學家繪製出木衛二全球地質圖"美國科學家們繪製出的這張木衛二地質圖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多地了解這顆衛星的地質演化史和確定今後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基本方向。這張地質圖是科學家們依據「伽利略」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獲取的資料繪製的。眾所周知,1998年-2003年,「伽利略」號和「旅行者-2」號分別對木星及其衛星進行了較近距離的探測研究。
  • 一枚具有3億年歷史的螺絲釘,是遠古海洋生物化石嗎 | 未解之謎
    地球的「空白期」 人類的進化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46億年,而恐龍出現在2億年前,靈長類動物的祖先出現在8000萬年前,或許曾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但是到了6500萬年前,恐龍突然全部消失了,直到5600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出現,並且主宰著地球。
  • 現在地球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地球正在發生巨變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 全球首例!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 14.5億年後,地球板塊運動將停止!科學家:那將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根據已知的科學常識,地球大約還能活蹦亂跳地圍繞太陽轉45億年,然後,當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之後,一切就結束了。而作為地球生命,則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已經全部消失了,但是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長遠,甚至連科學家都無需擔心。不過,最新的一項科學研究卻可能改變人類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未來的認識:隨著地球板塊運動的停止,地球將會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就成為一顆死寂的星球,而無需等待40億年。
  • 研究揭地球最古老撞擊構造:22.29億年前隕石撞擊西澳
    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亞拉布巴隕石坑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撞擊構造之一,但其精確年齡一直未知。1月2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亞拉布巴隕石坑或為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撞擊構造,精確年齡為22.29億年±500萬年,大約為地球年齡(45.5億年)的一半,超過此前紀錄2億多年。
  • 神秘的遠古文明——是誰繪製了最早的古地圖
    可是,一幅古地圖的發現卻打破了人們這固有的觀念,這幅古地圖說明了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了對南極的探險,並且繪製了最早的地圖,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令人驚訝不已又令人高度興奮。最早的古地圖是皮瑞雷亞斯的地圖,它不是任何的騙局,而是公元1513年在君士坦丁堡繪製成的。
  • 青藏高原挖出遠古文物,乃海洋生物化石,專家:珠峰曾經是海洋
    地球形成於46年前,從一個熾熱的球體,逐漸冷卻固化,這一過程持續了1億年的時間,從那之後,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的海洋、大氣、陸地。但這一時期的地球仍然有著劇烈的地質運動,火山也不斷的噴發著,並於41億年前到38年前遭遇了大量小行星與彗星的撞擊。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地球遭遇了各種各樣的事件,不斷地演化,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生活的樣子。
  • 科學家發現古老核反應堆,至少有1億年歷史,或與遠古文明有關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態,並不是地球全部人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總會有貧富差距的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縱觀全世界經濟水平最低的地區莫過於非洲了,你因受到自然條件和戰火的影響,幾乎每年都會爆發一次大災難。非洲大部分人都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 板塊構造理論無法適用於30億年前的地球-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板塊構造理論對於解釋地史時期陸地演化進程很有幫助,但這一理論僅對30億年內的進程有效,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0億年前這一時期內的地球機制及地殼形成過程卻無法解釋。
  • 遠古地球有森林卻沒有花開,地球第一朵花開在1.7億年前的中國
    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概有46億年時間。然而,生命的出現最早是在元古宙時期,也就是在25億年前到5億年前之間。最早的生命是出現在原始地球海洋中的簡單藻類和菌類,此時離陸地上出現生物還有非常漫長時間。直到古生代的志留紀(4.38億年前到4.1億年前)晚期,即在4.1億年前的時候,陸地上才開始有植物出現。最初陸地上出現非常簡單的微管束類植物。
  • 大陸板塊還在漂移嗎?科學家給出模擬圖,來看看2億年後的地球
    引言:迄今為止,大陸漂移學說被認為是對地球板塊運動的最合理解釋。按照這一學說,地球板塊一直處於運動狀態,只是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凸顯效果。那麼2億年後的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但對於全人類來說,幾千年幾萬年也並不算漫長,因為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長達幾百萬年,這才是漫長的。如果對於地球來說的話,那麼幾百萬年也不算漫長,因為地球有著大約45億年的歷史。在這45億年歷史中,地球生命的歷史只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但就是在這三分之一的地球歷史中地球面貌發生了若干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生物也必須跟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 地球板塊的聚合與離散對動植物的輻射演化和大滅絕產生了深刻影響
    自地球告別天文時代(又稱前地質時期,是指地球歷史中尚未形成巖層記錄的階段),進入相對穩定的地質歷史發展階段,地球生命演化與板塊漂移也伴隨著生命的誕生和板塊的出現,結下了不解之緣。所謂大陸板塊漂移是指剛性的巖石圈板塊在塑性的上地幔軟流圈上作大規模水平方向上的運動,而生命演化則是指38億年以來從單細胞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直至人類誕生的生命史。在生命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板塊離散或拼合賦予了生命演化強大的動力,創造出一系列史詩般的生命與自然相互交融,彼此關聯的演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