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有關於漢字的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意義非凡的文化,自古以來,漢字的演變形式都不是一趨而就,是無數次演變過後成為我們每天使用到的工具,漢字的繼承更是蘊含了祖先在裡面的精神信仰及大仁大智,智慧無窮。而到了現代,為了能夠更加方便使用漢字,也是費盡了周折。
隨著在1915年時雜誌《新青年》的誕生,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為代表號召新文化運動,打響了新思想的第一槍,中國兩千多年來其封建禮教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打擊之下,人民們的思想也逐漸變得更加開放,其中一場關於廢除文言文、推崇白話文的運動,已經在當時的中國展開了第一個章節。
近代以及以前,中國漢字中,本來是不區分男、女和第三人稱的單數代詞,皆是以「之」字形容表現出來,幾千年來,無一人對吃提出質疑。
而當國外文學巨著傳入中國之後,卻一時間出現了好幾個問題,首先是英文「he」指的是男他,英文「she」卻被翻譯為「他女」、「那女的」,整篇文章下來到處都是這幾個字,不管是看還是讀,都十分拗口。
在當時,北大任教的著名語言學家劉半農則提出了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來解決掉這個代稱問題,不過卻遭罵聲一片,特別是一些封建保守派,更是對教授的舉措反感至極。甚至還有不少女子覺得,這是在嚴重劃分男女之間的地位,認為劉半農這是在「重男輕女」,不少人都表示保留反對意見。
在1920年初,一篇名為《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在上海的《新人》雜誌刊登,文中表示劉半農實在大可不必,創造「她」字,文中表示,中國漢字第一、二人稱的「我」「汝」等字,也沒有絕對的男女有別,且「她」、「他」二字,卻只能夠在看書時加以區分,在讀音上區分度不高,實用性不大。
在此不久之後,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上的一篇文章更是堅決支持劉半農的創造,一時間弄得眾說紛紜。同年9月4日劉半農直接在一首名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白話詩寫到: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液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該詩詞在1926年則被趙元任譜成曲,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頌,劉半農在該詩詞中一則改變了傳統中「他」和「她」不分的狀態,二則更體現了對女性的尊重。雖然當時還有反對派對其反駁,但慢慢地,人們開始接受了「她」字的存在,而在劉半農被罵了3年之後,「她」字也融入到了中國漢字的一員。
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漢字是國家統一之本;漢字是國人立命之神。——中文信息研究會的秘書長蕭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