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如今仍被國人廣泛使用

2020-12-06 你陪我到白頭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一組數據:東漢時期編成的《說文解字》共收錄9353個;宋朝官修的《韻書》共收字53525個;清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1990年版《漢語大詞典》共收字54678個;1994年版《中華字海》共收字85568個。

漢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很多與漢字有關的事情,但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漢字卻只有幾千個,據相關統計,1000個常用字可以涵蓋文字的92%,2000個常用字可以覆蓋98%以上,像「旱獺、黃鱔、黃鱔、黃鱔、黃鱔、黃鱔」等都不是常見的字。

稀有或陌生的漢字,則被稱為「生僻字」,也被稱為「冷僻字」,在《中華字海》中,便收錄了許多歷史上存在過,但現在已很少使用的字。如今,「她」字已為國人所普遍使用,但五四運動前,「她」字是個生僻字。從生僻字到普通字的變化,要源自於我們的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

出生於清末,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因不滿軍閥混戰而離鄉背井,1912年3月,劉半農與其弟劉天華到上海謀生,至今仍從事文字方面的工作,次年,他在中華書局擔任編者,翻譯並介紹了高爾基、安徒生、小仲馬、託爾斯泰等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劉半農發現,由於經常翻譯外國著作,在英文單詞中,「she」專指第三人稱的女人,而「he」專指第三人稱的男人,但在那個時候,漢字中「他」只是泛指,不分男女。

不過,「she」這個詞在外國作品中很常見,劉半農一開始翻譯的時候是「他」,後來又翻譯成「他的女兒」或「她的女兒」,但是這樣翻譯下來,一部好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美感,所以劉半農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劉半農想,應該有一個詞,專門用來代替女性的第三人稱。而且劉半農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不少知識分子的贊同,有人說用「伊」代替了「他」,《紅樓夢》裡有「薛蟠因伊倔強,將酒往臉上潑」,「伊」代表第三人稱。

魯迅曾經認為「伊」字好,文章中便用了「伊」代女性的第三人稱。但劉半農對這個詞還不太滿意,「伊」在古代,既可表示第三人稱,也不分男女,又可表示第二人稱,就像「你」一樣,所以劉半農並不認為「伊」最適合。

劉半農想了想,決定發明一個新字代女性第三人稱,他盯著" she"看,又看著"他",靈光一現,單人旁的"他"可代男性,然後女子旁的"她"便可專指女性,一看就知道。

那時,劉半農已發表《我的文學改革觀》等文章,對文學革命從形式到內容提出見解,反響強烈,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也認為劉半農有才能,破格聘請他為北大預科國文教授。

一九一七年,劉半農曾提議以「她」字對應「 she」,但未獲官方支持,不過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對劉半農也頗有敬意,當時他也在北大任教,一九一八年,周作人在刊物上提到:

「中國第三人稱代詞不分性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了'她'字和'他'字。

這個問題在當時引起的討論可不小,民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解放時期,男士剪去自己的長髮,穿起西服,公然抨擊舊思想舊文化,女士丟掉裹腳布,走進學堂,走向社會,婦女解放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在那個時候,劉半農說要用「她」來代替女性第三者,這不是搞歧視嗎?對此,劉半農苦笑道,自己還真沒搞特殊,但劉半農並沒有被人罵退,反而覺得更應該推廣「她」字,192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期間,劉半農寫下了《教我怎樣不想她》一詩,詩的名字開始叫《情歌》,後來改成了這個名字,這也是劉半農第一次正式使用「她」字。

「教我怎麼不想她」,語調流暢,感情深厚,大學裡流傳,據說當時的女生看了這首詩,特別喜歡劉半農,可當女生看到劉半農的相片,這才知道翩翩公子原來是個老頭子,頓感失望。

從朋友那裡聽到這件事,劉半農並沒有冒犯,只是笑了笑,還寫了一首打油詩:「教我怎麼不想她,請來共飲一杯茶。老智者本來是這樣的人,教我怎樣再去想她。但是劉半農因為「她」字還是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後來魯迅談起這件事,說:

「他(劉半農)活潑勇敢,參加過幾次戰爭。舉例來說,單詞「她」現在似乎是無關緊要的。但是這已經是10年前的事情了。只是提倡新的標點符號,就會有一大群人,像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他們要吃肉,要被褥,要被皮,所以這真是一場大戰。現在,「她」字是個常用字,至於當時很多人包括劉半農都認為這個字是劉半農發明的,因為當時「她」字是個生僻字,尤其不常用。

但是搞文學的都有一些幽默細胞,是不是劉半農被罵跑了?沒想到,他甚至還在全國範圍內徵詢「罵人語」的意見,劉半農打算出一本「罵人專輯」,語言學家趙元任從報紙上得知後,跑到劉半農的住處。

趙元任不愧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語言學家,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罵」了好長時間,接著周作人又跑過來,用紹興話,把劉半農罵了一頓,除此之外,劉半農還專門去拜會了章太炎。章太用漢代罵人的話來「罵」他,罵完之後,又告訴劉半農這罵人的話是誰說的,在哪裡看得到;接著章太炎用唐朝罵人的話來「罵」他,又說出處來,劉半農聽得極其認真,絲毫不覺得難為情,都快忘了吃飯時間了。

相關焦點

  • 他發明1個漢字,卻被民國女性罵了3年,如今卻成了常用字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有關於漢字的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意義非凡的文化,自古以來,漢字的演變形式都不是一趨而就,是無數次演變過後成為我們每天使用到的工具,漢字的繼承更是蘊含了祖先在裡面的精神信仰及大仁大智,智慧無窮。而到了現代,為了能夠更加方便使用漢字,也是費盡了周折。
  • 他曾發明了1個漢字,遭眾多女性痛罵了3年,現在每位女性都在用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為了更方便人們的書寫,現在的漢字也變得越來越簡化。所有的漢字都是由人所創,但是卻有這樣一個他曾發明了1個漢字,卻遭到眾多女性痛罵了3年,但是現在每位女性都在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
  • 他創造了1個漢字,卻被女性謾罵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不要說倉頡製造出整個漢字體系,就是製造出一個新的漢字,也往往會遭受巨大的麻煩。比如歷史上的武則天不就造了一個字,也就是她後來的名字「武曌」的「曌「字,但是當時多少人反對她呢?因為這不僅僅代表一個文字,還代表一個新的女皇帝。近代史上也有一位教授創造了1個漢字,卻被女性謾罵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這位教授名叫劉半農。他出生於1891年,是民國「大師「當中的一員。
  • 他發明了個漢字,被女性罵到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被新華字典收錄
    ——《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民國時期有一首詩叫做《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是詩人劉半農在1920年留學倫敦時期寫的。自詩歌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一首優秀的作品。而自語言學和文化的角度來說,這首詩的意義更為重要。因為這首詩中的「她」字,是在世界上首次使用。而在以前所有的"他",都是男女通用的「他」。也就是說在以前的時候,第三人稱代詞向來是不分男女的。
  • 他發明了一個字,被女性痛罵了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淮南子·本經訓》 作為中國人,漢字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驕傲。從中華文明誕生之初起,漢字便已經誕生了,迄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迄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而在漫長的歷史中,漢字也經歷過很多次的改革,其中最大的一次當屬近代的新文化文運動了。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則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
  • 他是民國時的語言大師,只因發明一個字,被全國女性罵了三年
    劉半農,江蘇江陰人,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著名語言學家。關於劉半農有一則有趣的軼事,他要編寫一本關於各地方言裡罵人的書,在報紙上徵集素材,結果趙元任、周作人、章太炎等人,輪流用各地方言把他罵了個遍。特別是趙元任,天才語言學家,會說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光他一個人就罵了足足半天。他最出名的,就是發明了我們現代常用的一個字,那就是:「她」。中國古代漢語中一直沒有表達女性的「她」字,無論男女,都稱作「他」。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人開始翻譯英文書,就面臨了翻譯的難題。
  • 他只因發明一個字,被中國女性罵了好幾年,如今這個字我們都在用
    1891年出生,祖籍位於江蘇江陰,具有先天才智的劉半農,在加緊清寒的情況下,依舊發奮學習。六歲的時候就已經精通詩詞歌賦,隨著他逐漸長大,知識水平逐漸提高。年僅20歲的劉半農就已進入學堂開始教書育人的生涯。而隨著時代的解放與大眾思想的境界的逐步提高,新文化運動隨之到來。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 比亞迪使用中文按鍵被罵掉檔次,王傳福:漢字文化,錯了也要堅持
    這個時候有人就想為什麼不用中文來代替英文字母作為按鍵的標識呢,其實國內並不是沒有車企這麼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比亞迪的中文按鍵。 比亞迪使用中文按鍵被罵太醜掉檔次,王傳福:漢字文化,錯了也要堅持。而包括比亞迪老闆王傳福同樣也是非常強調企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結合,推廣漢字文化,即使有人吐槽比亞迪中文按鍵顯得廉價,王傳福同樣也是表示不會去進行修改。可以說比亞迪算是一個國內非常具有愛國情操的汽車品牌了。
  • 英國人:為啥我們發明的英文鍵盤,中國人可以一上手就輸入漢字?
    比如今天要講的電腦鍵盤就是一個科技產物,然而它實際上是外國人發明的,一位英國人對此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為啥我們發明的英文鍵盤,中國人可以一上手就輸入漢字?」那麼大家是否有想過這個問題呢?你知道答案嗎?事實上,鍵盤的功能是非常多樣的,這也是因為計算機功能的強大。
  • 全世界都在用英文,漢字也曾差點被拼音代替,只因他才得以保存
    甲午戰敗以後,譚嗣同就曾帶頭呼籲去除漢字,改用拼音,這個風潮足足持續了一個多世紀。這些知識分子之中,還有我們很熟悉的魯迅先生和劉半農先生等等文化界大佬。原本想要拯救國家的知識分子們忽略了一點,漢字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只是用來交流的工具,更多的是一個符號。
  • 該國廢除漢字近50年,推行表音文字,如今看到這一幕,國人笑了
    如今隨著中國的日益強盛,中華文化的傳播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喜愛中華文化,甚至很多外國人直接到我們國家來學習漢語和漢文化。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到的話題是,一些國家在以前由於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也熱衷漢字,甚至書寫文字都法定為漢字。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又廢除了漢字。比如今天小編要說到的這個國家,韓國就是如此。
  • 趙元任曾用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拼音化,讓其他學者無話可說
    漢字是5000多年前根據「六書」法創造而成的表意文字,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數最多,使用歷史最悠久,唯一一個傳承有序的文字符號。漢字在造字之初,就確定了以「表意」為主的方向,一直保持著記錄信息、表達「字外之意」的優勢,這些優勢是字母文字無法比肩的。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漢字,中日雙方都有著爭議,畢竟文字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認日文發源於我國,那就相當於承認了日本的文化都是源於我國。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近日,有日本教授在一個節目中稱,日文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起源於中國,這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爭議,甚至有日本網友罵其為「日奸」。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雖然具體傳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籍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日本。  漢字並非由中國本土直接進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日本所謂渡來人或稱歸化人(即朝鮮與中國來到日本的僑民)帶入的。應神十五年(404年)百濟國(朝鮮半島一國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漢文,次年王仁來日本,成為太子師傅。
  • 聽外國人講漢字的故事(組圖)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自師從漢學大師高本漢學習漢語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帶著她一步步探索漢字背後的故事。而對於我們這些每天都在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對於漢字背後的故事又知道多少呢?也許是因為天天使用,我們失去了對漢字之美的感受力,也遲鈍於考究其歷史文化淵源。今日由一位外國人引領我們審視一筆一畫的故事,感知祖先的生活經驗,不能不說有一種慚愧和感動。
  • 2012年漢字字庫500餘款 獨立字體設計師不足10人
    12月7日,被字體設計者看作業內盛會的第二屆「漢字24時」活動在深圳舉行。與兩年前相比,今年的活動有了更廣泛的參與性,字體設計的討論也進入了更深的層次。但是直到今天,「使用字體是要收費的」,對不少人來講,依然是一件新鮮事兒。  圈子小眾  兩年前談字體,更像是一個小眾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