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一組數據:東漢時期編成的《說文解字》共收錄9353個;宋朝官修的《韻書》共收字53525個;清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1990年版《漢語大詞典》共收字54678個;1994年版《中華字海》共收字85568個。
漢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很多與漢字有關的事情,但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漢字卻只有幾千個,據相關統計,1000個常用字可以涵蓋文字的92%,2000個常用字可以覆蓋98%以上,像「旱獺、黃鱔、黃鱔、黃鱔、黃鱔、黃鱔」等都不是常見的字。
稀有或陌生的漢字,則被稱為「生僻字」,也被稱為「冷僻字」,在《中華字海》中,便收錄了許多歷史上存在過,但現在已很少使用的字。如今,「她」字已為國人所普遍使用,但五四運動前,「她」字是個生僻字。從生僻字到普通字的變化,要源自於我們的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
出生於清末,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因不滿軍閥混戰而離鄉背井,1912年3月,劉半農與其弟劉天華到上海謀生,至今仍從事文字方面的工作,次年,他在中華書局擔任編者,翻譯並介紹了高爾基、安徒生、小仲馬、託爾斯泰等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劉半農發現,由於經常翻譯外國著作,在英文單詞中,「she」專指第三人稱的女人,而「he」專指第三人稱的男人,但在那個時候,漢字中「他」只是泛指,不分男女。
不過,「she」這個詞在外國作品中很常見,劉半農一開始翻譯的時候是「他」,後來又翻譯成「他的女兒」或「她的女兒」,但是這樣翻譯下來,一部好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美感,所以劉半農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劉半農想,應該有一個詞,專門用來代替女性的第三人稱。而且劉半農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不少知識分子的贊同,有人說用「伊」代替了「他」,《紅樓夢》裡有「薛蟠因伊倔強,將酒往臉上潑」,「伊」代表第三人稱。
魯迅曾經認為「伊」字好,文章中便用了「伊」代女性的第三人稱。但劉半農對這個詞還不太滿意,「伊」在古代,既可表示第三人稱,也不分男女,又可表示第二人稱,就像「你」一樣,所以劉半農並不認為「伊」最適合。
劉半農想了想,決定發明一個新字代女性第三人稱,他盯著" she"看,又看著"他",靈光一現,單人旁的"他"可代男性,然後女子旁的"她"便可專指女性,一看就知道。
那時,劉半農已發表《我的文學改革觀》等文章,對文學革命從形式到內容提出見解,反響強烈,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也認為劉半農有才能,破格聘請他為北大預科國文教授。
一九一七年,劉半農曾提議以「她」字對應「 she」,但未獲官方支持,不過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對劉半農也頗有敬意,當時他也在北大任教,一九一八年,周作人在刊物上提到:
「中國第三人稱代詞不分性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了'她'字和'他'字。
這個問題在當時引起的討論可不小,民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解放時期,男士剪去自己的長髮,穿起西服,公然抨擊舊思想舊文化,女士丟掉裹腳布,走進學堂,走向社會,婦女解放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在那個時候,劉半農說要用「她」來代替女性第三者,這不是搞歧視嗎?對此,劉半農苦笑道,自己還真沒搞特殊,但劉半農並沒有被人罵退,反而覺得更應該推廣「她」字,192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期間,劉半農寫下了《教我怎樣不想她》一詩,詩的名字開始叫《情歌》,後來改成了這個名字,這也是劉半農第一次正式使用「她」字。
「教我怎麼不想她」,語調流暢,感情深厚,大學裡流傳,據說當時的女生看了這首詩,特別喜歡劉半農,可當女生看到劉半農的相片,這才知道翩翩公子原來是個老頭子,頓感失望。
從朋友那裡聽到這件事,劉半農並沒有冒犯,只是笑了笑,還寫了一首打油詩:「教我怎麼不想她,請來共飲一杯茶。老智者本來是這樣的人,教我怎樣再去想她。但是劉半農因為「她」字還是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後來魯迅談起這件事,說:
「他(劉半農)活潑勇敢,參加過幾次戰爭。舉例來說,單詞「她」現在似乎是無關緊要的。但是這已經是10年前的事情了。只是提倡新的標點符號,就會有一大群人,像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他們要吃肉,要被褥,要被皮,所以這真是一場大戰。現在,「她」字是個常用字,至於當時很多人包括劉半農都認為這個字是劉半農發明的,因為當時「她」字是個生僻字,尤其不常用。
但是搞文學的都有一些幽默細胞,是不是劉半農被罵跑了?沒想到,他甚至還在全國範圍內徵詢「罵人語」的意見,劉半農打算出一本「罵人專輯」,語言學家趙元任從報紙上得知後,跑到劉半農的住處。
趙元任不愧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語言學家,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罵」了好長時間,接著周作人又跑過來,用紹興話,把劉半農罵了一頓,除此之外,劉半農還專門去拜會了章太炎。章太用漢代罵人的話來「罵」他,罵完之後,又告訴劉半農這罵人的話是誰說的,在哪裡看得到;接著章太炎用唐朝罵人的話來「罵」他,又說出處來,劉半農聽得極其認真,絲毫不覺得難為情,都快忘了吃飯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