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國時的語言大師,只因發明一個字,被全國女性罵了三年

2020-12-06 國史拾遺

劉半農,江蘇江陰人,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著名語言學家。

關於劉半農有一則有趣的軼事,他要編寫一本關於各地方言裡罵人的書,在報紙上徵集素材,結果趙元任、周作人、章太炎等人,輪流用各地方言把他罵了個遍。特別是趙元任,天才語言學家,會說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光他一個人就罵了足足半天。

他最出名的,就是發明了我們現代常用的一個字,那就是:「她」。

中國古代漢語中一直沒有表達女性的「她」字,無論男女,都稱作「他」。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人開始翻譯英文書,就面臨了翻譯的難題。

當時翻譯家們想了許多辦法,有人用「伊」,在鴛鴦蝴蝶派的小說裡可以經常看到這個字。

日本當時也沒有「她」字,於是自創了「彼女」,用來指「她」。於是周作人模仿日語,用「他女」來表示「她」,但是小說中連篇累牘的「他女」,簡直看起來非常彆扭。

直到劉半農首先提出建議:用「她」字以對應「she」。這個字,一石驚起千層浪,社會上頓時議論紛紛。

有人認為:「你」、「我」都沒有男性女性之分,為何非要在第三人稱上分男女?

有人認為:中國自古以來一個「他」字,就已經滿足了語言使用的需要,為何非要再創造一個詞呢?這不是給大傢伙添麻煩嗎?

罵得最狠的,是當時的女權主義者,她們認為:現在提倡新文化,就是要取消男女之間的差異,讓女生剪掉長發,入學讀書,參加工作,那麼為什麼要人為地造出一個字,來表達男女差異呢?這不是歷史的倒退嗎?

有女性認為:「他」字是人字旁,「她」字是女字旁,憑什么女性就不能用人字旁?這是對女性的歧視,是不把女性當人看。為了報復,有女性作者寫文章,通篇將「他」,寫作「男也」。

還有女性認為:中國古代漢語中加女字旁的都不是好字,比如奸、妒、妾等等。所以加女字旁還是歧視女性。

幾輪爭吵,幾輪罵戰,然而,但是使用「她」的作者,卻是越來越多了。許多學者作家,如徐志摩、胡適等人慢慢開始喜歡「她」,覺得方便好用。

魯迅在《憶劉半農君》中,專門提及此事,說,「劉半農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魯迅也在寫作中,開始用「她」來代替「伊」。

關於「她」的爭論,持續了數年,最後「她」字以明顯優勢勝出。1932年,當時的教育部下令全國通行《國音常用字彙》,為「她」字敲下了定音槌。我們現在常用的「她」字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相關焦點

  • 他發明了一個字,被女性痛罵了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而與此同時人們的口語越來越「白話文」化,因此文言文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和語言的發展了。 因此在新文化運動會後,有人提出應該改革文言文。不過在白話文改革的道路上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產生了很多的矛盾。比如說在民國時期有一位語言學家,發生了一個字,卻被中國女性連罵了3年時間。
  • 他曾發明了1個漢字,遭眾多女性痛罵了3年,現在每位女性都在用
    所有的漢字都是由人所創,但是卻有這樣一個他曾發明了1個漢字,卻遭到眾多女性痛罵了3年,但是現在每位女性都在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如果有人想要提供不文明的話,都可以寫信告訴他,也可以到他家門口直接罵他。如果罵得好,還會給予一筆豐富的報酬。當時,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不少語言大師,也被劉半農的做法吸引了。像周作人、趙元任等,都親自到他家去罵他。
  • 他發明1個漢字,卻被民國女性罵了3年,如今卻成了常用字
    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而當國外文學巨著傳入中國之後,卻一時間出現了好幾個問題,首先是英文「he」指的是男他,英文「she」卻被翻譯為「他女」、「那女的」,整篇文章下來到處都是這幾個字,不管是看還是讀,都十分拗口。
  • 他發明了個漢字,被女性罵到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被新華字典收錄
    ——《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民國時期有一首詩叫做《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是詩人劉半農在1920年留學倫敦時期寫的。自詩歌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一首優秀的作品。而自語言學和文化的角度來說,這首詩的意義更為重要。因為這首詩中的「她」字,是在世界上首次使用。而在以前所有的"他",都是男女通用的「他」。也就是說在以前的時候,第三人稱代詞向來是不分男女的。
  • 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如今仍被國人廣泛使用
    不過,「she」這個詞在外國作品中很常見,劉半農一開始翻譯的時候是「他」,後來又翻譯成「他的女兒」或「她的女兒」,但是這樣翻譯下來,一部好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美感,所以劉半農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劉半農想,應該有一個詞,專門用來代替女性的第三人稱。
  • 他創造了1個漢字,卻被女性謾罵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不要說倉頡製造出整個漢字體系,就是製造出一個新的漢字,也往往會遭受巨大的麻煩。比如歷史上的武則天不就造了一個字,也就是她後來的名字「武曌」的「曌「字,但是當時多少人反對她呢?因為這不僅僅代表一個文字,還代表一個新的女皇帝。近代史上也有一位教授創造了1個漢字,卻被女性謾罵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這位教授名叫劉半農。他出生於1891年,是民國「大師「當中的一員。
  • 他只因發明一個字,被中國女性罵了好幾年,如今這個字我們都在用
    引言從上古社會的母系時代,到曾經的重男輕女現象,大眾對女性的歧視現象一直存在。現在的21世紀,女性之所以能夠站起來,與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曾經有一位學者,創造了一個字而被懷疑歧視女性。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位學者所創造出的字至今廣為流傳。1891年出生,祖籍位於江蘇江陰,具有先天才智的劉半農,在加緊清寒的情況下,依舊發奮學習。六歲的時候就已經精通詩詞歌賦,隨著他逐漸長大,知識水平逐漸提高。年僅20歲的劉半農就已進入學堂開始教書育人的生涯。
  • 爭鳴: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嗎?
    有的人說,民國時候思想多自由呀。可是,思想自由就是學術水平高嗎?我看未必。 還有人跟我辯論說,你們有民國那些高潔的人品嗎?人品跟學問也是兩回事。我早在20多年前就寫文章質疑過人品跟學術成果的關係,有的人說「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就問他,汪精衛做了漢奸以後的書法是不是就明顯變了呢?是不是就不好了呢?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直到一個人又發明了另一個「她」,這個字出現後才有漢字上ta的男女之分,現在她這個詞泛指單個的女性。 漢字中的「她」是民國時期一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做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彭,初字半儂,後改名為半農。光緒十七年,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小飽讀詩書,做對聯能力更是當第一家。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大師雲集,短短幾十載中大師如雨後春筍接連出現,他們留下的傳奇故事至今讓人讚嘆不已。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民國武術大師多不勝數,為何沒殺幾個進犯的鬼子?金庸揭開過真相
    習武,既是為了強身健體,更是為了保家衛國,從古至今,中國湧現過眾多武術大師,就拿比較近的民國時期為例 首先,筆者要為民國武術大師正名,他們絕對不是空架子,中國傳統武術最重視「言傳」和「身教」,武術不僅僅是鍛鍊身體
  • 民國大師上課的精彩開場白,妙趣橫生!
    聞一多上課時,先抽上一口煙,然後用頓挫鮮明的語調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他講唐詩,把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聯繫起來講,別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所以,他講課時,課堂上每次都人滿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來「蹭課」,有的人甚至跑上幾十裡路來聽他上課。
  • 一首小詩40個字,從字到尾一個音,中國的語言文字太神奇了
    筆者這裡僅以趙元任的《熙戲犀》為例,即可看出漢語言文字的奇妙之處:一首小詩40個字,但是,從字到尾只有一個音,太奇妙了。趙元任先生是江蘇武進人,生於1892年,1982年去世。他是國際上知名的語言學大師,也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之一。趙元任從小就天資聰慧,尤其是在語言方面的天賦,很早就顯露了出來。
  • 新女性與現代醫學:民國上海助產士培養中的德國因素
    本文原題《新女性和現代醫學:「德國性」在民國時期上海私立助產學校的魅力》,作者盧嫻立(Henrike Rudolph)是德國埃朗特—紐倫堡大學文學與神學院中東與東亞語言和文化研究所漢學系研究員,文章原載《醫療社會史研究》第八輯(2019.12),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轉載時,內容有刪節,注釋從略。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 林語堂 發明第一臺中文打字機自動牙刷後 破產了
    但他一起工作的朋友,著名華僑領袖陳六使公開罵他:「出賣萬千僑眾,甘為遺臭萬年的民族罪人。」學生們指責他:「貪財小人、善於心計,將貪腐風氣帶進校園。」諾貝爾獎 官方記錄民國時代,林語堂與老舍並稱「幽默大師」,中文裡「幽默」這詞兒就是林語堂根據英文「humor」
  • 這幾天谷歌的封面火了,只因一個人!他是中國人!
    周有光先生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不僅經歷了晚晴、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他可以和愛因斯坦聊世界這一幕周有光先生看在眼裡,他隱約覺得,中國遲早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拼音系統,於是下意識的將語言學選為了輔修課程。漢語拼音為中國語言文化帶來了曙光,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漢語拼音方案決議。從此,全國小學生入學第一件事就是學習漢語拼音。
  • 語言暴力實驗:植物30天被罵死,你還敢對孩子惡言惡語?
    (本文原標題:《罵了三十天,植物被罵死,你還敢對孩子惡言惡語?揭示語言的驚人秘密》)語言暴力對生命的影響有多大?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它的影響遠遠大於交通事故。3天時間,安醫生不堪語言霸凌的利刃,公休假期間某天突然出門:「媽,我出去一下,2分鐘就上來」。可她再也沒有回來。當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她的死,沒有兇手,卻人人都是幫兇。後來呢?
  • 全文101個字同一個讀音,這樣的「神文」你見過嗎?
    中國的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各個時代都誕生過代表性的語言藝術形式,如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留下眾多的千古名篇,其中有些高手,在文學創作之餘,也喜歡玩玩文字遊戲,比如蘇東坡擅長寫迴文詩,寫一首詩,順著讀也是詩,倒著讀也是詩,令人嘆為觀止。
  • 民國時,全國到底有多少同胞?真的是四萬萬嗎?
    (民國年間,全中國最有名的計程車公司上海祥生公司叫車電話是40000,意為「四萬萬同胞請打四萬號電話」。)在整個民國時期,「四萬萬同胞」絕對是一個熱詞。照此看來,民國有四萬萬同胞基本就是當時大家共同認可的事實。但問題是1953年,當新中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時,調查結果卻是5.4億,而且這一結果還不包括港澳臺,如果一併算上,全國人口當在6億左右。建國才3年,人口怎麼可能瞬間增長1個多億呢?中國人口第一次破4億是道光時期。
  • 民國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國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 陳寅恪——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陳寅恪海外留學 18 年,既未獲得學士學位,也沒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名聞遐邇的學者。他享有「蓋世奇才」的美譽,精通近20個國家的語言,在語言學、史學、佛學等多領域都有極 高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