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酸性氮摻雜的石墨烯的固有電化學活性的小幫手:1-苯磺酸

2020-09-09 環材有料

第一作者:Meilan Pan

通訊作者:Jia Wei Chew

通訊單位:南洋理工大學

論文DOI: 10.1002/adfm.202001237



全文速覽

把電化學技術應用在金屬配合物的處理方面一直受到關注,但是大多數電催化劑不能有效地降解金屬配合物,因為金屬配合物通常具有高度穩定的籠狀結構子,該結構通常具有與金屬離子形成配位的五個或六個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考慮到催化劑和金屬絡合物的橋聯劑可以降低能壘,因此其具有很大的希望來促進這些汙染物的去除。在這項研究中,成功地合成了1-苯磺酸(PSA)功能化的酸性氮摻雜石墨烯(ANG),並發現可通過電化學膜過濾有效去除金屬絡合物。結果表明,PSA通過酸性磺酸(-SO3H)基團的強離子交換與Cu-EDTA相互作用,來充當連接電催化劑和金屬絡合物的導電「橋」,以克服穿透金屬配合物「籠」結構的困難。並發現ANG的吡咯氮是電化學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其固有的電化學活性是通過橋接劑PSA實現的。


圖文解析

PSA / ANG的製造策略如圖所示。首先,將含有氧化石墨烯(GO)和聚苯胺(PANI)的穩定水懸浮液水熱處理以合成原始的氮摻雜石墨烯(NG)。隨後,通過熱解過程處理乾燥的NG。然後,將製得的NG預先浸入2 M的H2SO4中,通過使用H2SO4進行二次還原,進一步嵌入NG,然後再次熱解生成高分散的酸處理的N摻雜石墨烯(ANG)。在熱解過程中,PANI分解,會釋放出大量的含氮氣體,這也可能進一步使石墨烯片膨脹以增加孔隙率。由於PANI的N / C原子比高(0.17)和獨特的芳族結構,因此有助於將含氮活性位點引入石墨烯基體中。最後通過靜電排斥作用使非共價官能化的ANG和PSA官能化,製備了ANG(PSA / ANG)。

首先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研究PSA / ANG的形態和微觀結構,如圖1b-d所示。根據GO納米片的性質,PSA / ANG具有半透明的皺紋紋理,並帶有滾動邊緣(黃色虛線)。特別是雜化的PSA / ANG形態也類似於ANG納米片,表明經PSA的化學修飾對ANG納米片結構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另外,在PSA / ANG周圍未觀察到分散的納米顆粒,這意味著各層之間具有良好界面粘合。這種穩定的界面附著有利於促進兩個組分之間激發態電子的相互作用。根據EDS元素圖像(圖e–h),在混合體中存在C,N和S,而在沒有PSA的ANG中不存在S元素,這表明PSA通過ANG和PSA之間通過的強靜電排斥作用成功錨固在ANG上。

探索了ANG和PSA / ANG的反應速率常數(k)的差異(圖a),發現PSA / ANG(29.2 h-1)的反應速率常數約為ANG(3.8 h-1)的8倍。5小時後,PSA / ANG上約91.8%的Cu-EDTA以-1.6 V的電勢分解,遠高於ANG 24.8%的分解率。因此,ANG的PSA功能化為去除Cu-EDTA帶來了顯著改善。然而,傳統的電化學處理中與Cu-EDTA的電催化相關的缺點限制了實際應用,其包括效率低,能耗高和大量殘留的Cu的中間體。利用電化學膜過濾系統去除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可實現Cu-EDTA的電化學分解的同時回收Cu2+。與傳統處理手段相比,該系統通過使用對流代替擴散,可以加速傳質並提高電化學活性。圖b顯示,相對於在該系統中沒有PSA官能化的純ANG的去除效率63.7%和原始NG去除效率30.6%,PSA /ANG在5 V電壓下具有優異的去複合效率81.2%。圖c顯示了在不同電勢下Cu-EDTA的電化學分解效率。在不存在電化學的情況下,從吸附穿透曲線可知,幾乎沒有Cu-EDTA可以被去除。在t = 0時,施加1至5 V之間的電勢,由於Cu-EDTA的氧化還原,濃度立即急劇下降,導致1 V和5 V的平衡濃度分別在39.9±1.1%和80.8±2.7%之間,而在不存在的情況下為1.7±1.2%任何潛力。同時,可以在PSA / ANG的陰極處有效地回收Cu-EDTA中的Cu 2+,並且可以將EDTA的有機部分電化學降解為小分子或CO2和H2O,通過施加電勢可以提高Cu2+的回收效率。1至5 V之間的電壓,則總有機碳(TOC)在5 V時降低了65.1±2.3%,而在沒有電壓的情況下為2.7±1.2%。因此,PSA / ANG可以在電化學膜過濾系統中同時實現Cu-EDTA的高效電化學分解和Cu2+的回收。


來源:公眾號「環材有料」

讓環境走進材料,讓材料融入環境,公眾號「環材有料」發布最新環境材料最新科研動態信息!

相關焦點

  • Mater:電弧放電合成N摻雜石墨烯
    與根據先前文獻通過電弧工藝合成的N摻雜石墨烯(N的1.5%)相比,所得石墨烯薄片增加的摻雜水平(≈3.5%N),並且石墨N富集程度很低,這很少實現通過常規方法,同時保持較高的渦輪層結晶度。獲得高面積電容,優於大多數碳材料,這歸因於外在擬電容,高結晶度和裸露石墨烯邊緣的豐度的協同效應。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在不摻雜元素的情況下通過控制石墨烯基材料的電學性質來增強其本徵反應活性。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對於因邊緣、缺陷和自由基等引起的石墨烯基材料的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及其在能源催化、生物醫學等應用領域的研究進展。
  • 一鍋法合成氧還原反應的鈷基類石墨烯結構摻雜碳材料
    本文要點:一鍋法製備Co,N和F摻雜的石墨烯狀結構催化劑的方法成果簡介 氧還原反應(過渡金屬和雜原子共摻雜碳材料在ORR催化中具有巨大潛力。但是,一步法合成高活性和穩定性的過渡金屬和雜原子共摻雜電催化劑仍然是一個挑戰。本文,用一步法由三聚氰胺,聚四氟乙烯和乙酸鈷製備氮,氟和鈷共摻雜的碳催化劑MPCo-950-5。MPCo-950-5具有石墨烯結構,比表面積為642 m 2 g -1。與商用Pt / C相比,MPCo-950-5的ORR半波電勢移了35 mV。
  • 基於摻雜氧化鋅固溶體的普適合成策略製備石墨烯基單原子催化劑
    高兼容性的摻雜氧化鋅固溶體作為目標金屬雜原子的分散劑,能與接觸的氣態有機配體發生配位反應形成摻雜金屬有機框架薄殼,其成分決定了M-N-Grs中金屬原子的種類和含量。所製備的M-N-Grs可以達到超過原子比1.2%(質量比5.85%)的金屬含量,並展現出優於商業化Pt/C催化劑的氧還原活性和非常高的極限擴散電流(6.82 mA cm-2)。
  • 鎳原子簇及氮共摻雜石墨烯策略,助力高性能鋰硫電池|
    2020年6月26日,浙江大學凌敏研究員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在氮摻雜三維石墨烯骨架中嵌入鎳原子簇的策略這就導致活性位點被具有較強相互作用的不溶性多硫化物逐漸佔據,最終催化活性不斷下降。 研究進展浙江大學凌敏研究員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通過熔融鹽法一步煅燒成功在氮摻雜三維石墨烯骨架中嵌入鎳原子簇(圖1)。
  • 合肥研究院等研製出硫摻雜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態超級電容器
    針對上述問題,王奇和韓敏課題組開展了合作研究,利用可控熱轉換油胺包裹的SnS2-SnS混相納米盤前驅物的策略,巧妙地將有機分子的碳化、摻雜、相轉換和自組裝等重要的物理化學過程集成於一體,首次成功實現了硫摻雜石墨烯(S-G)和SnS雜化納米片的原位合成與組裝,得到了新穎的3D多孔SnS/S-G 雜化納米建築(HNAs,如圖1所示)。
  • 工程化的Fe–N摻雜石墨烯可模擬細胞中NADPH氧化酶的生物學功能
    工程化的Fe–N摻雜石墨烯可模擬細胞中NADPH氧化酶的生物學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5:44:27 蘇州大學Ruibin L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工程化的Fe–N
  • 氮/氧共摻雜石墨烯狀碳納米籠作為鋰離子/鉀離子電池的陽極
    本文要點:生物質衍生的糖合成氮/氧共摻雜的石墨烯樣碳納米籠作為鋰和鉀離子電池陽極成果簡介 《Carbon》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renewable synthesis of nitrogen/oxygen co-doped graphene-like carbon nanocages as general lithium-ion and potassium-ion batteries anode」論文,研究以生物質胞苷為原料,在水溶性氯化鈉納米晶上一步合成了氮氧共摻雜的類石墨烯碳納米籠
  • 氮摻雜石墨烯開發了新的低缺陷方法,從而產生可調諧的帶結構!
    研究表明,HyTII方法提供了高度的控制,包括摻雜濃度,並首次通過在雙層石墨烯疊層中摻雜單個單層石墨烯來展示植入的深度控制。這進一步證明了所得到的膜具有高質量的電子傳輸性質,其可以僅通過帶結構的變化而不是使用其他方法摻雜或功能化的石墨烯膜的缺陷主導行為來描述。
  • 電化學冶金與電池電化學分會場---「中國有色金屬2018青年科技論壇」
    電化學冶金與電池電化學分會場(8月22日下午和23日全天)電化學冶金與電池電化學分會場報告……(召集人:焦樹強、鍾勝奎、賴延清、張培新、羅紹華、蔣  凱、肖  巍、鍾  澄、楊海濤、黃  惠、蔣良興、王  偉)(1) 王明湧 北京科技大學 研究員
  • 【頂刊】Nature子刊:高性能石墨烯負極來了,石墨烯應用之路再進一步!
    理論容量為744 mAh/g的石墨烯,具有10000cm2V-1s的超快電子遷移率和超高的Li+擴散率(10-7-10-6cm2s-1),作為高能LIBs負極材料具有巨大的前景。遺憾的是,不同方法製備出的石墨烯性能差異較大,這種優異的性能往往只能在高品質的石墨烯中實現,石墨烯的缺陷以及石墨烯片的不可逆堆積會降低其導電性、電化學穩定性和結構穩定性,同時還會影響電池電壓分布和能量密度。
  • SCMs|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用於電化學還原CO2製備CO/H2
    通過電化學還原的方法將CO2轉化為合成氣,不僅能夠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同時還能緩解能源危機。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廉價高效的電催化劑來實現可控比例CO/H2的合成。近日,天津大學張兵教授和史豔梅博士等人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發表研究論文,發展了一種簡易的等離子體處理策略,利用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N-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CNTA)作為電催化劑,通過電化學CO2-H2O還原製備CO/H2比例可控的合成氣。
  •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Huiying Yang研究團隊--石墨烯封裝鈷-摻雜硫化鐵空心多面體用於高可逆鈉儲存
    鈉離子電池(SIBs)憑其低成本和固有的安全性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
  • 都知道石墨烯電池充電快持續用電時間長,但石墨烯電池的原理是什麼...
    例如摻雜的N、B原子可使石墨烯的結構發生形變(圖1),在50 mA/g倍率下充放電,容量為1540 mAh/g,且摻雜N、B 後的石墨烯材料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快速充放電,在快速充放電倍率為25A/g下,電池充滿時間為30s[2]。
  • 通過受控的電化學蝕刻,方便且超淨的玻璃上石墨烯納米孔
    1成果簡介 為了應對石墨烯納米結構製造的挑戰,人們已經探索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原位液相原子力顯微鏡(AFM)研究和電化學測量表明,石墨烯納米孔的成核和生長都源於對缺陷位置碳原子的電化學攻擊,從而確保了石墨烯納米孔的形成。
  • 蘇大:原位生長垂直石墨烯製備Janus隔膜用於水系鋅金屬負極儲能
    本文要點:通過在商用玻璃纖維隔膜一側直接生長垂直石墨烯(VG),在整個化學氣相沉積過程中開發了一種Janus隔膜。成果簡介 鋅金屬陽極已經獲得了很多科學和技術興趣。然而,限制其大規模使用的主要瓶頸在於電化學穩定性差和循環壽命不足。
  • 全固態柔性鋁空氣電池的磷摻雜碳點/石墨烯氣凝膠上的氧還原反應
    但是,金屬空氣電池中所需的ORR性能通常受到適度的電催化活性和缺乏實現良好分散性的方法的限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種生物質衍生方法可實現碳點的原位磷摻雜(P摻雜)並同時裝飾在石墨烯基體上。獲得P摻雜碳點/石墨烯(P-CD / G)納米複合材料,可以達到碳納米材料的超高P摻雜水平。
  • 關於石墨烯應用於鋰硫電池的研究進展詳解
    石墨烯是碳原子以sp2雜化形成的蜂窩狀鍵合結構的單原子層厚度的二維晶體材料,自2004年被發現以來 ,因優異的理化性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石墨烯在室溫下具有高電子遷移率 ,能提高電子與離子的傳輸能力,提高電池電化學性能。
  • 清華大學:通過受控的電化學蝕刻方便且超淨的玻璃上石墨烯納米孔
    原位液相原子力顯微鏡(AFM)研究和電化學測量表明,石墨烯納米孔的成核和生長都源於對缺陷位置碳原子的電化學攻擊,從而確保了石墨烯納米孔的形成。令人驚訝的是,與常規TEM相比石墨烯 SiN支撐膜上的納米孔,GOG納米孔的特徵是寬帶噪聲降低了一個數量級,這歸因於 石墨烯機械穩定的玻璃晶片上的納米孔,寄生電容可忽略不計(〜1 pF)。對雙鏈DNA易位的進一步實驗表明電流噪聲大大降低,並且還證實了單個納米孔的激活。因此,異常低的噪聲和易於製造將有助於理解這種原子上薄的納米孔傳感器的基本特性和應用。
  • 清華大學:通過受控的電化學蝕刻方便且超淨的玻璃上石墨烯納米孔
    Schneider等研究人員合作在《ACS Sens》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and Ultraclean Graphene-on-Glass Nanopores by Controlled Electrochemical Etching」的論文,研究通過在低電容上使用電脈衝石墨烯玻璃(GOG)膜,以極低的電噪聲在商用玻璃基板上製備出乾淨的石墨烯納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