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瓦多被稱為「火山之地」,是中美洲最小,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也是中美洲唯一不靠大西洋的國家,西北鄰瓜地馬拉,東北與宏都拉斯交界。但其在精品咖啡種植區的聲譽已經超過了生命,特別是自21世紀初以來。
雖然咖啡種植和種植主要是為了國內消費而開始於1700年代中期,但在接下來的100年裡,它成為一種穩定而重要的作物,尤其是在19世紀後期國家重要性日益增加,當時該國的靛藍出口受到了合成染料的開發和廣泛的適銷性。
到20世紀70年代末,咖啡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0%,但社會經濟和政治動蕩使該國陷入內戰十多年,而在20世紀80年代,各種土地再分配項目和土地改革使咖啡業脫節,導致市場下滑。
由於缺乏繼續耕種的資源,生產者放棄了他們的咖啡農場,許多人在20世紀90年代達成和平協議之前已經過度生長和未收割多年。
提到薩爾瓦多咖啡,就不能不和大家聊聊這位精品咖啡產業的傳奇人物Aida Batlle。Aida是薩爾瓦多人,家族事業是經營了好幾代的咖啡莊園,在她小時候因薩爾瓦多內戰的因素,她和家人移居至美國邁阿密生活,直到2002年才回到薩爾瓦多。為了協助她的父親,她從一個完全新手開始參與家族經營的吉力馬札羅莊園(Finca Kilimajaro)內各項事務,隔年2003年,吉力馬札羅莊園獲得了薩爾瓦多首屆COE第一名。
冠軍頭銜不只榮耀了她的莊園、聖安娜(Santa Ana)產區,甚至更帶動了整個薩爾瓦多精品咖啡的前進浪潮。從這個至關重要的一年起,Aida更加嚴謹地經營農場事務,並建立了自有處理廠以生產出最高品質的微批次,除了傳統的處理方式,她創新融入於她的實驗批次當中。由於Aida的莊園太過熱門,產量總是供不應求,為了滿足更多的客戶需求,她從2009年開始和當地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J. Hill Y CIA處理廠合作,推出了阿依達精選批次Aida Batlle Selection (ABS),在當地挑選生產高品質咖啡的莊園,協助與指導他們從種植、採摘、到後制處理等程序,並親自監督、檢視生產品質是否合乎標準,杯測後風味能達到她要求的批次才能以ABS的名義作出口。
波旁(法語:Bourbon),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分支之一。因最初種植于波旁島,所以命名為波旁。波旁生豆較為短小、圓潤,果肉和種子的密度很高。大部分波旁咖啡果實為紅色,其餘為兩種天然變種,分別是橙波旁和黃波旁。橙波旁甜味更濃,而黃波旁酸度更高。
日曬處理方式
在咖啡採收期,西達摩產區的咖農只採摘成熟的紅果實,一粒一粒地放到籃子裡。採摘後的咖啡果實大小均勻、成熟度相近、不含其它雜質。
在處理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人工篩選瑕疵咖啡豆以及不成熟或過熟的咖啡果實。
然後把咖啡紅果平鋪在架高的木框架或整片棚架來做日曬,這樣可以避掉豆子放在地上沾染雜味的風險。在曝曬過程中,會不斷翻動以保證曬得均勻讓咖啡豆能均勻地曝曬失水;每隔三到五天,咖農會把瑕疵發黴的豆子以人工篩選剔除。等果皮曬乾變硬後,然後用去殼機除去幹硬的果皮。在取得咖啡生豆之後,為了追求完美的口感,咖農還會再做最後一次篩選。
如何把薩爾瓦多咖啡【薩爾瓦多日曬波旁】衝好?
前街咖啡手衝參考: 稱量15g的【薩爾瓦多日曬波旁】咖啡粉,倒入研磨機中度研磨,研磨完的顆粒比砂糖稍粗,我們用BG磨豆機刻度5R(標準篩通過率60%),水溫89度,V60濾杯萃取。
前街衝煮手法:手衝壺中的熱水以濾杯中間為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在衝泡時開始計時,15秒將咖啡衝泡至30g,然後停止注水,當時間至1分鐘時,第二次注水。第二次注水時與前面一樣,以濾杯中間為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水流不要衝到咖啡粉與濾紙相連的地方,以免產生通道效應,咖啡粉衝到最外圈留出一圈即可,然後再一圈一圈往中間衝泡,2分20秒,要將咖啡衝至220g,衝泡咖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