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恐怖故事:嫦娥竟是蛤蟆精?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齊碩 物種日曆

應是蟾宮別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清光不向此中見,白髮爭教何處生。

閒地佔將真可惜,幽窗分得始為明。殷勤好長來年桂,莫遣平人道不平。

——唐·許晝《中秋月》

密恐預警的分割線

以蟾代月是古文中常見的借代手法,如蟾月、蟾宮、蟾闕、蟾光等。不過說起來,民間但凡與蟾蜍扯上關係的俗語大多不是什麼好詞,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癩蛤蟆趴腳面——不咬人,膈應人」、「癩蛤蟆墊床腳——死撐活挨」等。

既然如此不受待見,無暇的美月又是如何與這癩疙瘩扯上關係的呢?在回顧相關歷史前,我們先來認識下中華蟾蜍。

表情嚴肅的中華蟾蜍。圖片:姚忠禕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中華蟾蜍是中國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蟾蜍,除新疆、海南、臺灣、香港、澳門以外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見於俄羅斯和朝鮮半島。

它曾是歐洲的大蟾蜍(Bufo bufo)種下一個亞種,以「中華大蟾蜍」(B. b. gargarizans)之名出現在早期文獻中,後來因分類地位重新提升為種級,對應的中文名也做出了相應調整——不過中間少了個「大」字,有些叫順嘴的朋友反而不太習慣。

二月齡的大蟾蜍。圖片:André Karwath / wikimedia

中華蟾蜍地理分布跨度較大,隨著地勢由東向西逐漸走高,不同海拔梯度的不同居群在體型、體色上會出現明顯差異。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個體普遍較大,通常體長十釐米以上,體色多呈土黃色,腹面散有不規則的黑斑。

中華蟾蜍常見體色,攝於遼寧。圖片:DrewHeath / wikimedia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居群過去曾是一個獨立種,定名為西藏蟾蜍(B. tibetanus),它們長得又小又黑,背上還有一條明顯的淺色縱紋。但經序列比對,人們發現西藏蟾蜍並不是一個有效種,而是適應了高原生活的特殊表型,如今被作為中華蟾蜍的次定同物異名(同物異名好理解,發表時間較早的為首定同物異名,較晚的就是次定了)。

水中的西藏蟾蜍。圖片:史靜聳

有毒的代價是什麼?

民間將蟾蜍列為「五毒」之一,其毒液來源於耳後長橢圓形的耳後腺和散布周身的漿液腺,正是這些毒腺的存在,才讓蟾蜍看起來疙疙瘩瘩的。雖然在顏值上吃了虧,但在蟾蜍的世界好臉蛋不能當飯吃不是?

耳後腺是蟾蜍身上最大的毒腺,當遭遇敵害時,乳白色的毒液會由皮下滲出。

毒液經收集烘乾的製品被稱為「蟾酥」,其有效成分是一類複雜的甾(zāi)族化合物,統稱為蟾蜍二烯內酯,經分離純化後在臨床上主要作為強心劑使用。雖然是一種常見藥,但蟾蜍的毒性絕不可小覷,每年都有誤食蟾蜍中毒送醫甚至死亡的案例,所以在自然界並沒有什麼動物願意招惹這傢伙。

一看就不是好惹的。圖片:齊碩

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不過自然界有「一物降一物」的法則,蟾蜍不能自恃有毒液而高枕無憂。例如俗稱為「野雞脖子」的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它們多棲息於溼地沼澤,喜歡的食物正是蟾蜍及其他無尾兩棲類。

虎斑頸槽蛇。圖片:齊碩

大家或許知道,蛇類可以憑藉精巧的關節結構吞下比自己頭更粗的獵物,但蟾蜍也會在危急時刻施展「蛤蟆功」,猛然吸氣將自己鼓成皮球,讓捕食者無從下口。不過在面對虎斑頸槽蛇這樣的吃蛙專業戶時,這招也會顯得黔驢技窮。

「生氣了,哄不好那種。」圖片:Hyunjung Kim / wikimedia

虎斑頸槽蛇生有兩排細密的上頜齒,其中有兩枚扁平且鋒利的大牙,專門用於戳破蟾蜍及蛙的肺臟。被頂了肺的蟾蜍就會像洩了氣的皮球那樣軟塌下來。

誒?等等,剛剛不是說蟾蜍能用毒液禦敵嗎?怎麼到了虎斑頸槽蛇這裡毒液就成了擺設?不好意思,還真成了擺設,虎斑頸槽蛇與蟾蜍存在漫長的協同演化史,前者早已免疫了蟾蜍的毒液。

對毒液免疫就能夠無法無天、肆意妄為了嗎?對不起,免疫毒液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更過分的是,頸槽蛇屬的蛇類還會將蟾蜍的毒液吸收儲存於頸腺之內,為己禦敵所用。

虎斑頸槽蛇的頸腺也能分泌毒液。圖片:齊碩

嫦娥或許是蛤蟆精?

看完兩毒相鬥,我們回到中秋與蟾蜍的故事。

中秋節源起中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最初由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至於「中秋」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不過,直到北宋才正式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說到中秋,就不得不提北宋文學家蘇軾和他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圖片:趙孟頫 / 蘇軾像(局部)

蟾蜍與月的淵源比中秋的起源更加久遠,且與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有關。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著的天文學名篇《靈憲》就對嫦娥奔月有如下記載:

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其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故事大體與現今流傳版本無異,只是最後提了一句嫦娥奔月後化身為蟾蜍。什麼?那冷豔動人的嫦娥仙子竟然是個蛤蟆精?相信第一次聽到這個冷知識的朋友一定三觀崩塌。

與愛人分別的后羿並不在乎這些細節。圖片:Werner, E.T.C. / Myths & Legends of China(1922)

對於古人為何會把蟾蜍和月亮聯繫起來,《靈憲》中也有提及:「月者,陰精,積而成獸,像蛤兔焉。」成書於同一時期的《詩推度災》解釋更加明確:「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萌。」由此可見,以蟾代月應當是古人對陰晴圓缺的月影加以豐富想像得來的。

或因顏值,或因毒液,蟾蜍始終不受普羅大眾所待見。但如果摒棄偏見,想想它竟是嫦娥的「化身」,仔細端詳還是有幾分可愛的呢。

比較少見的中華蟾蜍紅色變異個體。圖片:姚忠禕

最後,不要忘了與身邊的甚至是遠方的人分享這月色,以及生活中和自然界更多的美好呀。

中秋節快樂。

原標題:《中秋恐怖故事:嫦娥竟是蛤蟆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星太奇「鞭炮障眼法」團滅蛤蟆精?古輝千年蛇妖竟是「戰五渣」!
    星太奇「鞭炮障眼法」團滅蛤蟆精?古輝千年蛇妖竟是「戰五渣」! 下節看點:古輝發現星太奇等人已經來到大門,甚至找到了貼在大門上的密碼,卻不料古老師這裡又出現了意外,原本團隊中有一隻「巨人蛤蟆
  • 你知道嗎,嫦娥和玉兔的原型居然是蟾蜍!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這首詩說的就是中國特有的節日,八月十五「中秋節」。#文話中秋#在中國,一年之中有很多重要節日,除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最受歡迎的當屬中秋節。每年秋季八月十五,月亮最圓,也最富有詩情畫意。
  • 馬伯庸中秋話嫦娥:嫦娥最早原型或與常羲有關
    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有興趣,所以每次到中秋節,我都會想起嫦娥。在中國神話裡,嫦娥奔月是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嫦娥本名叫桓娥或姮娥,避漢文帝劉桓的諱而改為嫦。這個嫦字什麼意思呢?右邊的常,上面是尚,下面是巾,尚的本意是攤開,巾指布,兩意合在一起,即是日常穿著,後又引申出持續之意。常字加女,即是不死之女。
  • 漫話中秋 | 那些與月亮有關的傳說與典故
    明月當空,又是一年中秋時。在這個團圓美好的節日中,月亮是絕對的「主角」,民俗中無論拜月、賞月還是吃月餅都離不開「它」的身影。古人為月亮創造出了許多浪漫的奇想,如嫦娥奔月化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這些神話故事流傳至今,深入人心。
  • 中秋特刊 嫦娥與吳剛到底……?
    月宮嫦娥吳剛玉兔八月十五的傳說缺一不可女神與大粗人與小萌寵這樣的組合能引起我們多少遐想
  • 中秋:人好月嬋娟|我們的節日
    相傳,后羿射日後,從王母娘娘處得到一包成仙藥,交給妻子嫦娥保管。不料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見,趁后羿外出狩獵,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藥奔月。后羿歸來後,只能仰望夜空,對著月中身影呼喚愛妻,並擺上香案、放上果品,遙祭嫦娥。就這樣,中秋節這天祭拜月亮的習俗世代相傳。 吳剛伐桂
  • 中秋神話裡的月桂、廣寒宮、不死藥、嫦娥,與古人永生觀念有關?
    明月幾時有 月崇拜與中秋神話 無論是賞月、吃月餅還是嫦娥奔月,與中秋節有關的文化習俗幾乎都與月亮有關,這與先民們的月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魯迅還寫過一個新版本?
    說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每逢中秋佳節,人們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賞月的時候,難免不會再次提起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關於《嫦娥奔月》,其實版本甚多,大家最熟知的便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話版本,而《山海經》與大文學家魯迅又有著不解之緣。
  • 趣味中秋
    1.傳說中的嫦娥,是誰的妻子?( ) A.黃帝 B.后羿 C.大禹 2.元宵節和端午節與下面哪個節日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 ) A.春節 B.重陽節 C.中秋節 D.聖誕節 3.中秋節的時候,月亮的形狀是( ) A.月牙兒 B.半圓形 C.圓形 4.傳說中的嫦娥是吃了誰送的靈藥才飛進廣寒宮的?
  • 月餅與嫦娥奔月:后羿嫦娥原不是夫妻,嫦娥奔月後變蟾蜍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出自唐朝大詩人李商隱詩中的這一名句早已家喻戶曉。關於嫦娥與后羿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純情的少男少女。然而,你是否想過這個傳說故事是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一開始的版本又是什麼樣的?嫦娥奔月和月餅又是如何扯上關係的?
  • 蛤蟆如何變成金蟾?金蟾為什麼只有三條腿?
    古人們最初是分不清青蛙與蟾蜍的,因為有的青蛙長的像蛤蟆,而有的蛤蟆長的像青蛙。見它們腹鼓能生,因豔羨而納頭,就是蛙蟾崇拜。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距今7600年,加樹輪校正超過8000年,上面有迄今發現最早的蟾蜍浮雕。蟾蜍腹部飽滿,疣粒密布,四肢張開,似隨時會一躍而起。
  • 國學家張昌餘趣談桂花與中秋:中秋詩詞中桂月不分家
    中國的桂花,中秋的明月,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出現了諸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月中的宮殿,宮中的仙境,已成為歷代膾炙人口的美談。對於中秋與桂的文化故事,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到了著名辭賦家、國學家張昌餘教授。
  • 月亮住著嫦娥玉兔故事 盤點廣寒宮傳說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已經進入倒計時,大家正趁著假期生活回家團圓或者出門放鬆。有關於中秋節月亮上住著嫦娥和玉兔的故事傳遍大街小巷,其中有關他們的傳說還有很多。   傳說一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 都住在月亮上,為啥吳剛和嫦娥沒發生點什麼?
    中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時的人們崇拜天象,會在秋收季節的月圓之夜,進行盛大的「祭月」活動,之後漸漸演化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而與其他傳統節日相同,關於中秋節,也有著許多神話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兩個故事。
  • 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佳節,闔家團圓,沒到中秋佳節時期,每個人第一個想法除了家人團員以外肯定會想到吃月餅,月餅已經成為了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美食。現在的月餅口味也繁多,你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呢?說來話長,中秋節在古代有多種稱呼,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等都是以前人們對於中秋節的稱呼,因為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過半,而故名「中秋」。中秋佳節的來歷有很多版本:第一肯定是很多人會想到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 高清:海象變身美女嫦娥 極地動物賣萌鬧中秋
    青島新聞網9月18日訊 為助興中秋佳節,青島海昌極地海洋世界歡樂劇場最新編排的海洋動物幽默情景劇「嫦娥相親記」在中秋小長假期間爆笑上演。待字閨中多年的極地動物明星海象阿土小姐搖身變成美女「嫦娥」,現場比「舞」招親。    為贏得美人芳心,兩位男嘉賓——氣質型男南美海獅「后羿」先生,陽光帥哥加州海獅「吳剛」先生,對「嫦娥」小姐展開才藝攻勢,上演了一場千年絕戀古裝大片,為節日增加了許多歡樂氣氛。演出中女主角海象「嫦娥」還在現場招募親友團以「舞」會友。
  • 這個中秋帶你去看「玉兔」在月球上發生的故事
    行走284.6米、全天候被保護……這個中秋帶你去看「玉兔」在月球上發生的故事  在月球背面行走不容易  自古以來,中秋節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傳說。而現在,我國在月球上有了真正的「嫦娥」和「玉兔」。它們開創了許多個「世界首次」,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加美好的中秋記憶。
  • 藏在古籍裡的真相:嫦娥是誰?
    不過有趣的事情來了: 《淮南子》只說了嫦娥奔月,高誘則明確嫦娥奔月之後變成了月精,月精可以視為月神、月靈,但其形態不明;而到了徐堅手中,嫦娥的形態也已經確定,那就是蟾蜍。什麼?美麗的嫦娥居然變成了蟾蜍?徐堅這一說從何而來?  其實,嫦娥化身蟾蜍之說古已有之。東漢張衡 《靈憲》中有如下記載: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 非人哉:小玉初到月球餵養蝌蚪,本以為是青蛙,結果長成了蛤蟆
    這裡是ACGN收穫站,我是人稱ACGN朋克、美圖壁紙舔狗、新鮮資訊挖掘機、閱讀理解課代表,祖安詞彙大發明家、寵粉狂魔的小颯,本期我們繼續來聊一聊《非人哉》的故事在《非人哉》漫畫中,小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女性角色,她陪伴嫦娥在月球上生活了數千年,但小玉初到月球時是十分孤獨的,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沒有什麼好玩的,多虧在月球上也有許多樂趣,小玉在月球上玩起了養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