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失調症候群的認識與管理

2020-11-23 醫脈通

帕金森病患者在長期多巴胺替代治療(DRT)基礎上,發生的一種強迫性地使用藥物稱作多巴胺失調症候群(DDS),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目前關於DDS的發病率報導不多,不僅是因為患者及醫生對此症候群的認識有限,更在於患者對他們症狀的隱瞞。國外報導一般在帕金森病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4%。


該病首次由Giovannoni等在2000年描述為「享樂主義體內平衡失調症候群」,是一種與藥物濫用或成癮有關的神經精神障礙疾病。PD患者為了擺脫「關期」情緒低落及焦躁、苦惱狀態,不適當地過多服用多巴胺類藥物,從而對其產生渴望、成癮及依賴。主要表現為患者會自行增加多巴胺能藥物的使用或向他們的醫生索要大劑量的該類藥物,或是沒有得到醫生的同意而自行增加藥物劑量,從而導致心理障礙,類似於長期濫用精神興奮劑導致的精神、行為障礙,最終影響社會職業功能。


DDS相關行為障礙


➤藥物成癮行為:指PD患者對多巴胺類藥物的強迫性服用。


➤刻板行為(punding):一種重複、無目的、無意義的行為,如著迷於重複地操縱一件機械設備,反覆修理與卸載電視機或收音機部件,漫無目的地開車與走路,反覆清潔打掃與整理東西等。


➤衝動控制障礙(ICD):以不能抵禦誘惑及衝動為特徵的一系列精神行為障礙,儘管這些行為可能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與PD患者服用過量多巴胺類藥物有關的ICD主要有:病理性賭博、強迫性飲食、強迫性購物及強迫性性行為等。然而ICD若不伴有強迫性的多巴胺類藥物使用則不能診斷為DDS。


診斷標準


Giovannoni等在2000年制定的DDS診斷標準為:

 

(1)對左旋多巴治療效果較好的PD患者;

(2)需要過量的左旋多巴劑量;

(3)病理性藥物使用:儘管「開」期伴隨異動症,仍需增加DRT藥物劑量;不願意減少藥物劑量;沒有出現痛苦的肌張力障礙;

(4)社會職業功能損害:打鬥、暴力行為、失去朋友、丟失工作、與家人關係變差;

(5)與DRT相關的躁狂、雙相情感障礙等;

(6)相關行為障礙持續至少6個月。


治療與管理


DDS患者的管理對臨床醫生是一個挑戰。首先,患者難以意識到自己的異常行為表現及其與藥物治療的關係;另外,對於醫生如何長期調整藥物的治療過程,使患者沒有牴觸並能配合治療,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且目前沒有針對此方面的特效藥物。臨床中如遇到DDS患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治療。


1.識別異常行為表現以及提供社會心理支持


社會心理治療包括應急管理、預防復發、家庭支持管理及一般行為治療(CBT),這些治療方法已經證明對藥物濫用者有一定的幫助。對於有嚴重DDS的患者,一方面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的專家合作對患者控制症狀很有益處;另一方面應說服患者家庭成員去監督患者,通過外界壓力限制患者接觸財物、網絡等,避免病理性賭博以及網絡成癮等相關行為障礙的發生。


2.藥物治療


調整治療藥物首先應停止或減少多巴胺能藥物的使用,特別是左旋多巴製劑如息寧、美多芭等。對於DDS的藥物治療仍主張「最小藥物劑量,最佳滿意效果」原則,即達到藥物治療既能控制PD症狀又能避免異常行為的出現。應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阿樸嗎啡以及短效多巴胺類藥物。


對於DDS患者撤藥引起的抑鬱及焦慮症狀,可能需要抗抑鬱治療,但目前尚沒有針對DDS患者抑鬱症狀的有效藥物;另外對於DDS伴隨的輕度躁狂以及精神症狀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金剛烷胺一般被用來治療異動症,但最近的研究發現金剛烷胺可以逆轉PD患者的刻板行為,此作用仍需要進一步驗證。


3.手術治療


除了以上探討的藥物治療外,下丘腦底核刺激術(STN-DBS)或者內側蒼白球刺激術對多巴胺失調症候群的治療仍有爭議。這兩種手術方式不僅都能顯著改善「關期」患者的運動症狀,而且可以顯著減少所需多巴胺類藥物的每日劑量。DBS可能的手術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其可能與術後患者對DRT藥物的需求量減少有關。對於發病年齡較早、有嚴重的運動波動症狀伴有DDS患者適合手術治療。


DDS是一種較少見的醫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認識與診斷,但DDS導致的相關行為障礙會引起破壞性的社會不良後果,因而需要引起重視,提高識別率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療策略。


參考文獻:

1.閆磊, 劉衛國. 多巴胺失調症候群[J].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16, 23(6):465-467.

2.桂小紅, 羅巍. 多巴胺失調症候群[J].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1, 44(2):135-137.

3.李鳳群, 彭國光. 帕金森病多巴胺失調症候群流行病學[J]. 醫藥前沿, 2012(33):106-10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多系統萎縮發病原因不明,會引起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
    臨床表現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錐體束症候群等。因為系統在發病時的累積次序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01多系統萎縮可以分為幾類?發病原因,病理機制是什麼?臨床上主要分為幾類?1、多系統萎縮可以分為幾類?臨床上主要分為幾類?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張學娜 金世祿腸易激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或大便性狀改變為特徵,症狀持續或間歇發作,經相關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證據的症候群。 它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西方人群發病率約15%~20%,我國約5%~10%[1] 。
  • 多巴胺能藥物治療不寧腿症候群,你應該了解這些
    不寧腿症候群(RLS)是一種最常見的睡眠相關運動障礙,通常表現為想活動小腿和大腿的衝動,同時伴有不舒服的感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通過腿部活動會有所緩解,往往影響夜間休息和睡眠。本文基於現有證據,對用於治療RLS的多巴胺能藥物的應用進行了總結。
  • 抽動穢語症候群新藥!Emalex首創多巴胺D1受體拮抗劑ecopipam獲美國...
    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ecopipam治療Tourette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TS,又名:抽動穢語症候群)的快速通道資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FTD)。
  • 中老年人的噩夢——帕金森症候群,幹細胞有望終結!
    帕金森病即為帕金森症候群,它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常常發病於中老年人群,它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中老年的第三大殺手,會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 帕金森症候群是由於患者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病變、壞死等情況,使多巴胺分泌減少而導致的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症狀為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帕金森症候群的發病率正在急劇攀升,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流行病學統計,我國的帕金森症候群患者約為300萬人,並且預計每年將有10萬人的新增患者。
  • 帕金森疊加症候群科普
    很多疾病都可以見到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比如帕金森病、運動神經元病、進行性核上性麻痺、基底神經節變性等,都可以有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但是,帕金森病是個神經系統的變性病,主要是由於黑質紋狀體多巴胺通路的變性,導致體內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帕金森症候群的表現,是以運動遲緩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姿勢步態異常,比如小步態、慌張步態,嚴重的病人會有凍結步態,就是走著突然不能走了。
  •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帕金森症候群是指排除帕金森病之外,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臨床症狀和體徵,類似於帕金森病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可以分為繼發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疊加症候群和遺傳變性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23 歲前,我聞不到味道,也沒有「欲望」:認識卡爾曼症候群
    後來他終於鼓起勇氣就醫,醫生仔細問診後的診斷結果為,小王患了一種叫「卡爾曼症候群」的先天性疾病。卡爾曼症候群:沒有性慾的病卡爾曼是最常見的一種性發育異常疾病,也稱為「男性特發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減退症(IHH)」,由主管全身內分泌激素分泌的「司令部」—下丘腦出現先天性的異常改變,不能正確發布讓睪丸發育分泌雄激素的命令,導致患者青春期出現延遲,性幼稚甚至不孕不育。
  • 新型探針也為多巴胺受體的相關藥物篩選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一文搞定PD與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的鑑別診斷
    MSA表現為進行性自主神經障礙,伴明顯小腦性共濟失調(MSA-C)或帕金森症候群(MSA-P)。PSP最常見的表現為核上性凝視麻痺和早期姿勢不穩,稱為理查森症候群(PSP-RS),但也有其他不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PSP伴帕金森症候群(PSP-P)。CB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頂葉皮質功能障礙和錐體外系症狀,稱為皮質基底節症候群(CBS)。
  • 升級版探針可以多色「合作」 體外實時探測多巴胺不是夢
    、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藥--第一節 擬多巴胺類藥
    上述理論不僅能說明以往使用膽鹼受體阻斷藥治療的理由,而且也提示補充腦內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病的新途徑。   老年性血管硬化、腦炎後遺症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等均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症狀,稱為帕金森症候群,其藥物治療與帕金森病相似。   抗帕金森病藥分為擬多巴胺藥和膽鹼受體阻斷藥兩類。
  • 討論:如何利用多巴胺的功能來刺激學生求知慾?
    首先聲明,我不是一個醫生,對多巴胺沒有什麼深入的研究,只是最近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出現一種憤悱狀態,對學習如饑似渴,就像今天的衡水中學一樣,是什麼在驅動衡水中學的學生如此勤奮呢?管理方式一方面,思想教育一方面,那觸動行為的內因又是什麼呢?
  • 導致男性內分泌失調原因
    因此,為了避免內分泌失調帶來的傷害,日常生活中,男士們一定要注重相關的調理,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男性內分泌失調的症狀表現及調理方法。男性內分泌失調的症狀1、臉上長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許多男孩子臉上長痘,其實就是內分泌失調造成的,只是它屬於內分泌失調的輕微表現,而且是可以通過自身調整過來的。
  • 缺乏動機症候群病因有新解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主要負責亢奮和歡愉信息的傳遞,因而被認為是大腦的「獎賞中心」,人們對一些事物「上癮」也主要源於它的作用。過去科學家認為,多巴胺水平與精神病有著直接聯繫,精神病患者腦內多巴胺水平通常較高,而一些癮君子在吸食大麻時會出現類似精神病的症狀,科學家據此推斷,長期吸食大麻的人,其大腦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 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症候群,傻傻分不清?
    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症候群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很多人常常把他們用水果和蘋果來打比方,帕金森症候群是水果,而帕金森病就是蘋果,也就是說帕金森病就是帕金森症候群中的一種。帕金森症候群包括繼發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疊加症候群和遺傳變性型帕金森症候群。
  • 吸食大麻使多巴胺分泌不升反降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主要負責亢奮和歡愉信息的傳遞,因而被認為是大腦的「獎賞中心」,人們對一些事物「上癮」也主要源於它的作用。過去科學家認為,多巴胺水平與精神病有著直接聯繫,精神病患者腦內多巴胺水平通常較高,而一些癮君子在吸食大麻時會出現類似精神病的症狀,科學家據此推斷,長期吸食大麻的人,其大腦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 多巴胺低會引起什麼問題?如何科學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還在成癮方面扮演一定角色,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能夠讓人處於一種即時的滿足狀態,它的快樂是比較易得的,無論是玩遊戲、刷短視頻,還是酒精等都會讓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當多巴胺分泌之後會快速下降,人就會陷入空虛和焦慮的情緒中,想要緩解這種情緒,就會不斷重複之前的行為,不斷重複會導致大腦閾值提高,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分泌讓人愉悅的多巴胺,也就讓人產生依耐性。
  • 5-羥色胺症候群——神經科醫生不可不知的用藥陷阱
    單胺氧化酶B(MAO-B)抑制劑則是常見的帕金森病治療藥物之一,MAO催化體內單胺類物質(包括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代謝。MAO分為A、B兩種亞型,其中負責紋狀體多巴胺代謝的主要是MAO-B。司來吉蘭、雷沙吉蘭這類藥物在小劑量時有較好的選擇性,主要抑制MAO-B,減少紋狀體多巴胺的降解,起到治療PD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