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星期一,目前全校都進入了期末備考階段,所有的考試科目都進入了複習,學生每天都在面對大量的習題、試卷、背誦等,確實發現很多學生的學習動力嚴重不足,老師、家長非常著急,孩子們卻無所謂,什麼原因,怎麼辦?今天我們共同探討這個問題,希望你能靜下心來仔細讀完以後,留言討論。
一.典型案例
學生xx在語文複習測試時,在課堂上睡著了,被老師抓住,要求他寫檢查。下面是他寫的檢討:
小學剛開始時我對學習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學著學著覺得沒有意思了,所以我開始對學習不感興趣。心想我以前掉下那麼多,基礎沒打好怎麼學?一段時間後我又想,我不學習幹什麼呢?我又能幹什麼?於是又接著學。初一學習各門功課開始還算認真,可不久就被好玩的本性擊倒了。到了初二學習物理,覺得物理對我有所用,特別是我對小發明感興趣(物理書上有關於小發明的內容),開始物理還能考個七八十物理老師也表楊了我,但到後面開始有了一些較繁的算式,我又不想學了. 其實我是會的,但太繁,一不高興又放棄了。對於副科我開始的設打算認真學,覺得學了又沒有用,對未來找工作不起多大作用,中考又不算分,所以我放棄了。我不知(現在開始認真學)能不能趕上, 要是能趕上我一定認真學,要是不能趕上,我也無能為力了,
老師看到這份檢查,十分鬱悶,對於這樣的學習沒有動力甚至已經厭學的學生,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最終仍是這樣的結果。老師不知道這樣的學生是否能夠教好。
二.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現在,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嚴重點的會發展到厭學的地步。說起厭學的學生,也許每個教育者腦海裡就會出現這樣的形象:
只要提到學習,學生就會出現煩躁的表情,上課時無精打採,要麼走神,要麼打瞌睡。做作業拖拖拉拉,速度很慢,甚至不寫。如果老師批評他,他會收斂一些,在老師眼皮底下裝模作樣寫一點東西。 只要老師離開,他又恢復原樣。作業要麼交不上來,交上來也是潦潦草草,正確率很低。考試成績塌糊塗,卷子發下來,面對慘不忍睹的成績,沒有什麼表情,根本不會去研究什麼錯題,把卷子往抽屜裡一塞,又出去玩去了。
現在的學生相對以前的學生來說,生活條件比較好,普遍缺乏刻苦學習的意志力。曾經有人做過調查,在你是否「喜歡學習」的選項中,選擇是的小學生只有8.4%,初中生為10.7%,而高中生則僅僅為4.3%,可見厭學其實是學生中曹遍存在的現象。
長期的學習動力不足乃至厭學,會導致很產生很多問題,諸如逃學、結交社會朋友、迷戀網絡甚至青少年暴力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複雜。有家庭原因,有學校原因,也有社會原因,也有學生本本人的原因。
1、社會原因:只有學習才有出路,「學而優則仕」等觀念依然佔據主導。因此,讀書升學,中考高考變成了大家趨之若鶩的唯一 途徑,成為「獨木橋」。儘管教育界早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但是整個社會環境還是種應試的氛圍。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的減負、不以成績為評價標準,但是對學校的考核仍舊以分數為重。也有學校剛開始不看,但是中高考成績一 公布,立馬見分曉,不得不走回頭路。現在的家庭普遍都是重分數, 一個孩子, 對教育又空前重視,教育主管部門屢次想杜絕擇校之風,無奈家長根本不買帳。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只能開足馬力,挖掘切力量和可能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轟炸式訓練。與此同時,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也是名目繁多,學生即使能在學校裡「逃過一劫」,不用周末去上課,社會上的培訓班也是免不了。如此高強度的學習,沒完沒了,只有張沒有弛,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也就在所難免。
(2)家庭原因。現代社會節奏快,家長們都忙著工作賺錢,對子女的教育常常被忽略。孩子身上出現的許多問題根源都在家庭。一些家長對孩子太過寵愛,比如某些隔代教育的孩子,由於老人太過縱容,常常唯我獨尊,很難接受別人的教育,對學習也沒有興趣。-些家長則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考90分,他要求考95分:孩子考95分,他要求考100分。鄰居的孩子報名學鋼琴,他的孩子也要學鋼琴, 鄰居的孩子報名學奧數,他也給孩子報名學奧數。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孩子壓力太大,一旦不能達到要求,便是斥責和打罵。個別家長甚至將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孩子的學習為炫耀的資本,而根本不顧及孩子的心理感受,這幾年多次出現的所謂神童自殺事件,便是這樣的高強度家庭教育的結果。
還有一類情況是,家長對孩子很少關心和照顧。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家庭越來越多。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心理和情緒會受到很大影響,導致學習時不能專心致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思維緩性,學習跟不上。
(3)學校原因。現在,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已經成了普遍現象。一所重點高中的高三學生聽說「十一」長假學校放滿7天,非常高興,等到拿到各科老師發下來的卷子,都傻眼了。原來長假7天他們要在家裡做80套試巷!平均天要做1套多。每一套試卷都是高考模擬卷,以平均一套試卷2小時算,已經接近24小時了。這樣的長假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在一些地方,學校則根本沒有長假的概念,學生一周只能有半天的體息,其至有些學校一個月只放半天假。在這樣的學校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督促學生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切與考試升學無關的活動全部停止。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中,教師的教學也失去了創造性,許多教師不動腦筋地把壓力轉嫁到學生身上,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也就十分正常。
(4)學生原因。一方面,一些學生在早期教育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時常碰到諸如考試失利、成績不高、努力也不見效等挫折,再加上父母的訓斥、教師的批評、同伴的嘲笑,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長此以往,對學習也就不再感興趣,成績也越來越差,形成怒性循環。另方面,過於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得學生的意志力普遍薄弱,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使得許多學生分心,很多孩子沉溺於遊戲、網絡中不能自拔。這些學生 也明確地跟老師說,我也想努力學習,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本節典型案例中的x x在其檢查中,便暴露出如下原因:沒有興趣,基礎沒打好,貪玩,怕累,任性,嫌麻煩,覺得副科沒用處、又不考試,不想學,缺乏信心。許多厭學的孩子都有類似的心理。
三、專家建議
當我們自 已不願意做一件事情時,如果別人用強制的方法讓我們做,當我們只會感到痛苦,因為我們缺乏做這件事的動力。那麼,學生為什麼要學習?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哪裡?通常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家長的期望與要求? 第二,家庭環境不佳,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第三, 從 眾,隨波逐流。第四,喜歡某一個老師,因此喜歡這門學科,第五,為了得 到某種獎賞:第六,興趣愛好,以至於偏科;第七,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第八, 產生了「高峰體驗」,體驗到了學習本身的樂趣。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欣賞學生。「賞識教育」的倡導者周弘說:「我期望把孩子的人生當做跑道賽場,我們家長就是拉拉隊員,永遠高喊加油,高呼衝啊,怎麼喊都不會錯,發自肺腑,不要裝模作樣。我教育我的女兒,都是用大拇指,她幹任何事我的大拇指都是晃來晃去的。」教師和家長在面對學習缺乏動力乃至於厭學的學生時,要改變一味批評的教育方式,而要努力尋找孩子的微小進步,對孩子的每一點努 力和進步都給予肯定和表揚。要讓孩子意識到,他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取得好成績,他是有能力學好的,老師和家長對他有信心。
(2)永遠期待。教師的期待常常能轉化為種力量。有句話叫做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們可以在許多老師的經歷中得到印證。一位新接班的教師在和前任交接時,發生了一個誤會。前任教師本來說張三學習十分有潛力,他誤以為是李四,於是對李四充滿期待,即使李四最初的表現不佳,他也時刻記得前任教師的評語。於是,李四果然慢慢地取得進步,慢慢地向著這門學科的優等生發展。教師的期待實際上是一種發展性評價,為學生勾勒出他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並且發自內心地以這個標準來要求學生,即使過程出現反覆也不改變,最終常常發生奇蹟。
(3)成功體驗。 「成功教育」是一種針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有效教育方式。在新的班級形成後,教師對全班進行摸底,發現全班大部分初中新生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水平,於是設計教學方案,放低起點,調慢進度。既然學生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水平,教師就從四年級的內容開始教起,並且告訴學生,一周後測驗,測驗的內容就是課查進的,一周之後,教師果然進行測驗,大部分學生取得了從來沒有得到過的好成績。於是,學生的興趣大增,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對自己也產生了信心。學生的學習動力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學習本身給他們帶來的體驗,如果這種體驗是有趣的、有成就感的,那麼,即使沒有外在的力量,他們也會很有樂趣,並且充滿期待地去學習。
(4)培養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需要訓練和培養。在家庭裡,父母親要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學習時間表,將每天起床、運動、吃飯、學習、遊戲的時間安排好,並嚴格按照時間表去做。一位做教師的父親曾經這樣介紹他的教子經驗:「我的家庭教育環境很寬鬆,從小到大我都對兒子很民主,很尊重他的意見。但是,在他剛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 有一個學期的時間,我是十分強硬的。那個時候,我發現兒子學習的習慣很不好,在家裡做作業要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還要一邊吃零食, 做做停停,跟他好好說還不聽。於是,我立下規矩,要求他做作業時要案精會神,一心不能二用,為此還打了他兒次。幾個月後,兒子養成了學習時集中注意力的好習慣,學習效率提高了,回家作業也能很快完成,他自己也嘗到了甜頭,學習成績提高了,在學校也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於是,我把兒子的教育重新移交給他的母親,一直到兒子長大,他的學習再也沒有讓我操心過。」在學校裡,教師也要重視培養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進行培的進度也是值得的。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其是低年級,要花大力氣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磨刀不誤砍柴工」,哪怕為此犧牲一-些學習的進度也是值得的。
(5)樹立榜料。榜樣的力量是天無窮的。班級裡總有一些好學生,教師要善於樹立典型, 這比簡單批評要有效得多。學生做作業不規範,教師可以在作業講評中, 學 生自然就知道重點表揚那些作業規範的同學,並且把他們的作業交給全班學生傳閱,學生自然知道了自己應該怎麼做,在心理學上,這種做法叫做「正強化」心理學家說,如果可以用正強化,那麼儘量不要用懲罰。
(6)制訂目標。沒有目標,人往往會迷失方向。在對孩子詳細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和家長要為孩子制訂目標。目標分為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對於目標的完成情況要給予一定的獎懲。一個學 習動力不足的孩子突然在莫個學期發奮學習 從班級後幾名一躍而成為期末考試的前五名,教師向家長了解才知道,家長給孩子提出,只要能考到班級前五名、寒假就帶孩子到迪尼斯玩。孩子有了目標,產生了強大的動力,最終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目標的制訂中,要和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目標必須得到學生本人的認可,在完成的過程中,也要隨時根據學生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
(7) 異質分組。有經驗的教師常常會運用集體的力量幫助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 一種有效的做法是異質分組。例如:教師把全班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分成A、B. C. D. E. F六個等級,然後從每個等級裡挑出一個學生編成一個組。這樣每一個小組都有來自六個等級的學生,各小組實力比較均衡。教師開展小組間的學科競賽,每天的作業、 每一次的測驗都進行評分、比較,並進行小組排名。由於實力接近,這樣的排名一定會充滿懸念。小組內的學生一定會互幫互助, 集體榮譽感會使每一個學生產生努力學習的動力。
(8)持續激勵。教師和家長可以搜集些勵志故事,在學生遇到困難、產生懈怠情緒時,及時地給學生講這些故事。在學生集體學習勁頭低落的時候,開一些主題班會或者主題報告會,鼓舞學生的士氣。有的時候,也可以換一種方法,看一場勵志的演出,看一部勵志的電影, 也能收到同樣效果。。
(9)控折教育。 「行走學校」針對許多學習困難學生意志力薄弱、無法持之以恆的缺點,從部隊訓練戰士的做法上得到啟發,通過軍事訓練的方式糾正他們的毛病。長途拉練是其中最重要的種方式,徐向陽有一句名言:「千裡路定人生。」有很多孩子通過這樣的艱苦訓練,磨體了意志,領悟了教官的苦心,產生了對以往生活方式的悔過之心,在重新投入學習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學校生活中,有教師通過和學生集體長跑的方式鍛鍊學生,有教師安排學生的周末遠足活動,也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10)專業制勝。因為喜歡一位教師的課,而喜歡上這門學科是常見的事。網上曾經盛傳歷史教師袁騰飛的課堂教學視頻,引起轟動。袁老師的歷史知識十分豐富,他在課上嬉笑怒罵,信手拈來,把歷史知識講得妙趣橫生。有許多學生本來對歷史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上了他的課之後,竟然在考大學時把歷史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 這就是專業的力量。教師要努力把自己的課上得精彩,讓學生愛聽、愛學、充滿上課的期待。
(11)以情感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學生更是如此。許多時候,他們做事情並非憑理智,而是靠感情。有一位教師, 只知一味地批評學生,結果把師生關係搞僵,學生紛紛倒戈。一次月考,該班的平均分竟然低於年級平均分20多分,班主任大驚失色,找學生幹部了解情況,學生幹部實話實說,我們大家商量好了,故意考得很差,讓這個老師「下課"!好的老師通常都能在情感上取得學生的認同。師生關係如果十分和諧,學生考不好、甚至會覺得對不起老師。即使是為了老師,也要好好學習!因此,教師定要善於在生活上,學習上關心幫助學生。當學生對教師有了感激之情時,他們一定會認真學習的。
小結:分析了這麼多,你看懂了嗎?不管再好的方法,都需要我們老師針對不同情況,耐心、仔細的逐步實施,我相信一定會改變孩子的厭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