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美食重視藥膳和進補,突出平時靠養,有益身體的多補充的一種生活態度。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用五味調和和奇正互變的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烹調法,傳承了中華5000年文化的歷史積澱,有著不同於其他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海鮮珍品大多來自舟山群島。每一個對海產如數家珍的嵊泗老人都知道嵊泗縣嵊山島曾是我國六省二市的漁業生產指揮部,每逢冬季萬船錨泊,船多得看不見海水,魚多得讓人找不到捕撈的網。
如今的嵊泗,這裡依舊是一個純粹的漁鄉,每天為幾大城市的海鮮市場輸送新鮮的食物。漁季的時候碼頭上堆疊著各類捕撈器具,又鹹又鮮的海風撲面而來,漁民們帶著編織帽,穿著高筒靴,三五成群麻利地拾掇著魚獲,攤販們交頭接耳仔細的檢查海鮮質量,各種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海島上的人們,海鮮食材那是每餐必備的。
嵊泗人長年保留了一道招客的硬菜,那就是虎頭魚,也是島上主人家請客必上的一道海味。虎頭魚,學名,褐菖鮋。當地人叫「石九公」, 魚身猶如披著晚霞,體側有多條不規則暗色橫紋,色彩相當豔麗,背鰭棘,胸鰭鰭條寬大。虎頭魚肉質潔白鮮嫩,含脂肪少,味美,無小刺,營養豐富。
虎頭魚是海裡名貴的魚種,故也稱「假石斑魚」。 屬暖溫性底層小型魚類,常棲息於近岸巖礁海區。因其常年遊戈在水流激蕩的近礁海岸,也成就了一身緊實潔白鮮嫩的魚肉質感,生活在巖礁海域的虎頭魚,無法網捕,想要得到美味,只能海釣,大大提高了虎頭魚的稀缺性和珍貴。
靠近巖石的海礁處虎頭魚最多。沿途不斷有忍耐孤獨的海釣者,佇立與孤立的落潮海礁上,也有劃著小船來的,據說靠近巖石的地方比較多魚。一卷魚線,掛上已蝦做為釣餌,在近岸淺水處蕩線下去,觸底後微微地上下提動釣竿,有節奏地重複著這些動作,等魚咬鉤時,竿尖傳來的顫動能讓人抑制不住的興奮。
上鉤的虎頭魚在線的末端閃動著暗褐色的身子,摘鉤時,還會張大滿身如荊棘般的魚鰭,讓人想起遠古的武士向人炫耀著自己身上威武的盔甲,場景煞是有趣。虎頭魚由於生產作業的海面離岸上較近,從捕撈到用冰塊保鮮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甚至只有幾十分鐘,就到餐桌,那種鮮美絕非凍品或經過數天冷藏的海味能夠比擬的。
海島天然缺淡水,缺耕地,就沒有了農作物種植的基礎。虎頭魚燉豆腐,這道菜裡的豆腐據說是唐代鑑真東渡日本時帶到島上的。鑑真高僧10年間他曾6次東渡,多次經過舟山群島,有三次浮桴出海,經過嵊泗列島。
尤其在第二次和第四次,因風大浪急,在嵊泗大悲山等島嶼泊靠,其間還因船體破碎,辛勞過度,感受暑熱,雙目失明,上島後得到漁民相濟,為感謝島上漁民,就把製作豆腐的技術和黃豆留給了海島。
富含植物蛋白的豆腐,搭配虎頭魚不僅口感細膩,而且綿滑細若凝脂。更為神奇的是,當地的豆腐還能夠託於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於湯中能久煮而不沉碎。豆腐搭配虎頭魚魚肉細嫩清鮮,魚的鮮味被豆腐吸收,豆腐也隨之變的特別鮮美、細嫩。加上薑片、蔥花等佐料,色香味就齊了。那口天然的鮮和嫩足以讓人久久回味。
嵊泗人做海鮮,沒有太多繁雜的步驟,講究的食材鮮和美食相互搭配出來的食補。因為以前條件的艱苦沒有各色調料,就一把鹽。而食材的新鮮味道也就剛剛好。
虎頭魚去鱗去內臟洗淨、把豆腐切丁焯水,熱油入鍋,放入生薑蔥白煸炒出香味,放入清洗乾淨的虎頭魚,煎至兩面微微變成黃色後,倒入當地黃酒燒制一會兒,加熱水沒過虎頭魚,用旺火燒開,持續20分鐘,待湯汁逐漸呈乳白色濃湯時。
隨即加入豆腐丁燜鍋裡燒2分鐘左右,加把海鹽、撒上蔥花即可。簡單的燒法,保留了虎頭魚的原汁原味,魚湯的精華與豆腐相融,喝上一口湯,口腔幸福飽滿,潔白魚肉和豆腐的融合,鮮嫩,是一件讓人胃口大開、欲罷不能的事。
每一種食物生來都烙著當地族群和地域文明的印記,當它們跨過千山萬水,在古人無意間的傳遞中,人們儘可能的調動了身邊現有的食材和調料,彼此搭配,滋生出說不盡的味道。
這種美味,更是給後人帶來無盡的空間想像。跨地域的食材相遇,未來會創造出更多這個味道。
(以上文字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喜歡請關注、分享。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