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陝西發現最早的後口動物化石
韓健/Dinghua Yan
本期封面所示為冠狀皺囊動物(Saccorhytus coronarius)的復原圖。冠狀皺囊動物是一種新發現的後口動物,生活在寒武紀最早期的中國。後口動物包含了脊椎動物、海星、腸鰓綱動物和尾索動物等物種。但由於種類繁多,且缺乏現存的形態中間體,人們很難了解早期後口動物的形態。
本文作者描述的微型化石屬於一種身體為袋狀的生物。它沒有肛門,在體側有許多開口。基於其遺骸的原始特徵,研究者認為這種生物是已知最原始的後口動物;化石表明,最早的後口動物是一種小型底棲動物。
封面專題:Meiofaunal deuterostomes from the basal Cambrian of Shaanxi (China)
新聞與觀點:Palaeontology: Tiny fossils in the animal family tree
杜鵑座47星團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中等質量黑洞指質量在太陽的100到10000倍之間的黑洞。幾十年來,天文觀測項目都將球狀星團作為尋找中等質量黑洞蹤跡的目標。但這些搜索中發現的候選星團都是射電模糊的,且缺少研究者預測的X射線對射電通量比。
本文作者使用毫秒脈衝星的定時數據,發現了球狀星團杜鵑座47中存在一個約為2200個太陽質量的中心黑洞的動態證據。高密度球狀星團的中心存在這樣的黑洞、且沒有可探測的電磁對應體表明黑洞吸積的速度還不足以產生信號。
論文:An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in the centre of the globular cluster 47 Tucanae
新聞與觀點:Astronomy: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found
改變身高的罕見變異
人類的身高是一種具有高度遺傳性的多基因性狀,為複雜性狀的遺傳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模型。目前為止,研究者已經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將700餘種常見遺傳變異與身高聯繫起來,但低頻和罕見變異發揮的作用還未有系統探索。
現在,本文作者報告了對711418人基因組編碼區域的分析。他們發現了120個與身高有關的新位點,包括32個罕見編碼變異型和51個低頻編碼變異型。他們著重強調了83個有身高相關的低頻變異的候選基因,並指出了已知與生長障礙有關的生物通路和新候選通路與身高的聯繫。他們的分析帶來了有關人類身高的基因組結構的見解。
論文:Rare and low-frequency coding variants alter human adult height
伽瑪振蕩驅動覓食行為
在人類和其它動物中,覓食行為與代謝需求有可能是分離的。人們還不了解這種「脫鉤」是如何發生的,但已經知道下丘腦參與了攝食行為。在本文中,作者發現了外側下丘腦區和皮質區的協調伽瑪振蕩在驅動與生理需求無關的覓食行為方面的作用。
論文:Gamma oscillations organize top-down signalling to hypothalamus and enable food seeking
海洋環流控制二氧化碳吸收
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海洋吸收了人類活動造成的約40%的二氧化碳排放,使之成為最大的二氧化碳匯。然而,海洋二氧化碳匯有著巨大的年代際變率,一直以來,人們難以將這一變率歸因於某些具體的過程。本文發現,過去幾十年來,海洋環流循環的變率一直是海洋二氧化碳吸收變化的主要驅動力。舉例來說,2000年以來,海洋環流循環減弱造成了海洋二氧化碳吸收的增加。
論文:Recent increase in oceanic carbon uptake driven by weaker upper-ocean overturning
新聞與觀點:Climate science: Ocean circulation drove increase in CO2 uptake
ⓝ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最新Nature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