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Nature論文:中國發現最早的後口動物,影響身高的罕見變異17年2月9日刊

2021-01-16 Nature自然科研



封面故事:陝西發現最早的後口動物化石


韓健/Dinghua Yan


本期封面所示為冠狀皺囊動物(Saccorhytus coronarius)的復原圖。冠狀皺囊動物是一種新發現的後口動物,生活在寒武紀最早期的中國。後口動物包含了脊椎動物、海星、腸鰓綱動物和尾索動物等物種。但由於種類繁多,且缺乏現存的形態中間體,人們很難了解早期後口動物的形態。


本文作者描述的微型化石屬於一種身體為袋狀的生物。它沒有肛門,在體側有許多開口。基於其遺骸的原始特徵,研究者認為這種生物是已知最原始的後口動物;化石表明,最早的後口動物是一種小型底棲動物。


↓長按並提取二維碼以閱讀

封面專題:Meiofaunal deuterostomes from the basal Cambrian of Shaanxi (China)

新聞與觀點:Palaeontology: Tiny fossils in the animal family tree

杜鵑座47星團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中等質量黑洞指質量在太陽的100到10000倍之間的黑洞。幾十年來,天文觀測項目都將球狀星團作為尋找中等質量黑洞蹤跡的目標。但這些搜索中發現的候選星團都是射電模糊的,且缺少研究者預測的X射線對射電通量比。


本文作者使用毫秒脈衝星的定時數據,發現了球狀星團杜鵑座47中存在一個約為2200個太陽質量的中心黑洞的動態證據。高密度球狀星團的中心存在這樣的黑洞、且沒有可探測的電磁對應體表明黑洞吸積的速度還不足以產生信號。


↓長按並提取二維碼以閱讀

論文:An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in the centre of the globular cluster 47 Tucanae

新聞與觀點:Astronomy: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found

改變身高的罕見變異


人類的身高是一種具有高度遺傳性的多基因性狀,為複雜性狀的遺傳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模型。目前為止,研究者已經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將700餘種常見遺傳變異與身高聯繫起來,但低頻和罕見變異發揮的作用還未有系統探索。


現在,本文作者報告了對711418人基因組編碼區域的分析。他們發現了120個與身高有關的新位點,包括32個罕見編碼變異型和51個低頻編碼變異型。他們著重強調了83個有身高相關的低頻變異的候選基因,並指出了已知與生長障礙有關的生物通路和新候選通路與身高的聯繫。他們的分析帶來了有關人類身高的基因組結構的見解。


↓長按並提取二維碼以閱讀

論文:Rare and low-frequency coding variants alter human adult height

伽瑪振蕩驅動覓食行為


在人類和其它動物中,覓食行為與代謝需求有可能是分離的。人們還不了解這種「脫鉤」是如何發生的,但已經知道下丘腦參與了攝食行為。在本文中,作者發現了外側下丘腦區和皮質區的協調伽瑪振蕩在驅動與生理需求無關的覓食行為方面的作用。


↓長按並提取二維碼以閱讀

論文:Gamma oscillations organize top-down signalling to hypothalamus and enable food seeking

海洋環流控制二氧化碳吸收


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海洋吸收了人類活動造成的約40%的二氧化碳排放,使之成為最大的二氧化碳匯。然而,海洋二氧化碳匯有著巨大的年代際變率,一直以來,人們難以將這一變率歸因於某些具體的過程。本文發現,過去幾十年來,海洋環流循環的變率一直是海洋二氧化碳吸收變化的主要驅動力。舉例來說,2000年以來,海洋環流循環減弱造成了海洋二氧化碳吸收的增加。


↓長按並提取二維碼以閱讀

論文:Recent increase in oceanic carbon uptake driven by weaker upper-ocean overturning

新聞與觀點:Climate science: Ocean circulation drove increase in CO2 uptake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最新Nature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中科院研究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 2019年5月9日刊的《Nature》封面展現了Ambopteryx longibrachium恐龍的藝術想像圖。 距今約1.24億年的「李氏果」 2011年3月31日刊的《Nature》封面刊登了瀋陽師範大學的孫革等人的研究成果 在遼寧凌源早白堊世義縣組中部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時代距今大約1.24億年。
  •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
    【科技前沿】 西北大學發現原始後口動物對研究對稱動物軀體構型起源意義重大  光明日報西安2月4日電 記者張哲浩、楊永林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地質學系研究員韓健等日前在陝西南部寬川鋪生物群中微型動物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後口動物——冠狀皺囊動物。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上) 2017年2月第2期
    研究通過量化年代際海洋環流平均變化及預測其對CO2吸收的影響,發現繼續減弱的上層海洋翻轉環流或能在不久將來增強海洋CO2匯,但最終可能限制海洋對人為排放CO2的吸收。Meiofaunal deuterostomes from the basal Cambrian of Shaanxi (China)中國陝西寒武系底部發現的小型底棲後口動物Jian Han(韓健,西北大學), Simon Conway Morris, Qiang Ou(歐強,中國地質大學&卡塞爾大學), Degan Shu(舒德幹,西北大學) &
  • 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蛋白質編碼區遺傳變異記錄 本周Nature封面研究
    登上本周《自然》雜誌封面的研究 Analysis of protei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60,706 humans 被認為有助於從臨床發現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
  • Nature:一個與身高有關的基因變異,最高可影響4.4釐米!
    身高是一個複雜的遺傳特徵,本周,來自哈佛醫學院、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秘魯社會服務局(Socios En Salud)以及哈佛大學 Borad 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已經確定了迄今為止已知對身高影響最大的遺傳因素。
  • Nature告訴你基因如何決定身高!
    2017年, 國際人類學遺傳調查聯盟(GIANT)發現了83個新的會影響人類身高的基因變異。這些變異非常罕見,但它們對身高的影響卻很大,甚至可以超過2釐米。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Nature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GIANT的研究者們使用ExomeChip方法對711428名個體和241453名變異個體和成年人身高之間的關聯進行了測試,發現了83個與身高相關的罕見變異:51個屬於低頻變異(低於5%的人群中發現),32個屬於罕見變異(少於0.5%的人群中發現)。根據這些新的發現,27.4%的身高遺傳性可以由這些低頻、罕見變異解釋,但主要的遺傳性仍由常見變異解釋。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進展二:《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主編、來自10家單位的20餘位學者先後歷時近30年編撰完成的全英文《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於2017年12月正式出版。本志書對中國顯生宙古生代和中生代9個紀的海相地層中,根據中國材料創建的757個屬的腕足動物化石進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對屬的取捨及其分類位置提出新觀點。
  • Nature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29日
    發現300多萬中未知變異,其中大部分出現在新抽樣的民族語言群體中,62個與病毒免疫、DNA修復和代謝相關的基因座受到強選擇。種群內部和之間的祖先混合、假設性損傷以及新型變異的複雜模式提示尚比亞是班圖語群體擴增的中間點。該發現確認了基因流動和對人類疾病應答是基因組群體變異的驅動因子。
  • 本周Nature封面故事 2020年1月23日刊
    封面圖片:井町寬之、延優及JAMSTEC 封面故事 分離一種位於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交界」的古菌 從植物到動物
  • 最早長出四隻腳的的動物曾經過著怎樣的生活?
    本周《自然》在線發表的研究 Life history of the stem tetrapod Acanthostega revealed by synchrotron microtomography 為了解早期四足動物不為人知的生活提供了新的信息。
  • 盤點地球上的那些罕見雙頭動物 多為變異引起的
    盤點地球上的那些罕見雙頭動物 多為變異引起的時間:2016-12-08 12:2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盤點地球上的那些罕見雙頭動物 多為變異引起的 地球上有雙頭動物這是真的嗎?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剛剛了過去一個多月,中國科學家已在這三份期刊發表了9篇研究性論文,勢頭強勁!(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青塔 ID:cingta-com)  隨著近年來科研經費的持續增加,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2】光控液體運動doi | 10.1038/nature19344被限制在圓錐形毛細管(比如微流體設備)內的液滴會因其兩端的曲率壓力差而自發向較窄的一端移動。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8日
    本文採用自下而上(清單、測量通量的統計推斷、基於過程的陸地和海洋模型)和自上而下(大氣反演)的方法,對1980年至2016年全球N2O源和匯進行了全面的量化。估計2007年至2016年間全球N2O排放量為每年17.0兆噸氮(自下而上)和16.9兆噸氮(自上而下)。最近排放量的增長超過了一些最高的預測排放情景,強調了減少N2O排放量的緊迫性。
  • Nature Genetics:研究發現影響身高的基因
    英國科學家近日首次發現了一種對人類身高有決定性作用的基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基因遺傳密碼只要有微小的變化,就可以促進身高增長一釐米。相關論文9月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上。     領導此次研究的是英國半島醫學院(Peninsula Medical School)的Timothy Frayling。
  • 《柳葉刀》預印本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11月17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科學文獻預印本存儲平臺SSRN上發布了一篇預印本論文。這篇論文題為「新冠病毒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隱秘傳播及進化」,其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最早可能在印度次大陸發生人際間傳播。
  • 2017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百篇論文,7篇有中國學者參與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產出的超過220萬篇科學論文的1850萬次曝光和非學術論文類引用,整理並公布了2017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
  • 中國澄江化石庫發現棘皮動物始祖化石
    東方網8月4日消息:一種名為「古囊動物」的珍稀化石在中國澄江化石庫被發現,並被證實是現代海洋中的代表性動物———棘皮動物的始祖化石。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誌7月22日以最高研究論文規格「Article」形式發表了由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教授舒德乾等與英國劍橋大學康威莫裡斯教授合作完成的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
  • 中國學者發現神經肽改變動物衰老速度 | 前沿
    撰文 | 葉水送  我們正在迎接一個「銀髮」世界,全世界人口的中位年齡(簡稱平均年齡)在不斷增加,以全球發達國家的12億人口為例,1950年,這些國家人口的中位年齡為28歲,2010年這一數字為40歲,而到2050年,中位年齡會繼續攀升,增長至44歲。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本志書對中國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9個紀的海相地層中,於1883年至2015年間根據中國材料創建的757個屬的腕足動物化石進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對屬的取捨及其分類位置提出新觀點;在最新各紀年代地層的框架下,更新各屬的地層歷程和地理分布;在梳理其他腕足動物屬的基礎上,論述各時期的組合或動物群;顯示其在地層劃分對比、盆地分析和礦產勘探上具有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