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殺」新冠病毒,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團隊開發出高功率密度深紫外光源

2020-12-01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2020年初爆發並持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病毒嚴重影響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正常發展,現已感染數千萬人,奪去百萬生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疫中,高效且快速的殺菌技術正受到高度重視與關注。在當今眾多消毒方法中,深紫外光線消毒以其殺菌效果高效、無持續傷害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消殺場景中。

與傳統化學方法不同的是,深紫外線(UVC,200-280 nm)能夠通過直接破壞病毒遺傳物質的方式實現快速、徹底殺菌。傳統的深紫外光源多為低壓汞燈,對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均存在潛在威脅,而其易碎、體積大等缺點又進一步限制了應用場合。近年新興的AlGaN基深紫外LED,憑藉材料安全可靠、環保、易於實現小型化等優點,在紫外殺菌領域一枝獨秀,展現了極大的應用潛力。

深紫外LED在科學研究和商業化產品中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存在的若干瓶頸問題直接導致其電光轉化效率,相較於藍光LED,依然具有一定差距,並直接影響其在殺菌消毒領域的進一步擴展。例如,深紫外LED「地基」AlN模板的晶體質量依然有待提高,p型AlGaN空穴激活偏低等。

針對以上問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團隊聯合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自主研發實現了高功率密度的深紫外集成光源模組,並成功驗證光源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超快速殺菌效果。


高性能UVC LED集成的高功率密度深紫外光源

高功率密度深紫外光源研發工作覆蓋上遊材料外延、中遊晶片設計製備、下遊器件封裝與模組組裝全產業鏈範圍,即:

· 在外延端基於納米級圖形化襯底和高溫MOCVD技術,獲得高晶體質量的AlGaN基深紫外LED外延結構;

· 在中遊流片端通過設計電極結構與摸索電極工藝實現高電流注入效率與高出光效率;

· 在下遊通過優化封裝工藝與電路設計,實現壽命長且穩定性優異的高功率殺菌模組。

通過與中國醫學科學院BSL-3級實驗室的緊密合作,團隊首次實現了1秒內對新型冠狀病毒高於99.99%的瞬間殺滅。

該結果充分顯現了AlGaN基深紫外LED在對抗新冠病毒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為未來的紫外殺毒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深紫外集成光源在1秒內殺滅新冠病毒實驗結果

相關研究成果「Sec-eliminating the SARS-CoV-2 by AlGaN based high power deep ultraviolet light source」於2020年11月25日發表於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視頻丨1秒內殺滅新冠病毒!東莞這個研發團隊開發出「黑科技」
    11月25日,材料領域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發表了一項來自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表明:大功率深紫外光源能在1秒內秒殺新冠病毒。目前,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
  • 第三代半導體固態紫外光源材料及器件關鍵技術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主要包括氮化鎵(Gallium Nitride, GaN)、碳化矽(Silicon Carbide, SiC)、氧化鋅(Zinc Oxide, ZnO)、氮化鋁(Aluminum Nitride, AlN)和金剛石等寬禁帶半導體材料。
  •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材料——SiC外延片研發產線通過驗收,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自主設計建設
    SiC外延片是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材料。目前高質量的SiC厚膜外延技術被Cree(美國)、英飛凌(德國)、昭和電工(日本)等國際著名公司壟斷。大力發展SiC厚膜外延技術可彌補我們與國外的技術差距,避免在材料上形成新的「卡脖子」問題,為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陳小龍研究員帶領的SiC及相關材料團隊克服諸多困難,歷經近兩年的努力,成功建設了一條SiC外延工藝研發產線。2020年7月29日,在實驗室科研項目管理部組織下,驗收專家組對團隊的外延設備及外延片質量進行了技術驗收。
  • 首期「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本周四開幕
    該活動由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東莞市人民政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聯合主辦。首期論壇中,將圍繞「以科技創新引領新材料行業發展,集『洪荒之力』助推科技成果產業化,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主題,邀請200多位來自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重量級嘉賓,針對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陶瓷新材料、微納材料與製造等領域進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行業發展新機遇。此外,為了促進研究成果產業化,多個創新性科研成果將亮相,直接與產業、資本進行對接。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自主設計建設的SiC外延片研發產線通過驗收
    據化合物半導體市場了解,昨(13)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其自主設計建設的根據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透露,這條自主建設的SiC外延片研發產線歷經近兩年的努力。7月底,驗收專家組對團隊的外延設備及外延片質量進行了技術驗收。驗收結果表示,該外延設備的生長速度可達30-60微米/小時。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培養首位博士後出站!
    材料實驗室鋰離子電池材料團隊的詹元傑剛剛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生涯已順利出站全職加入該團隊繼續開展工作這也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作為廣東省首批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啟動以來迅速聚集起包括院士在內的一大批高水平人才,發揮出強大的「磁吸效應」。
  • 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助力5G、快充、UVC!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主要是以碳化矽(SiC)、氮化鎵(GaN)、氧化鋅(ZnO)、金剛石、氮化鋁(AlN)為 代表的寬禁帶(禁帶寬度 Eg>2.3eV)的半導體材料。
  •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探索「產學研」新路徑: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死亡谷
    鋰電池專家、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對實驗室的前景頗為看好。而此時也正值新材料投資熱潮起飛階段。   黃學傑向記者透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將建設成為國家級材料實驗室南方基地。事實上,目前新材料科研尚無國家實驗室,松山湖有望爭得頭籌。若真如此,在北京、上海、合肥和深圳之後,國家級實驗室桂冠落入東莞,無疑將大大提升東莞的科研水準及人才吸引能力。   這對東莞顯然是有利的,那麼科學家們又是圖什麼?
  •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碳化矽(SiC)
    碳化矽(SiC)是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半導體產業的基石是晶片,製作晶片的核心材料按照歷史進程分為:第一代半導體材料(大部分為目前廣泛使用的高純度矽),第二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磷化銦),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碳化矽、氮化鎵) 。碳化矽因其優越的物理性能:高禁帶寬度(對應高擊穿電場和高功率密度)、高電導率、高熱導率,將是未來最被廣泛使用的製作半導體晶片的基礎材料。
  • 廈大自主研發深紫外光子學材料獲新進展
    廈大自主研發的新型寬帶隙半導體材料為深紫外光子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這種光源波長短、頻率高,可在水及空氣淨化、疾病治療、信息技術等領域發揮獨特作用。傳統的深紫外光源通常由高壓汞燈產生,體積大、電壓高、毒性大,而用氮化鋁基寬帶隙半導體來產生深紫外光,一般體積不足米粒大、只要數伏特、無毒無害,且壽命長數百倍。  從2005年開始,康俊勇教授課題組便開始研發這種高純度的寬帶隙半導體深紫外光源材料和器件,並不斷突破結構瓶頸。
  • 致力於高功率密度碳化矽模塊的研發與生產,「利普思半導體」獲得...
    第三代半導體尤其是碳化矽(SiC)需要工作在更高的溫度,更大的電流密度,晶片散熱面積也只有IGBT的1/4以下,給散熱、可靠性與機械連接設計帶來極大的挑戰。截至2020年9月,公司已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在提升模塊電流能力和功率密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
  • 氮化鎵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或成5G時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半導體技術在不斷提升,端設備對於半導體器件性能、效率、小型化要求的越來越高。尋找矽(Si)以外新一代的半導體材料也隨之變得更加重要。在50多年前被廣泛用於LED產品的氮化鎵(GaN),再次走入大眾視野。特別是隨著5G的即將到來,也進一步推動了以氮化鎵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快速發展。
  • 深紫外全固態雷射器通過驗收 中國成唯一能實用化製造國家
    深紫外技術與裝備的發展在物理、化學、材料、信息、生命、資環等學科領域均有重大的應用價值,並將促進交叉學科多領域的發展。但此前深紫外波段科研裝備能量解析度低,光子通量小,且密度低,不能滿足深紫外波段前沿科學發展需求。
  • 聚焦新材料研發需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助力企業創新技術提升
    第一期企業研發需求交流對接會順利舉辦此次研發需求交流對接會主要聚焦新材料領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張廣宇研究員、浙江工業大學廣東群欣研究院院長鮑官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公共技術平臺臺長吳克輝等多位專家及37名東莞企業代表出席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培養能「解決問題」的人才
    第三代半導體支撐信息技術創新發展鄭有炓首先對第三代半導體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鄭有炓指出,半導體材料是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材料。半導體領域向來有「一代材料、 一代技術、 一代產業」的說法。它的發展推動了半導體雷射器誕生、射頻電晶體的問世,引發通信技術革命(寬帶光纖通信,寬帶射頻無線通信),為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奠定了基礎。第三代半導體是GaN 、SiC為代表的寬禁帶化合物半導體,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光電子領域,第三代半導體作為顛覆性技術,開拓高效固態發光光源和固態紫外光源與探測技術,開創白光照明和全色平板顯示的新紀元。
  •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在應用方面,根據第三代半導體的發展情況,其主要應用為半導體照明、電力電子器件、雷射器和探測器、以及其他4個領域,每個領域產業成熟度各不相同。在前沿研究領域,寬禁帶半導體還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   和第一代、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相比,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具有寬的禁帶寬度,高的擊穿電場、高的熱導率、高的電子飽和速率及更高的抗輻射能力,因而更適合於製作高溫、高頻、抗輻射及大功率器件,通常又被稱為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禁帶寬度大於2.2ev),也稱為高溫半導體材料。
  • 什麼是第三代半導體?一、二、三代半導體什麼區別?
    第三代半導體是以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為主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具有高擊穿電場、高飽和電子速度、高熱導率、高電子密度、高遷移率、可承受大功率等特點。 一、二、三代半導體什麼區別? 一、材料 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發明並實用於20世紀50年代,以矽(Si)、鍺(Ge)為代表,特別是矽,構成了一切邏輯器件的基礎。
  • 解讀:寬禁帶半導體為何能成為第三代半導體?
    近期,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將寫入「十四五」規劃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第三代半導體主要是指氮化鎵和碳化矽、氧化鋅、氧化鋁、金剛石等寬禁帶半導體,它們通常都具有高擊穿電場、高熱導率、高遷移率、高飽和電子速度、高電子密度、可承受大功率等特點。 但是,很多人容易被「第三代」半導體這個名字誤導。
  • 中國深紫外固態雷射器領先世界:全球獨此一家
    開啟深紫外時代項目從一個晶體開始。這是一種名為氟硼鈹酸鉀(KBBF)的晶體。上世紀90年代初,在發現硼酸鹽系列非線性光學晶體後,中科院院士陳創天的研究團隊經過10餘年努力,在國際上首先生長出大尺寸KBBF晶體。
  • 第三代半導體彎道超車,五年後碳化矽市場規模將超160億
    記者 | 徐寧1「相較於第一、二代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處於發展初期。國內企業和國際巨頭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在10月26日舉辦的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上,河北同光晶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巍表示。王巍指出,中國擁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最大的應用市場,且產業鏈齊備,可以實現自主可控,中國第三代半導體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安信證券電子首席分析師賈順鶴也在該會上表示,國產化替代和產業升級雙驅動,第三代半導體將迎來下一個產業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