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病了怎麼治—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地球生病了怎麼治
我國學者從納米尺度研究大氣中鐵酸溶解過程

 李衛軍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

大氣作為一個整體,和生命體一樣,一旦生病了,能夠從微觀顆粒層面研究其排放源和發生的化學反應,相當於從「細胞」層面研究其「病源」。近日,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教授李衛軍的研究組從我國東海大氣取樣中發現大量人為來源的鐵顆粒。

■本報記者 陳歡歡

「同對霧霾的關注相比,大家對大氣中人為源排放鐵的關注較少。實際上,可溶性鐵一旦被人呼吸到,發生氧化反應對人體危害極大,沉降於海洋表面則有可能成為浮遊生物的營養物質。」近日,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教授李衛軍的研究組從我國東海大氣取樣中發現大量人為來源的鐵顆粒。

李衛軍及其合作者從單個顆粒的微觀層面研究了大氣中鐵的遷移和溶解過程,相關研究成果3月1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該研究也在國際上首次從大氣外場觀測實驗中直接證實了鐵酸溶解過程。

李衛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比喻稱,大氣作為一個整體,和生命體一樣,一旦生病了,能夠從微觀顆粒層面研究其排放源和發生的化學反應,相當於從「細胞」層面研究其「病源」。

證實鐵酸溶解假說

上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沙塵暴經長距離傳輸後,其中含有的營養物質鐵、磷、氮等跨越大洲大洋,沉降在海洋表面,刺激了浮遊生物的增長。但是,沙塵中的鐵是不可能直接被生物所利用的,只有長距離輸送過程中發生大氣化學反應釋放出可溶解性鐵,才能被生物利用。1994年美國科學家馬丁在《自然》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鐵假說」——海洋表面浮遊生物生長需要可溶性鐵作為其營養物質。

李衛軍告訴記者,該假說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作為核心理論依據,用以討論來自人類活動和自然排放的大氣顆粒物如何沉降於海洋表面、增加海洋中營養物的供給,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氣候產生影響。因此,自「鐵假說」提出以來,就被科學家廣泛運用,但其中可溶解鐵的來源或生成始終沒有被大氣外場觀測直接證實。

究其原因,李衛軍指出,以前沒有針對含鐵顆粒的專門採樣,而是採用長時間採樣和全樣本分析方法,但由於含鐵顆粒在整個樣品內佔比很少,大量其他物質顆粒的存在相當於「雜質」,幹擾了對含量較少的含鐵顆粒的深入分析和認識。

而在本實驗中,李衛軍為了準確定位研究對象,自主發明設計了單顆粒採樣器進行採樣。據悉,該儀器已申請發明專利並進行了技術轉讓,同購買國外類似儀器相比,成本降低約80%。

利用該設備,研究人員歷經數月,通過輪船在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黃海海域採集了大量大氣氣溶膠顆粒,獲得了單獨顆粒樣本。「有意思的是,我們從樣品中直接觀察到大量單顆粒混合著圓球狀的人為源的鐵顆粒。」李衛軍告訴記者。

高精尖儀器提供「鐵證」

獲得單顆粒樣本,李衛軍的實驗設計只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研究人員需要利用納米級精密儀器進行微觀層面的觀測。

「頭髮的直徑在60~90微米,而我們所得的顆粒物大多在1微米以下,必須使用高精尖的儀器才能精準定位並識別所研究的單顆粒。」李衛軍說。

據悉,本實驗主要用到兩臺儀器,一臺是日本產的高分辨透射電鏡,一臺是法國產的納米二次離子質譜儀,後者價格極高,我國僅有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擁有一臺,而李衛軍也成為我國用此儀器進行大氣氣溶膠研究的首位科學家。

由於該儀器首次進行類似研究,李衛軍花費大量時間用以製備標準樣品,前後花了3年半時間進行分析。雖然進展緩慢,但李衛軍認為該工作具有跨界思維的意義,將以前常用於地質學的微觀手段用到了環境科學上。

最終,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納米級精密顯微儀器從中發現了鋼鐵工業和燃煤產生的含鐵顆粒的表面有一層厚厚的硫酸鹽包裹層,並進一步發現該硫酸鹽包裹層中含有可溶解的硫酸鐵。

之後,實驗進入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證明這些硫酸鹽內部的鐵是在顆粒物遷移過程中鐵球顆粒和酸反應生成的可溶性硫酸鐵,這一步也讓研究人員頗費了一番功夫。

最終,研究結果表明,在黃海上空採集的鐵質顆粒物的硫酸鹽包裹層是由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經過二次化學反應而形成,其中所含有的可溶解性鐵硫酸鹽是由鐵酸溶解過程產生的直接結果。這意味著我國學者用大氣外場觀測樣品率先為鐵酸溶解假說提供了「鐵證」。

基金支持「塔基」研究

這一研究證實,大陸空氣汙染氣團含大量飛灰和鐵質顆粒及酸性氣態汙染物混合;酸性氣體汙染物在顆粒物的表面發生非均相反應,形成硫酸鹽等包裹層;這些酸性物質和不可溶的鐵氧化物發生反應,導致可溶鐵的形成。

實際上,近幾年,全球都在關注中國、印度,甚至南美洲這些工業大國的人為源排放。而我國許多工廠從內地搬遷到了沿海。「這是由於貨物易於運輸,其次排放的汙染物在沿海上空易於擴散,但現在海洋上空汙染物越來越多,對於海洋生態影響亟須全面地進行評價。」李衛軍表示,需要開展把大陸空氣汙染和海洋生態相關聯的研究。

他同時提醒,目前大氣汙染研究中對鐵的關注較少,希望有更多科學家全方位研究鐵的危害。

另一方面,該研究表明,這些顆粒物在沉降於海洋表面以後,其中生物可利用的鐵有可能會促進海洋表面微生物的生長並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這將促進量化人為可溶鐵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氣候的影響的研究,特別是針對空氣汙染物中可溶性鐵作為一種「新」源促進海洋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進而減緩全球變暖的效應的研究。

該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優秀青年基金共同資助下完成,李衛軍表示,「基金的支持是根本,沒有的話很難進行這麼基礎的科研工作。對於大氣汙染治理及其全球變化影響研究的金字塔來說,我們的研究處於最底部,未來還需要後續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報》 (2017-04-24 第6版 基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新突破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 這項研究的應用,一改傳統的噴灑殺蟲劑的方式,通過釋放褐飛蝨轉染品系致使後代不育,達到「種群壓制」或是「種群替換」的目的,為農業害蟲的防治找到一個新的方向。 洪曉月介紹,該褐飛蝨轉染品系同時表現出符合種群壓制和種群替換策略所需要的特性,具備了進一步在半現場和田間試驗的價值。
  • 地球的年齡—新聞—科學網
    「地球的歷史有46億年。」這是連續劇《宇宙大爆炸》開頭曲的歌詞,各級教科書裡也都是這樣講的。但是,有多少人想過地球的年齡是怎麼得到的?
  • 大班主題教案:地球生病了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主題教案:地球生病了   資源利用   1、通過活動,使幼兒知道地球是人類的家,讓幼兒初步了解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 你太孤陋寡聞了…… —新聞—科學網
    那麼是否可以在針灸臨床中,實現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互治?即父母生病給子女針灸,子女生病給父母針灸,甚至兄弟姊妹之間針灸互治,如果量子糾纏理論真的適用於針灸臨床,那麼即便患者與被針刺者相隔距離很遠,也會產生治療效果。如果這種假設被證實,那麼這應該是量子糾纏理論在針灸臨床運用中最生動的體現。」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比地球稍大一點的世界,它圍繞著一顆距地球約31秒差距的明亮恆星旋轉。這是TESS發現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
  • 一顆小「月亮」離地球而去 —新聞—科學網
    一顆小「月亮」離地球而去
  • 2020年災難接踵而至,究竟怎麼回事?我們的地球生病了嗎?
    導語:地球生病了?2020年天災如此頻繁,究竟是怎麼回事?今年聽過最多的話,無非是「2020年這是怎麼了」,「2020年的目標就是活著」。今年確實是一個不平凡的年,從開年之初,各種各樣的災難性新聞接踵而至。2020年的開年,澳大利亞山火、西班牙大暴雪、菲律賓火山噴發、東非蝗災、新型肺炎。儘管科技在發展,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可是當自然災害,病毒來襲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強大的力量。或許,很少有人注意到《流浪地球》中這段話:「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
  • 《地球生病了》
    地球生病了、你知道麼?
  • 孔雀魚生病,先別治病
    魚友在後臺留言總共分為2大類,問懷孕,問生病怎麼治療,每次魚友都很著急問怎麼治,怎麼用藥,今天飼主就來說一說,孔雀魚生病,應該怎麼辦? 判斷魚為什麼生病?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77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典型蛇綠巖剖面 地球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地球科學的巨大成就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睡前故事丨地球爺爺生病了
    睡前故事丨地球爺爺生病了  2020-03-09 20:00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金魚掉魚鱗怎麼治 金魚掉鱗片怎麼辦
    金魚掉魚鱗怎麼治?金魚掉鱗片怎麼辦?金魚是最最常見的水族,資深寵物控小編不僅養了可愛的小狗,還養了幾條錦鯽(俗稱:草金魚),此類魚是非常好養活的,只需要定時換水以及投食。今天小編來分享下(草)金魚的疾病防治—掉鱗。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 扁桃體肥大能不能治好?扁桃體肥大該怎麼治方法整理與匯總!
    我是李松沛醫生比較精通治療扁桃體肥大,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扁桃體肥大能不能治好以及扁桃體肥大該怎麼治方法有哪些。扁桃體肥大能不能治好:許多人擔心扁桃體肥大不能治好,這個想法有點錯誤!以現在醫學水平的發達程度,根治扁桃體肥大真的是很簡單的事情,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的。
  • 大班主題教案:「地球媽媽」生病了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主題教案:「地球媽媽」生病了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責任感,使幼兒知道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應該為保護環境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