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速遞 | 微生物組學文獻集錦(三)

2021-02-20 美吉生物

英文題目:Treatment of secondary effluent by a novel tidal-inte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using raw sewage as a carbon source: Contribution of partial denitrification-anammox

中文題目:以原汙水作為碳源的新型潮汐一體化垂直流人工溼地處理二級汙水:短程反硝化-厭氧氨氧化的貢獻

期刊名: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發表時間:2020.04.19          IF:10.652
DOI號:10.1016/j.cej.2020.125165    

相關技術:多樣性+qPCR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潮汐一體化垂直流人工溼地(T-IVCW),以原汙水作為碳源,處理化學需氧量/總氮比低的二級汙水。採用3:7、5:5、7:3三種不同原汙水與二級汙水的混合比例,研究了其脫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結構。

結果表明,不同的混合比例對NH4+-N去除效果影響較小,但對TN去除效果影響較大。當混合比為7:3,進水C/N比為2.35時,NH4+-N去除率為85.08%,TN去除率為81.18%。聚類分析表明,混合比例和局部氧化還原條件的垂直變化是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驅動因素。潮汐區以未分類的Xanthomonadaceae,Nitrospira,和 Rhodanobacter 為主,而飽和區的群落組成以參與厭氧氨氧化和反硝化的 Candidatus Brocadia 和 Denitratisoma 為主。

以上結果以相應的功能基因(amoA, nxrA, nirS, anammox)進一步進行驗證。因此,短程反硝化-厭氧氨氧化 (PDN/AMX)和反硝化被認為是脫氮的主要途徑。此外,隨著混合比例的增加,PDN/AMX的脫氮作用越來越重要,當比例為7:3時,PDN/AMX的脫氮貢獻率至少為52.91%。

本研究為低碳氮比汙水的處理提供了另一種策略,並為人工溼地中氮的轉化途徑提供了新的見解。

英文題目:A Compost Treatment Acts as a Suppressive Agent in Phytophthora capsici – Cucurbita pepo Pathosystem by Modifying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中文題目:堆肥處理可通過改變根際微生物群來抑制辣椒疫黴菌-南瓜病菌

期刊名: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發表時間:2020.06.24      IF:4.402
DOI號:10.3389/fpls.2020.00885  

相關技術:多樣性+qPCR

摘要速遞:

本研究通過16S rRNA基因和18S rRNA基因的real-time PCR擴增和基於26S基因的測序對4種不同堆肥物進行分析;與文獻相比,細菌和真菌群落的總豐度更高,從而證實了這四種堆肥是農業應用的良好接種源。

核心菌群主要由31個屬組成;然而,在所有堆肥物中可以觀察到相同的少數類群具有明顯優勢。接下來在溫室盆栽試驗中,以不同濃度(1-10-20% v/v)對四種堆肥進行了試驗,以確定它們對辣椒疫病(PHC)-Cucurbita pepo的抑制能力。

共研究了12種堆肥混合物,其中一種(10% v/v的富木黴菌堆肥)能夠從統計學上降低PHC引起的疾病發病率(與未處理對照相比降低50%)。因此,研究了最有效的堆肥處理方式的微生物菌群組成,並與未處理組和化學(甲霜靈)對照組進行了比較。菌群結果顯示,三種處理的真菌屬間存在差異,其中幾種真菌屬的相對豐度在樣品間存在顯著差異。此外,PCA分析顯示堆肥處理與化學處理和未處理組間存在差異。

以上研究表明,堆肥的抑制活性嚴格受其微生物群和施用劑量的影響,但誘導根際菌群結構形成的能力也是必需的。

英文題目:Predicting postmortem interval based on microbial community sequences and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中文題目:基於微生物群落序列和機器學習算法推測死亡時間

期刊名: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發表時間:2020.3.29        IF:4.933
DOI號:10.1111/1462-2920.15000

相關技術:微生物多樣性

摘要速遞:

微生物在屍體腐敗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人們對它們的演替和行為活動知之甚少。先前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表現出可預測的行為,從死亡開始,在腐敗過程中發生變化。對此類行為的研究增強了在法醫調查中對腐敗過程的理解,並且有利於推測死後間隔(PMI),這很關鍵,但面臨多重挑戰。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結合了微生物群落特徵,來自不同器官(即大腦,心臟和盲腸)的微生物組測序和機器學習算法【隨機森林(RF),支持向量機(SVM)和人工神經網絡(ANN)】來研究屍體腐敗過程中的微生物演替模式,並估算小鼠屍體系統中的PMI。

微生物群落在死亡時和腐敗後期表現出顯著差異。在腐敗過程中,Enterococcus faecalis(糞腸球菌),Anaerosalibacter bizertensis(比色厭氧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羅伊氏乳桿菌)等被認為是信息最豐富的物種。

此外,在所有的候選方式中,ANN模型與死後盲腸的微生物數據集相結合是最佳組合,對24小時內腐敗的平均絕對誤差為1.5±0.8h,對15天內腐敗的平均絕對誤差為14.5±4.4h。該集成模型可作為一種可靠和準確的PMI推測技術。

英文題目:The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gut-brain axis glycerophospholiid metabolism in a region-specific manner in a nonhuman primate model of depression

中文題目: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抑鬱症模型中,腸道微生物組以區域特異性方式調節腸-腦軸甘油磷脂代謝

期刊名:Molecular Psychiatry  
發表時間:2020.5.6          IF:12.384
DOI號:10.1038/s41380-020-0744-2

相關技術:微生物多樣性+宏基因組

摘要速遞:

最新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腸-腦(MGB)軸的變化與抑鬱症的發病有關,但觀察到的這種的潛在機制仍不清楚。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組與人類高度相似,一些低級猴子自然表現出抑鬱樣的行為,使其成為研究這些現象的理想模型。

在這裡,我們描述了表現出自然發生的抑鬱樣行為的雌性食蟹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微生物組成和功能,以及腸-腦代謝特徵。我們發現,抑鬱樣獼猴的微生物和代謝特徵均與對照組顯著不同。

此外,抑鬱樣獼猴的特徵在於MGB軸的三個微生物和四個代謝加權基因相關網絡分析(WGCNA)簇的變化,這些簇富集於脂肪醯基,鞘脂和甘油磷脂代謝。這些腦代謝物主要以區域特異性的方式映射到海馬的甘油磷脂代謝中。

總之,這些發現為理解MGB軸在抑鬱症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微生物和代謝機制,並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可能通過調節外周和中樞糖脂代謝甘油磷脂代謝參與了抑鬱樣行為的發作。

相關焦點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刊登ISME,同時,這也是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多組學聯合分析是微生物組研究的秘密武器!本研究利用16S+宏基因組+轉錄組+宏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徵進行了探究,並揭示了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相關的「菌群-代謝物-宿主靶點」的互作關係,證實了利用公共多組學數據集成分析來研究微生物組-宿主互作關係的可能性。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
  • 微生物16S+代謝組學文章喜登微生物一區頂刊Microbiome
    文章研究的核心問題——腸道菌群與自閉症行為的關係,需要通過多項實驗方案,將小鼠的行為學、組織電生理學、腸透性等表型結果,與蛋白質\轉錄組等檢測結果相互應徵,更加入了16S rRNA基因測序和非靶向/靶向代謝組學這兩項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關係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最終提出了腸道菌群影響小鼠腦功能缺陷的新機制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二期)
    今天為大家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在腸道樣本中的文獻案例。本文通過對腸道微生物群與代謝性疾病、脂質代謝的關係等方面進行綜述,對於促進理解代謝組學和微生物組學的關聯性研究、了解當下的研究背景和熱點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秦楠:微生物組學的產業前景
    2013年1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同期的兩篇文章對FMT治療效果進行了系統研究;5月,FDA提出聲明,將糞菌移植納入醫藥管理,要求醫生採用這個方法前必須提出新藥研究使用申請,加強了糞菌移植的管理。今年5月份,美國白宮開展了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聯邦政府出資1.2億美元、其他投資者和科研機構出資4億美元,以圖促進微生物組學研究的發展及經濟效益。新的微生物組生物公司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投資,一些大的製藥公司也花費大量資產聘請新的研究人員,建設新的微生物研究機構。克利夫蘭醫學將「利用微生物組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列為2017年10大醫療科技創新之首。
  • 微生物組學數據分析工具綜述 | 16S+宏基因組+宏病毒組+宏轉錄組
    宏基因組經典流程:環境微生物樣本--Total DNA提取--文庫構建--上機測序(經典短讀長: illumina系列;長讀長選擇: PB, ONT)--數據質控(去除低質量和接頭等,去除宿主基因組等幹擾信息)--宏基因組組裝--Contig Binning--基因組重建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本期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為大家提供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研究思路。
  • Microbime:微生物組學領域的標準制定
    正文 特色:(1)為微生物組學分析製備了參考菌群DNA;(2)建立了評估體系。導讀:微生物組學已經成立了十多年,但尚無公認的統一分析標準。微生物組學分析方法的標準化對於整個微生物組研究有重要意義。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闡述了由國家生物標準和控制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andards and Control,NIBSC)基於二代測序研發的微生物組學分析的參考菌群DNA:Gut-Mix-RR和Gut-HiLo-RR,以及評估生物信息學工具和流程偏差的四個參數,它們將成為WHO國際參考菌群DNA,並有望成為全球工作標準。
  • LC-MS代謝組學對阿爾茨海默病腸道微生物資料庫全面研究
    腸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很多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神經發育障礙等)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寄主和共生腸道微生物在食物和異物物質的代謝過程中共同產生大量的代謝物。腸道微生物的種類以及功能的不同會對存在於宿主的體液以及組織中的小分子代謝物的種類和數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 文獻之聲丨HMPDACC—最新人體微生物多組學資料庫上線了
    人體微生物與疾病表型的基礎研究已經進入了成熟期,更加側重微生物與宿主的交互調控機制研究,由此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也邁入了第二階段人類微生物組整合計劃(Integrative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iHMP),並業已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為通過微生物開展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數據支持。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然而,隨著更多組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如何充分利用高性價比的WES數據繼續保持高影響力的文章產出,已成為困擾很多研究者的問題。今天小鹿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極為經典的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相關的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希望能助您打開思路,找到新的挖掘點。
  • 南土所褚海燕組綜述微生物組學的技術和方法及其應用
    本文將首先介紹微生物組學的基本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其次, 簡要闡述微生物組學技術的概念和內涵, 進一步從宏基因組、宏轉錄組、宏蛋白質組和宏代謝組四部分分別概述微生物組學的技術和方法及其發展歷程; 此外, 本文將著重闡述微生物組學相關技術和方法在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最後, 本文將從技術和理論層面簡要闡述未來微生物組學技術和方法的發展方向, 強調多組學結合與多學科交叉在微生物組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 MagicHand雲平臺|微生物高分文章必備分析LEfSe
    著色原則:無顯著差異的物種統一著色為黃色,差異物種跟隨組進行著色,紅色節點表示在紅色組別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微生物類群,綠色節點表示在綠色組別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微生物類群。圖中英文字母代表的物種全稱在圖例2中進行展示。
  • 科學網—宏基因組學:查明微生物身份新手段
    「現有的常規檢測手段只能針對我們已知的病原微生物,對於未知病原,只能依靠一個長期、煩瑣、嚴格的流程來進行判定。」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說。 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科學家發現,絕大多數微生物都以核酸(DNA或RNA)作為遺傳物質,而且微生物的基因也具有其明確的種屬特徵,因此對核酸進行檢測分析逐漸成為了微生物檢測的金標準。
  • 慕恩生物蔣先芝:顛覆性產業革命,國內外微生物組學發展現狀解讀
    近日,在2020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白馬峰會(IFA 2020)上,慕恩生物創始人蔣先芝以「顛覆性產業革命,國內外微生物組學發展現狀解讀」為主題發表了演講。關於文章發表及專利發表的數量都呈現指數增長,對微生物組領域風險投資的金額每年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接下來我們從四個維度來看整個行業的發展,第一維度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都相繼投入巨資啟動國家的微生物組計劃,特別是在2019年美國NIH也發布了人類生物組計劃的二期成果,把眾多人類的一些疾病跟微生物組聯繫起來,探索微生物與健康的機制。
  • 微生物宏組學通關技能第三關——全長16S rDNA測序
    通過上一期微生物宏組學的內容介紹,我們知道了二代測序平臺是對16S rDNA單個或連續的兩三個可變區序列進行測序分析
  • 3分2區蛋白質組學文章怎麼寫?
    隨著轉錄組測序類文章的發文難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課題組開始了蛋白質組學方面的研究,其中尤以TMT/iTRAQ火熱。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從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逐年發表的SCI文章(圖2)可以看出,代謝組學發展迅猛。小圖:中美發表的與質譜相關的代謝組學文章數比較。Protocols, 2020)擬靶向代謝組學的核心是通過非靶向方法的「擬」靶向化來實現的,包括三個步驟:1)基於四極杆飛行時間質譜的非靶向分析;2)母離子/產物離子對的選擇;3)使用三重四極杆或QTRAP質譜系統採用MRM方式基於上述離子對對樣品進行分析
  • 16S rDNA測序+代謝組學,讓科研結果更「近」一步
    測序分析和代謝組學聯合研究的必要性生物體內的基因系統調控是一個整體,單一組學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並不能完整的解釋生物學問題,而且通常文章的影響因子也比較低。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將微生物組學和代謝組學聯合起來,腸道微生物菌群與宿主代謝表型的關係以及微生物群落如何影響代謝功能的研究是代謝組學與16S rDNA測序整合分析非常典型的案例;此外,還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疾病模型中微生物和代謝物之間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可通過代謝組學和16S rDNA測序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代謝物-微生物-疾病之間的關係
  • 國家微生物中心精品網課:鄧曄 微生物生態與組學大數據分析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特別邀請我國微生物組學技術及大數據領域十位名師,推出網絡系列精品課程,本期邀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分享《微生物生態與組學大數據分析》。本課程從微生物生態的概念、研究內容、微生物生態思維考量微生物組研究、環境微生物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微生物生態科學與應用前沿等不同角度進行講解,包括環境微生物組的檢測技術熱點、宏基因組技術的開發等內容。歡迎大家登陸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網站(http://nmdc.cn/video)觀看學習。
  • 2019微生物組—宏基因組分析專題培訓第三期
    再說現在連小學生都學Python了,再不會,孩子都帶不好了。三、圖表解讀和繪製專題針對很多老師缺少系統的生信背景,看不懂分析文章圖表,更對繪製各式圖表手足無措的情況, 我們推出過如下兩個系列,共16篇原創文章,對8種圖型和R語言繪圖進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