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齊發」的倒立水母
水母是海洋中隱藏的危險因素,多數水母都帶有毒素,人類一旦被蜇中,輕則紅腫,重則致命。但是,在加勒比海地區、佛羅裡達、夏威夷等地,一些人卻不斷報導稱,自己在海水中遊泳時,沒有被水母蜇到,但卻感覺到刺痛、瘙癢,並且出現紅腫。
這個現象引起了一批美國科學家的注意,他們考慮了水母斷裂的觸鬚、幼年體的水母,但都一無所獲。後來,他們(進一步研究中)發現了盲點:這些倒黴蛋遊泳的水域下方,都生活著倒立水母(Cassiopea xamachana)。
倒立水母(圖片來源:Allen Collins and Cheryl Ames)
倒立水母生活在淺海的海床上,正如名稱所顯示的那樣,它們傘部朝下、觸鬚朝上,就連遊動時也是倒過來的。但是,這些直逕往往不到10釐米的小水母,是怎樣隔水攻擊的?
研究團隊了解到,在水母釋放的黏液中,有一種特殊的微小細胞團。由於倒立水母屬於仙女水母屬(Cassiopea),研究人員將這種細胞團命名為cassiosome。
cassiosome近照(圖片來源:Allen Collins and Cheryl Ames)
在顯微鏡下,他們發現cassiosome表面有大量刺細胞(nematocytes)。倒立水母的毒素就藏在這些刺細胞中。大量cassiosome被水母同時釋放至周圍水體中後,一旦與獵物或者預期之外的生物(例如人類)接觸,就會通過刺細胞將毒素注入後者體內。對於人類來說,雖然疼痛,但好在毒性不會造成更大的威脅;但對於倒立水母食譜中的滷蟲(brine shrimp,即鹽水豐年蟲),一粒cassiosome就能致命。
這段動圖就記錄了一隻滷蟲被cassiosome「捕獲」後瞬間去世的場景。
研究人員還將一批滷蟲放在含cassiosome的溶液中,僅僅1分鐘後,仍然倖存的滷蟲已經不剩多少了。在海洋中,cassiosome完成獵殺後,倒立水母就可以在水流的幫助下大快朵頤了。
就這樣,這些「萬箭齊發」的細胞團,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水母捕食機制。研究發表於近期的《通訊-生物學》期刊。
為了感染器官,大腸桿菌也是拼了
大腸桿菌可以通過狹窄的通道,並且「逆流而上」,迅速感染體內的器官。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發現了大腸桿菌的運動策略,他們將其命名為「奔跑+翻滾」機制:細菌首先沿直線遊動(奔跑),隨後通過鞭毛的旋轉隨機變換方向(翻滾)。他們發現,大腸桿菌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就在人或動物的器官內運動數十釐米,迅速感染更多器官。例如,最短在3個小時內,它們就可以從膀胱移動至腎臟內。
大腸桿菌的運動策略
為了理解大腸桿菌的動力學,研究團隊使用視頻掃描技術,在微流體通道中研究了大腸桿菌的運動。它們最短在15分鐘內向上遊移動了1.5釐米。這項研究展示了大腸桿菌在體內運動的方式,並且提示我們,大腸桿菌運動的時間尺度與距離不同於此前的預期。
15分鐘內,大量大腸桿菌「逆流而上」
《環球科學》3月新刊現已上市
戳圖片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