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萌冉、金文婷等 SIFIC感染官微
作者:王萌冉、金文婷、馬玉燕
審閱:胡必傑、潘 珏
一、病史簡介
男性,49歲,江蘇人,2018-11-06入中山醫院感染病科
主訴:咳嗽咳痰1年,胸痛7月餘
現病史:
2017年11月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咳嗽咳痰,痰黃不易咳出,無發熱、盜汗、胸痛、氣喘、咯血等不適,患者未予重視,未行診治。
2018年3月自覺右側前上胸部疼痛,範圍約手掌大小,呈發作性脹痛,吸氣相加重,每次持續數分鐘,休息後自行好轉,每周發作1-2次,無其他不適,仍未重視,也未做心電圖。後胸痛呈漸進性加重,持續時間延長,最長持續半小時。
2018-08-06就診於當地醫院,查胸部CT:右肺上葉支氣管狹窄不通,右肺上葉阻塞性炎症及不張,縱隔淋巴結腫大,予抗感染治療3天(具體藥物不詳)後胸痛無好轉;08-10複診查:CRP 10.63mg/L,ESR 120mm/H,肺炎支原體抗體IgM(+);複查胸部CT:右肺上葉多發片狀實變影,病灶較前無明顯吸收。
2018-08-14當地行超聲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病理報告:肺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並水腫變性,少量淋巴細胞浸潤,肺泡腔內組織細胞反應,肺泡上皮增生,表面間皮細胞增生;予左氧氟沙星、阿奇黴素等抗感染治療,09-21複查胸部CT:右肺上葉多發浸潤實變影,部分較前吸收,部分較前新出現,右肺上葉後段支氣管擴張,縱隔及右肺門多發淋巴結顯示。
2018-10-08隨訪:CRP 0.64mg/L,ESR 42mm/H,行支氣管鏡檢查:右肺上葉開口管腔狹窄,黏膜充血水腫,餘管腔通暢;活檢病理示:支氣管黏膜固有膜內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符合炎症表現;肺功能提示通氣功能輕度限制性減退伴氣道阻塞,彌散功能受損,氣道阻力增高;後繼續予以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療。治療後仍有間斷咳黃膿痰,胸痛較前稍有緩解,但仍有發作,並出現右上肢抬舉時胸部牽拉痛,為明確診斷和進一步治療收入我科。
病程中患者體溫正常,精神尚可,食慾睡眠可,二便無異常,體重無明顯波動。
既往史:2015年曾有肺炎史,予抗感染治療1月後好轉,後複查胸部CT提示支氣管擴張,未予治療;吸菸史3年,每天10-20支,已戒菸5年;工作環境中有六氟化硫、變壓器油接觸史。否認生食史,否認黴變環境、禽類和野生動物接觸史。
二、入院檢查(2018-11-06)
【體格檢查】
T 37.5℃, P 96bpm, R 20次/分, BP130/78mmHg;
雙肺呼吸音粗,未及明顯乾濕囉音。心尖部未及雜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雙下肢無明顯水腫。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Hb 115g/L;WBC 4.30X10^9/L;NE 39.9%;Eos 9.0%;
炎症標誌物:hs-CRP 32.9mg/L;ESR 85mm/H;PCT 0.04ng/mL;
尿常規及糞常規+OB:均陰性;
肝腎功能、出凝血:未見明顯異常;
腫瘤標誌物:CEA 6.5ng/mL;CYFRA21-1 3.5ng/mL;;
心肌酶譜:未見明顯異常;
自身抗體:ANA (-),ANCA (-),抗GBM抗體(-);抗CCP 34.8U/mL;
免疫球蛋白全套:IgE 6177 IU/mL,C3、C4均正常;
細胞免疫檢查:正常;
痰細菌、真菌培養:陰性;血培養:陰性;
肺炎支原體抗體(-);呼吸道病原體九聯檢:均(-);
血隱球菌莢膜抗原:(-);G試驗:1-3-β-D葡聚糖 :陰性;
T-SPOT:A/B:0/0;
血氣分析(不吸氧):PaO2 79mmHg;
【輔助檢查】
11-06 心電圖:正常心電圖;
11-06 超聲心動圖:靜息狀態下未見明顯異常;
11-06 胸部CT:右肺上葉局部實變伴輕度不張,右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兩肺局部支氣管擴張伴周圍炎症;
三、臨床分析
病史特點:患者中年男性,既往有肺炎後支氣管擴張病史,主要表現為反覆黃膿痰及胸痛;炎症標誌物升高,胸部CT提示右肺上葉局部實變伴輕度不張,數月後隨訪示右肺上葉病灶變化不明顯,肺門及縱隔淋巴結稍腫大;外院予以左氧氟沙星、阿奇黴素等藥物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本次入院後查血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升高,炎症標誌物及IgE明顯升高,血培養及痰細菌、真菌培養均陰性;抗CCP抗體陽性,腫瘤標誌物見CEA、CYFRA21-1輕度升高,T-SPOT陰性。需考慮以下疾病可能:
肺癌伴阻塞性肺炎:患者中年男性,有吸菸史,胸部CT顯示右上肺實變伴部分不張,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鏡檢查也發現右肺上葉支氣管開口管腔狹窄和黏膜充血水腫,結合腫瘤標誌物見CEA、CYFRA21-1輕度升高,需要考慮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炎,但支氣管鏡檢查及肺穿刺活檢均未見明確腫瘤證據,必要時可再次支氣管鏡活檢以明確。
慢性肺膿腫/壞死性肺炎:常由於口腔內細菌吸入肺部導致的化膿性炎症,多為混合感染,肺組織壞死後液化常可形成空洞,若急性肺膿腫治療不佳,可逐漸轉變為慢性肺膿腫即壞死性肺炎。該患者慢性病程,反覆有黃膿痰咳出,多次查炎症標誌物明顯升高,胸部CT表現為右肺上葉大片實變影,縱膈床見部分區有低密度灶,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療部分有效;但該患者非急性起病,病程較長,發熱等毒性症狀不明顯,胸部CT未見明顯壞死空洞形成,單純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較小。
肺麴黴病:患者有支氣管擴張病史,胸部CT提示病灶位於右肺上葉通氣良好部位,呈阻塞性肺炎表現,有反覆黃膿痰咳出,常規抗感染治療病灶無明顯吸收,血嗜酸性粒細胞及免疫球蛋白E明顯升高,需考慮混合性肺麴黴病(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病合併慢性壞死性肺麴黴病)可能,可進一步完善麴黴三聯檢,必要時可再次行支氣管鏡檢查或CT引導下肺穿刺,灌洗液送檢NGS檢查以明確。
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工作環境中有六氟化硫、變壓器油接觸史,需考慮是否存在長期吸入導致脂質體肺炎、機化性肺炎等可能;此外,患者入院後抗CCP抗體陽性,需考慮患者是否合併存在結締組織疾病進而累及肺部可能;但是,患者病程中無明顯發熱,胸部CT以大片實變以及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為表現,既往外院肺穿刺及支氣管鏡檢查活檢結果均未見明確相關依據,且病灶僅累及右肺上葉,故可能性較小。
四、進一步檢查、診治過程和治療反應
2018-11-08 支氣管鏡檢查+右肺上葉前段活檢(TBLB),鏡下見氣管及左右支氣管管腔通暢,黏膜光滑,未見新生物;
2018-11-08 考慮合併細菌感染不除外,予以美羅培南1g q8h抗感染治療;
2018-11-09 初步病理回報:肺泡組織內見大量炎性細胞及灶性壞死;
2018-11-09 麴黴三聯檢:GM試驗<=0.25ug/L;煙麴黴IgG抗體≥500AU/mL;煙麴黴IgM抗體<=31.25AU/mL;
2018-11-12 特異性IgE檢查結果:煙麴黴特異性IgE 19KIU/L(4級,非常高);
2018-11-13 支氣管灌洗液送檢mNGS結果:檢出少量黃麴黴核酸序列。
2018-11-14 考慮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菌病(ABPA)合併慢性肺麴黴菌病可能,予以甲強龍40mg qd治療,聯合伏立康唑200mg q12h抗麴黴治療;
2018-11-18 咳出大量暗紅色粘膿性痰(如圖所示);
2018-11-19 隨訪IgE 4941 IU/mL,hsCRP 0.4mg/L,ESR 22mm/H;較前明顯下降;
2018-11-20 複查胸部CT:右肺上葉炎症較前明顯吸收。
2018-11-21 右上肺組織(2018-11-08氣管鏡採樣)病理最終結果回報:肺泡組織內見大量炎性細胞及灶性壞死;特殊染色未查見真菌菌絲及孢子,抗酸染色陰性,結核PCR(-)。
2018-11-21 予停用美羅培南,改口服伏立康唑0.2g q12h+美卓樂28mg qd出院,囑門診定期隨訪。
出院後隨訪
2018-12-19 隨訪EOS:0.02*10^9,CRP:2.4mg/L,ESR:29mm/H,IgE:2062 IU/mL;隨訪胸部CT見右肺上葉病灶較前明顯吸收;因肝功能異常:ALT/AST:116/28 U/L,停用伏立康唑;激素逐漸規律減量。
2018-03-13 隨訪EOS:0.02*10^9,CRP:0.3mg/L,ESR:22mm/H,IgE:512 IU/mL,較前明顯下降;胸部CT:右上肺病灶較前片(2018-12-19)有所吸收好轉。
2019-07-08 隨訪EOS:0.01*10^9,CRP:1.2mg/L,ESR:32mm/H,IgE:288 IU/mL;隨訪胸部CT:右肺上葉支擴伴感染,較3-13片基本相仿,左肺上葉舌段及右肺中下葉局部輕度支擴。予以停用美卓樂。
胸部CT
五、最後診斷與診斷依據
最後診斷:
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病(ABPA)
診斷依據:
患者中年男性,主要表現為反覆黃膿痰伴胸痛,炎症標誌物升高,胸部CT提示右肺上葉局部實變伴輕度不張,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IgE則明顯升高,麴黴三聯檢提示煙麴黴IgG明顯升高,特異性IgE檢查示煙麴黴特異性IgE 4級,灌洗液NGS檢查提示檢出麴黴序列;糖皮質激素+短期伏立康唑(因為肝損停用)治療後,肺內病灶明顯吸收,而呈現較多的擴張支氣管和纖維條索病灶,血IgE也基本恢復正常,故診斷成立。
六、經驗與體會
麴黴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最常見的致病菌為煙麴黴及黑麴黴,其它如黃麴黴、土麴黴等也可導致人類感染。肺麴黴病主要包括慢性肺麴黴病(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PA)、變應性支氣管肺麴黴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以及侵襲性肺麴黴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慢性肺麴黴病又可分為麴黴結節、單發麴黴球、慢性空洞性肺麴黴病、慢性纖維化性肺麴黴病,以及慢性壞死性肺麴黴病。肺麴黴病與患者的免疫狀態以及麴黴的毒力有關。不同類型多單獨存在,但同一患者也可同時存在兩種及以上類型。
ABPA的臨床特徵包括反覆發作的喘息、慢性咳嗽咳痰等,咳出帶分支的黏液痰栓通常具有診斷價值,少數患者可以出現咯血;肺部的哮鳴音通常不明顯,部分患者也可表現為無症狀的阻塞性肺炎表現。實驗室檢查異常通常包括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血清總IgE升高;麴黴特異性IgE和IgG抗體的免疫測定(麴黴三聯檢)具有較好的判斷價值。對於咳出的痰液塗片常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痰培養可發現麴黴生長。中央型支氣管擴張是ABPA患者的常見特徵,主要累及肺上葉及中葉,常可見痰液嵌塞導致的「牙膏樣陰影」或支氣管壁增厚導致的「指套徵」,也可繼發阻塞性肺炎以及肺不張。本例患者肺部影像學表現不典型,考慮患者既往黃膿痰明顯,有支氣管擴張基礎,可能存在合併的細菌感染,因此在入院後我們使用了美羅培南進行治療,後續結合患者煙麴黴特異性IgE明顯升高,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後咳出較多粘稠痰液,複查胸部CT提示病灶明顯吸收,故支持ABPA的診斷。
ABPA患者的治療旨在控制急性炎症的發作和減少進行性肺損傷。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和抗麴黴藥物的作用,因疾病活動度不同而異。抗麴黴治療可能有助於減少發作次數,降低糖皮質激素的劑量。根據2016年IDSA的麴黴病治療指南推薦,急性或復發性ABPA的患者可以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和伊曲康唑。由於在部分患者中,伏立康唑的耐受性更好且吸收良好,故也可選擇伏立康唑來替代伊曲康唑。
參考文獻:
[1] Patterson TF, Thompson GR 3rd, DenningDW,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Aspergillo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nfect Dis 2016; 63:e1.
[2] Agarwal R, Aggarwal AN, Dhooria S, etal. A randomised trial of glucocorticoids in acute-stage allergic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omplicating asthma. Eur Respir J 2016; 47:490.
[3] Denning DW, Cadranel J, Beigelman-AubryC, et al. 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rationale and clinical guidelines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Eur Respir J 2016; 47:45.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