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然現象的數學分析都需要微積分,但這往往有個問題,那就是經過一系列計算的中間步驟之後,對相關的物理反而搞不清了。經常在算出結果之後,要進行一大通的總結、分析,才能得出物理,而不是每一步計算都使人對相關的物理有更多的理解。比如說,行星橢圓軌道的問題,一般的計算是解一個二階常微分方程,中間還搞了一個 u=1/r的變換。為什麼? 很難說清楚。當然也可以用能量守恆關係楞積分,但計算更為繁瑣,橢圓怎麼出來的更是糊塗。這個問題我用中學數學解出之後,頓時就清楚了,而且每一步計算都使人對這個自然現象理解更深,而不是更糊塗。
因此,對於自然哲學的理解,應該儘量先回到人更有直覺的代數,加減乘除,在需要的時候,再拿出分析工具。就像種菜,先用手探探土壤,然後再開始用鋤頭。
前天吃飯的時候,服務生端上一杯冰水,無意中,我放了一根筷子進去,讀者立刻知道,應該看到筷子中間折了一下。原因是,水中筷子反射的光在出水的時候改變了方向。這個折射現象,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的。物理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光不走距離最短的直線,而是來個轉折呢?
實際上,光走的路徑是一條最優路線,但不是距離最短,而是從出發點到目的地的時間最短。就像你把GPS導航設成達到目的地最短時間一樣,光似乎有種第六感覺,預先知道哪條路徑時間最短。但這不能證明有上帝,物理學在尋求這個原理更深層的原理時,恰恰證明了沒有上帝。這一點,我在之前與基督教的朋友們辯論時提到過。
好。我們知道了基本原理:光走從出發點到目的地時間最短的路徑。這稱為費馬原理。現在看看為什麼直線不一定是時間最短的路徑。如下圖(方槍槍或者貓眼同學,你們能不能畫一幅啊?)
光在水下的速度為v1,水上的速度為v2, v1小於v2。從A到B的直線距離最短,但是光在水下跑的距離長,導致時間長,要減少時間,光應該減少在水下跑的距離,這樣水下時間減少,但減少水下的距離,在空氣中的距離就延長了,時間增加。在某個角度,這個從A到B的總時間最少。
搞清了基本原理,下面就是數學了。通常的做法是,算出光路徑的總時間與光出水位置的關係,然後進行微分計算,最後突然發現,這不出現了兩個角度的正弦嗎?美妙簡潔的物理(或者數學)在計算中幾乎丟失了。所以,我們試圖回歸人的本能,加減乘除。
如果你向正上方扔一個球,什麼時候球的高度最高?答案是球速度為零的時候。速度為零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高度隨時間的變化在那一瞬間為0。類似的,在上面的圖中,假設最佳出水點為C,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個出水點做微小的變化到D,ACB與ADB兩條路徑的差不是正比於CD之間的距離,而是為零。換言之,時間最短的路徑附近的路徑都差不多,英文稱為stationary路徑。有了這個概念,確定最佳出水角度就簡單了。
本文來自嶽東曉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4007-79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