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脂肪表明動物出現的時間比目前預想的要晚

2020-11-27 cnBeta

在古生物學的世界中,新的發現經常宣稱事物比我們之前想像的要老 - 畢竟,一旦年齡記錄被打破,它只會在更老的東西出現時再次變得有新聞價值。但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動物出現的時間可能比目前認為的要晚。

此前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後,單細胞生物很快出現,並在地球上佔據了30億年左右的時間。通過研究化石科學家發現,多細胞生命明確地可追溯到大約5.6億年前。

幾年前,科學家在巖石中發現了化石脂肪分子,認為它們可追溯到6.45億年前。這些發現最初歸因於海綿,這將使它們成為最古老的已知動物。「但是,形狀為針狀的有史以來發現的第一個明確的海綿化石,比這些舊的海綿分子要年輕1億年,」該研究的第一作者Benjamin Nettersheim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分子和骨針不可能都是正確的。」

在這項新研究中,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化石脂肪的另一種解釋。研究小組在Rhizaria藻類中發現了同樣的脂肪分子,這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其起源可追溯到7.7億年。雖然Rhizaria和海綿都可能留下化石脂肪,但該團隊表示藻類更有可能獨自工作。為了使分子保持這些量,海綿必須非常普遍 - 這反過來意味著它們應該有更老的化石。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Rhizaria更有意義,」Nettersheim表示。「如果海綿是其來源,它們將需要大量繁殖,幾乎在所有地方都能繁衍生息,即使在海綿通常無法生存的缺氧水域中也是如此。」

這一新發現平息了地球上的生命故事,並與Nettersheim及其合著者Christian Hallmann 最近的另一項化石脂肪研究很吻合。大約7億年前,一個極端的冰河時代佔據了這個星球,有時被稱為雪球地球。隨著大約6.5億年前開始融化,大量的營養物質被衝入海洋,食物的突然湧入產生了藻類,如根莖 - 當然,它們的脂肪分子留在化石中。

藻類的年齡可能持續了幾十萬年,之後更為複雜的生命體,如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其在大約5.6億年前大量出現。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這恰好在5.4億年到5.5億年前複雜生命形態的寒武紀爆發開始之前,新的時間現在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連貫的事件,」Hallmann說。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靈武恐龍化石目前要面對什麼
    目前,在3號坑發現的牙床化石已經採集下來,由於害怕損壞,牙床及其周圍的石頭部分也連同牙床一起採集下來,然後送到北京實驗室進行處理,最終還是要有專家的鑑定書作為權威的說法。  央視直播之後,工作人員目前都在進行掃尾工作,第一件要緊的事情就是挖排水溝,因為雨水天氣對化石破壞性極大。雖然準備了雨布,但是下雨颳風還是會影響化石的保存,易碎的化石很容易被損壞。相關部門正在研究更好的保護方案。
  • 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化石記錄首次出現
    陳紅供圖【科技前沿】 本報昆明6月11日電 記者任維東11日從雲南大學獲悉,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
  • 【盤點】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喬裡略組位於阿根廷南部,代表了距今70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生物群,地層中包括有植物、無椎動物及脊椎動物化石,構成了一扇通向白堊紀的神奇窗戶。 噬顎龍是目前我們發現的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食肉恐龍化石之一,其在分類上屬於埃雷拉龍科。由於長著強壯的下顎,能夠吞噬食物,所以這種動物被命名為「噬顎龍」。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生物群,地層中包括有植物、無椎動物及脊椎動物化石,構成了一扇通向白堊紀的神奇窗戶。噬顎龍是目前我們發現的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食肉恐龍化石之一,其在分類上屬於埃雷拉龍科。由於長著強壯的下顎,能夠吞噬食物,所以這種動物被命名為「噬顎龍」。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光明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高建進)12日,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近日發現的化石為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科學家確認5.58億年前化石為動物化石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動物
    據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確認了一種存在於5.58億年前的生物化石為動物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這表明地球上最早的動物生命始於寒武紀之前。據報導,這種化石是被一名博士生Ilya Bobrovskiy在俄羅斯西北部偏遠荒野的懸崖邊發現的,但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無法確認這個化石在進化體系中屬於什麼物種。
  • 西藏札達盆地發現最古老的豹類化石
    現生的豹類(包括豹屬和雲豹屬)是貓科動物裡最早分支出來的一個類群。過去,在2006年《自然》的報導中,分子生物學家基於對貓科動物的DNA系統發育研究後認為,豹類動物與其它貓科動物的分化時間大約在11百萬年前,豹類支系內的種類直到4百萬年前才進一步分化。
  • 澳洲發現史前翼龍化石,翼展達4米,或比同類滅絕要晚千萬年!
    據《每日郵報》10月3日報導,日前發表於《科學報告》的一項報告稱,在澳大利亞內陸發現了翼展達13英尺(約4米)的翼龍化石,而且它們比人類所認為的滅絕時間要晚1000萬年。所以發現時候第一時間告知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 脂肪填充能維持多久 自體脂肪填充要牢記的注意點
    自體脂肪填充能維持多長時間自體脂肪填充面部效果比較自然、飽滿,猶如天生的一樣,並且這種方式是才用自己身體的脂肪填充面部,安全並且沒有任何的排異性,讓愛美者放心,其中有一個就是所有愛美者擔心的問題就是自體脂肪填充能維持多長時間呢?
  • 英科學家發現遠古巨型海蠍化石 身長2.5米稱霸海洋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地球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上,曾出現過很多可怕的巨型怪獸。英國科學家日前發現的遠古海蠍子化石表明,這種節肢動物的身長曾達到2.5米,堪稱當時的海洋霸主。這一發現也再次改寫了科學家對同一時期古生物體型的認識。
  •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原標題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 研究發現四億年前基幹四足動物化石
    ,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1千萬年,為了紀念我國泥盆紀脊椎動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先生,這一化石被命名為「奇異東生魚」。  3.7億年前的晚泥盆世,基幹四足動物中的一支登上陸地,衍生出最早的陸生脊椎動物,並最終演化為人類。作為探討魚類登陸的最關鍵類群,基幹四足動物的演化一直是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中的熱點話題。
  • 廣西挖出巨猿化石,頭顱比正常人大3倍,出現時間比元謀人還早
    在前不久,經過數百年的研究與調查,一份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報告《牙釉質蛋白質組表明巨猿是早期分化的猩猩成員》,人們通過先進的檢測儀器對在廣西挖掘出來的化石進行一個蛋白質裡遺傳信息的有效分析,證實了巨猿與亞洲紅毛猩猩存在親屬關係,但與人類沒有任何親屬關係。
  • 對軟體動物化石的分析表明:恐龍時代的一天更短 一年天數更多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時間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持續不變。地球的自轉速度是在變化的,這會影響一天中的小時數和一年中的天數。現在,古生物學家已經設法精確地測量出恐龍時代地球自轉和公轉一周的時間-這全歸功於一種軟體動物化石。
  • 南北美洲動物大遷徙:出現時間仍是謎(圖)
    因巴拿馬地峽的形成,北美洲及南美洲的動物群開始互相遷徙交換。一個激進的新假說認為:南北美洲間大陸橋的形成時間,比科學家所認為的要早數百萬年。300萬年前,一條連接南北美洲大陸的狹長大陸橋出現。自那時起,無數南美洲的生物在經過了數千萬年的隔絕後,通過這條「公路」遷往北美洲,包括豪豬、犰狳、袋鼠以及駭鳥等。而北美洲許多常見的物種也通過大陸橋遷往南美洲,例如馬、美洲獅以及劍齒虎等。
  • 長毛象、劍齒虎和長頸駝,那些《冰河世紀》中出現的滅絕動物們!
    《冰河世紀》系列電影是一部深受觀眾,尤其是孩子們喜愛的動畫影片,除了動人的故事外,電影中出現的各種史前動物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就讓我們來看看電影中到底出現了那些真實存在過的動物。目前它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約7百萬年前,而在約1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紀錄。長頸駝是後弓獸科中最著名的成員,只有在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有發現其化石。原標本是由達爾文在著名的小獵犬號之旅中發現。長頸駝有長四肢,每肢上有三趾。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
  • 研究顯示宇宙首批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更晚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最新觀測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 中國發現魚石螈類化石
    最早的四足動物出現在大約3.7億-3.5億年前的晚泥盆世,這些仍然保留某些魚類特徵的水陸兩棲動物對於探索陸地脊椎動物的起源具有重要價值,為人類了解祖先是怎樣從原始沼澤中爬出並來到陸地上生活的過程提供了最豐富、最直接的信息。    經過古生物學家70多年的尋找,迄今為止全球已發現了9種泥盆紀四足動物,它們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6個地區。
  •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工作人員正在對近萬件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分進行布展。博物館負責人介紹,這是目前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三趾馬起源於北美,在大約距今11.1百萬年時通過白令海峽進入歐亞大陸,並迅速擴展至非洲,成為舊大陸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三趾馬動物群是以該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動物三趾馬命名的,代表哺乳動物由古老向現生種類轉變的動物群,是生物進化最有力的實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