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空間站 「流浪地球」要成真?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2月13日,浙江省嘉興市中山路旭輝廣場,太空彩燈如同科幻片一樣掛在頭頂,演繹真實版《流浪地球》。視覺中國供圖

不久前,一則名為「空間站真的要來了」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媒體將2019年稱為我國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關鍵之年: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將於今年下半年拉開序幕,屆時,空間站核心艙、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和首飛載荷將陸續運往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場合練,後將擇機進行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很多公眾對空間站的想像和理解一直停留在科幻電影裡。這次,「流浪地球」要成真了?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總設計師張柏楠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告訴公眾一個現實版的空間站。

一問:當空間站真的成為現實,它究竟能實現什麼樣的功能呢?

張柏楠介紹,建造空間站是針對人類長期飛行太空的一項空間技術,是為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我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並將在軌運營10年以上。而在浩瀚的太空建設一座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空間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第三步的終極目標。

二問:我國的空間站有什麼作用呢?

張柏楠介紹,空間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國家未來的空間實驗室。「主要是為了解決人類長期在空間飛行的關鍵技術。前期,利用國家的空間實驗室,我們已經解決了航天員在太空的中短期駐留技術,但是長期駐留的技術,無論是對中國、對世界來講仍然是一個難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而且這個技術也是載人航天很關鍵的基礎性技術」。

張柏楠補充,對於載人航天的發展和利用來說,空間站的技術應用還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要將航天技術服務於經濟社會。依靠新的科學發現,航天技術或許能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另一個方向是通過空間站積累探索太空的經驗」。

三問:為什麼現在人類還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樣在太空中長期飛行?

張柏楠表示,這是因為中間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探索。「目前人類長期太空飛行的紀錄是俄羅斯人創造的——437天。對一名航天員來說,這個時間比較長。但是,對於去火星來講,400多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去研究、解決很多科學問題,空間站後續還擔負很多重要的任務」。

四問:如今的空間站與「天宮二號」有什麼區別?

張柏楠解釋,空間站和空間實驗室不一樣:空間實驗室一般是短期有人、長期無人,這主要是受規模、設計等方面的限制;而空間站是可以支持長期連續載人,即不間斷載人的。

若想達到「長期連續載人」這一目標,還需要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科技支撐。「要解決人類耐受長時間空間飛行的問題,一方面需要空間站提供適應的環境,以減少太空環境對人的影響,另一方面需要基礎生命科學的支撐。這不僅是工程問題,還是科學問題。此外,空間站長期支持航天員連續飛行,還需要運用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的技術,以減少航天員生存對地面的依賴,提高運行的效果」。

五問:載人航天任務中,最難的部分是什麼?

在張柏楠看來,載人航天任務與無人航天任務最大的區別就是「載人」,必須對航天員的生命負責,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證航天員的安全。因此不少載人航天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都深知自己「只能成功,不容失敗」。

張柏楠表示,載人飛行器必須要及時啟動應急救生系統。「美國的太空梭雖然技術很先進,但因為它不具備逃逸救生的功能,所以在以前兩次事故中全是機毀人亡,最終提前退役」。

六問: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安全和務實。」張柏楠回答。

對很多人來說,載人航天一直是仰望天空的,承載著人們的希望和夢想。但在張柏楠看來,踏踏實實才是最重要的。「在世界範圍來看,載人航天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剩下的就是如何保證它的安全」。

作為載人太空飛行器的安全保障,若想在發射、交會對接、停靠、分離、返回、著陸等各個環節都能隨時啟動應急救生系統,付出的代價和工作量比一次正常的任務大數倍,甚至幾十倍。「我國的載人航天飛船是必須配備逃逸救生系統的。我國載人航天最重要的是以人為本,就是指航天員安全是第一位的。」

「中國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規模。」張柏楠說,「從載人航天第一步,我國選擇以飛船起步,而沒有以太空梭起步,這就是務實的第一步。另外,天宮二號也是世界上所有的空間實驗室裡最小的一個,只有8噸。美國的100多噸,俄羅斯的也是十幾噸。」在他看來,「我們一直堅持目的明確,突出重點,講求實效,實事求是。比如我們正在運行的空間實驗室,只要能驗證空間站的關鍵技術就可以」。

「現在很多科幻電影都離不開航天,其實人類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載人航天的發展。這是一個充滿夢想、非常偉大的事業。」張柏楠說。

相關焦點

  • 劉慈欣預言成真?太陽質量變小引力減弱,地球要「流浪」了嗎?
    我們都知道地球身處在太陽系中,在該系的星球都是以太陽為中心的運行的,經過世界各國科學家的研究,太陽目前的壽命達到了45.7億歲,在未來的50億到60億年,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全部耗盡,核心發生坍塌,屆時太陽的壽命也將迎來終結。
  • 地球還在的人沒了?別讓流浪地球的算術漏洞成真
    主人公的父親告訴母親說,他愛上了一位老師,母親沒有任何的強烈反應,只是問了一下父親什麼時候回來。在流浪地球的社會裡,很多人覺得生下的小孩,也很可能面臨毀滅。所以很多人會選擇不結婚,也不想要小孩。自然的生育率一定很低。
  • 電影火爆,「流浪地球」計劃能否成真?
    這部由科幻小說改編的作品講述了,科學家偵測到太陽即將膨脹成為紅巨星吞噬地球,面臨生死存亡的人類放下了成見,國家也成為了聯合政府,全人類傾盡力量打造出了一萬臺行星推進器,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拋開電影中豐富的人文情感不談,人類有沒有可能真的完成這個流浪地球計劃,讓整個地球逃離太陽系,飛向那壯闊的星辰大海呢?
  • 【科普知識】《流浪地球》裡的空間站為啥有個大圓盤?
    相信看過《流浪地球》的很多人,都對電影中的空間站印象深刻,當地球面臨覆滅的威脅的時候,它承載著人類的希望,電影最後它又成為了拯救地球的關鍵。  2013《極樂空間》:  為啥這些科幻大片中的空間站都像個大輪子
  • 森寶 流浪地球4合1空間站
    年初上映的電影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小夥伴們應該都看過,相應的周邊產品也確實火過一陣。但由於我國的玩具品牌對產品的市場預判遠不如好萊塢,很多模型和玩具需要等電影上映確實大賣後才敢大力度研發相應產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時間上的錯位。
  • 中國造:帶「流浪地球」回家!
    流浪地球,就是讓地球在太空中流浪。說著簡單,但自轉、公轉、引力等怎麼解決?五個步驟共將歷時2500年,100代人——就問你牛不牛?影片上映前,劉慈欣曾在採訪中表示,雖然「不可能要求第一部就拍的跟《星際穿越》一樣,但中國應該要有自己的科幻大片,兼具文學品質與市場潛力」,他更套用姜文的名句稱,科幻電影要飛著把錢掙了。
  • 流浪地球沒吹牛,中國空間站真的要上天
    如果說今年最火的國產電影,那機哥肯定要投《流浪地球》一票,畢竟它讓咱們國家的科幻電影,進入了新篇章。而流浪地球裡,那個巨大的圓盤狀的國際空間站,格外引人矚目。在看電影的時候,機哥就在想,什麼時候我們中國,能夠擁有自己的空間站?
  • 《流浪地球》英文怎麼說?快記,高考/四六級/考研考點!
    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正在熱映,妥妥的高考/四六級/考研考點啊!《流浪地球》用英文怎麼說?
  • 流浪地球 | 科幻黑科技
    想讓地球開始流浪,我們第一個任務,就是解決動力問題。於是乎,電影中的地球人們在亞洲和美洲大陸上安裝地球發動機,因為只有這兩個大陸完整堅實的版塊結構才能承受發動機對地球巨大的推力。發動上萬個行星聚變發動機需要的燃料是龐大的,《流浪地球》中用石頭當燃料作為重元素聚變的燃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利用方式。到木星的路途中,其耗費的石頭燃料相當於把地球的地殼挖低了40米!現實中,科學家也不會去研究這種重元素核聚變技術,這對於人類來說太遙遠了,我們主攻的方向還是氫核聚變,但人類在未來有望實現更高級的核聚變。
  • 地球在流浪,心不再流浪———《流浪地球》影評
    作為春節賀歲檔上映的大型科幻片《流浪地球》,無論是在口碑還是票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當今中國科幻片中的佳作。一、生存環境危在旦夕,地球開啟流浪之旅因太陽老化,人類生存環境遭受破壞,人類急需尋找新的宇宙生存環境,一萬臺「行星發動機」!歷經兩千五百萬年!移居地下城!因為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人類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這也是整個影片核心思想之一:團結。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最近中國的賀歲科幻片《流浪地球》在各地上映,筆者也到了電影院親身觀摩。《流浪地球》作為新興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無論好壞值得一看。《流浪地球》劇照電影完結後放映廳響起了掌聲;個人覺得電影有改善空間,但拍成這樣也可以接受。至少,絕對不像某網友寫的那樣,充滿血脈僨張的意識形態而缺乏內涵。
  • 溫暖的旅程② | 《流浪地球》讀後感
    現將第十屆讀書活動中獲評金華市的優秀讀後感作品予以選登,今天推出的是《流浪地球》讀後感——《寂滅中永恆的紀念碑》。初讀《流浪地球》,深感興趣的是其中對於未來科技的大膽想像,行星發動機、反物質炸彈、星際飛船等,所有這些都讓我眼前一亮,讓我為之深感震撼。而這次,我要以不同的筆法,寫一篇「感」,不想談太深的,從簡便好。重拾舊書,發現自己之前還是太將「書」當「書」,並未體會其深層,現在才有了新的「思考」。
  • 流浪地球2定檔2023 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
    26日,《流浪地球2》宣布定檔2023大年初一,前作主要角色劉培強的扮演者吳京發來VCR,暗示自己會回歸續集!那麼,流浪地球2定檔2023!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流浪地球2定檔2023!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流浪地球》:理科生的科幻世界文科生真的不懂!
    對於一個「偽」科幻迷來說,沒有什麼比買上一張電影票更能向對科幻電影致敬以及表達大學時代就深埋心底對大劉的崇敬之情,更何況《流浪地球》是春節檔既賣座又叫好的影片,在朋友圈收穫如潮好評,被譽為開創了中國硬核科幻電影的新紀元。這種極具裡程碑式的評價這些年真是鮮有。
  • 帶地球去流浪!五千年過去了,中國人還是那個精氣神
    這也是流浪地球計劃的B計劃,一旦地球流浪計劃失敗,這個空間站攜帶著30萬噸燃料,獨自飛往目標星系,尋找宜居行星。而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演)就在空間站工作。這時候劉培強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難,駕駛著空間站,用自身攜帶的燃料,撞擊木星去點燃氫氣。具體的還有很多細節,大家還是要到現場去看,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特效場面,還是精神內核,這部科幻巨著都是可圈可點的,足以震撼人心。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裡,到底藏了多少部劉慈欣的小說?
    只是《流浪地球》不是因為吹而爆,是我們一票票地買到他爆,大家都參與了一個劃時代的超過40億的電影項目。小破球,衝鴨!好了,激動人心的事兒,就不多說了。小山哥要說的是,《流浪地球》裡,到底藏了多少部劉慈欣的小說?
  • 寧可讓空間站在太空中運行,也不建在月球上,這是為什麼?
    自1971年,「禮炮1號」升空以來,先後升空的空間站已經有4個,它們分別是禮炮號、天空實驗室、和平號空間站空間站是人類邁向太空的前沿陣地,在空間站上,太空人可以進行長時間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進行大量太空實驗,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人類能夠建造在太空中運行的空間站,那麼為什麼不索性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基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