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王川,投資人,中科大少年班校友,現居加州矽谷,個人微信號9935070,微博 @ 矽谷王川。36 氪經授權轉載自其個人微信公眾號 investguru。查看本系列文章點這裡。
過去一個多月我連續寫了八篇關於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的文章, 有讀者私信給我: 你不是在研究投資嗎?為什麼又在關心深度學習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先來介紹一下我的投資第三法則:增速為王。
展開說就是:當同一個問題,有不同角度的解決方案時,產品性能的增長速度最快的解決方案,最終會勝出。
這個法則的一個推論是:增速慢的解決方案,一旦過了臨界點被替代方案超越,其背後的公司或者個體,將會出現斷崖式的崩潰。
關於往期投資的第一法則和第二法則,可直接點擊連結。
這個法則的第一個經典例子,是數位照相機淘汰傳統膠捲照相機。
如果你看過這篇文章,
你也許還記得 1975年第一臺數位照相機,是柯達公司發明的。數位照相機照片的像素數目,每年平均20%以上的增長,而膠捲衝洗的照片,則進步緩慢。
普通消費者使用的傳統35毫米膠捲,衝洗照片的像素大約在 4-18 兆之間。
但到本世紀初,數位照相機的像素超過兩兆後,如果列印到一張五英寸 x 七英寸的照片上,其精度和膠捲衝洗的照片,肉眼已很難區分。
數字照相無需膠捲,拍攝成本為零, 再加上家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迅速普及,傳統膠捲照相機在大眾市場被徹底取代,也就毫無懸念了。
而照相業的鼻祖,柯達公司,股價從1997年開始就不斷下滑,從2006年到2008年更是下跌了90%,直到最終 2012年宣布破產。
第二個例子,是正在發生的,電車淘汰汽車的事件。
汽油車的效率,實際上過去一百年內,沒有多少進步。1913年福特生產的 Model T,一加侖汽油可以跑 25 英裡,這實際上和2016年美國銷售的新車的平均汽油裡程數 24.8,相差無幾。
如果你看過我的這篇文章(可直接點擊下面連結)
王川: 為什麼石油在2025年之前會永久性跌破20美元一桶,而一去不復返
裡面提到鋰離子電池的成本,大約以每年16%的速度不斷下降。
特斯拉的 Model S,2012年出廠時,60kwh 的版本底價七萬美元,續航裡程 208 英裡。 2015 年, 七萬美元可以買到 70 kwh 的版本,續航裡程 230 英裡。
實際上,Model S 在2015年美國七萬美元以上的豪華車中,市場份額已經達到26%,遠超同一價位的奔馳 S-class 和寶馬七系列。
再過幾天,三月三十一號,新出來的 Model 3,底價三萬五千美元,預計續航裡程兩百英裡以上,2017年底開始交貨。這將開始直接衝擊寶馬三系列,和高端的豐田佳美、普銳斯佔據的市場。
下面將會發生什麼? 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可直接點擊下面連結)
王川: 為什麼傳統汽車廠商大多很快會倒閉?
第三個例子,來自九十年代末的電信行業。
美國的電信行業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日子都非常好過。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術上的競爭。通訊業的收費模式一直是:價格與通話時間,通話距離成正比,多年沒有變化,沒有商量,愛用不用。
一直到 1997 年,從美國打國際長途電話到中國,價格都在一分鐘兩到三美元。電信公司在國際長途業務上的利潤率據說遠超攔路搶劫。
傳統電信器材公司,在這種商業模式的指引下,推廣的是所謂 ATM(Asyncrhonous Transfer Mode) 的通訊協議,意在建設一個統一的網絡協議,可以同時處理語音,數據和錄像。
ATM 通訊協議的思路,還是基於傳統電信公司,語音信號傳輸的線路交換 (circuit switch)的思維模式。
與之相競爭的技術標準,是以思科為代表的數據網絡公司的 IP(Internet Protocol)網絡架構。從工程實現角度看,ATM 比 IP 效率更低下,系統更複雜,價格更昂貴。
與此同時,普通消費者接入網際網路的數據帶寬,按照每年50%的增長速度,不斷發展。到九十年代末,有線電視公司提供的寬帶服務傳輸速率可以超過 1 Mbit 每秒。
1 Mbit 是個什麼概念? 打電話的語音信號,轉變成數據傳輸,大約一秒鐘消耗 50 Kbit,相當於 0.05 個 Mbit。
本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以美國的朗訊和加拿大的北電為代表的傳統電信器材公司的股票,從2000年最高點,到2002年,下跌超過99%。
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傳統電話公司的ATM 技術被數據網絡公司的 IP 技術取代,是重要原因之一。
IP 技術的普及,和網際網路帶寬的不斷增加,導致中美間國際長途的費用,2005年時,跌倒了一分鐘 5 美分以下。
第四個例子,是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關於家庭娛樂發展方向的討論。
當時的主流觀點是,家庭娛樂的未來方向,在於所謂的「互動電視」 (Interactive Television)。 有線電視公司,可以提供成百上千個電視頻道,供消費者選擇付費。消費者需要購買一個機頂盒,和內容服務商互動。
但是谷歌的youtube 的出現,和網絡帶寬的持續增加,改變了這個格局。
今天美國普通消費者的網絡帶寬,可以達到每秒 50 Mbit 以上,而一個高精度的錄像,每秒鐘需要傳輸的數據也只有不到 5 Mb。
但最核心的要素,在於 youtube 上的視頻內容,在指數倍的不斷增加。
根據網站 reelseo.com 的 Mark Robertson 的數據, 2015年11月,每分鐘大約有五百小時的視頻內容被用戶上傳到了 youtube。而在 2007年10月,每分鐘上傳的視頻內容只有 8 分鐘。八年來的年均增長速度為 170%。
雖然未來增速會放緩,但是預計到2016年底,每分鐘長傳到 youtube 的視頻內容會超過 700 個小時。
youtube的海量視頻內容,超過十億以上的全球觀眾,和仍然高速的增長, 是只有幾百個頻道,幾千萬個訂戶,線性增長的有線電視公司,完全無力競爭的。
家庭娛樂方向的辯論可以休矣,網際網路贏了。
那麼這一切, 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你看完迄今為止我撰寫的關於深度學習的幾篇文章
你會意識到,推動深度學習技術進步, 最根本的動力是計算速度的飛速進步。
計算速度進步的步伐,大致是每十年 100-1000 倍。
你也許還記得,2012年十月,Hinton 教授團隊的深度學習模型,以15%的識別錯誤率,遠超使用其它技術的團隊。
在2015年的 ImageNet 圖像識別競賽中,深度學習模型的識別錯誤率,已經低於4%,優於受過良好培訓的學者的水平 (大約5%)。
2016 年三月谷歌的阿法狗團隊,以四比一的戰績擊敗韓國九段選手李世石,標誌著人工智慧技術水平,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人工智慧的技術能力,還在加速進步,但現代智人從二十萬年前在東非的草原上浮現以來,大腦的容積和計算能力並沒有太多量上的改變。
按照「增速為王」的理論,人將被機器淘汰取代嗎?
或者人和機器融合為一體? 出現我們現在都無法想像的新的組合?
這個改變的路徑和時間表將會如何展開?
這是二十萬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它正在迅速向我們襲來,它是未來最最重要的議題。
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不斷追蹤,深刻理解底層的技術細節。
未來屬於那些抓住問題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勇於探索, 順應趨勢的人們。
讓我們拭目以待。